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7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風的幫助,倖免於難。
十七世紀一六三五年,本徵夷大將軍(江戶幕府)德川家光下令驅逐所有的外國人,止本人出國,在國外的本人也不準返回本,只允許中國和荷蘭少數商船到長崎貿易。這是著名的鎖國令,本像一個著瓶口的瓶子,跟外界隔絕。
本鎖國二百一十九年,本世紀(十九)一八五三年,即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江蘇南京)的那一年,美國海軍的一個艦隊。在艦隊司令培理的率領下,來中國保護美國僑民。在航行中途,不知道什麼原因,突然闖進本的東京灣(江戶灣)要求本同意通商,培理送兩幅白旗給本官員,告訴他們作為戰敗時投降之用,又告訴他們說,今年不能久留,明年當再度來此。本全國在驚恐中等到了明年(一八五四)培理果然如約光臨,本沒有抵抗就告屈服,跟美國簽訂《神奈川條約》鎖國時代結束,門戶大開。但最大的影響發生在八年後的一八六二年,本殺死了一個英國人,英國軍艦炮轟鹿兒島。本跟中國一樣,受到鉅艦大炮的刺,決心發奮圖強。
五年後(一八六七)即太平天國滅亡之後第三年,以及阿古柏在新疆稱可汗的那一年,本明治天皇即位,下令變法,這就是歷史上使全世界嘆為奇蹟的“明治維新”徵夷大將軍(江戶幕府)德川慶喜,把統治大權奉還給明治天皇,明治天皇把首都從京都遷到靠海的江戶,改名東京,跟七世紀六四六年“大化革新”全盤收中國文化一樣,明治維新則是全盤收西洋文化——從生活方式到意識形態。只短短數年,本就從荒陋落後狀態之中,一躍而成為一個完全新面貌的現代化的年輕國家。——紀元前四世紀中國大黃金時代中,秦國變法成功,是人類最大的魔術。本世紀(十九)本也變法成功,應該是人類第二次最大的魔術。本人創下的這個使全世界都目瞪口呆的改變,各國學者都試圖發掘出其中奧秘的原因,卻得不到一致的結論。
本一旦崛起,立即向外侵略。
一八七一年,琉球王國的船隻在臺灣海面沉沒,船民在登上臺灣島時,其中五十餘人被島上牡丹社(臺灣屏東牡丹鄉)的土著殺害。這件事跟本無關,但本認為有關。一八七四年,本新建立的、連運輸艦都沒有、還得租用美國輪船供應補給品的艦隊,開到臺灣,屠殺人民,焚燒村落。清政府不得不賠償白銀五十萬兩,軍才飽載而歸。這件事距本明治維新只不過第八年,便如此迫不及待地使它的鄰居血,一方面顯示本變法效果之大和成長之迅速,一方面也顯示本器小易盈。——本不久就止琉球國王尚泰向中國進貢,尚泰派出密使到北京乞援,但清政府對這個孤懸海外的藩屬,已無力保護。七十年代最後一年(一八七九)本把尚泰擄到東京,改琉球王國為沖繩縣,琉球遂亡。
臺灣事件,使本發現侵略妙不可言,像一個強盜發現劫掠妙不可言一樣,他可以用最少的代價,得到最豐富的報酬。本的下一個劫掠目標,立即轉到三百年前碰過釘子的古老王國朝鮮身上。
攻擊臺灣的次年(一八七五)本艦隊闖入朝鮮首都漢城所面臨的江華灣,小艇更深入漢江測量水道。朝鮮炮臺發炮阻止,本艦隊攻陷炮臺,這跟西洋對付中國的手段一模一樣。朝鮮只好答應本的條件,簽訂下列要點的《江華條約》一本承認朝鮮是獨立國家。
二本在朝鮮享有領事裁判權。
三朝鮮開放兩個港口(元山、仁川)通商。
朝鮮把條約的內容和簽約經過,報告中國,清政府這時候正在全力收復新疆,無力反應,就勸告朝鮮李氏王朝政府乘這個機會,主動的開放門戶,跟世界各國廣泛地建立外的和商務的關係,使本的力量受到牽制。可是朝鮮宰相金允植拒絕說:“與其通洋而存,寧願絕洋而亡。”李氏王朝已歷時五百年,現政權掌握在王妃閔氏家族手中,貪汙腐敗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僅積欠軍隊的糧餉,就達十三個月,連以貪汙腐敗聞名於世的清政府酒官員,都大吃一驚。一八八二年,即中國簽訂《伊犁條約》的次年,漢城爆發兵變,憤怒的士兵攻擊王宮,閔妃負傷逃走,國王李熙被囚,變兵又攻擊支持閡氏家族的本公使館,本若干軍官被殺。李熙的父親,那位早已失去權勢的前任攝政王(大院君)李是應,出面維持秩序,主持政府。
事實上李是應是這次兵變的幕後領導人,他是一個昏庸的老官僚,缺乏必須有的政治頭腦,以致同時的觸怒了中國和本。中國認為囚被中國所冊封的國王,即令是國王的父親,也是大逆不道,而且也深恐本抓官被殺的藉口,向朝鮮進一步勒索。本對本公使館被攻擊,人員死亡,當然怒不可遏,尤其本是一個正需要面子的暴發戶,不能忍受這種侮辱。於是,中兩國軍隊分別在朝鮮登陸,當本公使花房義質宣佈本軍隊將對李是應政府採取行動時,中國遠征軍司令(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已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把李是應拘,專艦送回中國,接國王李熙復位。本既失去發作的對象,只好接受調解,由朝鮮付出白銀五十萬兩的賠款,跟本簽訂《濟物浦條約》承認本有在朝鮮駐軍保護公使館的權利。
朝鮮不甘心本的駐軍,請求中國軍隊也不要撤退,以平衡本的威脅。清政府同意,命吳長慶的一位部將袁世凱擔任駐屯軍司令官。
朝鮮不斷的內憂外患,使國內分為兩黨,一是“獨立黨”主張效法本變法,實行政治改革。一是“事大黨”主張繼續侍奉天朝——中國,維持現狀。兩黨在中兩國駐朝官員分別支持下,鬥爭烈。
兩年後,朝鮮又發生甲申(一八八四)事變。這時中國正忙著為越南跟法國作戰,本認為中國已沒有餘力照顧朝鮮,獨立黨遂發動政變,率領由本軍官訓練的新軍,屠殺事大黨,衝進王宮,強迫國王下令徵召軍入宮護駕。本公使竹添進一郎主張馬上把國王秘密送到本作為人質,但獨立黨恐怕起人民的憤怒,無法善後,主張先行送到漢江口的江華島。中國駐屯軍司令官袁世凱得到消息,立即攻擊王宮,一面向朝鮮人民揭本的陰謀。憤怒的朝鮮群眾把王宮包圍,協助中國軍隊晝夜攻打。軍不能支持,只得捨棄國王,跟獨立黨突圍,撤退到四十公里外的仁川港。
甲申事變是本明目張膽地干涉朝鮮內政,在國際上引起各國紛紛指摘。所以它雖然吃了虧,但態度無法強硬。拖到次年(一八八五)終於跟中國簽訂解決朝鮮問題的中《天津條約》規定中兩國同時自朝鮮撤退,以後朝鮮如果再度發生變亂,需要出兵時,由兩國同時出兵。這個條約使朝鮮成了中兩國的共同保護國。但在朝鮮人心目中,本不承認本有這種資格。
本像一隻貪得無厭的餓狼,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朝鮮,祈求老天爺使它快一點發生變亂。中國則恰恰相反,唯恐朝鮮有什麼風吹草動,引起本的干預。只有朝鮮閔氏家族控制下的政府,對此茫無覺,閔氏家族好像跟朝鮮王國有血海深仇,不把這個王國消滅誓不甘休,在重握政權之後,更頑強的拒絕改革。中國稍後把他們的政敵前攝政王李是應釋放回國,閔氏家族於是又把中國恨入骨髓,企圖聯絡俄國跟中國和本對抗。
一個稱為東學黨的朝鮮人民反抗行動,在朝鮮全國爆發。
十五中甲午戰爭東學黨是朝鮮民間崛起的反抗暴政和反抗除了中國人以外所有外國人的組織,閔氏家族用最殘酷的手段鎮壓他們,結果起全國大暴動,朝鮮政府失去控制。一八九四年,即中國古老曆法的甲午年,朝鮮向中國請求派軍平亂。當中國軍隊出發時,依照中《天津條約》通知本,兩國軍隊遂同時到達朝鮮。本這一次已拿定主意,再也不走了,他們從甲申事變(一八八四)焦急地等待了十年,才等到這個天賜良機。
東學黨聽到中國軍隊登陸的消息,神上失去支持,即行潰散,天大的變亂霎時間歸於平息。中國通知本,要求兩國軍隊同時撤退,本提出種種不能馬上撤退的理由,然後,突然間發動攻勢,把王宮佔領,逮捕閔氏家族以消除人民的怨恨,請出李是應再當攝政王。國王李熙在壓力下,下令廢除跟中國簽訂的一切條約,又下令徵召本軍隊驅逐侵犯朝鮮主權而又拒不撤退的中國軍隊。
中國急向朝鮮增援,當增援的軍艦濟遠號跟廣乙號,運送陸軍到牙山(漢城南八十公里)回航,駛到距牙山六十公里的豐島海面時,受到本艦隊偷襲,廣乙號擱淺,自己炸燬。濟遠號竭力抵抗後不支,懸起白旗詐降,然後乘隙逃走。艦在追擊途中遇到中國第二批增援部隊所乘的高升號商輪和江號護航艦。高升號被擊沉,增援部隊一千二百人僅七十餘人逃生。江號攜同所載運的白銀二十萬兩軍餉投降。
中兩國同時宣戰。
戰爭分別在陸海戰場進行。中國駐防牙山的陸軍,自豐島海戰後,就受到軍的猛烈攻擊,無法抵抗,即向漢城北方二百公里外的重鎮平壤撤退。中國在平壤集結的軍隊有一萬四千人,司令官(諸軍總統)葉志超是官場中的典型人物,膽小如鼠,視錢如命,又沒有聲望,其他將領們也都是大小官僚,除了食鴉片外,每天都擺酒歡宴,既不體恤士兵,也不理會面而來的大敵,他們都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官場哲學。等到軍以一萬五千人發動攻擊時,大軍即行崩潰,葉志超首先逃生。軍乘勝尾追,越過鴨綠江,深入中國領土的遼東半島,順利地佔領位於半島最南端、中國最優良的旅順軍港。本這時已決心永遠的攫取旅順,所以在旅順作滅種式的大屠殺,中國人全部死盡,只有三十六人逃生。
平壤潰敗三天後,中國北洋艦隊,包括戰艦十二艘、炮艇二艘、魚雷艇四艘,從大連出發,運送增援平壤的武裝部隊在大東溝(遼寧東港)登陸,在回航途中的黃海上,跟同樣擁有十二艘戰艦和四艘魚雷艇的本艦隊相遇。
北洋艦隊司令(提督)丁汝昌站在旗艦定遠號的艦橋上指揮,下令艦隊作一字形雁陣應戰。可是副司令兼旗艦艦長(右翼總兵旗艦管帶)劉步蟾,發現如此則旗艦定遠號恰恰在最危險的前端,將第一個受到炮擊,於是他在轉達命令時,竟改為人字形雁陣,使定遠號位於他認為比較安全的中央後方位置。英國顧問泰樂爾看見陣勢跟司令所下的命令不符,對這種在海軍中聞所未聞、幾近叛變的陣前抗命,大為震駭。他急忙奔上艦橋,企圖挽救,但時間已不許可,艦已經近,劉步蟾下令開炮。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當定遠號的大炮發第一炮時,那個年久未修,早就鏽爛了的艦橋,被震斷裂,丁汝昌和泰樂爾被雙雙拋到半空而後跌到甲板上。丁汝昌部重傷,泰樂爾失去知覺。艦的猛烈炮火,把定遠號的桅檣摧毀,以致懸掛不出指揮的旗幟,各艦遂成了一群各自為政的盲鴨。
海戰只五小時,中國戰艦五艘沉沒,其餘全部重傷,落荒而逃。本則僅旗艦松島號重傷,無一艦被擊沉。
北洋艦隊這時仍剩下軍艦二十六艘,包括戰艦七艘、炮艇六艘、魚雷艇十三艘,集結在基地威海衛(山東威海)旅順陷落後,威海衛更加重要,仍控制著渤海海口,阻止艦進攻天津。黃海戰役三個月後,本海陸夾攻威海衛,陸軍由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成山角登陸(七世紀時,中國援助朝鮮半島上新羅王國的遠征軍,就在這裡乘艦出發)軍登陸後,攻陷威海衛的要炮臺,北洋艦隊反而暴在自已岸炮的威脅之下。本海軍又一連兩夜發動魚雷艇偷襲,定遠號被擊擱淺,來遠號和威遠號則被擊沉,兩艦上的戰士傷亡慘重,但兩艦的艦長卻安然無恙,因為兩位艦長都上岸嫖去了,本不在艦上。
這是一個絕望的局勢,中國海軍主力全在北洋艦隊,其他南洋、粵洋兩個艦隊都微不足道,而且地域觀念和派系觀念,使他們樂意於看到以李鴻章為首的北洋系勢力瓦解,所以北洋艦隊本不可能有援軍。不久,司令部所在地的劉公島上發生兵變,水兵棄艦登陸,要求司令丁汝昌“放他們一條生路”而島上駐防的陸軍卻搶著攀上軍艦,要求快快逃命。秩序已亂,英國顧問瑞乃爾建議丁汝昌鑿沉殘餘軍艦,士兵徒手投降。丁汝昌採納,下令沉船,可是那些艦長們恐怕沉船後會觸怒本人,可能命不保,所以拒絕執行命令。丁汝昌又打算率領各艦突圍,更沒有人理他,丁汝昌只好服毒自殺。
拒絕沉船,又拒絕突圍的艦長之一程璧光乘著懸掛白旗的炮艇出港,向本艦隊投降。歷時二十四的威海衛戰役結束,曾經煊赫一時,作為自強運動結晶的北洋艦隊,灰飛煙滅。清政府知道大勢已去,尤其是那位皇太后那拉蘭兒,急於慶祝她六十歲的快樂生,所以迫不及待向本乞和。
次年(一八九五)中國代表李鴻章在他領導的事業全部失敗後,到本低頭接受屈辱的和平,簽訂《馬關條約》一中國承認朝鮮獨立自主。
二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澎湖給本。
三中國賠償本軍費白銀二億兩(這是一個天文數字)中國戰敗,朝鮮陷於驚恐,在朝鮮人的眼中,偉大的天朝是不會戰敗的。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