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競爭對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說白了,洛馬公司得通過出口把鉅額的研製費用賺回來,而且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得返還給美軍。
為什麼?
研製f-35所花掉的幾百億美元,幾乎全部來自國美的國防撥款,是美**方出錢讓洛馬公司完成了研製。
也就是說,f-35的知識產權其實是在美**方手裡,而不是在洛馬公司手上。
有了知識產權,美軍自然能夠買到出廠價。
印度有什麼?
要是印度都能夠拿到跟美軍一樣的出廠價,那些出資參與了f-35研製,而且採購價還⾼得多的國家會怎麼想?
在等十多年,等到國美發起下一代戰鬥機的聯合研製工作時,還有誰會參加?
說白了,如果印度的採購數量足夠多,那麼國美或許會給印度一個批發價,比其他國家的稍微便宜一點。
至於拿到出廠成本價,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當然,產量至關重要。
按照估計,到2025年,也就是在產量突破1500架之後,f-35已經達到盈虧點,即實現了保本。
那麼,從2026年開始,出售f-35賺到的錢就是純利潤了。
以此推測,在2026年之後,f-35a基本型的對外出口價格很有可能降到1。5億美元,最多不會超過1。7億美元。
即便包含全套系統,採購60架的單價也不會超過2。2億美元。
這個價格,絕對算得上便宜。
要知道,在2016年,印度採購法國的“陣風”包含全套系統與彈藥的單價就超過了2億美元。
更何況,“陣風”跟f-35a本就沒得比。
如果洛馬公司能夠把f-35a的全系統價格控制在2億美元左右,那麼現今所有的先進戰鬥機都不是其對手。
為什麼能夠做到這麼低?
說白了,就是產量。
到2026年,包括f-35b與f-35c在內,f-35的總產量將接近3000架,在2030年肯定會超過5000架。
如此大巨的產量,能夠把分攤的研製經費降到一個幾乎可以忽略的程度。
為什麼?
為了研製f-35,總共也就花了不到500億美元,即便把通貨膨脹算上,按照2030年的幣制計算,大概也就1500億,分攤到5000架戰鬥機上的話,平均一架的研製經費才3000萬美元。
如果跟2億的售價相比,3000萬研製費用也才15%。
對第四代戰鬥機來說,這個比例已經是非常的低了。
要知道,f-22a超過了35%。
至於俄羅斯的su-57,如果按照200架的目標產量計算,研製經費所佔的比重甚至會超過50%。
即便是華夏的j-20,按照600架的最⾼目標產量計算,也達到了25%。
可見,這種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優勢,足以讓f-35a在國際戰鬥機市場上用價格戰碾庒所有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