卷五·公冶長第五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疏]o正義曰:此篇大指明賢人君子仁知剛直,以前篇擇仁者之裡而居,故得學為君子,即下雲“魯無君子,斯焉取斯”是也,故次《里仁》。
子謂公冶長:“可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之。孔曰:“公冶長,弟子,魯人也。姓公冶,名長。縲,黑索;紲,攣也,所以拘罪人。”[疏]“子謂”至“之”o正義曰:此章明弟子公冶長之賢也。
“子謂公冶長可也”者,納女於人曰。孔子評論弟子公冶長德行純備,可納女與之為也。
“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者,縲,黑索;紲,攣也。古獄以黑索拘攣罪人。於時冶長以枉濫被系,故孔子論之曰:“雖在縲紲之中,實非其冶長之罪也。”
“以其子之”者,論竟,遂以其女子之也。
o注“孔曰”至“罪人”o正義曰:雲“冶長,弟子,魯人也”者,案《家語·弟子篇》雲:“公冶長,魯人,字子長。為人能忍恥,孔子以女之。”又案《史記·弟子傳》雲:“公冶長,齊人。”而此雲魯人,用《家語》為說也。張華雲:“公冶長墓在陽城姑幕城東南五里所,基極高。舊說冶長解禽語,故系之縲紲。”以其不經,今不取也。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之。王曰:“南容,弟子南宮縚,魯人也,字子容。不廢,言見用。”[疏]“子謂南容”至“之”o正義曰:此章孔子評論弟子南容之賢行也。
“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者,此南容之德也。若遇邦國有道,則常得見用在官,不被廢棄。若遇邦國無道,則必危行言遜,以脫免於刑罰戮辱也。
“以其兄之子之”者,言德行如此,故以其兄之女與之為也。
o注“王曰”至“見用”o正義曰:雲“南容,弟子南宮縚,魯人也,字子容”者,此《家語·弟子篇》文也。案《史記·弟子傳》雲:“南宮括字子容。”鄭注《檀弓》雲:“南宮縚,孟僖子之子南宮閱。”以昭七年《左氏傳》雲孟僖子將卒,召其大夫雲“屬說與何忌於夫子”以事仲尼,以南宮為氏,故《世本》雲“仲孫生南宮縚”是也。然則名縚,名括,又名閱,字子容,氏南宮,本孟氏之後也。
子謂子賤,孔曰:“子賤,魯人,弟子宓不齊。”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包曰:“若人者,若此人也。如魯無君子,子賤安得此行而學行之?”[疏]“子謂子賤”至“取斯”o正義曰:此章論子賤之德也。
“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者,此評論之辭也。因美魯多君子,故曰:“有君子之德哉,若此人也!魯國若更無君子者,斯子賤安得取斯君子之德行而學行之乎?”明魯多君子,故子賤得學為君子也。
o注“孔曰”至“不齊”o正義曰:案《家語·弟子篇》雲:“宓不齊,魯人,字子賤,少孔子四十九歲。為單父宰,有才知,仁愛百姓,不忍欺之,故孔子大之也。”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孔曰:“言女器用之人。”曰:“何器也?”曰:“瑚璉也。”包曰:“瑚璉,黍稷之器。夏曰瑚,殷曰璉,周曰簠簋,宗廟之器貴者。”[疏]“子貢”至“瑚璉也”o正義曰:此章明弟子子貢之德也。
“子貢曰:賜也何如”者,子貢見夫子歷說諸弟子,不及於己,故問之曰:“賜也,已自不知其行何如也。”
“子曰:女器也”夫子答之,言女器用之人也。
“曰:何器也”者,子貢雖得夫子言己為器用之人,但器有善惡,猶未知己器云何,故復問之也。”曰:瑚璉也”者,此夫子又為指其定分。瑚璉,黍稷之器,宗廟之器貴者也。言女是貴器也。。
o注“包曰”至“貴者”o正義曰:雲“瑚璉,黍稷之器。夏曰瑚,殷曰璉,周曰簠簋”者,案《明堂位》說四代之器雲:“有虞氏之兩敦,夏后氏之四璉,殷之六瑚,周之八簋。”注云:“皆黍稷器。制之異同未聞。”鄭注《周禮·舍人》雲:“方曰簠,圓曰簋。”如《記》文,則夏器名璉,殷器名瑚。而包鹹、鄭玄等注此《論語》,賈、服、杜等注《左傳》,皆雲夏曰瑚。或別有所據,或相從而誤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馬曰:“雍,弟子。仲弓,名。姓冉。”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孔曰:“屢,數也。佞人口辭捷給,數為人所憎惡。”[疏]“或曰”至“用佞”o正義曰:此章明仁不須佞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者,佞,口才也。或有一人言於夫子曰:“弟子冉雍,雖身有仁德,而口無才辯。”或人嫌其德未備也。
“子曰:焉用佞”者,夫子語或人言,仁人安用其佞也。
“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者,夫子更為或人說佞人之短。屢,數也。言佞人御當於人以口才捷給,屢致憎惡於人,謂數為人所憎惡也。
“不知其仁,焉用佞”者,言佞人既數為人所憎惡,則不知其有仁德之人,復安用其佞?
o注“馬曰:雍,弟子。仲弓,名。姓冉”o正義曰:案《史記·弟子傳》:“冉雍字仲弓。”鄭玄曰:“魯人也。”o注“孔曰”至“憎惡”o正義曰:“屢,數也”者,《釋言》雲:“屢,亟也。”郭璞雲:“亟亦數也。”雲“佞人口辭捷給,數謂人所憎惡”者,案《左傳》雲:“寡人不佞。”服虔雲:“佞,才也。不才者,自謙之辭也。”而此雲“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則佞非善事。而以不佞為謙者,佞是口才捷利之名,本非善惡之稱,但為佞有善惡耳。為善捷是善佞,祝鮀是也。為惡捷是惡佞,即“遠佞人”是也。但君子訥於言而於行,言之雖多,情或不信,故云焉用佞耳。
子使漆彤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孔曰:“開,弟子。漆彤姓,開名。仕進之道未能信者,未能究習。”子說。鄭曰:“善其志道深。”[疏]“子使”至“子說”o正義曰:此章明弟子漆彤開之行。
“子使漆彤開仕”者,弟子姓漆彤,名開,孔子使之仕進也。
“對曰:吾斯之未能信”者,開意志於學道,不仕進,故對曰:吾於斯仕進之道未能信。言未能究習也。
“子說”者,孔子見其不汲汲於榮祿,知其志道深,故喜說也。
o注“孔曰”至“究習”o正義曰:案《史記·弟子傳》:“漆彤開字子開。”鄭玄曰:“魯人也。”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馬曰:“桴,編竹木大者曰筏,小者曰桴。”子路聞之喜。孔曰:“喜與已俱行。”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鄭曰:“子路信夫子行,故言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者,無所取於桴材。以子路不解微言,故戲之耳。”一曰:“子路聞孔子浮海便喜,不復顧望,故孔子嘆其勇曰過我。‘無所取哉’,言唯取於己。古字材、哉同。”[疏]“子曰”至“取材”o正義曰:此章仲尼患中國不能行已之道也。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者,桴,竹木所編小筏也。言我之善道中國既不能行,即乘其桴筏浮渡於海而居九夷,庶幾能行已道也。
“從我者,其由與”者,由,子路名。以子路果敢有勇,故孔子令從己。意未決定,故云“與”以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