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卷五十四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太祖為揚州,徵榮緒為主簿,不到。司徒褚淵少時嘗命駕尋之,建元中啟太祖曰:“榮緒,朱方隱者。昔臧質在宋,以國戚出牧彭岱,引為行佐,非其所好,謝疾求免。蓬廬守志,漏溼是安,灌蔬終老。與友關康之沈深典素,追古著書,撰《晉史》十帙,贊論雖無逸才,亦足彌綸一代。臣歲時往京口,早與之遇。近報其取書,始方送出,庶得備錄渠閣,採異甄善。”上答曰:“公所道臧榮緒者,吾甚志之。其有史翰,令入天祿,甚佳。”榮緒惇愛《五經》,謂人曰:“昔呂尚奉丹書,武王致齋降位,李、釋教誡,並有禮敬之儀。”因甄明至道,乃著《拜五經序論》。常以宣尼生庚子,陳《五經》拜之。自號“被褐先生。”又以飲酒亂德,言常為誡。永明六年卒,年七十四。

初,榮緒與關康之俱隱在京口,世號為“二隱”康之字伯愉,河東人。世居丹徒。以墳籍為務。四十年不出門。不應州府闢。宋太始中,徵通直郎,不就。晚以母老家貧,求為嶺南小縣。清約,獨處一室,稀與子相見。不通賓客。弟子以業傳受。尤善《左氏秋》。太祖為領軍,素好此學,送《秋五經》,康之手自點定,並得論《禮記》十餘條。上甚悅,寶愛之。遺詔以經本入玄宮。宋末卒。

何求,字子有,廬江灊人也。祖尚之,宋司空。父鑠,宜都太守。求元嘉末為宋文帝挽郎,解褐著作郎,中軍衛軍行佐,太子舍人,平南參軍,撫軍主簿,太子洗馬,丹陽、吳郡丞。清退無嗜慾。又除徵北參軍事,司徒主簿,太子中舍人。泰始中亡,還吳葬舊墓。除中書郎,不拜。仍住吳,居波若寺,足不逾戶,人莫見其面。明帝崩,出奔國哀,除為司空從事中郎,不就。乃除永嘉太守。求時寄住南澗寺,不肯詣臺,乞於寺拜受,見許。一夜忽乘小船逃歸吳,隱虎丘山,復除黃門郎,不就。永明四年,世祖以為太中大夫,又不就。七年卒,年五十六。

初,求母王氏為父所害,求兄弟以此無宦情。

求弟點,少不仕。宋世徵為太子洗馬,不就。隱居東離門卞望之墓側。率到,鮮狎人物。建元中,褚淵、王儉為宰相,點謂人曰:“我作《齊書》已竟,贊雲:‘淵既世族,儉亦國華。不賴舅氏,遑恤外家。’儉候之,知不可見,乃止。永明元年,徵中書郎。豫章王命駕造門,點從後門逃去。竟陵王子良聞之,曰:“豫章王尚不屈,非吾所議。”遺點嵇叔夜酒杯、徐景山酒鎗以通意。點常自得,遇酒便醉,遊宴樂不隔也。永元中,京師頻有軍寇,點嘗結裳為袴,與崔慧景共論佛義,其語默之跡如此。

點弟胤,有儒術,亦懷隱遁之志。所居宅名為小山。隆昌中為中書令,以皇后從叔見親寵。明帝即位,胤賣園宅,將遂本志。建武四年為散騎常侍、巴陵王師,聞吳興太守謝朏致仕,慮後之,於是奉表不待報而去,隱會稽山。上大怒,令有司奏彈胤,然發優詔焉。永元二年,徵散騎常侍,太常卿。

劉虯,字靈預,南陽涅陽人也。舊族,徙居江陵。虯少而抗節好學,須得祿便隱。宋泰始中,仕至晉平王驃騎記室,當陽令。罷官歸家,靜處斷谷,餌術及胡麻。建元初,豫章王為荊州,教闢虯為別駕,與同郡宗測、新野庾易並遣書禮請,虯等各修箋答而不應辟命。永明三年,刺史廬陵王子卿表虯及同郡宗測、宗尚之、庾易、劉昭五人,請加蒲車束之命。詔徵為通直郎,不就。

竟陵王子良致書通意。虯答曰:“虯四節臥病,三時營灌,暢餘陰于山澤,託暮情於魚鳥,寧非唐、虞重恩,周、邵宏施?虯進不研機入玄,無洙泗稷館之辯;退不凝心出累,非冢間樹下之節。遠澤既灑,仁規先著。謹收樵牧之嫌,敬加軾蛙之義。”虯信釋氏,衣布衣,禮佛長齋。注《法華經》,自講佛義。以江陵西沙洲去人遠,乃徙居之。建武二年,詔徵國子博士,不就。其冬虯病,正晝有白雲徘徊簷戶之內,又有香氣及磬聲,其卒。年五十八。

劉昭與虯同宗,州闢祭酒從事不就,隱居山中。

庾易,字幼簡,新野新野人也。徙居屬江陵。祖玫,巴郡太守。父道驥,安西參軍。易志恬隱,不外物。建元元年,刺史豫章王闢為驃騎參軍,不就。臨川王映臨州,獨重易,上表薦之,餉麥百斛。易謂使人曰:“民樵採麋鹿之伍,終其解之衣;馳騁月之車,得保自耕之祿。於大王之恩,亦已深矣。”辭不受。永明三年,詔徵太子舍人,不就。以文義自樂。安西長史袁彖欽其風,通書致遺。易以連理機竹翹書格報之。建武二年,詔復徵為司徒主簿,不就。卒。

宗測,字敬微,南陽人,宋徵士炳孫也。世居江陵。測少靜退,不樂人間。嘆曰:“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先哲以為美談,餘竊有惑。誠不能潛地金,冥致江鯉,但當用天道,分地利。孰能食人厚祿,憂人重事乎?”州舉秀才,主簿,不就。驃騎豫章王徵為參軍,測答府召雲:“何為謬傷海鳥,橫斤山木?”母喪,身負土植松柏。豫章王復遣書請之,闢為參軍。測答曰:“同鱗羽,愛止山壑,眷戀松筠,輕人路。縱宕巖,有若狂者,忽不知老至。而今鬢已白,豈容課虛責有,限魚慕鳥哉?”永明三年,詔徵太子舍人,不就。

遊名山,乃寫祖炳所畫《尚子平圖》於壁上。測長子官在京師,知父此旨,便求祿還為南郡丞,付以家事。刺史安陸王子敬、長史劉寅以下皆贈送之,測無所受。齎《老子》《莊子》二書自隨。子孫拜辭悲泣,測長嘯不視,遂往廬山,止祖炳舊宅。

魚復侯子響為江州,厚遣贈遺。測曰:“少有狂疾,尋山採藥,遠來至此。量腹而進松術,度形而衣薜蘿,淡然已足,豈容當此橫施!”子響命駕造之,測避不見。後子響不告而來,奄至所住,測不得已,巾褐對之,竟不言,子響不悅而退。尚書令王儉餉測蒲褥。頃之,測送弟喪還西,仍留舊宅永業寺,絕賓友,唯與同志庾易、劉虯、宗人尚之等往來講說。刺史隨王子隆至鎮,遣別駕宗哲致勞問,測笑曰:“貴賤理隔,何以及此。”竟不答。建武二年,徵為司徒主簿,不就。卒。

測善畫,自圖阮籍遇蘇門於行障上,坐臥對之。又畫永業佛影臺,皆為妙作。頗好音律,善《易》《老》,續皇甫謐《高士傳》三卷。又嘗遊衡山七嶺,著衡山、廬山記。

尚之字敬文,亦好山澤。與劉虯俱以驃騎記室不仕。宋末,刺史武陵王闢贊府,豫章王闢別駕,並不就。永明中,與劉虯同徵為通直郎,和帝中興初,又徵為諮議,並不就。壽終。

杜京產,字景齊,吳郡錢唐人。杜子恭玄孫也。祖運,為劉毅衛軍參軍。父道鞠,州從事,善彈棋,世傳五斗米道,至京產及子棲。京產少恬靜,閉意榮宦。頗涉文義,專修黃老。會稽孔覬,清剛有峻節,一見而為款。郡召主簿,州闢從事,稱疾去。除奉朝請,不就。與同郡顧歡同契,始寧東山開舍授學。建元中,武陵王曄為會稽,太祖遣儒士劉瓛入東為曄講說,京產請瓛至山舍講書,傾資供待,子棲躬自屣履,為瓛生徒下食,其禮賢如此。孔稚珪、周顒、謝抃並致書以通殷勤。

永明十年,稚珪及光祿大夫陸澄、祠部尚書虞悰、太子右率沈約、司徒右長史張融表薦京產曰:“竊見吳郡杜京產,潔靜為心,謙虛成,通和發於天達表於自然。學遍玄、儒,博通史、子,連文藝,沈道奧。泰始之朝,掛冠辭世,遁舍家業,隱於太平。葺宇窮巖,採芝幽澗,耦耕自足,薪歌有餘。確爾不群,淡然寡慾,麻衣藿食,二十餘載。雖古之志士,何以加之。謂宜釋巾幽谷,結組登朝,則巖谷含歡,薜蘿起抃矣。”不報。建武初,徵員外散騎侍郎,京產曰:“莊生持釣,豈為白璧所回。”辭疾不就。年六十四,永元元年卒。

會稽孔道徵,守志業不仕,京產與之友善。

永明中,會稽鐘山有人姓蔡,不知名。山中養鼠數十頭,呼來即來,遣去便去。言語狂易,時謂之“謫仙”不知所終。

沈飀士,字雲禎,吳興武康人也。祖膺期,晉太中大夫。飀士少好學,家貧,織簾誦書,口手不息。宋元嘉末,文帝令尚書僕何尚之抄撰《五經》,訪舉學士,縣以飀士應選。尚之謂子偃曰:“山藪故有奇士也。”少時,飀士稱疾歸鄉,更不與人物通。養孤兄子,義著鄉曲。或勸飀士仕,答曰:“魚縣獸檻,天下一契,聖人玄悟,所以每履吉先。吾誠未能景行坐忘,何為不希企損。”乃作《玄散賦》以絕世。太守孔山士闢,不應。宗人徐州刺史曇慶、侍中懷文、左率來候之,飀士未嘗答也。隱居餘幹吳差山,講經教授,從學者數十百人,各營屋宇,依止其側。飀士重陸機《連珠》,每為諸生講之。

徵北張永為吳興,請飀士入郡。飀士聞郡後堂有好山水,乃往停數月。永請為功曹,使人致意。飀士曰:“明府德履衝素,留心山谷,民是以被褐負杖,忘其疲病。必飾渾沌以蛾眉,冠越客於文冕,走雖不,請附高節,有蹈東海而死爾。”永乃止。

升明末,太守王奐上表薦之,詔徵為奉朝請,不就。永明六年,吏部郎沈淵、中書郎沈約又表薦飀士義行,曰:“吳興沈飀士,英風夙,峻節早樹,貞粹稟於天然,綜博生乎篤習。家世孤貧,藜藿不給,懷書而耕,白首無倦,挾琴採薪,行歌不輟。長兄早卒,孤侄數四,攝尪鞠稚,苦推甘。年逾七十,業行無改。元嘉以來,聘召仍疊。玉質逾潔,霜嚴。若使聞政王庭,服道槐掖,必能孚朝規於邊鄙,播聖澤於荒垂。”詔又徵為太學博士;建武二年,徵著作郎;永元二年,徵太子舍人;並不就。

飀士負薪汲水,並而食,守終老。篤學不倦,遭火,燒書數千卷,飀士年過八十,耳目猶聰明,手以反故抄寫,燈下細書,覆成二三千卷,滿數十篋,時人以為養身靜嘿之所致也。著《周易兩系》《莊子內篇訓》,注《易經》、《禮記》、《秋》、《尚書》、《論語》、《孝經》、《喪服》、《老子要略》數十卷。以楊王孫、皇甫謐深達生死,而終禮矯偽,乃自作終制。年八十六,卒。

同郡沈儼之,字士恭,徐州刺史曇慶子,亦不仕。徵太子洗馬,永明元年,徵中書郎。三年,又詔徵前南郡國常侍沈摐為著作郎,建武二年。徵太子舍人,永元二年,徵通直郎。摐字處默,宋領軍寅之兄孫也。

吳苞,字天蓋,濮陽鄄城人也。儒學,善《三禮》及《老》、《莊》。宋泰始中,過江聚徒教學。冠黃葛巾,竹麈尾,蔬食二十餘年。隆昌元年,詔曰:“處士濮陽吳苞,棲志穹谷,秉貞固,沈情味古,白首彌厲。徵太學博士。”不就。始安王遙光、右衛江祏於蔣山南為立館,自劉瓛卒後,學者鹹歸之。以壽終。

魯國孔嗣之,字敬伯。宋世與太祖俱為中書舍人,並非所好,自廬陵郡去官,隱居鐘山,朝廷以為太中大夫。建武三年卒。

徐伯珍,字文楚,東陽太末人也。祖父並郡掾史。伯珍少孤貧,書竹葉及地學書。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鄰皆奔走,伯珍累而止,讀書不輟。叔父璠之與顏延之友善,還祛蒙山立舍講授,伯珍往從學,積十年,究尋經史,遊學者多依之。太守琅王曇生、吳郡張淹並加禮闢,伯珍應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徵士沈儼造膝談論,申以素。吳郡顧歡擿出《尚書》滯義,伯珍訓答甚有條理,儒者宗之。

好釋氏、老莊,兼明道術。歲常旱,伯珍筮之,如期雨澍。舉動有禮,過曲木之下,趨而避之。早喪,晚不復重娶,自比曾參。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謂之九巖山,後漢龍丘萇隱處也。山多龍鬚檉柏,望之五采,世呼為婦人巖。二年,伯珍移居之。門前生梓樹,一年便合抱;館東石壁夜忽有赤光照,俄爾而滅;白雀一雙棲其戶牖;論者以為隱德之焉。永明二年,刺史豫章王闢議曹從事,不就。家甚貧窶,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對,時人呼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業生凡千餘人。

同郡樓幼瑜,亦儒學。著《禮捃遺》三十卷。官至給事中。

又同郡樓惠明,有道術。居金華山,禽獸毒螫者皆避之。宋明帝聞之,敕出住華林園,除奉朝請,固乞不受,求東歸。永明三年,忽乘輕舟向臨安縣,眾不知所以。尋而唐宇之賊破郡。文惠太子呼出住蔣山,又求歸,見許。世祖敕為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