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六十五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袁斌雖然有心改組漢朝的人才選拔制度,想把它改成通過科舉‮試考‬來選拔人才的方法。其中又加入了所謂的“報名‮試考‬”的方法,據官職和工作範圍的不同,‮試考‬的內容也不盡相同。

但是漢朝的官職是以“三公九卿”(三公:原來是司空、太尉、司徒;曹專權後改為丞相、司隸校尉、御史中丞;九卿分別是:太常、光祿勳、衛尉、廷尉、太僕、大鴻臚、大司農、宗正、少府)為主,其職責要不就是分劃不明,要不就是多有重疊,而且名字對於袁斌來說又很難記和拗口。所以袁斌想把漢朝的官職變動一下,但又怕朝廷干涉和官員指責。他就在大將軍府下,重新開設屬官。我自己開府選官,任用幕僚,這誰也管不著吧。

其實這一招,袁斌也是跟曹學的,歷史上的曹,曾以丞相的名義,開府選官,幹什麼事,就冠以某曹或某椽的官職,如掌文書,就冠以文學椽;為丞相的副手,就冠以東曹椽和西曹緣的官職,這些人都是曹的私人,只知有丞相,不知有天子,為以後曹丕代漢,打下了基礎,做足了準備。

袁斌按照明代的官職,在大將軍府下,設立六部尚書,分為戶部、吏部、兵部、刑部、禮部、工部這麼六個部。

戶部下設:戶部、度支、金部、倉部四個司屬;掌管土地丈量、人丁戶籍、錢糧的收儲和支出、官員俸祿的發放等等。

禮部下設:禮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個司屬;掌管禮儀、祭祀、外、民族、宗教等等。

兵部下設:兵部、職方、駕部、庫部四個司屬;掌管軍隊的調動、補充、駐防、低級武官的任免等等。

刑部下設:刑部、都部、比部、司門四個司屬;掌管司法、刑事律令、案件審理等等。

吏部下設:吏部、司封、司勳、考功四個司屬;掌管官員的升降、政績的考核、爵位的授與等等。

工部下設: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個司屬。掌管建築、屯田政令、水利等等。

每部設尚書一人,為一把手;侍郎二人,為副手,每司又設四個郎中為主管官。大將軍府中屬官包括六部二十四司,一共四十二人。

這樣一來,劃分詳細,職責明確。隨著官職新的劃分,科舉的一些制度也隨即公佈。

新形的科舉制度與原來歷史上的科舉又不盡相同,原來的科舉分為三級,分別是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每三年考一回,均在八月份,故叫“秋闈”取中者統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剩下的都稱為“文魁”;會試於鄉試考畢的第二年二月份舉行,故叫“闈”取中者統稱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殿式名義上由天子親自主持,分三甲,一甲只有三個人,就是大家悉的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這三人賜進士及第;二甲有若干人,第一名稱“傳臚”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袁斌設定的科舉制度,只考兩級,第一級叫“初試”也是每三年一考,只考儒學十三經(《周禮》、《禮記》、《儀禮》、《公羊傳》、《穀梁傳》、《秋左傳》、《詩經》、《尚書》、《易經》、《孝經》、《論語》、《爾雅》、《孟子》),為什麼要考儒家經典?因為儒家經典在教育大家如何做人上,還是有可取之處的,通過這次‮試考‬,要選出一些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守(四有新人?^_^)的人來,這是做官的基本條件。

第二級叫“複試”(也可以叫做“專業知識考核”),你報了哪個部,相應的考核哪類“專業知識”比如,想考戶部的,就要通《汜勝之書》(西漢汜勝著,是本農書)、《四民月令》(東漢崔寔著)、《周髀算經》、《九章算術》等等。

想考刑部的,要通曆朝歷代的刑法律令,章冊典籍。

想考兵部的,要考各家的兵書戰策(如《孫子》、《吳子》、《六韜》、《三略》等),還要學會地圖的測量與繪製,掌握《禹貢地域圖》、《地形方丈圖》等等,還要掌握“製圖六體”的方法。

想考禮部的,初試成績極優異者,可酌情免試;其餘的人要再考《三禮》(《周禮》、《禮記》、《儀禮》)和《孝經》。

想考吏部的,也是初試成績極優異者,酌情免試;其餘的人要再考《大學》和《中庸》等書。

想考工部的,要通過一些建築、繪畫、雕刻等所謂的雜學。

這些人通過‮試考‬後,要到吏部報道,由吏部負責按本人的“志願”進行安排,然後適當進行“調劑”^_^。

袁斌先任命了劉馥為戶部尚書,倉慈、鄭渾、溫恢等人歸劉馥管轄,等通過科舉選拔出來人才後,再充實到戶部。以崔琰為吏部尚書,因其為人正直,公正無私,故爾袁斌把官員任免這樣的人事選舉大權給他。以審配為兵部尚書,逢紀、許攸、辛評等副之。以臧洪為刑部尚書,以陳震為禮部尚書,以王修為工部尚書,先把大的架子搭起來,等到選拔出第一批人才後,充實到各部,一切就算是步入正軌了。

一切準備就緒,還有一件事沒辦,別人都有官做,那郭嘉、田豐、沮授他們幹什麼呢?

================================================================筆者也看過不少的架空歷史小說,主角回到過去後,動不動就要改革,就要進行民主,其實只要不是清朝(而且還是末期),其他的朝代,封建社會的生命力還是很強的,想要民主,哪有那麼容易。所以,筆者仔細思考了一下,並不打算進行大的變革,就把選拔人才的方法變一變,這樣選舉出來的人,多少還能夠通一些專業知識,能夠勝任本職工作。不像原來歷史上的科舉,選出來的人要麼只會“之乎者也”其他的什麼也不知道,彷彿廢物一般;要麼只是品行很好,遇事拼著一腔熱血,捨去命,雖然可敬,但對國家、對社會、對百姓,沒有一點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