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周赫煊幫忙做說客,如果被人知道的話,絕對惹怒南京的那些人。李石曾立即賭咒發誓:“此事我絕對不會外傳,若有違誓言,天打雷劈而死!”
“拜託了。”周赫煊道。
李石曾慨道:“這話該我來說才對,沒想到最危難的時刻,還是明誠出手相助。”周赫煊說:“石曾先生,我只是不想讓學生們虛耗光陰而已,可並不贊成你的教育改革計劃。”
“為什麼?難道教育不該獨立?”李石曾問。
“國情啊,”周赫煊無語道,“王安石變法也是一心為國,但最後搞成什麼樣子?石曾先生,你的教育改革計劃,太脫離實際了。沒有一丁點成功的希望,反而會把中國教育越搞越亂。”李石曾卻毫不聽勸,他說:“亂只是暫時的,只要努力去做,總有成功的一天,我現在做的是百年大業。”唉,這人真是頭倔驢。
李石曾站起身來,端端正正地作揖行禮:“若能說服閻錫山撥款,明誠乃中國教育改革第一大功臣,我先謝過了。”
“可別,”周赫煊連忙避開,堅決不受禮,“功臣不敢當,我就一耍嘴皮子的說客。”李石曾抱拳道:“我靜候佳音!”李石曾帶著一幫教育官員,很快離開天津趕往北平,著手設立北平大學區和並校事宜。他召集教育界和學生代表召開大會,並在會上做了演講,信誓旦旦地說自己有穩定的教育經費。
社會輿論瞬間倒向李石曾,各大報紙紛紛呼籲學生們不要再鬧事,安心在學堂裡讀書。老師們也很高興,終於特麼的可以發工資了,都把李石曾視為衣食父母。
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其實他們要求不高。前者只想拿到工資,後者只想讀書,教育改革的破事,反而不太在乎了。
然而,就這點最基本的願望,居然也很難實現。
大家高興沒幾天,很快回過味來:李院長,說好的錢呢?工資怎麼一直拖著不發啊?
天底下沒有不透風的牆,老師和學生們很快發現自己被耍了,那姓李的老傢伙本沒錢!
這下不僅是學生鬧,連老師們都上街遊行討薪。
汪兆銘派來北平挑事的人,順勢策動學生來狠的。學生們首先衝擊大學院(教育廳),在沒找到主事人的情況下,又分別衝擊李石曾和李書華的住宅,差點沒把他們的房子給燒了。
全國輿論譁然。
而此時此刻,周赫煊正在前往山西的路上,他又要打嘴炮了。
第268章【閻老西】山西的鐵路屬於窄軌,跟全國的鐵路系統迥異。誰想率軍打進山西來,首先得蒐集型號匹配的火車,否則就只能徒步行軍了。
閻錫山在當年修鐵路時,就已經有一顆擁兵自治的雄心。
周赫煊透過車窗,望著外頭連綿的農田,以及那嫋嫋升起的炊煙,忍不住讚歎道:“閻老西治理地方的手段很高明啊,看這景象,山西竟比南方的一些省份要安樂富裕。”孫永振笑著說:“山西是要好些。”孫永浩卻在唱反調:“還不是一個樣,到哪裡都是底層百姓受窮。”周赫煊稀奇地問:“怎麼說?”孫永浩介紹著山西的情況:“太平年月還好,一旦打起仗來,那可就難受了。軍爺們百般盤剝,小老百姓艱難度,山西要真的那麼富裕,額跟額哥怎麼會出去闖蕩?”周赫煊聽了這話,心頭立即瞭然。
有人說山西是民國最富裕的省份,有人說山西是民國最安樂的所在,甚至有人把閻錫山比作民國時代的晉文公。
然而細細想來,山西的人口也就千萬出頭,農業肯定不如南方繁榮,工業也不見得比長江域發達,閻錫山是怎麼養活他那二三十萬軍隊的?
籌措軍費是每個軍閥的要緊事,受盤剝的永遠是百姓。軍費籌辦機關叫兵站,查封屬於主要手段,每到一地,糧倉、房舍、通工具都要貼紙條,內容為“某某師查封”。
如果這些東西是大官僚、大地主或大軍閥的,可以通過政府從別的地方籌措物資。如果物主是大商人,可以出錢請軍隊去別地徵購。反正有錢有勢的不會吃虧,最後層層轉嫁到小地主、富農和貧農身上。
有資料顯示,中原大戰爆發前夕,山西北部地區軍餉稅捐比正稅高出225倍,位居全國之首。
知道這些情況後,你還會認為閻錫山治下的山西百姓,有多麼安樂富裕嗎?
閻錫山比普通軍閥高明的地方在於,他辦教育、興工業、滅土匪、勸農桑……施行了一系列善政。百姓不受土匪之禍,不遭兵戈之危,確實比其他省份要幸福得多。
可一旦打仗,立馬暴原形,因為軍隊太燒銀子了,這些錢都轉嫁到平民百姓頭上。
周赫煊想到兩年後的中原大戰,就忍不住心中嘆息。那是民國年間規模最大的內戰,各方投入總兵力達110多萬,波及20多個省,死傷官兵30餘萬。
這些錢財、武器和兵力,留著打本鬼子該多好!
蔣介石的政治削藩玩得太急了,就跟當年的朱允炆一樣,把所有軍閥都到了中央政府的對立面。好在蔣介石擅長收買,一旦戰場不利,便用錢硬生生的挖對方牆角,居然還真讓他給勝利了。
蔣介石為了得到張學良的支持,直接派人帶2000萬鉅款過去。不但花錢收買張學良,就連張學良身邊的幕僚、秘書、副官和侍衛,都屬於收買行列。
有一次,蔣介石派去的代表請東北政要吃飯,飯後打麻將,每人屜裡準備著2萬元,不管輸贏都歸坐下的人。
而閻錫山派去的兩位代表呢,一位帶了1000元,另一位揣著500元就上門。第一次去,他們成功見到張學良,第二次再去,直接被看大門的轟出來。
中原大戰,那是金錢的勝利。……周赫煊沿正太鐵路抵達太原,跑去閻錫山的官邸投名片,結果被侍衛告知閻部長(內政部長)不在。周赫煊以為自己錢給少了,又送出50大洋,衛兵才終於透消息:閻錫山正在視察兵工廠。
等到第二天,周赫煊又來投名片,結果閻錫山還是不在,聽說是跑隔壁縣視察化工廠去了。
周赫煊無語,連續等候六天,終於見到大忙人閻老西。
說實話,閻錫山在軍閥當中屬於比較簡樸的。他的五臺縣老宅雖然富麗堂皇,但經過十多年擴建,總造價也只有100多萬,而且是供給整個家族居住。
至於閻錫山的太原官邸,佔地面積不大,裡裡外外都很普通,還比不上當地的富商住宅。
閻錫山坐在會客廳裡,等副官把周赫煊帶進來後,他哈哈笑道:“周先生,你怎麼跑我這窮鄉僻壤來了?”閻錫山身高1米83,外表魁梧有力,但氣質卻非常隨和,坐在那裡像是個商人。
“閻部長好,我是來給你送錦旗的。”周赫煊捧出一面錦旗說。
閻錫山讓副官把錦旗打開,卻見上面寫著八個字:惟宏隆德,雨潤天下。
翻譯成白話文,大概意思是說閻錫山努力興辦教育,為國家培養棟樑之才,奉行美好的品德,造福天下萬民。
“哈哈,當不得,當不得。”閻錫山開懷大笑,顯然被這八個字馬拍得夠。
周赫煊表情嚴肅道:“教育為國家復興之本,基礎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時下諸公,皆看重高等教育,因為辦大學容易出成績,而基礎教育卻往往被忽視。閻部長在山西大辦義務教育,山西的學齡兒童入學率已達70%,為全國之最,第二名的江蘇也才20%。”被提起自己最得意的政績,閻錫山更加高興,他笑道:“周先生說的是三年前的數據,如今山西的小學生入學率已經達到74%。”周赫煊繼續拍馬道:“聽說山西各大市縣,學齡兒童無故不入學者,要罰款1到5元。10歲以上的兒童失學,每長1歲追罰1元。此舉與歷史上普魯士國王的教育政策類似,赫煊佩服之至。”閻錫山笑道:“真讓周先生給猜中了。我就是在模仿普魯士,不止是教育,我的治軍方法也奉行德國鐵血思想。”
“此為山西百姓之福。”周赫煊奉承道,心裡卻在嘆息:閻錫山的民政能力極強,可惜戰略眼光太過短淺,沒有絲毫的長遠打算,只想著打理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中原大戰前,蔣介石都把刀架在閻錫山脖子上了,他還想著當騎牆派撈好處。
馮玉祥帶著子親赴太原,希望聯合閻錫山對抗中央。閻錫山怎麼做的呢?他居然好酒好菜地把馮玉祥留住(軟),然後以此作為籌碼向蔣介石施壓。
蔣介石立即任命閻錫山當陸海空三軍副總司令,這點好處,居然就讓閻錫山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坐上了國民政府的第二把椅。
如果以三國比喻民國,閻錫山大概相當於劉表吧。
拍完馬,周赫煊又拿出一件禮物,給閻錫山說:“閻部長,除了錦旗以外,我今天還是來給你送鐘的。”閻錫山看著那座西洋小擺鐘,臉頓時陰沉下來。
第269章【算賬】莫名其妙有人來“送終”,換誰高興得起來?
閻錫山強忍著怒火,皮笑不笑地問道:“周先生,你這是什麼意思?”
“閻部長請看。”周赫煊從兜裡摸出兩封公函。
閻錫山打開公函,發現落款是中央財政部,而內容則是要求天津海關和長蘆鹽署調撥銀子,每月給北平大學區支付教育經費。
天津海關的關餘(償還洋人貸款所剩)銀子且不說,只長蘆鹽稅就非常恐怖,一年1000多萬的收入啊。褚玉璞做南京督軍時,靠截留鹽稅硬生生撐起近20萬人的軍隊,無論是誰控制天津都不會放過這些錢。
閻錫山還有個外號叫“錢鬼子”,他就連打仗都像在做生意。跟誰結盟,跟誰翻臉,出不出兵……在每次做出重大決策前,閻錫山首先考慮的就是會不會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