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禍從天降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紫城中即將爆發一場大戰,這場大戰雖無硝煙戰火,卻比揮動千軍萬馬更加烈、比攻佔數城數府的得失更加強大,因為今之戰決定著整個大明朝廷今後是誰來左右政局。
與此同時,一場看起來無關緊要、似乎對朝廷大局不會有什麼影響的造反也在霸州開始了,最初的人數不過區區數百人,就象無邊枯原上的一點點火光,毫不起眼…
正德皇帝剛剛申明六科給事中倡起、百官響應對楊凌和劉瑾兩人的彈劾,要求兩人當廷自辯,劉瑾就哀嚎一聲,猛地衝前兩步,跪倒在御案之前,大放悲聲道:“皇上,老奴為皇上分憂,殫竭慮,從不敢稍有疏忽啊。然而老奴是內臣,素為外廷忌憚鄙視,必除之而後快。
皇上可還記得,您登基秉政之初,老奴只是皇上跟前奔走以效犬馬的卑微之奴,並無職權,又有何滔天大罪了?可是劉健、謝遷等一眾黨挾百官之威以宮,硬要皇上殺了老奴等人啊。前事歷歷在目,今不過是舊事重演,不同之處是,劉健謝遷已去,換成了楊凌焦芳罷了”劉瑾說到這裡,涕泗橫的抬起頭來,指著楊凌道:“楊凌奉旨考察科道,帶領一幫無知少年,蠻橫無禮、擅權專斷,以致監察癱瘓,百官們人人自危。黃給事中具折上報,乃是他的本份,不知怎麼,楊慎卻反咬一口,指說老奴為試圖轉移目標為楊凌脫罪。
皇上,誰不知道楊慎出於楊凌門下,兩人有師徒之誼、舉薦之恩,楊慎必是受楊凌指使。誣陷老奴,請皇上明查。”楊凌瞧了劉瑾一眼:“這傢伙說的聲情並茂,看來昨晚上一定沒少背功課,上次劉健謝遷等人給他們和自己安排罪名無數,那時劉瑾確實談不上什麼大惡,不過是做為奴才,想盡法子給小主人找點樂呵罷了,結果說的禍國殃民、其心極惡,皇上想起舊事,對他今這番話必有同。”看看正德皇帝,果然面同情之,楊凌記著朱湘兒的囑咐,不敢直搗要害。原先準備的犀利說辭全都用不上了,只得斟酌著說道:“皇上虛懷若谷,善納忠言。引百官所諫,反省已過,為肅清吏治,正科道本源。臣不勝惶恐,受此重任,豈敢不盡忠職守?”
“臣查肅科道貪官。大量證據指向劉瑾,劉瑾身為內相,手握‘批紅’大權,且掌百官查考任免之權。臣查出的貪墨官員,多與劉瑾有染,劉瑾歪曲監察本意,任意安私人,科道在京官員不過百五十人,其中過半有罪。劉瑾枉縱為惡,昭然在人耳目。他是因此惶恐,故而反咬一口!”楊凌想先抓住貪墨一事,看看風頭再說,張彩一聽楊凌提及吏治和官員任免,那他是絕對脫不了干係的,不出班辯解道:“皇上,查考科道整肅吏治,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一旦大權在握,酷法嚴律及於諸臣,致使眾心洶洶,人人自危。臣對此甚憂慮,有些話不得不說。
皇上,集於科道者,皆為士林英。內中或有貪髒枉法,以權謀私者,然而威國公株連過半,現在還在糾查,大有要一網打盡之勢,難道這些官員就沒有忠君愛國、忠直清廉之人了?楊凌此舉,致使科道官噤若寒蟬,不敢作為。
皇上,太祖皇帝設立科道,令其風聞言事,就是為了監察吏治,而科道官的選拔,必須進士出身,難道這些進士們自幼所受聖人教誨全都蕩然無存了,何況有皇上親裁、內閣及吏部任免、內廷查考制度,其中能有多少庸臣貪官?如此下去,豈不使言官再不敢言,天下官員失去約束嗎?事關江山社稷,臣不得不犯顏直諫:威國公查抄科道當止矣!”劉瑾會哭,哭得皇上心軟。可要是論口才,還是張彩會說,說的人心動呀。劉瑾派神一振,立即伸長了脖子看向楊凌:瞧你小子怎麼說!
楊凌沒說,因為楊慎先蹦出來了,有些撕破臉的話,哪怕只是反相譏的,官位高的人說出來,就會有人說你修養不夠,小弟出馬就好,說對了那就年輕有為,說錯了那叫年輕氣盛。反正不管咋說,都是朝氣蓬,看人要看發展嘛。
楊慎長揖一禮,彬彬然地道:“張大人此言差矣,下官以為…”劉瑾恨死這個老給自己搗蛋的小傢伙了,再說他哭跪了半天,皇上忘了讓他起來,兩腿也麻呀,一見他跳出來了,立即趁機站起來,戟指道:“大膽,吏部尚書與威國公爺君前言論,你一個小小的六品都給事中,也敢嘴妄言?”楊慎心平氣和,向他微揖一禮,有點害羞地笑了笑,只說了四個字:“我、是、言、官!”劉瑾頓時語,何謂言官?言官是監官和諫官之合,又稱臺諫,通稱言官。官職雖小,卻是代表天子監察各級官吏的官吏,在查官的官,而且對天子的過失可以直言規勸甚至封還聖旨的人。皇上都能當面直言相勸,旁人還拿什麼架子?
劉瑾老臉通紅,恨恨的退到一邊,楊慎一拂袖子,象是撣撣灰塵似的,恭聲說道:“張大人說,科道官之選拔出於進士,皆為士林英,久受聖賢教誨,道德品自無不妥。然而若是進士出身便是品保證,朝中百官十之**又何嘗不是進士出身,品自然足以自律,何必再設科道監察?
”就是科道之內,三品以上都察官員要自糾自省,還要接受吏部查考,其餘監察官員也有定期考核制度。不就是為了防止出現公室之豺狼、私門之鷹犬嗎?
現在皇上整肅吏治之源,如果真的查出貪腐官員無數,恰恰說明這條路是對的,恰恰說明霸州那樣人人貪汙的情形正是由於科道官員自身**,已失去耳目喉舌的作用所致。以雷霆暴雨清潔了科道,何愁吏治不明,天下不靖呢?”這個口才也好!楊凌派的人也是神一振,目光刷的一下又移到張彩身上。一些已經聽說劉瑾以自己請託的書信、饋贈的字畫為關係密切的依據,脅迫自己不要參預攻訐的官員又恨又怕,自己不便再出頭,可是看著楊慎這般說話,也覺十分解氣。只要攻訐地不是十惡不赦之罪牽累自己,恨不得他多幾個難堪。
張彩跨前一步,雙眉一剔,森然道:“楊給事中所言裡。誰是公室之豺狼、又是誰門之鷹犬呢?”張彩身材偉岸,丰神如儀,相貌極是英俊。雖年逾四旬,更顯成氣質,乃是京師有名的美男子,楊慎內秀,論相貌威儀、尤其久居官場上位者薰陶出的那種氣勢,自然不及。
彈劾劉瑾,那是以上犯大,不管是否正確,都不輸氣節,現在讓他點名道姓指出自己的科道同僚誰拍了劉瑾馬、誰投了劉瑾門下,有打小報告之嫌,楊慎不猶豫了一下。
他正思如何委婉回答,楊凌已接過了話題道:“張大人,本國公奉皇上旨意,查考科道官員,發現一些涉及劉瑾的積案檢舉皆被扣下,經審問才知道這些科道官同劉瑾勾結,貪汙錢財、敗壞綱紀之事實。”他上前一步,拱手說道:“皇上,臣查考科道,發現許多事情涉及劉瑾,本一一審清再奏明皇上,今既公堂對質,臣便將已經審清的案子奏與皇上”文武百官中聽說他要檢舉劉瑾,不都有點緊張起來,不知他要控告劉瑾什麼罪名。
劉瑾專權後非常敬業,內事外事一把抓,官員們無論公事私事,想行個方便都得求到他頭上去,得他點頭才行。所以紛紛門狀啟禮,往相奉。
這樣的事並不代表就是一路人,給領尋送禮的未必就是他的親信,有些還是暗中和他對著幹的呢,這是兩碼事,古今同理。所不同的是,古時候連坐之法太厲害了,尋常的貪腐是沒關係的,但是結黨亂政動搖國本、廣黨羽且於叛逆,如果皇上疑心到這兩條上去,那是必受株連。
劉瑾善拍馬奉,也喜歡享受別人的拍馬奉。這些官員為了投其所好,雖元臣宿將,必自稱晚生、門下生,他的心腹們自稱劉瑾為恩府、恩主等等。
比如正在殿上的刑部侍郎朱恩,是被劉瑾在這次政考中提拔上來的,朱恩恩戴德,凡是寫給劉瑾的拜帖,下款不寫“拜上”而寫“頂上”意思是自己正跪在地上,頭頂拜帖。
朱恩在今年劉瑾生時,送了賀禮,寫了賀貼,腦子一熱,更是犯了大忌,他竟稱劉瑾為千歲,雖有兩喻之意,比如正因過壽,恭祝他長壽千歲,可他本來玩的就是暖昧,哪裡說的清啊。
類似他這樣的官員不在少數,文武大臣是最瞧不起內宦的,可是劉瑾之勢大到什麼地步?以昔王振、汪直之氣焰,朝中文武大臣,見王振而跪者十之五,見汪直而跪者十之三,見劉瑾而跪者十之七八。
舞文墨,頌揚讚美的更不在少數。劉瑾耗費了大量民脂民膏正在修建的玄明宮,明明是禍國殃民之舉,但是以李東陽身份之尊,為了劉瑾在朝政上少給自己找麻煩,都不得不虛與委蛇,替他作了‘碑記’,歌頌他的功勳,其他人可想而知。
楊凌道:“皇上,臣查考科道,發現被扣下的地方官員檢舉貼子,劉瑾要天下軍民府庫,將庫存解送京師,使郡縣積儲為之一空。一旦發生旱澇災害,不能及時賑災救濟,後果堪憂。更甚者,錢糧解送至京,竟然耗損過半,實則是落到劉瑾個人囊中。各府道押解糧銀,非是一人可為,知情者甚眾,此事只須追查下去,必可真相大白。
劉瑾收受賄賂,將京師百餘名地痞無賴,授予錦衣衛的官職,強行安於北鎮撫司,意何為?另有翰林張駿等人,給劉瑾送去賄金,劉瑾誣指原來的翰林纂修官抄寫不恭謹,令這些人重新抄寫,然後越級提升。就連裝潢這本書地工匠竇瑁等人,也都升了文思院副使。
朝廷官職。成了劉瑾待價而沽地一件貨物,豈不令人髮指?還有…”他看了眼臉有些蒼白的劉瑾,說道:“劉瑾貪汙受賄、任用私人。枉法亂紀之舉不勝枚舉,臣手中有確鑿證據,且向皇上試舉一二。有一個罪人溺水而死,他便硬指是御史匡翼之的過失,趁機罷黜。換上了自己的親信。
翰林學士吳儼剛正不職,不肯行賄,他便找個機會罷了他的官,還把自己家奴的女婿委派為山東學政,與當時的山東鎮守畢真狼狽為,敗壞地方,幾乎的山東河決魚爛。
已退侍的御史錢鉞等幾名官員,當初曾彈劾劉瑾,也被他尋釁抄家,而且一家犯法,竟連鄰里均受牽連。錢御史居於河左,就連河右的人家也被搜刮了一遍…。”楊凌歷數劉瑾秉政後的種種劣跡。從貪汙、賣官、鹽政、稅賦各個方面一一談起,包括錦衣衛楊玉、石文義助紂為,安罪名,抓人索賄的事:平江伯陳雄不送賄賂,被劉瑾誣為貪汙,指使楊玉等人抓捕,奪了先朝賜給的免死誥券,最後削爵抄家,全家被髮配充軍。
至於張彩、劉宇等人,楊凌思及現在把他們暴出來,遠不如控告劉瑾結黨亂政、蓄謀造反時更有振撼力,所以故意漏了過去。反正他剛剛已經先申明瞭今稟報的是已經查清、查明的罪過,那麼來再有新的罪名也不稀奇了。
眾官員見楊凌所述始終不離劉瑾貪汙受賄、以權謀私的罪名,暗暗定下心來,劉瑾和張彩等人卻有些奇怪甚至失望,劉瑾故作惶張,甚至涕淚橫,就是希望楊凌一股作氣,拍馬衝殺過來,給他安排個天大的罪名,趁機把他打壓下去,怎麼楊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