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接著便又笑了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于謙不置可否,確實就算這篇《石鐘山記》比較有名,但飽學大儒臨時恐怕鮮有能背下來的。士大夫科舉要背誦很多書不假,但不必背蘇東坡的文章,何況做官之後大多丟下了文章,連當年考的文章也可能忘記了許多。
單單在鄱陽湖走了一圈,于謙就有多次機會懷古,神州各地果然是沉澱諸多,到處都有人文痕跡可循。他沉片刻,便道:“此番就不去了,換個時候再遊,更有心境。”王儉道:“人生苦短,諸事纏身,或許以後再也沒機會到此地了。”
“嗯。”于謙淡淡回應了一聲,卻無太多惆悵之意。一旁的武將韋斌顯然也對這麼一座山坡一點興趣都沒有,連對蘇軾也沒興趣。
他聽到這裡,便扯開話題道:“不是有消息徽州進駐了大量官軍?末將不解,巡撫大人為何至今仍將永定營和九江軍(漢王降軍)大部分都放在九江城按兵不動?”
“這裡不是談軍務的地方。”王儉提醒道。衛斌只好怏怏住了口。就在這時,聽見後面的大路上有一陣馬蹄聲。
于謙等回頭看,只見四騎正衝著這邊跑來,遠遠的隱約像是信使。等走得近了,果見其中兩個是信使,但于謙不在意信使,一時間注意力被另一個女子引了,因為她是羅麼娘。
羅麼娘的嘴向兩邊一抿,看著于謙
出了笑容。于謙道:“羅姑娘。你怎麼來了?”
“在武昌整都很無趣,正好知道你們家的家丁到武昌送家書,要返回江西,我等他出城後就跟來了。
聽董夫人說你在江西把鄱陽湖都轉了個遍,這等好事也不叫上我,咯咯。”羅麼娘說話的時候,便把頭上的方巾取下來,出一頭梳成髮髻的青絲。
她穿著男人的袍服,但一點都不像男人,且不看那凹凸有致的身材,臉也很漂亮,眉畫得細長、幾入髮際,光潔的額頭上方髮梢之處,有一些細細茸茸的細發,在陽光下泛著微微帶橙的光澤。
旁邊的知縣悄悄問一個不久前才絡上的武將,那武將小聲道:“內閣首輔楊公的養女。”于謙搖頭微笑道:“我在鄱陽湖翻山越嶺卻不是遊山玩水…羅姑娘這麼就走了,可告訴楊公了?”羅麼娘道:“走的時候家父不在家,我留了封信。不打緊的,家父知道我是來找你,自然能放心。”穿青袍的湖口知縣
口道:“旁邊就是大名鼎鼎的石鐘山,乃湖口縣一勝景,下官之前就派人到山上的寺廟安排齋菜了。既然於大人在此逢故
,不如今
就上山一遊如何?”這回于謙沒有直接拒絕了,他問羅麼娘:“聽說過石鐘山麼?”羅麼娘搖搖頭,抿了抿嘴:“好像…是在哪裡聽過的。”于謙道:“蘇東坡寫過一篇《石鐘山記》,此地由此更加聞名。”羅麼娘也不太客氣,笑道:“呵,那你要用山上的齋菜為我接風洗塵麼?”雖半開玩笑的話,可話都說到這個地步了,又是認識多年的人,于謙正待要答應。不料就在這時,一起到達的戴大帽的信使開口道:“還請大人先看看都昌來的消息。”于謙這才意識到自己方才有點疏忽,只顧和羅麼娘說話,對明顯因有公務才找過來的信使連一句都沒過問。
他和羅麼娘說話的時候表現很淡定,很好地保持著士大夫榮辱不驚的素質,但是一點疏忽卻掩蓋不了他內心的驚喜和關心。
他循聲看去,只見說話的信使穿著半長的圓領袍服,褲腳上的襪子綁得很緊,腳上蹬著皂靴。信使帶著大帽,帽簷壓得很低,上前見巡撫大人時頭微微低著更是隻出半張臉。
信使上前從竹筒裡出一卷上漆的紙,遞上來。于謙撫了一下袍袖,伸手接過來,鎮定地拆開來看。很快他的眼皮跳了一下,女人心細,羅麼娘很快發現了他的細微表現。
這份東西不是公文,是駐都昌城的內侍省情報分司送來的軍情。自書信送出之前,官軍一部不下五千人已經自徽州府出動,向江西邊界進發。
這說明官軍在徽州的集結和戰爭準備已經完成,前鋒才會主動出擊。于謙詳細看完,轉身便將紙遞給大將韋斌。羅麼娘說道:“咱們還是不去遊石鐘山了罷,我走了那麼遠的路,有點累了,先歇兩天。”
“也好。”于謙隨即下令道“派人乘舟去對岸的水營,立刻調一艘船到湖口來接我們,今便回九江城。”湖口縣知縣意識到巡撫大人可能有急事,不便打聽也不便留,忙提議由縣裡派船恭送大人。但于謙堅持要坐戰艦,知縣只得作罷。***進九江城時,早已入夜了。
巡撫轅門內,燈光依然亮著。外面的長街兩旁掛著零星的燈籠,光線相對黯淡,巡撫行轅所在地燈火通明便更加突出。廳堂中於謙和幾個人正在議事,除王儉等幕僚,武將有韋斌、張承宗等幾個人,都是永定營的武將。
因這次連夜議事有點私下質,九江軍各營指揮使一人也不在場。于謙對韋斌說道:“上午韋將軍問及為何重兵屯於九江,其中緣故:這次朝廷官軍自南直隸進
,方略目標只有一個,就是九江城。”韋斌抱拳道:“末將無意冒犯,只是不知為何要保九江就一定要困守一地?記得兩個月前大人就曾說過,要保九江必守鄱陽湖。而今官軍已從徽州進軍,探報上說五千,通常定有後續兵馬跟來。鄱陽湖東面各府縣地方官和衛所指揮使,既能投降我們,豈不能投降官軍?
這些地方文武本不會死守城池,官軍必勢如破竹。而咱們的重兵在九江按兵不動幾個月,就算現在臨頭才增援,如何來得及?這事沒法向王爺
代的。”
“本官身為江西巡撫,有節制調遣本省兵馬之權,九江城的主力按兵不動,責任當然應由本官來擔,我今夜就會寫好奏呈報上去。”于謙回顧左右,大夥暫時沉默一片鴉雀,他又說道:“江西有多大?十三府七十七縣。韋將軍方才說得好,地方城防軍是不可能為咱們賣命死守對抗官軍的。那我們永定營一萬多人,算上九江軍(漢王降兵)水陸共三萬餘人,如何防守?
便只是鄱陽湖東線也有上十個需要守衛的要害之地。分兵守城顯然是下下策,兩個月前剛剛有官軍進駐徽州的消息,我的打算是在鄱陽湖西面擇有利地形,集中兵力戰官軍…”幾個武將聽罷紛紛點頭,這個方略在行轅上層已不是秘密。于謙道:“但我兩個月前走到景德鎮時就覺得這個方略不妥了,所以才遲遲按兵不動。
景德鎮軍械不修,兵馬極少,恐怕百年未遇一場大仗。細思古今上下,那片地方几時有過記載的大戰?前人不擇此地用兵,自有道理。兩個月來我走遍了鄱陽湖左右諸多州縣,又詳查遠近山川地形,認為重兵集於鄱陽湖東南作戰甚為不妥。
何故?朝廷用兵乃平定湖廣,從江南自東趨西,此役目標必是九江城。奪取九江城,便完全控制了鄱陽湖和長江下游,接著官軍重兵便可以沿江而上,直
武昌如履平地。
江北京營主力及大量糧草物資亦可從九江附近渡江,保證進兵有充足增援。此要害之地,官軍打江西,不重九江又重何地?既然官軍目標是取九江,為何不直接從南直隸沿江進軍湖口,卻調兵至徽州?
此乃捨近求遠之路,我們不能聽見大軍壓境就被惑。我曾思官軍不直接進
湖口,是受制於渡水困難。但他們自徽州來,就算奪取了鄱陽湖東岸各鎮,仍需渡鄱陽湖,除非從南方繞行,但路太遠了得不喪失。
本官不得不提防,官軍在徽州聚兵是佯攻,實則是要取湖口渡湖。朝廷兵力雄厚,就算在南面開始作戰,仍然有餘力直接從長江下游分兵湖口、進而取九江城。”***夜已深,議事終於結束。大堂裡的人陸續走出來,于謙跨出門檻,卻見羅麼娘正在一盞戳燈旁邊踱著腳,他加快腳步走上去。
羅麼娘也看見了于謙,遂將手背在身後,對他微微一笑。于謙問:“不是派人給你安頓了房屋嗎,你怎麼還在這裡?入秋下涼了,外面冷吧?”韋斌等人從身邊走過,抱拳道:“大人,告辭。”于謙轉身回了禮,便聽得羅麼娘道:“瞧你這樣子,明天又有事要忙,這不趁晚上忙完了好見見面麼,我今天才到你可沒盡到地主之誼。”于謙道:“最近情勢突然變得更加急迫,我向羅姑娘道歉。”羅麼娘眼睛還帶著笑意,看著他連續搖了兩次頭:“嗯,不要緊的。大丈夫自然要以大事為重,我明白的。”
“咱們到旁邊的客廳裡坐會兒,我叫當直的差役送盞熱茶上來給你暖和一下。”于謙指了一下大堂旁邊的門“請。”這大堂旁邊的屋子,前面一共三道門,從外面就能把裡頭的光景看得一清二楚,本身就是公事上官吏武將們等待進大堂會面時的休息室。
于謙把羅麼娘請到這個地方說話,多少有避嫌的意思,雖說二人多年知,畢竟男女有別。他坐下來就說:“湘王會到江西來。”
“哦?”羅麼娘出了驚訝的神
“他給你寫信說了?”于謙搖頭道:“沒有,是我估計的,因為公事。今晚我要連夜寫一份奏呈,一送到武昌他可能就要啟程。”
“那真是有些不巧,在這裡遇見他…”羅麼娘沉道,接著便又笑了“廷益真是神機妙算,連別人會去哪裡也算得到。”于謙不置可否,又試探道:“羅姑娘曾與湘王有過不淺的來往,還曾有過婚約。如今沒有想過託楊公重新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