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馬拉松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把登月定為主要目標是顧祝同的主意,而且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發人造衛星,把宇航員送入太空,德意志第二帝國都走在了全面,而且領先的優勢極為明顯。
比如,德意志第二帝國發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重達三十八公斤,搭載的廣播電臺工作了十四天。雖然中國在不到兩年之後也成功發了一顆人造衛星,但是這顆衛星的質量僅僅只有七點八公斤,而且只工作了三天。事實上,當時用來發衛星的不是運載火箭,而是一枚經過了改進的潛彈道導彈。得簡單一點,就是把彈頭換成了第三級火箭發動機與人造衛星。
在載人航天方面,差距就更加明顯了。
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一九6si年就完成了載人航天,而中國直到一九六八年才把第一名宇航員送入太空。
當然,這與席存瑞還沒有關係,因為這是他的前任推動的航天工程。
此外,太空競賽還有一個重大標誌,即建造空間站。
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一九六六年啟動了空間站建造計劃,其第一個試驗質的空間站在一九六八年就投入使用。雖然這個被稱為“赫爾墨斯”的空間站沒有實際價值,即只能容納兩名宇航員,而且其設計使用壽命只有五年,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啟動了“空間科研與實驗基地”工程,即著手建造能夠容納七名宇航員,設計使用壽命高達二十年,而且具備長期駐人條件的空間站。
在該領域,中國完全是空白。
雖然中國已經啟動了航天器對接工程,即打算用兩艘宇航飛船,對接後形成一個臨時的空間站,但是跟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空間站計劃相比,簡直不值一提,而且要追上德意志第二帝國也很不容易。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顧祝同才沒有把空間站定為主要目標。
當時,有人建議首先建造大型空間站,除了追趕德意志第二帝國之外,還能借此掌握宇航技術。
問題是,這需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
更重要的是,就算花上好幾年,也未必能夠趕在德意志第二帝國之前建造出具有重大意義的空間站。
用顧祝同的話來。如果不能追上對手,那就超越對手。
顯然,登月是超越對手的唯一辦法。**此外,登月的宣傳意義更加重大。
白了,不管是發衛星,還是把宇航員送入外太空,還是建造空間站,實際上的都是在家門口打轉,即圍繞著近地空間進行的宇航活動,在本質上沒有脫離地球。更談不上深入太空。雖然月球是地球的衛星,也是圍繞著地球運轉。但是月球是一顆星球。登上月球,等於人類離開了地球的懷抱,第一次把足跡留在了另外一顆星球上,等於人類由此開始了在其他星球上生存的歷史。
當然,還可以拿技術難度做宣傳。
這就是,大部分宇航活動集中在近地軌道空間上,也就是離地面數百千米的高度上。而月球在三十萬公里之外。
顯然,把物體推高几百公里與推出三十萬公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選擇登月,還有一個關鍵原因。
這就是。登月所需的技術,超越了整個時代。事實上,即便到二十一世紀初,在私人已經能夠進行宇航活動的時候,登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沒有任何一傢俬人企業能夠完成這個壯舉。在二十世紀六零年代,登月需要集中一個國家的全部資源才有望成功,而且這個國家必須足夠強大。
顯然,在綜合國力上,中國遠勝於德意志第二帝國。
也就是,如果對中國來,登月都是一項極為艱難的工程,那麼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更別想在短期內實現了。
這就意味著,哪怕德意志第二帝國擁有先發優勢,也會因為漫長的賽程,而顯得微不足道。這就好比進行一場馬拉松比賽,哪怕對手先跑出了幾百米,相對於幾十公里的距離,也就算不了什麼了。
可見,顧祝同發起了一場中國無論如何也不會輸掉的競賽。
雖然顧祝同不懂技術,也沒有航天工作的經驗,但是他有高超的戰略智慧,長遠的戰略眼光,做出了準確的戰略判斷。
在中德冷戰的大背景下,德意志第二帝國肯定不會迴避中國發出的挑戰。
事實上,這正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等待的挑戰。
在中國當局宣佈啟動載人登月工程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立即做出回應,表示早已在為載人登月做準備,而且肯定能第一個把宇航員送上月球,以此證明德意志第二帝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航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