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14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沒有竹紙的造紙過程。故而宋玉延說是從紙譜上學來的,他認為只能是她受到了啟發,真正學會造紙,還是從別的地方學來的,然後再自己加以改進的。
也就是說,這並非《紙譜》的功勞,而是宋玉延自己的才能。
蘇耆若是認真研讀過其父的著作,那便不會產生這種認知。
蘇耆也並非沒有自知之明,他只是想跟人探討一下他爹留下的著作罷了。故而族長便將宋玉延給喊了回來,讓她來招待蘇耆。
好在宋玉延當初為了讓自己的造紙技藝有一個來歷,也是下足了功課的,蘇易簡的文房四譜她研讀了許多回,都能背出來了。
倆人就文房四譜而展開討論,宋玉延甚至還親自示範如何製作筆,蘇耆看了後驚歎不已。他雖然讀書也不太行,可是他對作畫卻頗為在行,他尤其擅長山水畫,在這一點上,他跟宋玉延又有了更多的話題。
要不是宋玉延還有諸多的正事要幹,他怕是也意識不到自己來明州是要幹實事的。
他懷著一顆看山水的心情到四處走訪,發現明州比他想象中要繁榮得多了。他一直以為江南數揚州、杭州最為富庶,等到了明州他才發現,自從海塘修築起來後,這兒的農田變多。
因土地鹽鹼化得到了改善,加上占城稻的適應,百姓種的糧食產量也在提高,還有棉花的熱銷使得百姓在冬天都能不依靠木炭而過一個溫暖的冬天了。
蘇耆有些牙疼,他發現他的前兩任知州,要麼靠占城稻獲得政績,要麼靠修海塘獲得朝廷的誇獎。而他也找不到能夠快速混政績的方式了,就只能在這些基礎上,讓這一切都發展得更好。
於是他上書給朝廷,在前人已經提及的棉花的好處上,再次闡述棉花的好。朝廷最終決定允許明州的百姓以棉花來抵一部分稅,並以此鼓勵百姓種棉花。
本朝的稅收方式也以“二稅”為主,便是夏季六月收的夏稅,以及十一月收的秋稅。
夏稅一般收錢,秋稅一般收米。在夏稅進行收稅的時候,絹、布、麥、茶等都能成為抵稅的物品。比如說,茶的市價是一斤十文,那農戶要百文錢的稅,便能用十斤茶來抵。
但是遇到會剝削百姓的官員,他們往往會壓低價格,收更多的賦稅,從而製造出一種本地的稅收多,說明人民富裕、生活安康和樂的假象,這也都是追求政績的後果。
蘇耆雖然有些不著調,可到底沒打算打腫臉充胖子,他並沒有利用賦稅來偽造政績,反而受到宋玉延的啟發,為了發展明州的讀書風氣,他決定要整頓州學、縣學等。
其實宋玉延也沒做什麼,就是倆人在往來的時候也會談論到教育方面的事情,蘇耆想了很久,終於想到了一個能讓自己增加名氣的辦法了——若是他治下出現許多有名氣的讀書人,將明州發展成為一個讀書風氣濃郁的地方,那他肯定也能在史書上留下一筆。
於是他摩拳擦掌,先是將那些沒什麼真才實學,混子的州學教授等都擼了,直接邀請了一些有名望的文人前來授課。其次再整頓就讀的學生,先將那些考試不通過的給辦理了退學手續,然後再招收新的學生。
趙賾等人都因為後來潛心學習而躲過了一劫,加上有了新的老師後,他們學習也就更加認真刻苦了。他跟宋玉延通信,宋玉延都能從他的書面看出他的變化,變得更加成穩重了。
____蘇耆的到任對於宋玉延等人而言,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倒是宋玉延不必再常駐海邊督修海塘之後,二十一叔跟唐浩等都關心過她跟唐枝的後代問題。
二十一叔道:“之前你一年都在海塘,跟民夫們朝夕相對。如今回來了,與你朝夕相對的人就只剩下了侄媳婦,你怎麼還不趕緊把握機會!”宋玉延裝傻:“什麼機會?”二十一叔橫了她一眼:“你們成親已經三載,可是侄媳婦肚子裡還是一點動靜都沒有,難道你一點都不著急?”宋玉延打著馬虎眼:“才三載啊,原來我們還這般年輕,既然年輕,那就該再享受多兩年二人世界的時光嘛!”二十一叔如何看不出她在裝傻,他沒好氣地白了她一眼,回去找烈嬸訴苦去了:“山藥這孩子還是太年輕了點。”他跟烈嬸就是一直沒生出兒子來,故而即使他們再疼愛宋夭夭,可仍舊有人看不起他們,說他們要絕戶。
宋玉延是沒承受過這種嘲笑,所以二十一叔不希望將來她們也跟他們一樣,才有些著急的。
烈嬸道:“山藥以前受過的嘲笑、謾罵與屈辱可多了去了,又豈會在意別人的這一點嘲笑?”二十一叔一愣,隨即嘆了一口氣:“也是。他們還年輕,慢慢來吧!”唐浩也是找宋玉延旁敲側擊,他主要是擔心唐枝三年無所出,宋玉延會認為是唐枝的問題。因為近些年已經有人開始質疑唐枝是否不能生,還傳出宋玉延如今發達了
後定要納妾等等不懷好意的“預言”來。
他自然不會去問是否是唐枝不能生,即使真的是唐枝的原因,他身為唐枝的兄長,無論如何都得護著她的。
宋玉延面對大舅哥,倒不像忽悠二十一叔那般,而是態度很明確:“生子這種事還是得看我與阿枝是否與他/她有緣,若是緣分要我們二十年後才生,那我們現在著急也沒用。”宋玉延當初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