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想明白一件不解的事情,都會讓人覺愉悦,而鈎子的這個愉悦頗有些生不逢時。在他凝視婦人哺,觀其,相視而笑,若這婦人不是寡婦與蕩婦,那便難得好臉予人。
在鈎子説明來意,道謝兩番後,婦人連挽留都省了,便讓他離去。離開前,鈎子做了件他自己覺得理所應當的事,他用手指去戳了兩下那婦人的脯,在婦人詫異呆滯時,他道了句:着實肥美。
便扭頭離開,順手取走了掛在門框的布包袱,上路了,卻是路也沒問就這麼上路了。***我們這個世界的鄰近時代,有個被傳説是那傳説中魯姓木匠後人的魯姓師傅説過:世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般大眾都喜好説這句話的後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跟着走吧。
可真正做事的人往往什麼都不説,若在我們這個時代,這種人被稱作…悶騷。可鈎子那個世界的那個時代,沒會這麼説。那裏的人都研究説話的人,對於不説話的人,沒什麼人在乎。鈎子上路了,從路上縱向而過,步入稀鬆林間,繼續餐風飲的生活。
倒不是他刻意要避開大路,而是他沒有走路的習慣。向一個方向走,那是他覺的方向,不走彎路,很多時候需要的不只是毅力,還有周遭的異樣。
天氣開始炎熱,鈎子從一個山頭走到另一個山頭,其間仍是縱向跨過幾條路,其中一條寬坦的大道,讓鈎子駐足眺望好生嘆了一番,便又爬上了另一座山。炎熱的天氣對林間的鈎子來説。
除了白裏的濕熱,夜裏倒還涼。爬上一扭曲異常的樹杈,用包裹裏的長繩把自己捆牢實咯,蜷身而眠。
這些是相國講給他聽的故事裏的一部分,豺狼惡虎心不定,縱慾殺生,活樹靈木皆養生,結眠於樹木之冠,生息之轉不斷。
鈎子卧樹伸手抓桃,有紅似白,褪全了青澀,入口甘汁淌。上次在廟後山吃過的桃子還有些青澀,吃過沒多久就從廟裏出來了,鈎子有些想念廟裏的子了,摸了摸腦袋,那曾扎手的密集,已經在曾經光滑的頭殼上耷拉着過耳。
掌管住食的老頭們曾説:月季輪一環,青頭化一回。髮絲去一時,煩惱消一世。這許久沒見老頭們,想着想着,鈎子耷拉着腦袋、耷拉着膀子睡着了。
他做了一個夢,夢裏那些拼的同門,都沒了,一個個的嘻嘻笑笑其樂融融,整整齊齊的蹲在廟後朝山撒…這天,是鈎子記事起第二次遇見女人,而這次,是他第一次知道了女人是與他不同的。
在他睜開眼前,他又聽到了那天濛中聽到的聲音,只是聽着又有些不同。那嬌的聲息,讓他周身泛起了陣陣的皮疙瘩,骨頭都覺着有些酥麻。
從樹上俯視周遭,他看見兩個沒着衣衫的人。一個壯實的好似推車一般前前後後,另一個被推的顯得瘦弱些,但前與下卻又肥碩一些,特別是間那兩坨肥脂前後甩動,讓他覺着奇特異常。
鈎子就這樣看兩人變化着節奏來來回回,他覺跨間的樹幹壓的他生疼,來回挪動了一下,本想繞過痛,捆繩讓他大動不得,來回調位,誰曉樹幹的摩擦卻覺異樣,效仿那壯人的來回,覺下略有些舒適,便續。
待那壯男吼叫着:你這輩子生為女人,就是要給男人的!想要反,待你下輩子投胎做個帶把的男人再説。被推的那個哼哼唧唧也沒聽清説了什麼,壯男狂笑了兩聲道:有本事你把老子給了,老子什麼都聽你的,以後這天下就是你們娘們的。
此後良久,除那壯漢的氣,就是那女人的嬌,直到男人重重的推送幾回,鈎子才看清,那壯漢是把門眾拼的進了那局部肥胖的人腚裏。
在腚裏研磨,該是比這樹幹舒適好些。思緒間回神,那兩人依然離去,只餘下鈎子一人仍在那樹上磨蹭,直到下微刺痛,放才停歇。
下樹,行步,方覺襠下浸潤。不適,褪之,光腚,舉褲,奔於烈之下,下熱風襲涼意,奔走甩髮間,鈎子忽覺好生暢快。着烈,映着燦爛,鈎子又笑了。***又行半,鈎子駐足山巔,見一大廟,狂顛。
待進廟門,見菩薩便是一番習慣的磕拜與默唸許願叨唸。旁幾光頭見衣衫襤褸,發須不修的鈎子這般虔信,便差一僧進內院稟主持。待鈎子起身,卻見已被光頭圍堵,出進不得。
一手拿沉鐵枴杖的長鬚光腦袋老頭緩慢的對鈎子問着些因由,待鈎子一一説明來由,老頭捋須點首,一旁眾光頭一見,隨之學樣光頭癲點不已,待枴杖頭的鐵環繞圈作響,一眾齊歇。老頭舉目眺望。
良久開口:這麼説來,你是江湖間傳説中的廟中之徒?鈎子不明白這老頭説的地方和自己待的地方有什麼關聯,傳説什麼他不知道,只好説他知道的廟:廟北一山林,廟前一平灘,廟西一江水,廟東一湖潭,廟裏一菩薩。
聽完這些,老頭好像動的不行,手握的那沉鐵杖頭環不住顫響,一旁光頭眾皆對鈎子仰面仰目而視,鈎子覺自己身高不高,卻可以俯視不少人,他覺着這種覺不錯。
在老頭好像珍寶一樣把鈎子的草墊拿走後,鈎子就有了自己的房間,有了自己的牀,甚至那老頭説,他想要,這間大廟都給他了。
鈎子不明白,自己的草墊是伴自己成長,自己才珍惜,可那老頭怎麼好像比自己還珍惜?就好像我們都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會把多少年前的痰盂當寶一樣供起來。
多少年前的葬人木頭當傳世珍寶一樣,別人的執念我們不明白,但我們都明白舒適的對比。牀確實比草墊舒服。
特別是睡夢更舒適,唯一遺憾的是不能摺疊當蒲團,不過也無所謂了,這廟裏多的是蒲團,除了每天必須的許願,就是那老頭握着紙筆執念的詢問,無非是廟裏有些什麼人,幾個人,穿什麼,吃喝什麼,周圍有什麼動物,菩薩有什麼不同等等。
除了這些,鈎子就是整裏溜達閒逛,鈎子覺好似又回到了江湖間的廟,不同的是這裏沒有人拼,老頭只一個,也不開會,一個人説什麼是什麼,覺這裏太靜,鈎子有些惆悵。地方再大,房子再好,陌生成為悉。
然後呢?厭倦?鈎子離開了,因為這裏並不是他想的那間廟,即使那老頭説把廟給他,那也不會是他的。
鈎子拒絕了老頭的慷慨,理由是:沒覺。臨行前,那拿杖老頭再三挽留,許諾若干,在鈎子執念之下,一定要留下他的草墊説是要個紀念。
鈎子離開了大廟,身上穿的是金邊紅綢金絲格子的大袈裟,手上拿着九環銅杖,閃亮的光頭頂着襯油布竹斗笠,那個相國給的布包裹,也變成了免費的單肩背囊,背囊鼓囊囊的一走一墜也不知裝了些什麼,光鮮一身,還第一次穿上了最新免費的內褲。
鈎子覺很,即使沒了那個草墊,他還是覺很。回看大廟裏的那老頭,珍藏的東西都給出去了。
自己還用的六環鐵杖,那九環銅杖送出去卻一點都不心疼,還竊喜到不行,換下了竹蓆綢帳,把鈎子那山澗泥浸曬,陳舊到斑駁的草墊小心翼翼的鋪上,輕輕的躺了上去,長噓一口氣,頓心中通透,得道了。
從那以後,草墊被當做大廟之珍,牢牢的鎖了起來,大廟裏只有權利最大的那個有權睡那草墊,還不能天天睡,據説是有助修行窺天道。
到底如何也只有那個得道的老頭知道了,因為那草墊沒傳多久,就給權利更大的人,帶了比大廟裏光頭還多的腦袋給“要”走了。
而那權力並不等於保障,在某個夜黑風高的夜晚,草墊被某個身懷絕技行不留名的樑上君子給“拿”走了,從此,草墊之蹤成。
聽聞我們這個世界,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人,被十字木頭給釘了幾天,沒事。再後來他遮羞的那塊裹布給人珍藏起來,遺失後多少萬人尋找,結果還是那些行不留名的人比較厲害,聽説那人的一個杯子和鈎子那席子功能差不多。
當鈎子行頭光鮮的站在山邊遙望圈着城牆的大城時,要是知道這些東西的價值,還會不會送人…***鈎子進了城,這是他第一次進城,而且是大城。大大小小的房子擁擠的堆砌在城中,城間大石道上來來回回佈滿了人,裝扮各異的人都在鈎子身上行着注目禮,那是因為鈎子裝扮相對他們的個裝扮更個。
鈎子不喜歡被那麼多人觀賞,那種覺讓他覺得,自己好像童年抓的那隻獼猴,被廟裏所有人圍觀,連那幾個老頭都不例外的參加了圍觀,當時他覺得那猴特慘,當晚就給放了,拐進了小道。那小道在烈當空的正午也顯有些陰暗濕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