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407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張學良以前也是領軍打仗的人,自然能看出戰報不對勁的地方。殺傷敵軍數千或許有可能,但繳獲飛機1架是什麼鬼?居然還繳獲了11輛坦克和6輛裝甲車,真當本人的坦克是紙糊的?

報紙上刊載的那些戰果,肯定有水分,而且水分極大!

周赫煊笑道:“六帥,不管捷報是真是假,它都必須是真的。你說呢?”張學良一愣,隨即點頭說:“確實,必須是真的。”中國人民急需這場大捷,它甚至可以說是現在中國軍民的神支柱,它打破了寇不可戰勝的神話!所以它必須是真的,才能勵無數國民抗戰,才能堅固中國人民反抗的決心。

至於這場“喜峰口大捷”,後世的討論和研究很多,但都莫衷一是、說不明白。

有資料顯示,29軍大刀隊只是殺退500多軍;也有資料顯示,大刀隊斬殺寇3000餘人。但不管如何,殺退本人的戰果是真實的,而且確確實實炸燬軍18門大炮。

至於繳獲裝甲車、飛機什麼的,說起來實在有些玄幻,願意信的就信,不願意信的也可以合理質疑。

但無可否認,那些奮勇殺敵的大刀隊戰士都是英雄。一場夜襲戰打下來,只有零星十幾人倖存(也有說30人的),而這種夜襲戰前後打了好幾次。

29軍的裝備非常簡陋,屬於長城抗戰部隊當中的叫花子軍。

可這些“叫花子”死守喜峰口整整10天,不但多次打退敵人進攻,還數次夜襲衝入敵軍陣地。而他們面臨的是機槍大炮,以及飛機的轟炸,純粹是在用血之軀抵擋炮火。

如今29軍還在喜峰口死守,歷史上的他們,一直堅守陣地未失。直到側翼友軍(晉綏軍)防線被擊潰,29軍才被迫撤出喜峰口,其戰鬥之頑強可見一斑。

“可惜啊,可惜,”張學良唏噓道,“這場勝仗,不該是宋哲元打下來的。”周赫煊點頭贊同:“確實不該讓他來打。”宋哲元屬於馮玉祥的左膀右臂,乃西北軍五虎上將之一,在軍閥混戰、北伐戰爭、中原大戰的諸多戰鬥中都表現強悍。這個人打仗確實很強,但卻有著天生的格缺陷——或者說是“優點”。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宋哲元相當於馮玉祥和閻錫山的“集合體”。綜合了馮玉祥、閻錫山的各種優點,同樣包括了兩人無數的缺點。這傢伙狡詐而又莽撞,貪婪而又義氣,而且權利慾非常大。

北伐戰爭期間,宋哲元居然能玩出殺俘的把戲,而且一殺就是3000人(有說500人的)。且不說他殺的俘虜是同胞,就算是四川的二桿子軍閥,也知道不能幹殺俘這種事啊。

張學良之所以說“可惜”,是因為宋哲元的身份太尷尬,已經註定了他未來的悲劇。

中原大戰之後,隨著馮玉祥倒臺,“西北軍”這個軍事團體實際上消失了。而宋哲元屬於西北軍殘餘中最有實力的,他現在相當於西北軍的神領袖,就連馮玉祥都悄悄寫信內定宋哲元為繼承人。

現在宋哲元憑藉29軍成為民族英雄,必然迅速擴大勢力,甚至能納許多以前的西北軍來投靠。

無論是從軍事上,還是政治上,老蔣都不會坐視西北軍復活,必然儘可能地打壓其發展勢頭。而華北這邊又是張學良的地盤,就算張學良懷大度,奉軍其他將領也不願看到西北軍壯大。

從宋哲元打出“喜峰口大捷”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要面臨中央和奉系的雙重打壓。

而宋哲元又是個權利慾極盛的老牌軍閥,他必然不願屈服於蔣介石,更不願徹底投靠張學良,也不願回老上司馮玉祥。那他只剩下一個選擇,就是利用自己巨大的英雄名氣,周旋於寇、奉系和中央三者之間,甚至為了保存自身的實力,不惜選擇跟本人進行有限合作。

該死的政治!

該死的軍閥思想!

如果換成太祖那樣雄才大略之偉人,肯定不會太過迫宋哲元,畢竟對方的實力和名氣擺在那裡。讓宋哲元在華北慢慢發展,作為抵禦寇進攻的屏障,這才是最好的用將用人方略——既可贏得民心,又可贏得軍心,既彰顯了自己的度量,還可以噁心本人,何樂而不為?

可惜蔣介石的格局實在太小,明知道不可能解除宋哲元的軍權,卻三番五次的迫宋哲元,差點把宋哲元得投靠本人做漢

這純粹是費力不討好啊,而且還民心盡失,落得個迫害抗英雄的罵名。

歷史上的宋哲元,想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想要抱住中央的大腿發展自己。他甚至都主動示好了,拒絕跟共黨合作,以免引起蔣介石的反。可蔣介石卻各種不領情,鐵了心要掉宋哲元的部隊。

老蔣這個人啊,有時候腦瓜子真的不好使。似乎只要不在他控制當中的軍閥,都是必須幹掉的王八蛋,搞得反對他的人越來越多。

而太祖就剛好相反,只要不是敵人,那都是朋友。就算以前是敵人,未來也可以發展成朋友,於是支持太祖的人越來越多。

只憑一個什麼主義,在混亂不堪、內憂外困的民國,是不可能取得最終勝利的。再好的政治思想理念,都必須講究合適的方法,領導人一定要有廣闊的襟,換成太祖來當南京政府的領袖,宋哲元的部隊肯定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張學良執掌奉系多年,基本的頭腦還是有的。他完全可以想象,今後幾年華北的混亂,這種混亂比寇進攻還可怕。

張學良這次因熱河之戰被迫下野,蔣介石必然過來手華北事務。奉系的軍權,蔣介石肯定拿不走,但一定會染指民政事務,到時候中央和奉系的官僚能打出狗腦子來。再加上一個夾縫中崛起的西北軍(29軍),那就是三國混戰的局面。

如果本人夠聰明的話,本不用再使用武力,就能利用三方面的矛盾,慢慢攫取自己在華北的利益。

事實證明,本人不是傻子,歷史上差點搞出“華北五省自治”。

張學良對此毫無辦法,他雖然心裡明白,但卻是力不從心。因為他能力有限,而且名聲大喪、不足服人,本鎮不住那些收編過來的西北軍、晉綏軍,更沒有辦法跟中央政府為敵。

不管是哪一邊把事情搞砸,張學良都必須為此負責,因為他是名義上的華北之主。

張學良如今頭頂懸著幾十口大鍋,就等著哪口落下來,他未來的任務除了背鍋還是背鍋。給中央背鍋,給西北軍背鍋,給晉綏軍背鍋……想要不背鍋,就只剩下蔣抗這一個選擇。

第534章【收徒弟】張學良再度被捆起來戒大煙時,端木蕻良終於到了三樂堂門外。他沒有提前寫信預約,非常自信的直接登門拜訪,對開門的傭人說:“麻煩告知周先生,就說左聯曹京平來訪!”片刻之後,端木蕻良就被帶到客廳。

雖然在傭人面前口氣很大,但見到周赫煊以後,端木蕻良難免心中忐忑。畢竟,他只是一個21歲的大學生,加入左聯後也只寫過幾個短篇作品,跟舉世聞名的周先生比起來差得太遠。

“周先生,我叫曹京平,筆名端木蕻良。”端木蕻良恭敬地說。

“坐吧。”周赫煊微笑道,好奇地打量眼前這個青年。

整個30年代的中國文壇,最耀眼的當屬東北亡作家群。這些來自於東北的青年作家們,將自己的家國情懷、思鄉之情、慘痛遭遇都融入到作品當中,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忽視的力量。

而東北亡作家群體當中,又有三個人最為矚目,分別是:蕭軍、蕭紅和端木蕻良。

蕭軍和蕭紅此時已經同居,不過再過幾年,蕭紅就要跟端木蕻良結婚。

這三人當中,蕭軍屬於情中人,嬉笑怒罵更勝於魯迅。

1938年的時候,蕭軍隻身一人,身背褡褳,手拄木杖,徒步從山西度過黃河去延安。太祖得知蕭軍到來,特地派辦公室秘書去問候,順便安排時間見見面。蕭軍居然一口回絕:“不見了,他忙的,我只住上一兩個星期就走!”蕭軍的瀟灑、率和幽默,頗有些魏晉遺風。難得的是,他能安心下來做事,到他手裡的工作肯定不會搞砸。

如果說蕭軍有什麼缺點,那就是大男子主義。標準的東北老爺們兒,沒事就喜歡打老婆,打得蕭紅實在受不了才提出分手。

至於蕭紅,那絕對是“30年代文壇洛神”,民國四大才女的榮譽實至名歸。

蕭紅的《呼蘭河傳》,猶如山間甘泉洗滌人心,那種文字之美猶如靈。在周赫煊看來,張愛玲的文學成就跟蕭紅比起來,相當於慕容復遇到了喬峰,名氣雖然差不多,但本不是一個等級的。

至於端木蕻良,絕對是一個被忽視的超級文壇大佬!

此刻的端木蕻良穿著風衣,梳著大背頭,風度翩翩就像是富家公子。他恭敬地說:“周先生,我非常仰慕您的學識。最近又聽了你所作的《松花江上》,一時間難以自持,所以冒昧前來拜訪。”

“你加入北方左聯了?”周赫煊問。

端木蕻良點頭道:“去年考入清華以後加入的。”

“辛苦了。”周赫煊問候說。左聯在去年上半年的時候,風氣很不對頭,但到今年為之一變,積極宣傳抗、救助亡學生,應該是他們的內部宗旨得到了調整。

端木蕻良拿出一沓稿件說:“周先生,這是我正在創作的小說,還請斧正。”周赫煊接過稿件只掃了一眼,便知這是端木蕻良的扛鼎作《科爾沁旗草原》。此書確實是今年開始創作的,只不過要在數年之後才發表。

大致估算了一下稿件的字數,周赫煊赫然發現,端木蕻良居然已經把全書寫了差不多三分之二。

周赫煊翻開仔細閱讀起來,足足讀了兩個小時,突然忍不住抬頭看向端木蕻良。

雖然周赫煊早就閱讀過這部小說,但還是忍不住到驚訝。因為端木蕻良太年輕了,才21歲啊,這本書應該是個40歲的中年人寫出來的作品。

端木蕻良的文風不似蕭軍那麼幽默,也不似蕭紅那樣靈動,甚至顯得有些蒼白,乍看起來不足為奇。但他的特點是筆觸細膩、描寫妙、思想深刻,其中蘊含的大時代變遷氣息,已經具備一種文學宗師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