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太空競賽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太空軍備競賽早已開始,只是在一九六九年之前受到的關注度並不高。
至少對很多中國人來,對太空軍備競賽非常陌生。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與中國在航天領域的實力有關。
這就是,在六零年代,中國的航天實力明顯不如德意志第二帝國。
一九六九年,太空軍備競賽逐漸被中國人所瞭解,也被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眾談及,更成了很多人最關心的話題。
顯然,輿論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白了,在一九六九年之前,中國的輿論宣傳有意識的忽略了航天活動,而在一九六九年才開始大力吹捧。
毫無疑問,這也與政治需求有關。
在一九六九年之前,中國官方大力宣揚強大的軍事實力,讓中國人有很強的安全,並且信任zhèngfu的所作所為,相信軍隊能夠戰勝所有外來敵人,從而讓zhèngfu在推動軍事改革的時候獲得民眾的支持。
可以,在大戰結束後的十年內,這是中國對內宣傳的核心。
這也可以理解,即中國即需要完成軍事改革,減輕軍事負擔,更需要推進政治改革,而且政治改革比軍事改革更加重要。
別的不,中華nzhu復興黨宣佈解散,就是為了推動政治改革。
與軍事改革相比,政治改革更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內部環境,更需要全民的參與,還需要得到多數民眾的支持。如此一來,就得提高zhèngfu的威信與地位,讓zhèngfu獲得大多數民眾的信任與支持。
可以想像,在推進政治改革的時候,自然需要淡化外部威脅。
由此也就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即中國的國內輿論把重點放在了強項上,而有意忽視了像航天這樣的弱勢。
當然。到一九六九年,國內局勢已經與大戰剛結束的時候截然不同了。
全新的國際局勢,需要中國民眾知道,中國並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至少不是在所有領域都領先對手。
顯然,航天成為了重點關注的領域。
在拜訪了馮承乾之後,席存瑞做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即服顧祝同。讓他復出,負責航天工作。
當時,席存瑞打算在顧祝同身上花些功夫。
讓他到意外的是,顧祝同沒有拒絕,一口就答應了下來,並且表示在處理好一些個人事務後就可以去zhèngfu部門報道。
九月九,顧祝同正式出任工業部下屬的航空航天處高級顧問。
當然,這是一個臨時職務,並不是zhèngfu的固定編制。
走馬上任的第二天,顧祝同就提出了一個建議。即加大對航天的宣傳力度,而且得突出中國在航天領域的差距。也就是重點報道中國的缺點,而不是優勢,要讓所有中國人都知道中國在航天領域差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很大一截,需要花很多的時間、以及足夠的投入才能追上對手。
更重要的是,顧祝同明確要求強調航天的重要。
當然,具體怎麼宣傳,那是宣傳部。以及各大新聞媒體的事情了。
所幸的是,宣傳部與新聞媒體沒有讓顧祝同失望。
宣傳工作開始的時候,各大新聞媒體首先重點介紹了航天的重要。甚至把航天與民族存亡聯繫到了一起。
比如,戰略彈道導彈是一個國家最有力的戰略武器,足夠毀滅任何一個敵人。
又比如,外層空間是人類發展的新希望,外層空間的資源也是人類未來發展的基礎,更是人類走出地球生態圈的基礎。
當然,這些宣傳帶有非常濃烈的科幻質。
必須承認,中國的國家宣傳機器十分強大,完全左右了國內輿論。
在一九六九年底,中國的三大電影公式,總共投資拍攝了五部與太空有關的科幻片,其中一部還是戰爭科幻片,背景是敵對國控制了月球,並且在月球上建立軍事基地,然後對中國本土發起打擊。雖然電影的結局是中**民團結一心戰勝了強敵,但是也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強大的輿論宣傳,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一九六九年十月,席存瑞就正式宣佈,中國將啟動登月工程,並且會不惜代價,第一個把宇航員送上月球。
這就是有名的“奔月工程”可以,這是自核武器工程之後,以國家為主體,發起的規模最大的工程,而且其投資量是核武器工程的十多倍。
由此,中德太空軍備競賽全面開始了。
事實上,中國的並不高。
在一九六九年,中國在航天領域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僅有的一些技術優勢都集中在了彈道導彈上,而且以潛彈道導彈為主。得簡單一些,中國的導彈工程,從開始的時候就選擇了一條難度係數最高的道路,即把重點放在了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上,而不是首先開發體燃料火箭發動機。
這種有針對的發展戰略,在戰略安全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就是,中國第一個建造出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而且第一個使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具備實戰能力。德意志第二帝國還在努力解決體燃料彈道導彈在潛艇上的發問題時,中國的固體燃料彈道導彈已經具備了實戰能力,而且開始研製第二代潛彈道導彈,在各方面都遠優於德軍的潛彈道導彈。到一九六九年初,中國已經部署了十二艘戰略核潛艇,能夠隨時保證至少有四艘戰略核潛艇處於戰備巡邏狀態,而這四艘核潛艇總共攜帶了五十六枚潛彈道導彈,每枚導彈配備了三枚核彈頭。也就是,哪怕只有一艘在核戰爭中倖存下來,並且發了十六枚潛彈道導彈,都足夠摧毀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所有大城市了,讓德意志第二帝國不敢輕易發動戰爭。當時,德軍只有兩艘戰略核潛艇,而且都沒有達到服役狀態,配備的潛彈道導彈都是單彈頭,且程不到三千公里,只能夠對中國在北大西洋上的盟友與軍事基地構成威脅。
當然,如果以軍用為目的,那麼中國的發展方向並沒有錯。
要知道,正是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領域擁有的巨大優勢,使中國在戰略彈道導彈領域保持了十分明顯的優勢。到中德冷戰結束的時候,中國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技術至少被德意志第二帝國領先了二十年。
問題是,這並不是民用航天工程的可取之道。
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優勢在於使用的便利,即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在發前,不需要加註燃料,也不需要頻繁的進行維護保養,更不需要預熱。從第二代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開始,就能隨時點火發。相比之下,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就沒有這些優勢了。前三代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都不能把燃料長期儲存在火箭內,必須在發前加註。即便是第四代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其燃料在加註之後也只能儲存較短的時間,只能保證在國家進入緊急戰備狀態下的時候,提前為火箭加註燃料,縮短髮前的準備時間。此外,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維護保養量更大,安全也十分糟糕,某些早期型號還需要在發前預熱,發前的準備工作短的都有半個時,長的需要數個時。
這些特,讓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在軍事領域的用途極為有限。
只是,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有一項能遠超過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即比衝。得直接一點就是,在質量相同、推進劑裝填量相同的情況下,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推力要比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好得多。
白了,就是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經濟更好。
顯然,在民用航天領域,發前的準備時間不是關鍵因素,也不存在常保養維護等方面的問題。
也就是,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更適合用在民用航天領域。
正是如此,中國的航天科學家與工程師還在努力計算把一顆攜帶了無線廣播電臺的人造衛星發到近地軌道上需要製造一枚多大的運載火箭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率先把衛星送上天,而且讓全世界都收聽到了這顆衛星發出的廣播信號。緊接著,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大飛躍,即把第一名宇航員送到近地軌道上,並且在其繞地球飛行兩天之後,使其安全返回。
這一天是一九6si年六月七。
當時,中國的新聞媒體只做了極為簡單的報道,而且給出的評價都不是很高,即把一名宇航員送到大氣層之外,跟把一隻猴子送到大氣層外面沒有什麼差別,而且對國家的安全與經濟發展沒有太大幫助。
顯然,巨大的差距,讓中國的新聞媒體無法給出正面評價。
由此可見,這是一場不公平的競賽。在中國人發力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在飛往地球之外的賽道上全速奔跑了十多年。
所幸的是,這一切還不晚,至少耳曼人還沒有登上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