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兩個孝孫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我去看看。
“李綺節從矮櫃裡找出備好的八寶什錦攢心盒子,裡頭盛滿了各果子點心:栗子、大棗、醃梅、飴糖,甜口的雲片糕、花菊餅,鹹口的椒鹽脯、金華酥餅…
零零總總十幾樣,足夠打發十幾、二十個熊孩子。
門房已經打開門,正和外邊的人低聲說著什麼。
李綺節堆起一臉笑,手裡抓一把飴糖瓜片,正準備朝外頭撒,看到來人,立時怔住。
門口立著一個才五六歲大的男娃娃,披麻戴孝,一身孝孫打扮,他身後跟著兩個頭戴白紗、穿麻布背心的老僕,手裡拎著個布口袋。
也是討百家米的。
門房咦了一聲:“剛剛…“李綺節一口剪斷門房的話,吩咐道:“吳爹,去舀米。
“門房噢了一聲,小跑去灶房舀了半升米,遞到李綺節跟前。
李綺節接過木升子,把半升米倒進老僕手中的布口袋裡。
老僕領著五六歲的男娃娃朝李家磕頭,男娃娃規規矩矩行完禮,抓住老僕的手,一顫一顫走遠,麻布孝服太過寬大,在地上拖出一道淡淡的印跡。
李綺節嘆口氣,張十八孃的丈夫雖然接回了他們母子倆,但那家人,終究還是不承認小沙彌的身份。
所以才會先後派出兩個孫子出來討百家米,顯然那一家認為五六歲的男娃娃才是正正經經的長子長孫。
她望著男娃娃和老僕走遠的背影,憂心忡忡:“吳爹,你去前面巷子找剛才討百家米的小哥和大丫頭,找到人,提醒他們一聲。
“如果兩廂面對面遇上,那就不好了。
門房已經覺出味兒來,答應一聲,披上一件藍布夾衣,出門去尋人。
不多時,門房回到家裡,“我找到那個俊小哥了,他家大丫頭罵罵咧咧的,說是立馬就拐道去城北那頭討米。
“城北那邊魚龍混雜,一般討百家米是不會往那邊去的。
李綺節點點頭,思緒還留在小沙彌那雙秀麗的眉眼上,半開的大門忽然被一群七八歲的孩童撞開,看到她還抓在手裡的糖瓜片,小孩子們一擁而上,吵著鬧著要糖果吃。
被熊孩子們磋磨了半天,愁緒頓時煙消雲散。一直等到夜裡,一家人圍坐在四方桌前吃重陽糕,李綺節才想起問李乙:“阿爺,最近縣裡誰家辦喪事了?
“李乙拔掉重陽糕上的小彩旗,搖搖頭:“辦喪事的?沒聽說。
“李綺節夾起一枚桂花糖新慄粉糕,咬下一角,滿口香甜,一邊和寶珠說笑,一邊想著心事:那小沙彌的生父,應該就不是瑤江縣人了。
重陽過後,天氣冷將下來。
按規矩,每年重陽前後,是換下紗衫,開始穿錦襖羅衣的時節。
直到庭前桂花落盡,李子恆一行人仍未返家。
孟家按著約定,一步一步把和李家退親的事透給幾戶親近人家知道,很快一傳十,十傳百,縣裡但凡是知道縣太爺的人家,都知道楊家和李家的婚事吹了。
因為楊縣令的吩咐,楊表叔和高大姐統一口徑,對外只敢說婚事是因為八字不合才沒談攏。
縣裡人自然不信,真八字不合的話,當初就不會議親了。但不信也沒法子,因為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李家三娘天天吃得香、睡得足,眼看著臉蛋愈發紅潤,比以前愈顯福相,說話間總帶著笑影兒,一雙水汪汪的杏圓眼,像摻了糖,笑得甜絲絲的,哪裡像是被退親的樣子?
也有人私下裡議論,說李家三娘肯定是怕丟人,才會強顏歡笑。每次都會被旁人一句話堵回去:“李家三娘一天三頓飯,每頓紮紮實實吃三碗,你說她強顏歡笑?你強顏給我看看!”等到楊家和孟家訂親的事傳揚開,笑話李綺節的人就更少了。雖然還是有很多人覺得她不纏小腳,被嫌棄是活該,但當著人的面可不敢這麼說。在一個民風淳樸的小縣城裡,楊家毀親另娶,是很不受人待見的。現在李綺節已經從不纏腳的異類,搖身一變成為被始亂終棄的小可憐,熱心的鄰里街坊還排著隊給她家送菜送米,想方設法勸開導她,生怕她想不開。
誰敢幫著楊家或孟家說話,義憤填膺的老太太、大媳婦們立刻叉橫眉,以勢不可擋的凜然架勢,把那人罵得抬不起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