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卷十九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涉漢縣。隋屬韓州。州廢來屬。

銅鞮隋屬韓州。武德元年,屬沁州。三年,分置甲水縣。五年,移治水堡。六年,移於今所,屬韓州。省甲水縣。韓州廢,屬潞州。

武鄉漢垣縣,後魏曰沮城,移治於南亭川。改為鄉縣,屬韓州。州廢,屬潞州。則天加“武”字。神龍年,去“武”字,復為鄉縣。後又加“武”字。

澤州上隋長平郡。武德元年,改為蓋州,領高平、丹川、陵川,又置蓋城四縣。又於濩澤縣置澤州,領濩澤、沁水、端氏三縣。三年,於今理置晉城縣。六年,廢建州,自高平移蓋州治之。八年,移澤州治端氏。九年,省丹川、蓋城。貞觀元年,廢蓋州,自端氏縣移澤州於今治。天寶元年,改澤州為高平郡。乾元元年,復為澤州。舊領縣六,户一萬六百六十,口四萬六千七百三十二。天寶,户二萬七千八百二十二,口二十五萬七千九十。在京師東北一千三十里,至東都六百六十七里。

晉城漢高都縣,隋改為丹川。武德元年,移丹川於源澤水北,屬蓋州。二年,於古高都城置晉城縣,屬建州。六年,廢建州,縣屬蓋州。九年,省丹川縣。貞觀元年,廢蓋州,縣屬澤州端氏漢縣。武德八年,移澤州於此縣。貞觀元年,又移於晉城陵川漢泫氏縣,隋改陵川。武德初,屬蓋州。貞觀元年,隸澤州陽城隋濩澤縣。武德元年,於縣置澤州。八年,移州治於端氏。天寶元年,改為陽城沁水元魏置東永安縣,隋改為沁水,屬蓋州。州廢來屬高平漢泫氏縣地。武德元年,於縣置蓋州,領高平、丹川、陵川、蓋城四縣。貞觀元年,廢蓋州,來屬。

沁州下隋上黨郡之沁源縣。義寧元年,置義寧郡,領沁源、銅鞮、綿上,仍分沁源置和川,凡四縣。武德元年,改為沁州。二年,分沁源置招遠縣。三年,省招遠縣。六年,以銅鞮屬韓州。天寶元年,改沁州為陽城郡。乾元元年,復為沁州。舊領縣三,户三千九百五十六,口一萬六千一百七。天寶,户六千三百八,口三萬四千九百六十三。在京師東北一千二十五里,去東都六百三十五里。

沁源漢谷遠縣。州所治。後魏改為沁源和川義寧元年,分沁源置綿上隋分介休之南界,置綿上縣。

遼州隋太原郡之遼山縣。武德三年,分幷州之樂平、和順、平城、石艾四縣置遼州,治樂平。其年,置義興縣。六年,自樂平移於遼山,仍以石艾、樂平二縣屬受州,省義興縣,以廢榆州之榆社、平城二縣來屬。八年,改遼州為箕州。先天元年,又改為儀州。天寶元年,改為樂平郡。乾元元年,復為儀州。中和三年八月,復為遼州。舊領縣四,户四千三百六十五,口八萬八千六百四十。天寶,户九千八百八十二,口五萬四千五百八十。在京師東北一千四百五十九里,至東都七百九十七里。

遼山漢垣縣地,魏改陽縣。隋改遼山縣,屬幷州。武德三年,屬遼州。

榆社晉武鄉縣。義寧元年,分置榆社縣。武德三年,於此置榆州,割幷州平城來屬。仍置偃武縣。六年,廢榆州及偃武縣,以平城、榆社屬遼州和順漢沾縣地。隋為和順縣。武德初,屬幷州,三年,改為遼州平城隋縣。武德初,屬幷州。三年,改屬榆州,六年,改為遼州。

北京太原府隋為太原郡。武德元年,改為幷州總管,領晉陽、太原、榆次、太谷、祁、陽直、壽陽、盂、樂平、城、石艾、文水、遼山、平城、烏河、榆社十六縣。其年,置清源縣,仍以榆社屬韓州。三年,廢總管。其年,置汾陽;仍以盂、壽陽二縣置受州,治盂縣;樂平、遼山、平城、石艾四縣置遼州,治樂平;太谷、祁二縣置太州,治太谷;仍以文水屬汾州。四年,又置總管,管並、介、受、遼、太、榆、汾七州。其年,改為上總管。五年,又改代、石二總管。其年,改上總管為大總管。六年,又改朔州總管,仍割汾州之文水來屬。其年,廢太州,以太谷、祁二縣來屬。七年,改為大都督府。其年,置羅陰縣,仍省陽直縣,改汾陽為陽曲縣,又以文水屬汾州。貞觀元年,省烏河、羅陰二縣,又以文水來屬。八年,以廢受州之壽陽、盂、樂平、石艾,又割順州之燕然,凡五縣來屬。督並、汾、箕、嵐四州。十四年,廢燕然縣。龍朔二年,進為大都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兼都督府。開元十一年,又置北都,改幷州為太原府。天寶元年,改北都為北京。舊領縣十四,户九萬七千八百七十四,口二十萬九百三十六。天寶領縣十三,户十二萬八千九百五,口七十七萬八千二百七十八。在京師東北一千三百六十里,至東都八百八里。

太原漢晉陽縣。隋文又移於州城內古晉陽城置,今州所治。

晉陽隋新移於州內太谷隋縣。武德三年,置太州。六年,州廢,以太谷、祁屬幷州文水隋縣。武德三年,屬汾州。六年,屬幷州。七年,又屬汾州。貞觀初,還屬幷州。天授元年,改為武興縣,以天后鄉里縣,與太原、晉陽併為京師。神龍元年,依舊為文水榆次漢縣盂隋縣。武德三年,置受州,領盂、壽陽二縣。六年,移受州於壽陽。貞觀八年,省受州,盂復屬幷州清源隋於古梗陽城置清源縣,以水為名城隋分晉陽縣置,取縣西北古城為名。初治山,天授元年,移治郤波村。先天二年,於故縣分置靈川縣,開元二年後省陽曲隋陽直縣。武德三年,分置汾陽縣。七年,省陽直縣,改汾陽為陽曲縣,仍移治陽直廢縣。其年,又分置羅陰縣。貞觀元年省。十七年,又省燕然併入。

壽陽隋舊縣。武德三年,屬受州。六年,移受州於此,領壽陽、盂二縣。其年,又割遼州之樂平、石艾二縣來屬。貞觀八年,廢受州,以所管四縣隸幷州廣陽漢上艾縣,後漢改為石艾縣。武德三年,屬遼州。六年,屬受州。八年,州廢,屬幷州。天寶元年,改為廣陽。

樂平隋縣。武德三年,於縣置遼州。六年,移遼州治於箕州,以樂平屬受州。州廢,縣來屬。

祁漢縣,至隋不改。武德三年,屬太州,州廢來屬。

代州中都督府隋為雁門郡。武德元年,置代州總管,管代、忻、蔚三州。代州領雁門、繁畤、崞、五台四縣。五年,廢總管。六年,又置,管代、蔚、忻、朔四州。貞觀四年,又督靈州。六年,又督順州。十二年,省順州,以懷化縣來屬。今督代、忻、蔚、朔、靈五州。高宗廢懷化縣。證聖元年,置武延縣。天寶元年,改為雁門郡。依舊為都督府。乾元元年,復為代州。舊領縣五,户九千二百五十九,口三萬六千二百三十四。天寶,户二萬一千二百八十,口十萬三百五十。在京師東北一千五百五十里,去東都一千二百二十三里。

雁門漢廣武縣,隋為雁門縣五台漢慮縣,隋改為五台繁畤漢縣崞漢縣。東魏置廓州,又廢唐林證聖元年,分五台、崞縣置武延縣,唐隆元年,改唐林。

蔚州隋雁門郡之靈丘縣。武德四年,平劉武周。六年,置蔚州,寄治幷州陽典縣,仍置靈丘、飛狐二縣。七年,寄治代州繁畤縣。八年,又寄治忻州秀容之北恆州城。貞觀五年,移於今治。天寶元年,改為安邊郡。至德二年九月,改為興唐郡。乾元元年,置蔚州。舊領縣二,户九百四十二,口三千七百四十八。天寶領縣三,户五千五十二,口二萬九百五十八。在京師東北一千八百一十里,去東都一千六百四十里。

靈丘隋縣。隋末陷賊,寄治陽曲。自此,隨州寄治。貞觀五年,移於今所飛狐隋縣,隋末陷賊,武德六年,復置,寄治於易州遂城縣。貞觀五年,移治於今所興唐隋安邊縣。至德二年,改為興唐。

忻州隋樓煩郡之秀容縣。義旗初,置新興郡,領秀容一縣。武德元年,改為忻州。四年,又置定襄縣。天寶元年,改為定襄郡。乾元元年,復為忻州。舊領縣二,户四千九百八十七,口一萬七千一百三十。天寶,户一萬四千八百六,口八萬二千三十二。在京師東北一千三百八十里,去東都一千六十三里。

秀容漢汾陽縣地,治郭下。隋朝自秀容故城移於此,因改為秀容縣定襄漢陽曲縣地。後漢末,移陽曲於太原界置,乃於陽曲古城置定襄縣。復廢。武德四年,分秀容縣復置。

嵐州下隋樓煩郡之嵐城縣。武德四年,平劉武周,置東會州,領嵐城縣;又以北和州之太和縣來屬。其年,分嵐城置合會、豐潤二縣,仍自故郡城移嵐州於廢東會州,置嵐州。舊領岢嵐一縣,縣移舊嵐州。其年,又以北管州之靜樂縣來屬。七年,置臨津縣。九年,省合會、岢嵐、太和三縣。貞觀元年,改臨津為合河。三年,又置太和縣。八年,又省。天寶元年,復為樓煩郡。乾元元年,復為嵐州。舊領縣三,户二千八百四十二,口一萬一千五百四十一。天寶領縣四,户一萬六千七百四十八,口八萬四千六。在京師東北一千二百九十五里,去東都一千一百四十四里。

宜芳隋嵐城縣。武德四年,改為宜芳,屬東會州。四年,分置豐潤、合會二縣。五年,省豐潤併入。六年,改屬嵐州。九年,省合會併入靜樂漢汾陽縣地,有隋汾陽宮。武德四年,置管州,領靜樂,又分置汾陽、六度二縣。五年,改管州為北管州。六年,省北管州及汾陽、六度二縣。以靜樂屬嵐州合河隋臨泉縣。武德四年,置臨津縣。貞觀元年,改為合河嵐谷舊岢嵐軍也,在宜芳縣北界。長安三年,分宜芳於岢嵐舊軍置嵐谷縣。神龍二年,廢縣置軍。開元十二年,復置縣。

憲州下舊樓煩監牧也。先隸隴右節度使,至德後,屬內飛龍使。舊樓煩監牧,嵐州刺史兼領。貞元十五年,楊缽為監牧使,遂專領監司,不繫州司。龍紀元年,特置憲州於樓煩監,仍置樓煩縣。郡城,開元四年王仲築。州新置,未記户口帳籍。

樓煩龍紀元年,於監西一里置玄池州東六十里置天池州西南五十里置。本置於孔河館,乾元後移於安明谷口道人堡下。

石州隋離石郡。武德元年,改為石州。五年,置總管府,管石、北和、北管、東會、嵐、西定六州。貞觀二年,廢都督府。三年,復置都督。六年,又廢。天寶元年,改為昌化郡。乾元元年,復為石州。舊領縣五,户三千七百五十八,口一萬七千四百二。天寶,户一萬四千二百九十四,口六萬六千九百三十五。在京師東北一千二百九十一里,至東都一千二百二十八里。

離石漢縣。周改為昌化郡,隋復為離石,州所治平夷後周析離石縣置定胡隋縣。武德三年,置西定州。貞觀二年廢,分置孟門縣。七年,廢孟門入定胡臨泉隋太和縣。武德三年,置北和州,改太和縣為臨泉縣。貞觀三年,省北和州,縣屬石州。方山隋縣。武德二年,置方州。三年,州廢,縣屬石州。

朔州隋馬邑縣。武德四年,置朔州,領善陽、常寧二縣。其年,省常寧縣。天寶元年,改為馬邑郡。乾元元年,復改為朔州。舊領縣一,户一千二百五十七,口四千九百一十三。天寶領縣二,户五千四百九十三,口二萬四千五百三十三。在京師東北一千七百七十四里,至東都一千三百四十三里。

善陽漢定襄地,有秦時馬邑城、武周。後魏置桑乾郡。隋為善陽縣馬邑秦漢舊名,久廢。開元五年,分善陽縣於大同軍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