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地理二o河東道三河北道四山南道五河東道河中府隋河東郡。武德元年,置蒲州,治桑泉縣,領河東、桑泉、猗氏、虞鄉四縣。二年,置蒲州總管府,管蒲、虞、泰、絳、邵、澮六州。三年,移蒲治河東縣,依舊總管府。其年,置温泉縣。九年,又置都督府,管蒲、虞、芮、邵、泰五州,仍省温泉縣。其年,罷都督府。貞觀八年,割虢州之永樂來屬。十七年,以廢虞州之安邑解縣、廢泰州之汾陰來屬。開元八年,置中都,改蒲州為河中府。其年,罷中都,依舊為蒲州,又與陝,鄭、汴、懷、魏為“六雄”十二年,昇為“四輔”天寶元年,改為河東郡。乾元元年,復為蒲州,割安邑屬陝州。三年四月,置河中府,析同州之朝邑,於河西鹽坊置河西縣,來屬。元年建卯月,又為中都。元和三年,復為河中府。舊領縣五,户三萬六千四百九十九,口十七萬三千七百八十四。天寶領縣八,户七萬八百,口四十六萬九千二百一十三。元和領縣十一。在京師東北三百二十四里,去東都五百五十里。
河東隋縣。州理所。開元八年,分置河西縣。其年,罷中都,乃省,乾元三年,復置河西舊朝邑縣,屬同州,管長宮。乾元元年,置河中府,割朝邑來屬,改為河西縣,以鹽坊為理所臨晉隋分猗氏置桑泉縣。武德三年,分置温泉縣。九年,省温泉併入桑泉。天寶十三年,改為臨晉縣解隋虞鄉縣。武德元年,改為解縣,屬虞州。蒲州別置虞鄉縣。貞觀十七年,省解縣併入虞鄉。二十二年,復析置解縣,屬蒲州猗氏漢縣,古郇國也虞鄉漢解縣地,後魏分置虞鄉縣。貞觀十七年,省解縣,併入虞鄉縣。二十年,復置解縣,省虞鄉。天授二年,複分解縣置虞鄉縣永樂武德元年,分芮城縣置屬芮州。九年,廢芮州,改屬鼎州。貞觀八年,改屬蒲州,又割屬虢州。神龍元年,復來屬寶鼎漢汾陰縣。隋屬泰州。貞觀十七年,廢泰州,縣來屬。開元十一年,玄宗祀后土,獲寶鼎,因改為寶鼎龍門漢皮氏縣,後魏改為龍門。武德元年,於縣置泰州,領龍門、萬泉、汾陰四縣。貞觀十七年,廢泰州及芮縣,以龍門、萬泉屬絳州,汾陰屬蒲州聞喜漢縣。隋為桐鄉縣。武德元年,分置聞喜縣萬泉武德三年,分稷山界於薛通城置萬泉縣,屬泰州。州廢,入絳州,後又隸河中府。
絳州隋絳郡。武德元年,置絳州總管府,管絳、潞、蓋、建、澤、沁、韓、晉、呂、舉、泰、蒲、虞、芮、邵十五州。絳州領正平、太平、曲沃、聞喜、稷山五縣。三年,廢總管府。其年,以廢北澮州之翼城置翼城縣。領翼城、絳、小鄉三縣。武德元年,改為澮州。二年,改為北澮州。四年,州廢,三縣併入絳州。置南絳州,又置絳縣。
曲沃漢絳縣地,後魏置曲沃縣絳漢聞喜縣,後魏置南絳州,又置絳縣稷山後魏高涼縣,隋改名稷山垣隋縣。義寧元年,置邵原,領垣、王屋,又置清廉、亳城四縣。武德元年,改為邵州。二年,又置長泉縣。五年,廢亳城。九年,省邵州,省清廉入垣縣,王屋屬懷州,垣屬絳州襄陵後魏擒盛縣。改為襄陵,取漢舊名。屬晉州。元和十四年,屬絳州。
晉州隋臨汾郡。義旗初,改為平陽郡,領臨汾、襄陵、岳陽、冀氏、楊五縣。其年,改楊縣為洪。武德元年,改為晉州,分襄陵置浮山縣,分洪置西河縣。三年,置總管府,管晉、絳、沁、呂四州。移治白馬城。改浮山為神山縣。貞觀六年,廢都督。十二年,移治所於平陽古城。十七年,省西河縣,以廢呂州之霍邑、趙城、汾西三縣來屬。天寶元年,改州為平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晉州。元和十四年,割襄陵屬絳州。大和元年,改屬河中府。舊領縣七,户二萬一千六百一十七,口九萬七千五百五。天寶領縣九,户六萬四千八百三十六,口四十二萬九千二百二十一。元和領縣八。在京師東北七百二十五里,至東都七百三十九里。
臨汾漢平陽縣,隋改為臨汾。貞觀十七年,省西河縣,併入臨汾洪漢楊縣,至隋不改。義寧元年,改為洪,取縣北嶺名神山武德二年,分襄陵置浮山縣。四年,改為神山,以縣東南羊角山神見為名岳陽後魏安澤縣,隋改為岳陽霍邑漢彘縣,後漢改為永安。隋於此置汾州,尋改為呂州,領霍邑、趙城、汾西、靈石四縣。貞觀十七年,廢呂州,以霍邑等三縣來屬,以靈石屬汾州趙城國初,分霍邑縣置汾西后漢汾西郡,隋廢為縣,屬呂州。隋末陷賊。武德初,權於今城南五十里申村堡置。貞觀六年,移於今所冀氏漢猗氏縣地,後於古猗氏縣地南置冀氏。
隰州下隋龍泉郡。武德元年,改為隰州,領隰川、温泉、大寧、石樓四縣。二年,置總管府,領隰、中、昌、南汾、東和、西德六州。三年,又置北温州屬焉。貞觀元年,省中、昌、西德、北温四州,又以廢昌州蒲縣來屬,仍督隰、南汾、東和三州。三年,廢都督府。又以廢東和州永和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大寧郡。乾元元年,復為隰州。舊領縣六,户八千二百二十二,口三萬八千三百九十五。天寶,户一萬九千四百五十五,口十二萬四千四百二十。在京師東北九百六里,至東都八百八十里。
隰川州所理。漢蒲子縣地,隋為隰川縣。
蒲漢縣。武德二年,置昌州,領蒲、仵城、常武、昌原四縣。貞觀元年,省昌州及昌原、仵城、常武三縣,以蒲屬隰州。
大寧漢北屈縣地,隋為仵城。武德二年,置中州於隋大寧故城,因改名大寧。貞觀元年,廢中州及大義、白龍二縣,以大寧隸隰州。
永和漢狐氵聶縣,隋為永和。武德二年,移治於仙芝谷西,屬東和州,又分置樓山縣。貞觀元年,廢東和州及樓山縣,以永和隸隰州。
石樓漢土軍縣,隋改為石樓。武德二年,於縣置西德州,領長壽、臨河、石樓三縣。貞觀元年,廢西德州,省長壽、臨河二縣,以石樓屬東和州。二年,又省東和州,以石樓來屬。
温泉隋新城縣。武德二年,分置温泉縣,仍置北温州,領温泉、新城、高堂三縣,屬隰州總管府。貞觀元年,省北温州及新城、高堂二縣,以温泉來屬。
汾州上隋西河郡。義旗初,依舊領隰城、介休、孝義、平遙四縣。其年,割介休、平遙二縣屬介休郡。武德元年,以介休郡為介州,西河郡為浩州。三年,改浩州為汾州,仍割幷州之文水來屬。貞觀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遙二縣來屬。文水還幷州。十七年,以廢呂州之靈石來屬。天寶元年,改為西河郡。乾元元年,復為汾州。舊領縣四,户三萬四千九,口十萬六千三百八十四。天寶領縣五,户五萬九千四百五十,口三十二萬二百三十三。去京師一千二百六里,東都九百三十七里。
西河漢美稷縣,隋為隰城縣。上元元年九月,改為西河縣。
孝義漢中陽縣,後魏曰永安。貞觀元年,改為孝義。
介休漢縣。武德元年,於縣置介州。貞觀元年,州廢,以介休、平遙屬汾州。
平遙漢平陶縣。後魏廟諱,改“陶”為“遙”武德屬介州。州廢來屬靈石隋分介休縣置,屬呂州。州廢來屬。
慈州下元魏曰南汾州,隋改為耿州,又為文成郡。武德元年,改為汾州。五年,改為南汾州。八年,改為慈州,以郡近慈烏戍故也。舊領縣五,户五千二百四十五,口二萬二千六百五十一。天寶,户一萬一千六百一十六,口六萬二千四百八十六。在京師東北六百八十三里,去東都七百二十七里。
吉昌隋縣文城元魏曰斤城縣,隋改為文城。顯慶三年,移斤城縣東北文城村置。
昌寧漢臨汾縣地,後魏分置太平縣,又分太平置昌寧縣。
呂香義寧元年,分仵城縣置平昌縣。貞觀元年,改為呂香,因舊鎮為名。上元三年,移治所於故平昌府南置,今縣是也。
仵城後魏置縣,取鎮戍名也。
潞州大都督府隋上黨郡。武德元年,改為潞州,領上黨、長子、屯留、潞城四縣。二年,置總管府,管潞、澤、沁、韓、蓋五州。四年,分上黨置壺關縣。貞觀元年,廢都督府。八年,置大都督府。十年,又改為都督府。貞觀十七年,廢韓州,以所管襄垣等五縣屬潞州。開元十七年,以玄宗歷職此州,置大都督府,管慈、儀、石、沁四州。天寶元年,改為上黨郡。乾元元年,依舊為潞州大都督府。舊領縣五,户一萬八千六百九十,口八萬三千四百五十五。舊於襄垣置韓州,領縣五,户七千一十七,口三萬二千九百三十六。天寶領縣十,户六萬八千三百九十一,口三十八萬八千六百六十。在京師東北一千一百里,至東都四百八十七里。
上黨漢壺關縣。隋分置上黨,州所治。
壺關武德四年,分上黨置,治於高望堡。貞觀十七年,移治進川。
長子漢縣屯留隋舊。武德五年,自霍壁移於今所。
潞城古邑。隋特置潞城縣。
襄垣隋縣。武德元年,於縣置韓州,領襄垣、黎城、涉、銅鞮、武鄉五縣,又割幷州之榆社來屬。三年,置甲水縣,仍以榆社屬榆州。六年,割沁州之銅鞮來屬。九年,省甲水縣。貞觀十七年,廢韓州,以襄垣等五縣隸潞州。
黎城舊刈陵縣,隋改曰黎城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