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陳情表李密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明知”

“共鑑”異詞同義,有力地顯示了作者的辛苦如之光,如火之煌。當然,印證的作用遠不在於使武帝深信其事,更可以使武帝到,即使不從作者的處境考慮,而從“以孝治天下”這個手段出發,成全了作者為時短暫的請求,可以收民心,可以服官吏,又可以動神靈,更可以作者,一舉四得,何樂而不為?!奇妙的是,作者還覺得意猶未遂,言猶未盡,情猶未達,理猶未順,再一次請求“矜憫愚誠,聽臣微志”以便劉氏意外地免除不幸,以便自己意外地獲得成功。

“愚誠”

“微志”

“僥倖”

“保卒”一連串的詞語,表示作者以最謙恭、最虔誠的口吻含淚哀求,催促武帝徹底動情。更妙的是,為了再一次使武帝放心,作者最後提出“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保證,這比“盡節於陛下之長”又大大進了幾步:活着不惜人頭落地,死了也要結草銜環。儘管實質是為了作者對祖母的高誼隆情,但作者對武帝的極其忠愛、無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溢於言表,使武帝越發深信作者陳情的誠摯和急切。最後又以一個降臣的口吻概括地表達了格外恭謹的想法:是“犬馬”是“怖懼”更是“不勝”宛然適合一個新朝君主所希望聽到的降臣的樸實、真切而能扣人心絃、令人憐憫的語言,怎不使武帝歎為觀止、霽怒為憐、予以懷柔呢?!《晉書·李密傳》:“武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華陽國志》:“嘉其誠,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晉書·李密傳》:“後劉終,服闋,復以洗馬徵至洛。”可見李密是情真意切。(節選自《中華文學鑑賞寶庫》,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賞析之二(李景強)李密原是蜀漢後主劉禪的郎官(官職不詳)。公元263年,司馬昭滅蜀漢,李密成了亡國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養祖母劉氏。公元265年,晉武帝請李密出來做官,先拜郎中,後又拜為洗馬(即太子侍從官),就是文中説的“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晉武帝為什麼要這樣重用李密呢?第一,當時東吳尚據江左,為了減少滅吳的阻力,收籠東吳民心,晉武帝對亡國之臣實行懷柔政策,以顯示其寬厚之懷。第二,李密當時以孝聞名於世,晉武帝承繼漢代以來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實行孝道,以顯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時也用孝來維持君臣關係,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正因為如此,李密屢被徵召。

李密為什麼“辭不就職”呢?大致有這樣三個原因:第一,李密確實有一個供養祖母劉的問題,像文章中説的“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第二,李密是蜀漢舊臣,自然有懷舊的思想,況且他還認為漢主劉禪是一個“可以齊桓”的人物,對於晉滅蜀漢是有一點不服氣的。第三,古人講: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興時,臣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興時,臣為君之土芥。出於歷史的教訓,李密不能沒有後顧之憂。晉朝剛剛建立,李密對晉武帝又不甚瞭解,盲目做官,安知禍福。所以李密“辭不就職”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時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不想馬上出來做官,而晉武帝方面卻催得很緊。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輕慢皇帝,違抗皇命是要殺頭的。為了擺這個困境,達到不出來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為納入晉武帝的價值觀念中去。李密是蜀漢舊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古人講“一僕不事二主”

“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來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對晉武帝不滿,這就極其危險了,所以李密説自己“不矜名節”

“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我不出來做官完全是為了供養祖母劉,是為了“孝”但是這裏又產生了一個問題,事父為孝,事君為忠。李密供養祖母是孝,但不聽從君主的詔令,不出來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兩全”《韓詩外傳》卷二記載:“楚昭王使石奢為理道,有殺人者追之,則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於是刎頸而死。”為忠臣不得為孝子,為孝子不得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決了這個矛盾,即先盡孝,後盡忠。

“是臣盡節於陛下之長,報劉之短也”等我把祖母劉養老送終之後,再向您盡忠,這樣晉武帝也就無話可説了。

李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還以巧妙的抒情方式,來打動晉武帝。從文章中可以想見,李密在構思《陳情表》時,有三種錯出現的情:首先是因處境狼狽而產生的憂懼之情;其次是對晉武帝“詔書切峻,責臣逋慢”的不滿情緒;最後是對祖母劉的孝情。但是當他提筆寫文章時,便把這三種情重新加以整理,經過冷靜的回味,壓抑了前兩種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筆帶過,掩入對祖母劉的孝情之中。而對後一種情則大肆渲染,並且造成一個人至深的情境,即“臣無祖母,無以至今;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從這樣一種情境出發,作者先以簡潔練的語言寫自己的孤苦,為“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作鋪墊,然後反覆強調祖母劉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嬰疾病,常在牀蓐”;第二段的“劉病篤”;第三段的“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這樣,李密的孝情就不同於一般的母孫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陳情表》是寫給晉武帝的,是為了達到“辭不就職”的目的。從這個目的出發,李密並沒有把孝情一到底,而是用理情加以節制,使它在不同的層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現。第一段先寫自己與祖母劉的特殊關係和特殊命運,抒發對祖母的孝情“臣侍湯藥,未曾廢離。”如果從這種孝情繼續寫下去,會有許多話要説,如對祖母的,對祖母的憐惜等等。但作者卻就此止筆,轉而寫蒙受國恩而不能上報的矛盾心情,寫自己的狼狽處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恩戴德,很想走馬上任“奉詔奔馳”為什麼不能去呢?因為“劉病篤”這就從另一方面反襯了他孝情的深厚,因為孝情深厚,而“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所以才有“實為狼狽”的處境。前面抒發的孝情被節制以後,又在另一個前提下出現了。第三段作者轉寫自己“不矜名節”並非“有所希冀”不應詔做官,是因為“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在排除了晉武帝的懷疑這個前提之下,再抒發對祖母劉的孝情,就顯得更真實,更深切,更動人。

(節選自《古代散文鑑賞辭典》,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年版)賞析之三(丁光梅)其一,文章的文筆委婉懇切,耐人尋味。作者在申述不能赴任的原因時不直切正題,開門見山談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侍奉,而是從自己的身世娓娓道來,寫得委婉、誠摯,其淒涼之境,催人淚下。作者在文中寫到因自己命運坎坷,多災多難,早年相繼喪父失母,連遭不幸,仰靠了祖母的憐惜、撫養才得今,而今祖母年邁,猶如西山落已是氣息短促、生命不長,家族中又無叔伯兄弟,只有我和祖母相依為命,就象幼年的我失去祖母無法活命一樣,今的祖母失去了我同樣無法安度晚年。由此鋪展開來,待説明了不能從命的原因,由身世、家境到個人意願寫得順理成章,委婉懇切,使皇上相信作者並非矜尚名節,留戀舊朝,有意抗旨,而家中情勢所迫。

其二,以“情”編織全文,情真意切。文章自始至終以情為主線,一切從“情”出發,字字真,句句切,不假雕飾,不刻意瀉染,卻從自然中釋放出辛酸和無奈。中國自古奉行“幼有所依”、“老有所終”、“鰥寡孤獨者皆有所養”的倫理道德,所以,在祖母需要我養老送終的時候,我不忍心離她遠去;可面對君主推舉重用我的以生命也難以報答的恩典,我又不能辭卻重任。忠孝難兩全,進退皆難,實在狼狽!國與家,官與私,時時牽絆,去留兩難。

其三,寓理於情,情理融。文章賦事、表情的同時又寓理於其中。全文訴情之語又句句是陳理之言,情理相兼、相融、相得,情以動人,理以服人。作者依小至家,大至天下,曉以大義,明以大理。於家,自幼賴祖母撫育方能成人,我不能知恩不報;於天下,聖明晉朝都是以孝來治理天下的,凡年老之人,都受到朝廷的憐恤和照顧,何況我祖孫又是如此孤零困苦呢?依我和祖母的年齡也是盡節效力的子長而報答奉養的子短啊!凡此,句句含情,又句句是理,凡深明大義之人,看後都會為其情所動,為其理所服,難怪武帝讀完後會由衷地嘆:“士之有名,不虛然哉!”隨後罷召,遂了李密對祖母的終養之心。

其四,語言駢散相間,參差錯,有極強的染力,寫“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用“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來形容;言祖母病篤:“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形象、貼切,其垂危之狀如在眼前。全文用散處行筆暢,無所滯礙,用駢處工緻密麗,辭氣恢宏,文辭極富魅力。

《陳情表》以其簡短、練、緣由充分、針對強、意願合理使作者在當時的困境中得以解,其實用價值不可磨滅;而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又使讀者百讀不厭,回味無窮,實乃是古人應用文之佳作。(節選自《應用寫作》月刊1996年第4期,《談<陳情表>的“實”與“美”》)鑑賞要點1。融情於事。強烈的彩是本文的一大特,但作者無論是述自己的孤苦無依之情,還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為命的深厚親情,都是通過敍事來表達的。而自己對朝廷恩遇的和對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滿情的筆調來寫的。

2。語言形象生動,自然粹。本文雖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對偶句,有駢文的整儷之工,但語言卻絕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彷彿是從肺腑中出,絲毫不見斧鑿痕跡。文章語言十分生動形象,如第一段寫孤苦無依之狀,第二段寫州縣催迫之景,第三段寫祖母病篤的慘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本文在語言上還十分練準確,有些詞句,成了成語。

教學相關整體理解本文,首先要對寫作背景有所瞭解:司馬氏集團滅蜀後,為了籠絡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賢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不應詔,會被誤認為“矜守名節”不與司馬氏王朝合作,招來殺身之禍。司馬氏集團通過陰謀和屠殺建立了西晉政權,為了鞏固統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李密至孝,與祖母相依為命,寫此奏章,陳述自己不能奉詔的原因,提出終養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寫,皆是真情實意。為了喚起武帝的憐憫心,作者不是直陳其事,而是悽切婉轉地表明心意,圍繞着“情”

“孝”二字反覆陳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為命的苦況親情,表達對新朝寵遇的涕零,以及孝順祖母的哀哀衷情。

第一部分陳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孫相依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險釁,夙遭閔凶”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運。然後講述幼年時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賴祖母撫養,説明“臣無祖母,無以至今”;再述家門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纏身,説明“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這段內容,是陳情不仕的唯一事實據。作者寫得悽切盡情,以使武帝對自己由惱怒峻責化為同情憐憫。

第二部分寫朝廷對自己優禮有加,而自己卻由於祖母供養無主,不能奉詔的兩難處境。先以“逮奉聖朝,沐浴清化”表達自己對晉武帝的之情,再歷敍州郡朝廷優禮的事實。然後明確提出奉詔奔馳和孝養祖母的矛盾,為下文留下懸念。

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綱領,陳述自己的從政經歷和人生態度,並再次強調自己的特別處境,進一步打消了武帝的疑慮,求得體恤。針對上文留下的孝順祖母和回報國恩之間的兩難選擇,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國綱領,言外之意是孝養祖母雖為徇私情,卻也不僅合情亦合理合法,併為下文乞終養給出了理論據。隨後説自己出仕蜀是圖宦達,不矜名節,打消武帝疑慮。再以祖母病篤,説明自己確實不能遠離出仕。

第四部分明確提出陳情的目的“願乞終養”先盡孝後盡忠。作者先比較自己和祖母年歲,説明盡孝之時短,盡忠之長,然後提出“終養”的要求。再極其誠懇地説明自己的情況,是天人共鑑。表達自己對朝廷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忠心。

亞里士多德説:“只有在適當的時候,對適當的事物,對適當的人,在適當的時機下,以適當的方式發生的情,才是適度的最好的情。”作者正是運用了最恰當的抒情方式,終於打動了晉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後説“士之有名,不虛然哉”

“乃停詔”允其不仕。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願意“盡節”於皇帝,是出於恩圖報的心情,不能跟報效國家同而語。

教學建議一注意體會作者的真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