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長孫嵩五世孫儉儉子平長孫道生曾孫幼幼孫曾熾熾弟晟從祖紹遠紹遠子覽弟澄長孫肥長孫嵩,代人也。父仁,昭成時為南部大人。嵩寬雅有器度,昭成賜名焉。年十四,代父統事。昭成末年,諸部乖亂,苻堅使劉庫仁攝國事,嵩與元他等率部眾歸之。
劉顯之謀難也,嵩率舊人及庶師七百餘家叛顯走。將至五原,時寔君之子渥亦聚眾自立,嵩歸之。見於烏渥,稱逆父之子,勸嵩歸道武。嵩未決,烏渥回其牛首,嵩僶俛從之,見道武於二漢亭。道武以為南部大人,累著軍功。後從徵中山,除冀州刺史,賜爵鉅鹿公。歷侍中、司徒、相州刺史,封南平公。所在著稱。明元即位,山陽侯奚斤、北新侯安同、白馬侯崔宏等八人坐止車門右,聽理萬機,故世號八公。
晉將劉裕之伐姚泓,明元假嵩節,督山東諸軍事,傅詣平原,緣河北岸列軍,次於畔城。軍頗失利。詔假裕道。裕於舟中望嵩麾蓋,遺以酃酒及江南食物。嵩皆送京師。詔嵩厚答之。又敕簡兵為戰備,若裕西過者,便率
鋭,南出彭、沛;如不時過,但引軍隨之。彼至崤、陝間,必與姚泓相持,一死一傷,眾力疲弊。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則裕首可不戰而縣。於是叔孫建等。尋河趣洛,遂入關。嵩與建等自城皋南濟,晉諸屯戍皆望塵奔潰。裕克長安,嵩乃班師。
明元寢疾,問後事於嵩。嵩曰:“立長則順,以德則人服。今長皇子賢而世嫡,天所命也,請立。”乃定策,詔太武臨朝監國,嵩為左輔。
太武即位,進爵北平王、司州中正。詔問公卿:“赫連、,征討何先?”嵩與平陽王長孫翰、司空奚斤等曰:“赫連土居,未能為患。
世為邊害,宜先討大檀。及則收其畜產,足以富國;不及則校獵陰山,多殺禽獸,皮
筋角以充軍實,亦愈於破一小國。”太常崔浩曰:“大檀遷徙鳥逝,疾追則不足經久,大眾則不能及之。赫連屈丐土宇不過千里,其刑政殘害,人神所棄,宜先討之。”尚書劉潔、武京侯安原請先平馮跋。帝默然,遂西巡狩。後聞屈丐死,關中大亂,議
徵之。嵩等曰:“彼若城守,以逸待勞。大檀聞之,乘虛而寇,危道也。”帝乃問幽徵於天師寇謙之。勸行,杜超之贊成,崔浩又言西伐利。嵩等固諫不可,帝大怒,責嵩在官貪污,使武士頓辱。尋遷太尉。久之,加柱國大將軍。自是輿駕征伐。嵩以元老,多留鎮京師,坐朝堂平斷刑獄。薨,年八十,諡曰宣王。後孝文追錄先朝功臣,以嵩配饗廟庭。
子頹,善騎,彎弓三百斤。襲爵,加侍中、徵南大將軍。有罪黜為戍兵。後復爵。薨,諡曰安王。
子敦,字孝友,位北鎮都將。坐黷貨,降為公。孝文時,自訟先世勳重,復其王爵。薨。諡簡王。
子道,字念僧,襲爵。久之,隨例降為公,位左衞將軍。卒,諡慎。
子悦,襲爵。建義初,複本王爵,尋降為公,位光祿少卿。卒,贈司空。
嵩五世孫儉,仕周知名。儉,本名慶明。曾祖地汾,安東將軍、臨川公。祖酌,恆州刺史。父戫,員外散騎侍郎,早卒。
儉方正有行,神彩嚴肅,雖在私室,終
儼然。
不妄
,非其同志,雖貴遊造門,亦不與相見。太昌中,邊方騷動,儉初假東夏州防城大都督,從爾硃天光破宿勤明達等,以功賜爵索盧侯。周文臨夏州,以為錄事參軍事,深敬器之。及賀拔嶽被害,周文赴平涼,凡有經綸謀策,儉皆參預。從平侯莫陳悦,留儉為秦州長史、防城大都督,委以後事,別封信都縣伯。渭州刺史可硃渾元奔東魏後,河渭間人情離阻。刺史李弼令儉權鎮渭州。儉將十餘騎冒難赴之。復隨機安撫,羌胡悦服。轉夏州刺史。甚得人和。時西夏州仍未內屬,而東魏遣許和為刺史。儉以信義招之,和乃歸附。即以儉為西夏州刺史,總統三夏州諸軍事。
荊襄初附,周文表授儉都督三荊等十二州諸軍事、荊州刺史、東南道行台僕。所部鄭縣令泉璨為百姓所訟,推按獲實。儉即大集寮屬,遂於事前引己過,
袒自罰,舍璨不問。於是屬城肅勵,莫敢犯法。魏文帝璽書勞之。周文又與儉書曰:“近聞公部內縣令有罪,遂自杖三十,用肅羣下,聞之嘉嘆良久不可言。”儉清正率下,兼懷仁恕。有竊盜者,原情得實,誨而放之。荊蠻舊俗,少不敬長。儉殷勤勸導,風俗大革。務廣耕桑,兼習武事,故邊境無虞,人安其業。吏人表請為儉構清德樓,樹碑刻頌,朝議許之。吏人又以儉秩滿,恐有代至,詣闕乞留儉,朝廷嘉而許之,在州遂歷七載。
徵授大行台尚書,兼相府司馬。常與羣公侍坐,及退,周文謂左右曰:“此人閒雅,孤每與語,常肅然畏敬,恐有所失。”他,周文謂儉曰:“名實須相稱,尚書志安貧素,可改名儉,以彰雅
。”遷尚書左僕
,加侍中。後除東南道行台僕
、大都督十五州諸軍事、荊州刺史。時梁岳陽王蕭詧內附,初遣使入朝。至荊州,儉於事列軍儀,具戎服,以賓主禮見使。容貌魁偉,音聲如鐘,大為鮮卑語,遣人傳譯以答問。客惶恐不敢仰視。
晚,儉乃著裙襦紗帽,引客宴於別齋。因敍梁國喪亂,朝廷招攜之意,發言可觀。使人大悦,出曰:“吾所不能測也。”魏廢帝二年,授東南道大都督、荊襄等三十三州鎮防諸軍事。及梁元帝嗣位於江陵,外敦鄰睦,內懷異計。儉密啓陳攻取之謀。於是徵儉入朝,問以經略。儉陳謀,周文深然之,乃命還州,密為之備。尋令柱國於謹伐江陵。事平,以儉元謀,賞奴婢三百口。遂令儉鎮江陵,進爵昌寧郡公。後移鎮荊州,授總管荊襄等五十二州諸軍事、行荊州刺史。及周閔帝初,趙貴等將圖晉公護,儉長子僧衍預其謀,坐死。護乃徵儉,拜小冢宰。保定四年,拜柱國。朝議以儉
行清白,勳績隆重,乃下詔褒美之,兼賜以雜採粟麥,以彰其美。
天和初,轉陝州,總管七州諸軍事、陝州刺史。儉嘗詣闕奏事,時大雪,雪中待報,自旦達暮,竟無惰容。其謹愨若此。以疾還京,詔以儉舊居狹隘,賜甲第一區。
後薨於夏州總管。臨終遺令:斂以時服,素車載柩,不設儀仗,親友贈襚,一無所受。諸子並奉行之。又遺啓請葬周文帝陵側,並以所賜宅還官,詔皆從之。贈本官,加涼瓜等十州諸軍事、涼州刺史,追封鄫國公,諡曰文。荊州人儀同趙超等六百九十七人,詣闕請為儉立廟樹碑,詔許之。
建德元年,詔曰:“故柱國、鄫國公儉,臨終審正,爰吐德音。以所居之宅本因上賜,制度宏麗,非諸子所居,請以還官,更遷他所。昔叔敖辭沃壤之地,蕭何就窮僻之鄉。以古方令,無慚曩哲。而有司未達大體,遽以其第外給。夫追善念功,先王令典,豈得遂其謙挹,致乖懲勸!令以本宅還其子,俾清風遠播,無替聿修。”次子隆,位司金中大夫。從長
公元定代陳,沒江南,卒。隆弟平,最知名。
平字處均,美容儀,有器幹,頗覽書記,為周衞王侍讀。時武帝於宇文護,與衞王謀誅之,王常使平通意於帝。護誅,拜開府儀同三司。宣帝置東京官屬,以平為少司寇,與宗伯趙芬分掌六府。隋文龍潛時,與平情好款洽。及為丞相,恩禮彌厚。時賀若弼鎮壽陽,帝恐其懷貳,遣平代之為揚州總管,賜爵襄陽公。弼果不從,平麾壯士執弼,送京師。
隋開皇三年,徵拜度支尚書。平見天下州縣多罹水旱,百姓不給,奏令人間每秋家出粟麥一石以下,貧富為差,儲之閭里,以備凶年,名曰義倉。帝深嘉納。自是州里豐衍。後轉工部尚書,名曰稱職。時有人告大都督邴紹非毀朝庭為憒憒者,上怒,將斬之。平進諫曰:“諺雲:‘不痴不聾,不作大家翁。’此言雖小,可以喻大。邴紹之言,不應聞奏。陛下又復誅之,恐百代之後,有虧聖德。”上於是赦紹。因敕羣臣,誹謗之罪,勿復以聞。後突厥達頭可汗與都藍可汗相攻,各遣使請援。上遣平持節宣諭,令其和解。平至,陳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贈平馬二百疋。還,進所得馬,上盡以賜之。未幾,遇譴,以尚書檢校汴州事,尋除汴州刺史,後歷許、貝二州,俱有善政。
鄴都俗薄,前後刺史,多不稱職。朝庭以平為相州刺史,甚有能名。在州數年,坐正月十五百姓大戲,畫衣裳鍪甲象,上怒免之。俄而上念平鎮淮南時事,進位大將軍,拜太常卿、吏部尚書。卒官,諡曰康。
子師孝,輕狡好利,數犯法。上以其不克負荷,遣使吊平。以師孝為
海郡主簿。屬大業之季,恣行貪濁,一郡苦之。後為王世充所害。
長孫道生,嵩從子也。忠厚廉謹,道武愛其慎重,使掌機密。與賀毗等四人,內侍左右,出入詔命。明元即位,除南統將軍、冀州刺史。後取人美女以獻,明元切責之,以舊臣不加罪黜。太武即位,進爵汝陰公,遷廷尉卿。從徵,與尉眷等率眾出白黑兩漠間,大捷而還。太武徵赫連昌,道生與司徒長孫翰、宗正娥清為前驅,遂平其國。昌弟定走保平涼,宋遣將到彥之、王仲德寇河南以救定。詔道生與丹陽王太之屯河上以御之。遂誘宋將檀道濟,邀其前後,追至歷城而還。除司空,加侍中,進封上黨王。薨,年八十二,贈太尉,諡曰靖。
道生廉約,身為三司,而衣不華飾,食不兼味。一熊皮鄣泥,數十年不易,時人比之晏嬰。第宅卑陋。出鎮後,其子弟頗更修繕,起堂廡。道生還,嘆曰:“昔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有家為。今強寇尚遊魂漠北,吾豈可安坐華美也!”乃切責子弟,令毀其宅。太武世,所在著績,每建大議,多合時機。為將有權略,善待士眾。帝命歌工歷頌羣臣曰:“智如崔浩,廉如道生。”及年老,頗惑其孟氏,以此見譏。與從父嵩俱為三公,當世以為榮。
子瓬,位少卿,早卒。瓬子觀,少以壯勇知名,後襲祖爵上黨王。時異姓諸王襲爵,多降為公,帝以其祖道生佐命先朝,故特不降。以徵西大將軍、假司空,督河西七鎮諸軍討吐谷渾。部帥拾寅遁藏,焚其所居城邑而還。孝文初,拜殿中尚書、侍中。吐谷渾又侵,復假觀司空討降之。後為徵南大將軍。薨,諡曰定。葬禮依其祖靖王故事,陪葬雲中金陵。
子冀歸,六歲襲爵,降為公。孝文以其幼承家業,賜名幼,字承業。承業聰有才藝,虛心愛士,為前將軍,從孝文南討。宣武時,為揚州刺史、假鎮南大將軍、都督淮南諸軍事。梁將裴邃、虞鴻襲據壽
,承業諸子驍果,邃頗難之,號曰:“鐵小兒”詔河間王琛總眾援之。琛
決戰,承業以雨久,更須持重。琛弗從,遂戰,為賊所乘,承業後殿。
初,承業既總強兵,久不決戰,議者疑有異圖。朝庭重遣河間王琛及臨淮王彧、尚書李憲等三都督,外聲助承業,內實防之。
會鮮于修禮反於中山,以承業為大都督北討。尋以本使達鄴城,詔承業解行台,罷大使,遣河間王琛為大都督,酈道元為行台。承業遣子子裕奉表,稱與琛同在淮南,俱當國難。琛敗臣全,遂生私隙。且臨機奪帥,非策所長。書奏,不納。琛與承業前到呼沲,承業未戰,而琛不從。行達五鹿,為修禮邀擊,琛不赴之,賊總至,遂大敗。承業與琛併除名。尋而正平郡蜀反,復假承業鎮西將軍、討蜀都督。頻戰有功,除平東將軍,複本爵。後除尚書右僕
。未幾,雍州刺史蕭寶夤據州反,復以承業為行台討之。承業時背疽未愈,靈太后勞之曰:“卿疹源如此,朕
相停,更無可寄,如何?”承業答曰:“死而後已,敢不自力。”時子彥亦患腳癉,扶杖入辭。尚書僕
元順顧相謂曰:“吾等備為大臣,各居寵位,危難之
,病者先行,無乃不可乎!”莫有對者。
時薛鳳賢反於正平,薛修義屯聚河東,分據鹽池,攻圍蒲坂,東西連結,以應寶夤。承業乃據河東。時有詔廢鹽池税,承業上表曰:“鹽池天資賄貨,密邇京畿,唯須寶而護之,均贍以理。今四境多虞,府藏罄竭,然冀、定二州,且亡且亂,常調之絹,不復可收。仰惟府庫,有出無入,必須經綸,出入相補。略論鹽税,一年之中,準絹而言,猶不應減三十萬疋也。便是移冀、定二州置於畿甸,今若廢之,事同再失。臣前仰違嚴旨,不先討關賊,徑解河東者,非是閒長安而急蒲坂。蒲坂一陷,沒失鹽池,三軍口命,濟贍理絕。天助大魏,茲計不。昔高祖昇平之年,無所乏少,猶創置鹽官而加典護。非為物而競利,恐由利而亂俗也。況今王公素餐,百官尸祿,租徵六年之粟,調折來歲之資。此皆出入私財,奪人膂力,豈是願言,事不獲已。臣輒符司監將尉,還率所部,依常收税,更聽後敕。”及雍州平,除雍州刺史。
孝莊初,封上黨王,尋改馮翊王,後降為郡公。遷司徒公,加侍中、兼尚書令、大行台,仍鎮長安。節閔立,遷太尉公、錄尚書事。及韓陵之敗,斛斯椿先據河橋,謀誅爾硃。使承業入洛,啓節閔誅世隆兄弟之意。孝武初,轉太傅,以定策功,更封開國子。承業表請回授其姨兄廷尉卿元洪超次子惲。初,承業生而母亡,為洪超母所撫養,是以求讓。許之。
武帝入關,承業時鎮武牢,亦隨赴長安,位太師、錄尚書事,封上黨王。大統元年,薨,贈假黃鉞、大丞相、都督三十州諸軍事、雍州刺史,諡曰文宣。
承業少輕俠,鬥雞走馬,力爭殺人,因亡抵龍門將陳興德家。會赦,乃免。因以後羅前夫女呂氏
興德兄興恩以報之。羅年大承業十餘歲,酷妒忌。承業雅相敬愛,無姬妾。童侍之中在承業左右嫌疑致死者,乃有數四。前
張氏二子,子彥、子裕。羅生三子:紹遠、士亮、季亮。兄弟皆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