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六十三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袁斌也不生氣,笑道:“哦,不拜國賊?孤乃朝廷親封的大將軍、鄴侯,不知仲德(程昱的字)口中的國賊是指何人?”程昱冷冷地道:“哼,明知故問,目無朝廷,割地自守,凡此種種,皆國賊所為!”袁斌道:“那囚天子,殺戮公卿,就不是國賊所為?”程昱道:“這些乃是李傕、郭汜所為,所以二人被殺,死後首級示眾,株連九族,乃是報應。”袁斌本意說的是曹,沒想到讓程昱給引到李傕、郭汜的身上。袁斌心中暗道程昱厲害,能夠不痕跡地就把話題給轉移了。

袁斌不再與程昱糾纏“誰是國賊?誰是英雄?”的問題,挑明道:“仲德乃兗州名士,我是仰慕已久的,不知仲德今肯相投否?”程昱道:“我乃朝廷命官,天子所任之東郡太守。將軍何人也,豈敢以言誘我?其名可正?其言可順?”袁斌頓時語,心想:“曹有何德行,能令人如此甘效死力?”袁斌見程昱意志堅定,非言辭可動,而李典自上殿來,一言不發,連正眼也不瞧袁斌一眼。袁斌知道此二人不是容易投降之人。想把他們殺了,如此人才,早早就死了,有點可惜,袁斌在未來之時,就對三國中有名有姓的英雄們心存仰慕,有個心願,想讓三國中所有的英雄都為自己效力,而程昱、李典二人更是三國英雄中排名前列的名人,都屬於要召至麾下的人才,真要殺了他們,心中不忍;如果就這麼放了,明擺著是為曹添翼,讓曹的力量更加壯大,這可是親者痛,仇者快的事,不能做。那要怎麼辦呢?

袁斌想來想去,想到曹多疑,這一點可以利用。現在把程昱、李典放回去,有事沒事,給二人寫幾封信,曹知道了,一定懷疑他們與我有什麼圖謀,這樣一來,可以造成曹與手下群臣不和的局面,利於自己從中取事。

袁斌想好了以後,對二人說:“程先生、李將軍,皆是一時人傑,孤喜愛非常,不忍害之,今當放你們回去,不可再助曹,若再讓孤擒住,定斬不饒。”程昱與李典聽說還有生還的希望,自然大喜過望。程昱拜謝道:“多謝將軍不殺之恩,此恩此德,程昱記下了,必有厚報。”李典看了袁斌一眼,說:“後將軍若被曹公擒住,某必力勸曹公放將軍一條生路,以報今之德。”袁斌笑道:“好,好,希望李將軍能有機會還我這個恩情,哈哈…”揮手示意帶二人下去與曹的使者相見。

程昱、李典二人見了曹的使者,自有一番悲喜集。然後二人洗漱一番,就隨著使者回兗州去了。

袁斌在程昱、李典二人走後,又把崔琰、劉馥等人召來,繼續商議四州未來的方針大計。

袁斌問崔琰道:“崔翁(不知道古代的君主女婿稱呼身為臣子的岳父,該叫什麼?^_^),公執掌人事之大權,不知四州之內,可有英才俊賢,可為我所用?”崔琰回了一禮道:“主公,我大漢選才,唯察舉和徵辟兩途,‘徵’乃是天子親自下旨,派專使聘請那些有名望的人到朝廷任職;‘闢’是朝廷高級官員和地方行政主官請名人做自己的僚屬。‘察舉’是天子設定一些標準,如‘孝廉’、‘茂才’等,地方官吏按照這些標準,查訪相符合的人,推薦至朝廷做官,然後由朝廷組織進行‮試考‬,然後量才任用。不過這種方法過於疏漏,納的人才過少,導致民間大量人才不能被朝廷任用,所以這種方法不是特別好,但還沒有好的方法來替代它,所以才一直延用至今。”袁斌想了想,道:“這種方法確實不好,人才全靠上官推薦,這必定導致大家為了引上官的注意,而去求取很高的名望,這就導致他們做出一些乖張、詭異的事來。而且有很高名望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實學,有真才實學的人,也不一定有名望,被世人知道。這對人才的徵召,很是不利。”崔琰贊同道:“主公所言不差,當年曾有一首音謠,叫做‘舉秀才(為避劉秀諱,東漢改為茂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所謂的人才,全都淪為虛名,沒有真才實學。”袁斌心想:“或許科舉制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君不見未來的教育仍是以‘新型科舉’為基礎,選拔人才的。),應該組織幾次‮試考‬,把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才,選出來,任命他們為官,為朝廷(自己)出力。”袁斌想完後,就把這個辦法說給崔琰等人聽,崔琰道:“這個辦法可以一試,但是考些什麼內容,以什麼規矩來錄取,按什麼標準來劃分等級,這些都需要提前制定好,不然就會出亂子。”袁斌點了點頭,說:“崔翁說的很有道理,應該制定一個標準。這樣吧,孤擬定一個章程,你們看一看,然後商議一下,把這個章程擴充一些,儘量做到詳盡無誤,要為百姓負責、為那些人才負責。”崔琰點了點頭,道:“這樣最好,主公,我大漢即有‘茂才’、‘孝廉’、‘賢良方正’、‘明經’四科,按主公剛才所言,其中明經科,應該最適合主公所謂的‘科舉’。”袁斌問道:“何為‘明經’?”崔琰回答道:“主公,‘明經’的意思就是要明白經典,通曉經義,取才的標準是,將儒家經典中的《詩經》、《尚書》、《易經》等著作,能夠背誦和理解的,就能被錄取為‘明經科’。”袁斌心想:“這不就是科舉‮試考‬的雛形嗎。這樣一來,更可以說是‘有法可依,不違祖制’了,如要推廣科舉,就用這條來搪那些守舊派們。”袁斌對崔琰道:“原來這就是‘明經科’,跟孤方才所言科舉,並無差異,只是科舉比明經更詳細罷了。崔翁,孤要是想推廣科舉的話,沒人會反對吧。”崔琰想了想,道:“應該不會,無非是把明經科換個名字罷了,不會有人反對的。”袁斌點了點頭,道:“那就好,孤可不想把費在沒有意義的爭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