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卷十九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雲州隋馬邑郡之雲內縣界恆安鎮也。武德四年,平劉武周。六年,置北恆州。七年,州廢,貞觀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移雲州及定襄縣置於此。永淳元年,為賊所破,因廢,乃移百姓於朔州。開元二十年,復為雲州。天寶元年,改為雲中郡。乾元元年,復為雲州,領縣一,户七十三,口五百六十一。在京師東北一千九百四十里,去東都一千六百四十二里。

雲中隋雲內縣之恆安鎮。武德六年,置北恆州。貞觀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移雲州於此置,因為定襄縣。今治,即後魏所都平城也。永淳元年,為賊所破,因廢雲州及縣。開元二十年,與州復置。仍改定襄為雲中縣。

單于都護府秦漢時雲中郡城也。唐龍朔三年,置雲中都護府。麟德元年,改為單于大都護府。東南至朔州三百五十七里。振武軍在城內置。天寶,户二千一百,口一萬三千。在京師東北二千三百五十里,去東都二千里。

金河與府同置。

河北道懷州雄隋河內郡。武德二年,於濟源西南柏崖城置懷州,領大基、河陽、集城、長泉四縣。其年,於濟源立西濟州,於武德縣立北義州,修武縣東北故濁鹿城立陟州,置總管府,管懷、西濟、北義、陟四州。三年,懷州又置太行、忠義、紫陵、谷只、温五縣。四年,移懷州於今治野王城。其年,又於温縣置平州,以温縣屬之。又省谷只、太行、忠義、紫陵四縣。後省平州,仍於隋河陽宮置盟州,領河陽、集城、温三縣。又省西濟、北義、陟三州入懷州。又於獲嘉縣置殷州。其懷州總管,管懷、盟、殷三州。懷州領河內、武德、軹、濟源五縣。八年,廢盟州,省集城入河陽縣,以河陽、温二縣來屬。貞觀元年,罷都督府,以廢殷州修武、獲嘉、武陟,廢邵州之王屋四縣來屬。仍省懷、軹二縣。顯慶二年,割河陽、温、濟源、王屋四縣屬洛州。天授元年,改為河內郡。乾元元年,復為懷州。舊領縣九:河內、武德、修武、獲嘉、武陟、温、河陽、濟源、王屋。户三萬九十,口十二萬六千九百一十六。天寶領縣五,户五萬五千三百四十九,口三十一萬八千一百二十六。在京師東九百六十九里,至東都一百四十里。

河內漢野王縣,隋為河內縣。武德四年,省太行、忠義、紫陵三縣併入武德隋為安昌縣。武德三年,改為武德武陟、漢懷縣地,故城在今縣西修武漢山陽縣地。修武,古名也,隋因之。武德二年,李原德以縣東北濁鹿城歸順,因置陟州及修武縣。四年,賊平,改為武陟,廢陟州,以修武屬殷州,仍移縣治於隋故修武城。貞觀元年,省殷州,修武屬懷州獲嘉漢縣名。武德四年,於縣置殷州,領獲嘉、武德、武陟、修武、新鄉、共城五縣。貞觀元年,省殷州,以獲嘉、武陟、修武屬懷州,新鄉、共城屬衞州。

衞州望隋汲郡,本治衞縣。武德元年,改為衞州。二年,陷竇建德。四年,賊平,仍舊領衞、清淇、湯陰三縣。其年,廢義州,以汲縣來屬。六年,以湯陰屬相州。貞觀元年,州移治於汲縣,又廢殷州,以共城、新鄉、博望三縣來屬。六年,廢博望縣。十七年,廢清淇縣。其年,又以廢黎州之黎陽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汲郡。乾元元年,復為衞州。舊領縣五,户一萬一千九百三,口四萬三千六百八十二。天寶,户四萬八千五十六,口二十八萬四千六百三十。在京師東一千二百二十二里,去東都三百九十里。

汲漢縣,隋因之。武德元年,置義州,領汲縣。四年,廢義州,縣屬衞州。貞觀元年,衞州自衞縣徙治所於汲縣新鄉隋割汲、獲嘉二縣地,於古新樂城置新鄉縣。武德初,屬義州。州廢,來屬殷州。州廢,屬衞州衞漢朝歌縣。紂所都朝歌城,在今縣西。隋大業二年,改為衞縣,仍置汲郡於縣治。貞觀初,移於汲縣。初屬義州。州廢,屬衞州。十七年,省清淇縣入衞縣。長安三年,又置清淇縣。神龍元年,又省入衞縣共城漢共縣,隋因之。武德元年,置共州,領共城、凡城二縣。四年,廢共州,省凡城入共城縣。初屬殷州。貞觀初,來屬黎陽隋黎陽縣。武德二年,置黎州總管府,管殷、衞、洹、澶四州。尋陷賊。四年,平竇建德,復置黎州,領臨河、內黃、湯陰、觀城、頓丘、繁陽、澶水八縣。其年,以澶水、觀城、頓丘三縣置澶州,又以湯陰屬相州。貞觀元年,省繁陽,又以澶水來屬。十七年,廢黎州及澶水縣,以黎陽屬衞州,內黃、臨河屬相州。

相州漢魏郡也。後魏道武改為相州,隋為魏郡。武德元年,置相州總官府,領安陽、鄴、林慮、零泉、相、臨漳、洹水、堯城八縣。二年,割林慮置巖州。四年,廢總管府,仍省零泉縣。五年,廢巖州,以林慮來屬,仍省相縣。六年,割衞州之湯源來屬。其年,復置總管府,管磁、洺、黎、衞、邢六州。九年,廢都督府。貞觀元年,改湯源為湯陰,以廢磁州之淦陽、成安二縣來屬。十年,復置都督,管相、衞、黎、魏、洺、邢、貝七州。十六年,罷都督府。十七年,以廢黎州之內黃、臨河來屬。天寶元年,改為鄴郡。乾元元年,復為相州。舊領縣九,户一萬一千四百九十,口七萬四千七百六十六。天寶縣十一,户十萬一千一百四十二,口五十九萬一百九十六。在京師東北一千四百二十一里,至東都六百六里。

安陽漢侯國,故城在湯陰東。曹魏時,廢安陽,併入鄴。後周移鄴,置縣於安陽故城,仍為鄴縣。隋又改為安陽縣,州所治。漢魏郡城,在縣西北七里鄴漢縣,屬魏郡。後魏於此置相州,東魏改為司州。周平齊,復為相州。周大象二年,隋文輔政,相州刺史尉遲迥舉兵不順,楊堅令韋孝寬討迥,平之,乃焚燒鄴城,徙其居人,南遷四十五里。以安陽城為相州理所,仍為鄴縣。煬帝初,於鄴故都大慈寺置鄴縣。貞觀八年,始築今治所小城湯陰漢蕩陰縣也,併入安陽。武德四年,分安陽置湯源縣,屬衞州。六年,改屬相州。貞觀元年,改為湯陰林慮漢隆慮縣。武德三年,置巖州,領林慮一縣。五年,巖州廢,縣屬相州。

堯城隋縣洹水漢長樂縣地,屬魏郡。周建德六年,分臨漳東北界置洹水縣。

臨漳後周建德六年,分鄴縣置。成安漢斥丘縣,屬魏郡。後廢,北齊復置,改為成安。

內黃漢縣名。舊屬黎州,貞觀十七年,改屬相州。

臨河隋分黎陽縣置。貞觀十七年,改屬相州,廢澶水縣併入。

魏州雄漢魏郡元城縣之地。後魏天平二年,分館陶西界,於今州西北三十里古趙城置貴鄉縣。後周建德七年,以趙城卑濕,東南移三十里,就孔思集寺為貴鄉縣。大象二年,於縣置魏州。隋改名武陽郡。武德四年,平竇建德,復為魏州。又分置漳陰縣,領貴鄉、昌樂、元城、莘、武陽、臨黃、觀城、頓丘、繁水、魏、冠氏、館陶、漳陰十三縣。其年,割頓丘、觀城二縣置澶州,又割莘、臨黃、武陽三縣置莘州,又割冠氏、館陶置州。魏州置總管府,管魏、黎、澶、莘、五州。魏州領貴鄉、昌樂、繁水、漳陰、元城、魏六縣。貞觀元年,罷都督府,仍省漳陰縣。其年,廢莘、、澶三州,盡以所領縣屬魏州。十七年,省元城、武陽、觀城三縣。十八年,省繁水縣。龍朔二年,改為冀州大都督府,以冀王為都督,管冀、貝、德、相、棣、滄、魏七州。咸亨三年,依舊為魏州,罷都督府。永昌元年,置武聖縣。聖歷二年,又置元城縣。天寶元年,改為魏郡。乾元元年,復為魏州。舊領縣十三,户三萬四百四十,口十三萬六千六百一十二。天寶領縣十,户十五萬一千五百九十六,口一百一十萬九千八百七十。在京師東北一千五百九十里,去東都七百五十里。

貴鄉後魏分館陶西界,置貴鄉縣於趙城。周建德七年,自趙城東南移三十里,以孔思集寺為縣廨。大象二年,於縣置魏州。武德八年,移縣入羅城內。開元二十八年,刺史盧暉移於羅城西百步。大曆四年,又移於河南岸置元城隋縣,治古殷城。貞觀十七年,併入貴鄉。聖歷二年,又分貴鄉、莘縣置,治王莽城。開元十三年,移治州郭下。古殷城,在朝城東北十二里魏漢舊縣,在今縣南。天寶三年,移於今所館陶漢縣,隋因之。武德五年,置州,割魏州之館陶、冠氏、堂邑,貝州之臨清、清水。又分置沙丘縣。貞觀元年,廢州,省沙丘、清水二縣,以堂邑屬博州,臨清屬貝州,館陶、冠氏屬魏州冠氏秋邑名。隋分館陶縣東界置。武德四年,屬州。州廢來屬莘漢陽平縣地,隋置新州。武德五年,改為莘州,領莘、臨黃、武陽、武水四縣。貞觀元年,廢莘州,以莘、臨黃、武陽屬魏州,武水屬博州臨黃漢觀縣地,隋為臨黃縣。武德四年,屬莘州。州廢來屬朝城隋武陽縣。貞觀十七年,廢武陽入臨黃、莘二縣。開元七年復置,改為朝城昌樂晉置,屬陽平郡。後魏置昌州,今縣西古城是也。隋廢昌樂縣入繁水。武德五年復置,隸魏州。今治所,武德六年築也。

澶州漢頓丘縣,屬東郡。今縣北古陰安城是也。武德四年,分魏州之頓丘、觀城置澶州,領頓丘、觀城,又特置澶水縣。貞觀元年,廢澶州,以澶水屬黎州,頓丘、觀城屬魏州。大曆七年正月敕,又於頓丘縣置澶州,領頓丘、清豐、觀城、臨黃四縣。州新置,元未計户口帳籍。在京師東北一千四百八十五里,至東都六百八十五里。

頓丘漢縣,屬東郡,後移治所於陰安城,隋屬魏郡,今縣地北陰安城是也清豐大曆七年,割頓丘、昌樂二縣界四鄉置。以縣界有孝子張清豐門闕,魏州田承嗣請為縣名觀城隋縣。唐初,屬澶州。州廢,亦省觀城。大曆七年,割昌樂、臨黃二縣四鄉,置縣於舊觀城店臨黃隋舊縣。武德四年,屬莘州。州廢,屬魏州。大曆七年,置澶州,割之來屬。

博州上隋武陽郡之聊城縣。武德四年,平竇建德,置博州,領聊城、武水、堂邑、茌平,仍置莘亭、靈泉、清平、博平、高唐凡九縣。五年,省莘亭、靈泉二縣。貞觀元年,省茌平縣。天寶元年,改為博平郡。乾元元年,復為博州。舊領縣六,户七千立方百八十二,口三萬七千三百九十四。天寶,户五萬二千六百三十一,口四十萬八千二百五十二。在京師東北一千七百一里。至東都九百四十七里。

聊城漢縣。治郭下。武德四年,分置茌平縣。貞觀元年,省入聊城博平漢縣。隋因之。武德四年,分置靈縣。五年省,併入博平。貞觀十七年,省博平入聊城。天授二年,析聊城復置武水漢陽平縣地,屬東郡。隋改為清邑,又分清邑置武水縣。武德四年,屬莘州。貞觀元年,屬博州清平漢貝丘縣。隋改為清平,屬博州堂邑漢縣。後魏廢。隋分清陽縣復置。初屬州,州廢,屬博州高唐隋縣。長壽二年,改為崇武。神龍元年,復為高唐。

貝州隋為清河郡。武德四年,平竇建德,置貝州,領清河、武城、漳南、歷亭、清陽、鄃、夏津七縣。六年,移治所於歷亭。八年,還於舊治。九年,以廢宗州之宗城、經城來屬,又以廢州之臨清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清河郡。乾元元年,復為貝州。舊領縣九,户一萬七千七百一十九,口九萬七十九。天寶,户十一萬一十五,口八十三萬四千七大量五十七。在京師東北一千七百八十二里,至東都九百九十三里。

清陽武德四年,分置夏津縣。九年,復省。舊治甘陵城。永昌元年,移治於孔橋。開元二十三年,移就州治清河漢縣,後漢恆帝改為甘陵,後省。隋復分置清河縣,在郭下武城漢曰東武城。舊治古夏城。調元年,移於今治宗城隋舊。武德四年,置宗州,領宗城、府城、南宮、斌強四縣。九年,廢宗州及府城、斌強二縣,以經城、宗城屬貝州,南宮屬冀州臨清漢清泉縣,後魏改為臨清。武德四年,屬州。州廢,屬貝州經城漢縣。武德四年,屬宗州。州廢來屬漳南漢東陽縣,後魏省。隋分棗強、清平二縣地,復置於古東陽城,仍改為漳南縣歷亭漢東陽地。隋分鄃縣置歷亭縣夏津舊鄃縣。天寶元年,改為夏津。

洺州望隋武安郡。武德元年,改為洺州,領永年、洺水、平恩、清漳四縣。二年,陷竇建德。四年,建德平,立山東道大行台,又立曲周、雞澤二縣。五年,罷行台,置洺州大總管府,管洺、衞、巖、相、磁、邢、趙八州。六年,罷總管府。以磁州之武安、臨洺、肥鄉三縣來屬。貞觀元年,又以廢磁州之邯鄲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廣平郡。乾元元年,復為洺州。永泰之後,復以武安、邯鄲屬磁州。會昌元年,省清漳、洺水二縣入肥鄉、平恩、曲周等縣。舊領縣七,户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三,口十萬一千三十。天寶領縣十,户九萬一千六百六十六,口六十八萬三千二百八十。省清漳、洺水。今領縣六。在京師東北一千五百八十五里,至東都八百五十七里。

永年州所治。本漢曲梁縣,屬廣平郡。改廣平為永年平恩漢縣。隋自斥漳城移於平恩故城置臨洺漢易陽縣,隋改為臨洺。武德元年,置紫州,領臨洺、武安、肥鄉、邯鄲等縣。四年,罷紫州,臨洺屬磁州。五年,改屬洺州雞澤漢廣平縣地。武德四年,置雞澤縣肥鄉漢邯溝縣地。曹魏立肥鄉縣,屬廣平郡。會昌三年,省清漳縣入曲周隋廢縣。武德四年,復置。會昌三年,省洺水縣入。

磁州隋魏郡之淦陽縣。武德元年,置磁州,領淦陽、臨水、成安三縣。四年,割洺州之臨洺、武安、邯鄲、肥鄉來屬。六年,置磁州總管府,領磁、邢、洺、黎、相、衞六州。其年,廢總管府。以臨洺、武安、肥鄉三縣屬洺州,磁州領滏陽、成安、邯鄲三縣。貞觀元年,廢磁州,滏陽、成安屬相州,以邯鄲屬洺州。永泰元年六月,昭義節度使薛嵩請於淦陽復置磁州,領滏陽、武安、昭義、邯鄲四縣。州新置,未計户口帳籍。在京師東北一千四百八十五里,至東都六百六十五里。

滏陽漢武安縣地。隋置滏陽縣,州所治邯鄲漢縣,屬廣平郡。隋屬磁州。州廢,屬洺州。永泰初,復置磁州,來屬。

武安漢縣。隋復置,隸磁州。

昭義永泰元年,廉察使薛嵩特置於滏口之右故臨水縣城。

邢州上隋襄國郡。武德元年,改為邢州總管府,管邢、温、和、封、蓬、東龍六州。邢州領龍崗、堯山、內丘三縣。四年,平竇建德,罷總管府。割內丘屬趙州,仍省和、温、封三州,以其所領南和、沙河、平縣三縣來屬。又立任縣。五年,割趙州之內丘、柏仁來屬。天寶元年,改為鉅鹿郡。乾元元年,復為邢州。舊領縣九,户二萬一千九百八十五,,口九萬九百六十。天寶,户七萬一百八十九,口三十八萬二千七百九十八。在京師東北一千六百五十五里,至東都八百五十七里。

龍岡漢襄國縣,隋改為龍岡,州所治也沙河隋分龍岡縣置。武德元年,置温州。四年,州廢,屬邢州南和漢縣,後周置南和郡,隋廢州為縣。武德元年,置和州。四年州廢,縣屬邢州鉅鹿隋於漢南涘故城置鉅鹿縣。武德元年,置起州並白起縣。四年,廢起州,鉅鹿屬趙州。仍省白起,併入鉅鹿。貞觀元年,屬邢州。舊治東府亭城。嗣聖元年,移於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