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又不烺費時間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劉鶴舉也不太清楚,但覺其中肯定不簡單。第二天上午,軍中召集千總以上武將議事,劉鶴舉也正好在參與之列。帳中諸將紛紛發言各抒己見,只有劉鶴舉裝聾作啞,儘量不讓別人注意到他。
從指揮使變成了個千總也認了,他可不想再不明不白又丟了腦袋。原來經過幾天的休整,中軍已決定出兵再戰。
很多將領的意見傾向於等待覃有勝的嶽州兵到達補充兵力,但覃有勝拖拖拉拉,催促的人回來說庭湖附近水網
錯,覃有勝缺少水軍、船隻也不夠,所以行軍極其緩慢。
朱勇覺得自己損失了兩千多步卒,大部分是逃跑的,銳騎兵實力沒有受到太大損失,步軍也能作戰,所以有些迫不及待…
主要原因是敵軍竟然只有一千人,朱勇無論如何也放不下這口氣。除了等待覃有勝的兵馬,其它的建議就肯定不行了,比如說有人建議從長沙調集更多的軍隊。
因為朱勇在之前得到的兵權只限於庭西側各府各衛所的兵力,他沒有權限調動長沙的軍隊。如果要更多的人,就只能上書皇帝重新授權,那就意味著高都之戰要告一段落,而這一段的結果是官軍戰敗。
朱勇要在朝中承認自己調動數府之兵力,卻敗在一千亂賊手裡?這絕不可能!皇上一向還是很器重他朱勇的,當年他的父親朱能一員虎將,在“靖難之役”中奮不顧身,率騎兵突入十倍於己的步兵陣營意圖救出被困的永樂大帝,結果戰死沙場,朱棣家永遠也不應該忘記這份功勞和忠義。
而他朱勇也沒有讓皇帝失望,雖然朱勇曾率宣大(宣府大同)的兵與蒙古騎兵作戰不很順利,但明廷放棄朵顏三衛、在北部防線轉攻為守乃國策,不是他朱勇一個人的責任。在
趾與越軍作戰,朱勇也幾次都沒有徹底戰勝“平定王”黎利的部隊,甚至吃過虧,但明軍常年深陷越戰泥潭,滿朝都想撤軍也是國策!
為什麼永樂時能夠開疆闢土、四面征討,長期是兩線幾十萬大軍同時處於戰爭狀態,一到洪熙宣德就開始龜縮防線了?
也許這是歷史的大、人心思安的旋律,而非某一人的原因。總之朱勇在朝裡不僅僅是勳貴一族,他憑能耐也有地位。他不能承認自己是庸才,更不能承認是失敗者!
“不成功則成仁!”朱勇怒目四顧“吾等應報必死之決心,以命抵命,將朝廷之逆賊徹底消滅於高都縣!從今起,凡臨陣退縮逃跑者,立斬不赦,本帥絕不講情面!”朱勇正襟危坐:“觀賊軍之火器陣,除了用火炮轟陣,我軍沒有重炮,用騎兵也可破陣。時機便在賊軍陣營運動之時。故本帥與諸同僚商議,決定次
採用以下作戰方略:以騎兵陳列在正面等待時機。
再以步軍從北、東兩面攻打城池,賊軍人少,大部分在西城佈陣,城池必疏於防禦,我以步軍人眾圍攻城池,勢必給予賊軍極大威脅。若西城賊軍主力有所異動,意圖從城外夾擊我攻城之兵,此時騎兵便出動擊破之。
若賊軍忌憚我騎兵破陣,在西城按兵不動,其守城之稀少兵力必不能守,我軍便可趁勢攻佔高都城,賊軍主力在城外成為孤軍,兩面受敵,更有城牆上居高臨下的威脅,必然大敗。”
“背城結陣之兵,當城池受到攻擊時,極可能放棄野戰進城參與城防。”有人說道。朱勇道:“若是賊軍入城固守孤城,便成了籠中困獸。我軍儘可在城外修築兵營,既然已經掌握了主動,大可圍而不擊,等待嶽州兵到來。”正如朱勇所說,本來這個時代攻城戰就不好打,沒攻下城池並不代表戰敗。如果得敵軍死守,那意義就完全不同了。定好了作戰計劃,朱勇便開始當場點將,分派各部任務。
他先分配了騎兵的武將,因為原來的馮指揮已經被解除了兵權抓起來了。然後是各部步軍的方位和任務。這時朱勇竟然叫到了劉鶴舉,命令他擔任進攻北城的前鋒部隊,既定的目標是如果北城守軍沒有得到增援,必須儘快拿下北門。
一個被人罵過敗軍之將的人,被委任以攻城前鋒,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在很多時候,前鋒雖然危險,但很重要,被委以重任本來是一件好事。
但劉鶴舉此時覺得並不是什麼好事,也許稍有差池,就會被朱勇逮住藉口正大光明地殺掉。劉鶴舉下來一想,越想越覺得是這麼回事,朱勇就是想置自己於死地。但又有什麼辦法呢?不能違抗軍令,只能硬著頭皮走一步算一步了。
***張寧軍中並沒有因一次勝利就彈冠相慶,各文武官員將領心裡的石頭仍未放下,因為大家心裡都清楚,雖然打贏了一戰但並未殲滅官軍的主力。
特別是那股騎兵的實力猶存,是很大的一個威脅。官軍馬隊總共有近千騎,那天在沅水河纏戰只損失了少量人馬,也給韋斌手下的將士造成了傷亡。
但韋斌以下的朱雀軍將士已經表現得很不錯了,同樣數量的步軍和騎兵戰,本來就處於劣勢,韋斌在陣營被分割的情況下沒有潰敗甚至被殲滅,就算沒贏也應該得到褒揚。
養一個騎兵的錢糧幾乎能養活一小旗的步兵,官府耗費了昂貴資源養起來的騎兵部隊,其戰鬥力和投入成正比,比那些農奴一般的軍士是不太相同的。***朱勇在戰敗之後是否要繼續進攻、還是等待援軍?張寧無法準確判斷,不過他更傾向於認為、朱勇會選擇繼續進攻。一個被“奇巧計”擊敗的人,而非面對絕對的實力優勢,自然不會心服口服。
何況朱勇本就是勳貴,自視甚高,他不會那麼容易屈服沮喪的。他會想,原來自己有那麼多機會和可能取勝,只是一時失誤,所以還會想嘗試。
何況男人天生就是賭徒,輸了一旦還存在僥倖心理、就會想著把輸掉的都贏回來。當然這只是張寧自己的猜測揣度,他要做的就是耐心再等等,希望朱勇不會那麼容易認輸。
不然的話,以朱雀軍的兵力主動進攻官軍的營寨顯然很吃虧。或者等著官軍援兵的到來,這將是一場看不到希望的消耗戰,嶽州兵、長沙兵…
大明有兩京一十三省,就算被漢王朱高煦牽制了京營主力,仍然有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戰爭潛力。在這種幾乎沒有希望的心理中,張寧竟然到有點愉快起來,一個悲觀主義者突然找到了獨特的愉快。
悲觀不是今世的張寧所有,一個生活在江浙富庶之地的小地主,有機會讀書考取功名的人,就算“父母”早逝也算幸運的人,一個幸運的人為什麼會悲觀?所以張寧的這種心理是“前世”帶來的,人格的形成在成人前影響很大,而明朝的這個張寧的童年少年對於他來說只是一段記憶,好像一個故事,對他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回想起來,小時候的家庭並不是那麼幸福,總是有各種各樣的麻煩和艱難,而且經歷過失去最親近的人的事。後來在鄰里眼中雖有點“出息”卻仍舊過著艱辛忙碌卻平凡的生活。
張寧覺自己的人生是殘缺不全的,哪怕在別人眼裡是個規規矩矩又勤懇的好人。終於有了機會,戰爭挖掘了他壓抑的興趣。***高都縣衙後面有一座“醉仙樓”名字聽起來好像是盈利類的酒樓,但實際並不是。這棟建築緊挨著縣衙後院,是以前的知縣佔用的地方,並不接待一般的客人。
它的功用主要只是做飯和用餐,以前的知縣顯然是一個很懂得享受的人。不過現在被張寧徵用了,他恰恰也是個很在乎飲食的人,在前世做飯幾乎是他唯一的業餘活動。
既能在其中得到放鬆,又不費時間,因為人活著總要做飯吃飯,而他不是能請保姆的人。他願意住在醉仙樓的原因很簡單,這裡的廚房很大。一般的廚房並沒有這麼好,國朝的人說名以食為天,但廚房總是在角落裡被人輕視。
戰爭尚未結束,勝利也沒有真正到來,將帥官吏們無興趣慶功,但這並不能阻止張寧私下裡慶賀一番。他的方式就是親自下廚做一頓晚宴,當然不止他一個人,還有身邊的桃花仙子和徐文君。
君子遠庖廚,一個手握重權的人如果下廚做飯,會被人認為是無大志,總之不是什麼好事。
但張寧並不在意,因為身邊沒有外人,女子當然不會在乎這樣的事。用餐的地方在一間巧的會客廳,原本肯定不是飯廳,但只要放一張圓桌几條凳子就可以當做飯廳了。
房間比較小,但前任知縣佈置時一定花了一番心血,牆上有名畫和史上出名書法家的作品作為裝飾,也許是贗品但並不影響雅緻的風格。
窗戶前的竹編簾子心修飾過紋理。這裡看起來並不奢華,卻天然有種雅緻。也許是那知縣和諸如名
、名士一類人結
閒談的地方。張寧不閒它小,反而更喜歡。
也許是因為內心裡的習慣,以前他當然住不起大如宮殿的房子,所以在這樣的小房子裡讓他很安心。菜餚的原料無須珍奇,都是極為普通的東西,但只要烹飪用心,也不失為幾道上好的佳餚。
這個時代的食材不會有農藥化肥飼料、環境也沒有汙染,只要取自普通農家的東西,在張寧看來都是上好的食材。
肥瘦相間的燻被切成薄片,排列在瓷盤子裡,肥
晶瑩剔透、淺黃的
澤看起來很美味,而且散發出一種松香,是用松枝熏製的時候留下的氣味。還有一道香菇
片,香菇來自於山上,不過這道湯裡放了薑片,因為張寧不喜
本身的那種淡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