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四十二章長安風起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四十二章長安風起大漢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九月,長安。(小說手打小說)大漢內閣總理府。

夜已經很深了,陳群依舊伏案閱卷,沒有絲毫的倦怠之⾊。自從曾炩在受封夏王,卸任內閣總理,陳群出任大漢內閣總理以來,他殫精竭慮,曰夜勞,四十歲不到的他已經鬢角隱見白絲,額頭上的皺紋也越來越多,昔曰⾼大的⾝軀也曰漸清瘦。

突然,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從屋外傳來。陳群眉頭微皺,放下了手上的竹簡,抬頭向房門方向望去。

王凌推開門,三兩步走近陳群,神⾊頗為緊張,“大人,賈詡大人請你急赴朱雀殿,說有要事相商。”

“夏王出事了?”陳群駭然變⾊。

“應該不是,我估計是南陽戰場出事了。”王凌小聲說道,“我昨天到內務部,聽張昭大人說,太史慈將軍攻擊鄧縣受阻後,隨即大量調集南陽和司隸守軍南下,說是要準備攻打襄陽。此時南下打襄陽比較冒險,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叛軍包圍,所以賈詡大人和荀攸大人急告太史將軍,請他不要冒險,還是穩紮穩打,繼續圍攻鄧縣為上策。但太史將軍很自負,大概在送出奏章的同時就已經率軍南下渡漢水攻打襄陽了。”陳群焦慮不安,不置可否地點點頭,“備車,快,快…”馬車疾馳在寬敞的大道上,十八緹騎左右保護,向未央宮飛速而去。

陳群斜靠在車座上,把自己掩蔵在黑暗裡,雙目緊閉,腦子裡全都是太史慈,全都是南陽戰場。

這是一場不該打的仗,但隨著朝廷修改對外策略,一直被庒制的朝堂矛盾終於爆發了。為了緩和和轉移朝堂上越來越烈的矛盾,朝廷不得不發動了這場南陽之戰,而始作俑者就是自己。

去年五月,遠在西域的夏王和邊郡文武大吏要求修改對外策略的聯名奏章,說明邊郡和大漠上的形勢很危險,西北兩疆不能穩定,朝廷就無力南下平叛,這是血的事實。為了確保中興大業能夠順利推進,朝廷被迫提前修改對外策略。

隨即,陳群提出了五個修改建議。一是逐步遷移外族‮入進‬邊郡居住,引導和幫助他們改畜牧為農耕,在一段時間內或者災荒之年給予減免賦稅,並在此基礎上慢慢實施‘離散部落’之策,爭取在幾代人之後,甚至幾百年之後,把遷入邊郡的外族人全部納入大漢戶籍。

二是重用外族人,尤其是邊郡各級府衙,其府內掾屬必須徵辟一部分外族人管理外族事務,以贏得外族的信任和忠誠,並在此基礎上逐步把一批外族權貴遷移到京城或者其它大城居住,把他們納入士籍,融入大漢。

三是邊疆戍邊,要倚重一批外族將領,邊郡士卒也儘可能從外族部落中徵募,以減少中原人的北遷,緩解因為漢胡雜居給邊郡造成的諸如草場、田地、習俗等等各種矛盾,讓雜居各方逐步建立起信任,並在此基礎上慢慢推行諸如通婚等等有助於各族之間加快融合步伐的律令。

四是在各外族單于庭、王庭設立學宮,置明師,讓各族王公權貴、大小首領們的後代從小就說大漢話,寫大漢字,讀大漢書,長大了到帝國大學再深造,通過試經(‮試考‬)的優秀者可以入仕為官。到邊郡授學的明師從帝國大學諸生中擇優錄取,三年一換,回朝後予以重用。

五是賑濟制度,這是確保西北兩疆和大漠穩定的基礎。陳群的賑濟制度不是單方面的無償饋贈,而是朝廷和外族,和邊郡‮姓百‬共同預防和抵禦災患。邊郡建官倉,官倉囤積的谷粟一部分由各地“入粟拜爵”的富豪運送,一部分由朝廷運送,一部分由當地府衙籌措。邊郡建馬政,朝廷投入錢財,並利用邊郡和大漠上的各外族戰馬、牲畜、草場等等,和各外族一起圈地養馬,養牲畜,以備戰爭和災患。

陳群對外策略的原則就是“征伐和安撫”但他偏重安撫,而且很多政策都是幾代人,甚至百年以後才能看到效果,所以這個新制的對外策略在朝議上很快得到了通過。然而,接下來的事就讓所有人目瞪口呆了。

陳群為了實施這個新的對外策略,說服了天子、張昭和荀攸,做了一番人事調整。

太史慈由第四‮區軍‬司令一職調任第二‮區軍‬司令,而第二‮區軍‬雖然是大漢都城所在地,但是其重要卻是比不上第四‮區軍‬。中將文丑出任第四‮區軍‬司令,主掌第二集團軍。

在遷都長安之前,北疆將防務進行了調整,分為十個‮區軍‬,冀州是第一‮區軍‬,司隸是第二‮區軍‬,益州是第三‮區軍‬,荊州是第四‮區軍‬,揚州和徐州是第五‮區軍‬,兗州和豫州是第六‮區軍‬,幽州和安東都護府是第七‮區軍‬,幷州是第八‮區軍‬,漠北都護府是第九‮區軍‬,涼州和安西都護府(現在的青海和西蔵,也就是當時羌族的主要聚居地)是第十‮區軍‬,第十‮區軍‬在如今還包括了新成立的西域都護府。

第四‮區軍‬如今雖然只有南陽一郡之地,但是卻是扼守京畿重地的南大門,位置極為重要,在各大‮區軍‬中是排第一的,而第二‮區軍‬雖然是如今大漢的都城所在地,卻只是排行中下游。太史慈認為陳群有意把他趕出朝堂,對陳群極其憤恨。

而陳群似乎為了平息太史慈的憤怒,馬上將太史慈拜為荊州牧。

之後,陳群又是發動一系列的‮員官‬調任,雖然最初北疆系的人都不理解,還要大鬧,可是當一切塵埃落定的時候,北疆系的人卻是在心裡面笑開了花。因為北疆系不但在軍界仍然是一方獨大,在政界也是掌控了地方,而在長安,北疆系的人地位絲毫沒有被削弱。

大家這才不得不為陳群的手腕到震驚,他的政治手腕,完全的超過了夏王。

陳群打著實施新制的旗號,明目張膽地任人唯親,而內務部長張昭和夏王相沮授竟然置若罔聞,此事立即刺痛了朝中大臣,特別是門閥士族一系的大臣,於是朝堂上出現了一股辭職熱嘲。

出乎意外,內閣總理陳群毫不在意,一概批准。只要你願意走,打個招呼就行,一點挽留的話語都沒有。

不過,隨即發生的事情,卻是讓這些大臣們瞪圓了眼睛。

建安二年四月上,朝廷詔告天下,恢復太學,擬定新制,以試經選拔人才,三年一次。但大漢中興之期,急需賢能之士,故第一次選拔直接徵召天下通知逸經、古記、天文、歷算、鐘律、小學、《史篇》、《本草》及以《五經》、《論語》、《孝經》、《爾雅》等各類人才齊聚京師,試經(‮試考‬)入仕。

一時間,朝野震動。

至此,朝廷不但有完備的學府系統培養人才,更是將民間的儒生也一網打盡,這完全的將門閥士族一系撇在了一邊。

這一計,實在是狠毒。

各地儒生賢良蜂擁而至,剛剛恢復的長安太學竟然人満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