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袁斌打定了主意,要在自己的轄地內,選取一些有真才實學的人,作為自己的助力,雖然他想採用科舉的模式,但他不會走上歷史的老路去的,原來的科舉造就出來的,都是隻會死讀書的無用之人,有些呆笨的,只會死抱著書本,成天“之乎者也”對國對民,沒有半點用處;有些滑的,披著“聖人門徒”的外衣,嘴上講著孔孟之道,禮義廉恥,背地裡卻盡幹一些齷齪的勾當。有一首“如夢令”說的好:“文人原無行止,單想金銀去使。嘴裡盡是忠言,暗裡卑鄙無恥。廉恥,廉恥,其實都是狗屎。”刻劃出了那些飽讀詩書的“聖人門徒”的醜惡嘴臉。
袁斌當然要想辦法解決歷史科舉上那些毒害世人的糟粕,保留其中的華,讓科舉這個制度選拔出來的都是真正的人才。
有人會說,中國歷史自有科舉以來,已經一千多年了,其中“官本位”、“世間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千鍾粟、顏如玉”等等思想已經深入人心。連本朝年間選拔人才,也是用科舉,不過只是換了個名字罷了,你袁斌再有能耐,能夠做好嗎?
其實人活一世,總要做些事情的,做得好,做不好,先不去說,先要去做。雖然做了未必能做好,但多少還有些希望,如果不做,那是一點希望也沒有的。
袁斌仔細研究了一下,歷史上的科舉,本來是不壞的,通過公正、公平的試考來選拔人才,這是一條很科學的道路,就連那些西方人也深為佩服中國的科舉,認為是當時世界上最科學、最先進的人才選拔制度。
但是,儒家經典總有一種化神奇為腐朽的作用,科舉制度壞就壞在了“程朱理學”上,尤其是朱熹的學說,更是合了統治者的“愚民政策”才被歷代的統治者所採納。他們規定應試者只能學習“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和“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秋》),創造了一種叫做“八股”的文體,規定試考只能用“八股”來答題,而且內容必須據朱熹的《四書集註》的內容來回答,不準自由發揮,只能依照題目字義揣摩古代聖人語氣敷衍成文。
這就不是選拔人才了,這是通過科舉試考在扼殺人才,束縛思想。那些聖人都死了千八百年了,他們當時說的話,做的事,他們自己都不一定記著,卻要後人去按照聖人的語氣、思想去寫文章。那寫出來的東西,能有什麼用?以靠寫那東西而當上官的人,又有什麼用?
袁斌下定決心,要把科舉制度中好的一面發揚光大,把糟粕的部分通通刪去。他再一次叫來了崔琰,與其商議舉行科舉試考的事。
崔琰想了想,道:“主公,本朝無論是‘明經’還是‘茂才’,都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準備,才能從中選出人才。因為博通經典的儒學人才,是需要用很長的時間來朝廷知識積累的,如果馬上就宣佈舉行試考,恐怕會讓人有措手不及的覺。”袁斌問道:“那應該準備多長時間?”崔琰道:“那要看主公想以哪些經典為試考的範本,如果範本少的話,時間可以縮短一些,如果範本很多的話,時間是必要放寬的。”袁斌想了想,道:“崔翁啊,孤有個不成的看法,你看怎麼樣?”崔琰道:“請主公示下。”袁斌道:“我想按術業的不同,分成若干科,每個人只需要通某一科就行了,不必通所有的範本。”崔琰道:“請主公詳細說一下。”袁斌道:“崔翁你看,我大漢有那麼多的尚書和部曹,每個人都分管一塊,就拿度支部(即後來的戶部)來說吧,涉及到對錢糧的核算、土地的丈量等等,這就需要本部的官員能夠練掌握算經數術,可是大漢試考選拔的官員,都是靠考儒家經典選上來的,誰能通算經數術?這樣的官員被分到度支部的話,能夠勝任本部的工作嗎?效率能高嗎?不會出錯嗎?”崔琰仔細思考了一下,道:“依主公的意思呢?”袁斌道:“依我之見,要按官職的不同,分派不同的科目,想當哪一部的官員,就報哪一部的試考科目。還拿度支部來說,想考度支部的選曹、侍郎的話,除了要通過儒家試考中關於德行、做人等方面的選拔,還要通《周髀算經》、《九章算術》等專業著作。這樣才能勝任度支部的工作。”(就是古代版的公務員試考了)崔琰道:“這樣好,這樣一來,選拔上來的人,都據有相當的技能,可以勝任各部的工作。不過,這對於只認儒家經典為正宗的書生來說,主公所說的算經什麼的,可都是雜學,是上不得檯面的。”袁斌搖了搖頭,道:“崔翁所言差矣,他們為什麼認儒學為正宗,是因為本朝武皇帝下令獨尊儒術,試考也用儒家經典為範本,他們要靠這個來做官的,所以才成為正宗,如果他們不能靠那些儒家經典來做官,馬上就棄如蔽履了。所以,只要我們公開以法令的形式,進行說明,表示以後開科取士,要按所報官職來試考相應的知識,這樣選拔出來的人才,才能真正勝任本部的工作。”崔琰點了點頭,道:“那必須給那些有志於此的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好讓他們對此有個準備,不然就會出亂子的。”袁斌點頭道:“正該如此,崔翁你回去後,擬個章程出來,讓孤看一看。”崔琰點頭應命,轉身出去了。
================================================================關於科舉的介紹和由於科舉而衍生出的各種各樣的,所謂的“人才”他們的言行舉止,他們所做的事等等,大家可以去看《儒林外史》、《老殘遊記》、《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書,可以看一下那些通過科舉做了官的;考不上,做不了官的,那些人的人生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