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後周紀四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帝慮其餘眾沿東潰,遽命虎捷左廂都指揮使趙晁將水軍數千沿淮而下。壬辰旦,帝軍於趙步,諸將擊唐紫金山寨,大破之,殺獲萬餘人,擒許文稹、邊鎬、楊守忠。餘眾果沿淮東走,帝自趙步將騎數百循北岸追之,諸將以步騎循南岸追之,水軍自中而下,唐兵戰溺死及降者殆四萬人,獲船艦糧仗以十萬數。晡時,帝馳至荊山洪,距趙步二百餘裏。是夜,宿鎮淮軍,癸酉,從官始至。劉仁贍聞援兵敗,扼吭嘆息。甲午,發近縣丁夫數千城鎮淮軍,為二城,夾淮水,徙下蔡浮樑於其間,扼濠、壽應援之路。會淮水漲,唐濠州都監彭城郭廷謂以水軍溯淮,掩不備,焚浮樑。右龍武統軍趙匡贊覘知之,伏兵邀擊,破之。

唐齊王景達及陳覺皆自濠州奔歸金陵,惟靜江指揮使陳德誠全軍而還。

戊戌,以淮南節度使向訓為武寧節度使、淮南道行營都監,將兵戍鎮淮軍。

己亥,上自鎮淮軍復如下蔡。庚子,賜劉仁贍詔,使自擇禍福。

唐主議自督諸將拒周,中書舍人喬匡舜上疏切諫,唐主以為沮眾,撫州。唐主問神衞統軍硃匡業、劉存忠以守禦方略,匡業誦羅隱詩曰:“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存忠以匡業言為然。唐主怒,貶匡業撫州副使,存忠於饒州。既而竟不敢自出。

甲辰,帝耀兵於壽城北。唐清淮節度使兼侍中劉仁贍病甚,不知人,丙午,監軍使周廷構、營田副使孫羽等作仁贍表,遣使奉之來降。丁未,帝賜仁贍詔,遣闔門使萬年張保續入城宣諭,仁贍子崇讓復出謝罪。戊申,帝大陳甲兵,受降於壽城北,廷構等舁仁贍出城,仁贍卧不能起,帝勞賜賚,復令入城養疾。

庚戌,徙壽州治下蔡,赦州境死罪以下。州民受唐文書聚山林者,並召令復業,勿問罪。有嘗為其殺傷者,毋得仇訟。曏政令有不便於民者,令本州條奏。辛亥,以劉仁贍為天平節度使兼中書令,制辭略曰:“盡忠所事,抗節無虧,前代名臣,幾人堪比!朕之伐叛,得爾為多。”是,卒,追賜爵彭城郡主。唐主聞之,亦贈太師。帝復以清淮軍為忠正軍,以旌仁贍之節,以右羽林統軍楊信為忠正節度使、同平章事。

前許州司馬韓倫,侍衞馬軍都指揮使令坤之父也。令坤領鎮安節度使,倫居於陳州,干預政事,貪污不法,為公私患,為人所訟,令坤屢為之泣請。癸丑,詔免倫死,沙門島。倫後得赦還,居洛陽,與光祿卿致仕柴守禮及當時將相王溥、王晏、王彥超之父遊處,恃勢恣橫,洛陽人畏之,謂之十阿父。帝既為太祖嗣,人無敢言守禮子者,但以元舅處之,優其俸給,未嘗至大梁。嘗以小忿殺人,有司不敢詰,帝知而不問。

詔開壽州倉振饑民。丙辰,帝北還,夏,四月,己巳,至大梁。

詔修永福殿,命宦官孫延希董其役。丁丑,帝至其所,見役徒有削柿為匕,瓦中啖飯者,大怒,斬延希於市。

帝之克秦、鳳也,以蜀兵數千人為懷恩軍。乙亥,遣懷恩指揮使蕭知遠等將士八百餘人西還。壬午,李谷扶疾入見,帝命不拜,坐於御坐之側。谷懇辭祿位,不許。

甲申,分江南降卒為六軍、三十指揮,號懷德軍。

乙酉,詔疏汴水北入五丈河,由是齊、魯舟楫皆達於大梁。

五月,丁酉,以太祖皇帝領義成節度使。

詔以律令文古難知,格敕煩雜不壹,命侍御史知雜事張湜等訓釋,詳定為《刑統》。

唐郭遷謂將水軍斷渦口浮樑,又襲敗武寧節度使武行德於定遠,行德僅以身免。唐主以廷謂為滁州團練使,充上淮水陸應援使。

蜀人多言左右衞聖馬步都指揮使、保寧節度使、同平章事李廷珪為將敗覆,不應復典兵,廷珪亦自請罷去。六月,乙丑,蜀主加廷珪檢校太尉,罷軍職。李太后以典兵者多非其人,謂蜀主曰:“吾昔見莊宗跨河與梁戰,及先帝在太原,平二蜀,諸將非有大功,無得典兵,故士卒畏服。今王昭遠出於廝養,伊審徵、韓保貞、趙崇韜皆膏粱臭子,素不習兵,徒以舊恩置於人上,平時誰敢言者!一旦疆場有事,安能御大敵乎!以吾觀之,惟高彥儔太原舊人,終不負汝,自餘無足任者。”蜀主不能從。

丁丑,以前華州刺史王祚為潁州團練使。祚,溥之父也。溥為宰相,祚有賓客,溥常朝服侍立。客坐不安席,祚曰:“犭屯犬不足為起。”秋,七月,丁亥,上治定遠軍及壽城南之敗,以武寧節度使兼中書令武行德為左衞上將軍,河陽節度使李繼勳為右衞大將軍。

北漢主初立七廟。

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李谷卧疾二年,凡九表辭位,八月,乙亥,罷守本官,令每月肩輿一詣便殿議政事。

以樞密副使、户部侍郎王樸檢校太保,充樞密使。

懷恩軍至成都,蜀主遣梓州別駕胡立等八十人東還,且致書為謝,請通好。癸未,立等至大梁。帝以蜀主抗禮,不之答。蜀主聞之,怒曰:“朕為天子郊祀天地時,爾猶作賊,何敢如是!”九月,中書舍人竇儼上疏請令有司討論古今禮儀,作《大周通禮》,考正鐘律,作《大周正樂》。又以:“為政之本,莫大擇人;擇人之重,莫先宰相。自有唐之末,輕用名器,始為輔弼,即兼三公、僕之官。故其未得之也,則以趨競為心;既得之也,則以容默為事。但思解密勿之務,守崇重之官,逍遙林亭,保安宗族。乞令即宰相於南宮三品、兩省給、舍以上,各舉所知。若陛下素知其賢,自可登庸;若其未也,且令以本官權知政事。期歲之間,察其職業,若果能堪稱,其官已高,則除平章事;未高,則稍更遷官,權知如故。若有不稱,則罷其政事,責其舉者。又,班行之中,有員無職者太半,乞量其才器,授以外任,試之於事,還則以舊官登敍,考其治狀,能者進之,否者黜之。”又請:“令盜賊自相糾告,以其所告貲產之半賞之;或親戚為之首,則論其徒侶而赦其所首者。如此,則盜不能聚矣。又,新鄭鄉村團為義營,各立將佐,一户為盜,累其一村;一户被盜,罪其一將。每有盜發,則鳴鼓舉火,丁壯雲集,盜少民多,無能者。由是鄰縣充斥而一境獨清。請令他縣皆效之,亦止盜之一術也。又,累朝已來,屢下詔書,聽民多種廣耕,止輸舊税,及其既種,則有司履畝而增之,故民皆疑懼而田不加闢。夫為政之先,莫如敦信,信苟著矣,則田無不廣,田廣則谷多,谷多則藏之民猶藏之官也。”又言:“陛下南征江、淮,一舉而得八州,再駕而平壽,威靈所加,前無強敵。今以眾擊寡,以治伐亂,勢無不克。但行之貴速,則彼民免俘馘之災,此民息轉輸之困矣。”帝覽而善之。儼,儀之弟也。

冬,十月,戊午,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經學優深可為師法、詳閒吏理達於教化等科。

癸亥,北漢麟州刺史楊重訓舉城降,以為麟州防禦使。

己巳,以王樸為東京留守,聽以便宜從事。以三司使張美充大內都點檢。

壬申,帝發大梁;十一月,丙戌,至鎮淮軍,是夜五鼓,濟淮;丁亥,至濠州城西。濠州東北十八里有灘,唐人柵於其上,環水自固,謂周兵必不能涉。戊子,帝自攻之,命內殿直康保裔帥甲士數百,乘橐駝涉水,太祖皇帝帥騎兵繼之,遂拔之。李重進破濠州南關城。癸巳,帝自攻濠州,王審琦拔其水寨。唐人屯戰船數百於城北,又植巨木於淮水以限周兵。帝命水軍攻之,拔其木,焚戰船七十餘艘,斬首二千餘級,又攻拔其羊馬城,城中震恐。丙申夜,唐濠州團練使郭廷謂上表言:“臣家在江南,今若遽降,恐為唐所種族,請先遣使詣金陵稟命,然後出降。”帝許之。辛丑,帝聞唐有戰船數百艘在泗水東,救濠州。自將兵夜發水陸擊之。癸卯,大破唐兵於口,斬首五千餘級,降卒二千餘人,因鼓行而東,所至皆下。乙巳,至泗州城下,太祖皇帝先攻其南,因焚城門,破水寨及月城。帝居於月城樓,督將士攻城。

北漢主自即位以來,方安集境風,未遑外略。是月,契丹遣其大同節度使、侍中崔勳將兵來會北漢,同入寇。北漢主遣其忠武節度使、同平章事李存瑰將兵會之,南侵潞州,至其城下而還。北漢主知契丹不足恃而不敢遽與之絕,贈送勳甚厚。

十二月,乙卯,唐泗州守將範再遇舉城降,以再遇為宿州團練使。上自至泗州城下,軍中芻蕘者毋得犯民田,民皆悦,爭獻芻粟;既克泗州,無一卒敢擅入城者。帝聞唐戰船數百艘泊口,遣騎詗之,唐兵退保清口。戊午旦,上自將親軍自淮北進,命太祖皇帝將步騎自淮南進,諸將以水軍自中進,共追唐兵。時淮濱久無行人,葭葦如織,多泥淖溝塹,士卒乘勝氣茇涉爭進,皆忘其勞。庚申,追及唐兵,且戰且行,金鼓聲聞數十里。辛酉,至楚州西北,大破之。唐兵有沿淮東下者,帝自追之,太祖皇帝為前鋒,行六十里,擒其保義節度使、濠、泗、楚、海都應援使陳承昭以歸。所獲戰船燒沉之餘得三百餘艘,士卒殺溺之餘得七千餘人。唐之戰船在淮上者,於是盡矣。

郭廷謂使者自金陵還,知唐不能救,命錄事參軍鄱陽李延鄒草降表。延鄒責以忠義,廷謂以兵臨之,延鄒擲筆曰:“大丈夫終不負國為叛臣作降表!”廷謂斬之,舉濠州降,得兵萬人,糧數萬斛。唐主賞李延鄒之子以官。

壬戌,帝濟淮,至楚州,營於城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