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晉紀十八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石虎派遣使者四處出動,招納、誘降各族民眾,前燕國的成周內史崔燾,居就縣令遊弘、武原縣令常霸、東夷校尉封、護軍宋晃等都應從他,共獲得三十六城。遊弘即遊邃兄長之子。冀陽的僑居士人共同殺死太守宋燭,投降後趙。宋燭即宋晃的堂兄。營丘內史鮮于屈也派使者投降後趙,武寧縣令、廣平人孫興曉諭官吏和民眾,共同執獲鮮于屈,歷數他的罪狀後處死,然後關上城門防守禦敵。朝鮮令、昌黎人孫泳率士眾抵抗後趙軍,豪強王清等人密謀應從後趙,被孫泳拘捕斬首。同謀的幾百人驚惶恐懼,向孫泳請罪,孫泳都不予追究,和他們一塊兒防守禦敵。樂太守鞠彭因境內士民大多背叛投降,選擇同鄉勇士二百多人共同回返棘城。

戊子,趙兵進棘城。燕王出亡,帳下將慕輿諫曰:“趙強我弱,大王一舉足則趙之氣勢遂成,使趙人收略國民,兵強谷足,不可復敵。竊意趙人正大王如此耳,奈何入其計中乎!今固守堅城,其勢百倍,縱其急攻,猶足枝持,觀形察變,間出求利;如事之不濟,不失於走,奈何望風委去,為必亡之理乎!”乃止,然猶懼形於。玄菟太守河間劉佩曰:“今強寇在外,眾心懼,事之安危,繫於一人。大王此際無所推委,當自強以厲將士,不宜示弱。事急矣,臣請出擊之,縱無大捷,足以安眾。”乃將敢死數百騎出衝趙兵,所向披靡,斬獲而還,於是士氣自倍。問計於封奕,對曰:“石虎兇已甚,民神共疾,禍敗之至,其何之有!今空國遠來,攻守勢異,戎馬雖強,無能為患;頓兵積,釁隙自生,但堅守以俟之耳。”意乃安。或說降,曰:“孤方取天下,何謂降也!”戊子(初九),後趙軍進棘城。前燕王慕容打算離城逃亡,軍中將領慕輿勸諫說:“現在正當敵強我弱,大王一抬腳那麼趙軍的氣勢便養成了。如果讓趙人擁有並安定了國民,兵強糧足,就無法再與之抗衡了。我私下認為趙人正希望大王這麼做,為何中他們的計呢!如今牢牢守住堅固的城堡,氣勢便增強百倍,縱然趙軍猛烈進攻,也還足以支持。再觀察形勢的變化,伺機出擊求取利益。如果事情難以成功,也還可以逃走,為何要望風而逃自己造就必定亡國的局勢呢!”慕容這才中止逃亡的計劃,但猶豫、恐懼仍然形於顏。玄菟太守、河間人劉佩說:“現在強寇在外,人心恐懼難安,事情的安危,都繫於您一人之身。大王在此時無可推委,應當自我勉勵以鼓舞將士,不應當顯示出怯弱。現在事情很危急了,我請求出擊敵軍,即使不能大勝,也足以安定人心。”於是帶領幾百名不怕死的騎兵出城衝擊後趙軍,所向披靡,各有斬獲,然後返回,前燕軍士氣因此大盛。慕容向封奕詢問對策,封奕回答說:“石虎的兇殘暴早已過頭,人神共憤,災禍、敗亡的降臨,指可待!現在傾國遠來,但進攻和防守的情勢並不一樣,攻難守易,敵軍兵馬雖強,但並不能成為禍患。他們在此滯留多後,矛盾和隔閡就自然產生,我們只需堅守等待而已。”慕容這才心安。有人勸說慕容投降,慕容說:“孤正要奪取天下,說什麼投降!”趙兵四面蟻附緣城,慕輿等晝夜力戰;凡十餘,趙兵不能克,壬辰,引退。遣其子恪帥二千騎追擊之,趙兵大敗,斬獲三萬餘級。趙諸軍皆棄甲逃潰,惟遊擊將軍石閔一軍獨全。閔父瞻,內黃人,本姓冉,趙主勒破陳午,獲之,命虎養以為子。閔驍勇善戰,多策略,虎愛之,比於諸孫。

後趙軍從四面如同螞蟻一樣攀登城牆,慕輿等晝夜力戰十幾天,後趙軍不能取勝。任辰(十三),後趙軍退卻。慕容派兒子慕容恪率領二千騎兵追襲,後趙軍大敗,斬獲首級三萬多。後趙各路軍隊都棄甲潰逃,只有遊擊將軍石閔帶領的一支軍隊未遭創傷。石閔的父親名瞻,是內黃人,本來姓冉。當年後趙國主石勒攻破陳午,擄獲石閔,令石虎把他當作自己的兒子收養。石閔驍勇善戰,多計謀,石虎寵愛他,如同對自己的孫子們一樣。

虎還鄴,以劉群為中書令,盧諶為中書侍郎。蒲洪以功拜使持節、都督六夷諸軍事、冠軍大將軍。封西平郡公。石閔言於虎曰:“蒲洪雄俊,得將士死力,諸子皆有非常之才,且握強兵五萬,屯據近畿,宜密除之,以安社稷。”虎曰:“吾方倚其父子以取吳、蜀,奈何殺之!”待之愈厚。

石虎回到鄴,任命劉群為中書令、盧諶為中書侍郎。蒲洪因功拜授使持節、都督六夷諸軍事、冠軍大將軍,封為西平郡公。石閔對石虎說:“蒲洪雄武雋邁,得到將士的拼死效力,兒子們又都有非凡的才能,而且擁有強兵五萬人,駐屯在都城近處,應當秘密地除掉他們,以安定國家。”石虎說:“我正倚仗他們父子攻取東吳和巴蜀,為何要殺死他們!”給他的待遇愈加優厚。

燕王分兵討諸叛城,皆下之。拓境至凡城,崔燾、常霸奔鄴,封、宋晃、遊泓奔高句麗。賞鞠彭、慕輿等而治諸叛者,誅滅其眾;功曹劉翔為之申理,多所全活。

前燕王慕容分別派軍征討各個背叛的城鎮,都獲得了勝利,把疆域拓展至凡城。崔燾、常霸逃奔鄴,封、宋晃、遊泓逃奔高句麗。慕容獎賞鞠彭、慕輿等人,對背叛者則依法治罪,誅滅了許多人。由於功曹劉翔從中為他們申辯請求,許多人得以保全命。

趙之攻棘城也,燕右司馬李洪之弟普以為棘城必敗,勸洪出避禍。洪曰:“天道幽遠,人事難知,且當委任,勿輕動取悔!”普固請不已。洪曰:“卿意見明審者,當自行之。吾受慕容氏大恩,義無去就,當效死於此耳。”與普涕而訣。普遂降趙,從趙軍南歸,死於喪亂。洪由是以忠篤著名。

後趙進攻棘城時,前燕國右司馬李洪的兄弟李普認為棘城必定失敗,勸李洪出逃避禍。李洪說:“天道幽冥遙遠,人事難以預知。況且身負委派的責任,不要輕舉妄動,自找悔恨!”但李普卻堅持請求,不肯罷休。李洪說:“你認為自己的看法正確、明,就應當自己去做。我蒙受慕容氏的大恩,按道義無從取捨,應當在這裡以死效忠。”便與李普灑淚訣別。李普隨即投降後趙,隨從後趙軍隊南歸,後死於喪亂之中。李洪因此以忠誠篤信著名於世。

趙王虎遣渡遼將軍曹伏將青州之眾戍海島,運谷三百萬斛以給之;又以船三百艘運谷三十萬斛詣高句麗,使典農中郎將王典帥眾萬餘屯田海濱,又令青州造船千艘,以謀擊燕。

後趙王石虎派渡遼將軍曹伏帶領青州的士眾戍守海島,運送穀物三百萬斛供給食用,又用三百艘船運送三十萬斛穀物到高句麗,讓典農中郎將王典率領一萬多部眾在海濱墾荒屯田,又下令讓青州建造戰船一千艘,以備進攻前燕國。

[5]趙太子宣帥步騎二萬擊朔方鮮卑斛摩頭,破之,斬首四萬餘級。

[5]後趙太子石宣率領步、騎兵二萬人攻擊朔方的鮮卑部斛摩頭,打敗了他,斬首四萬多級。

[6]冀州八郡大蝗,趙司隸請坐守宰。趙王虎曰:“此朕失政所致,而委咎守宰,豈罪己之意!司隸不進讜言,佐朕不逮,而妄陷無辜,可白衣領職!”[6]冀州八郡發生嚴重蝗災,後趙司隸請求將州郡長官治罪。後趙王石虎說:“這是朕朝政有過失所致,卻想歸罪地方長官,這哪裡符合自己知罪的心意呢!司隸不進陳正直的言論,以便輔助我糾正過失,卻想隨意陷害無辜之人,應當革除爵位品秩,讓他以庶民的身份執行司隸的職務。”虎使襄城公涉歸、上庸公歸帥眾戍長安。二歸告鎮西將軍石廣私樹恩澤,潛謀不軌;虎追廣至鄴,殺之。

石虎讓襄城公石涉歸、上庸公石歸率領士眾戍守長安。二人告發鎮西將軍石廣私自樹立恩澤,秘密圖謀不軌,石虎把石廣召回鄴城,殺死石廣。

[7]乙未,以司徒導為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郗鑑為太尉,庾亮為司空。六月,以導為丞相,罷司徒官以並丞相府。

[7]乙未(十六),東晉朝廷任命司徒王導為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任郗鑑為太尉,庚亮為司空。六月,任王導為丞相,取消司徒的官職,併入丞相府。

寬厚,委任諸將趙胤、賈寧等,多不奉法,大臣患之。庾亮與郗鑑箋曰:“主上自八九歲以及成人,入則在宮人之手,出則唯武官、小人,讀書無從受音句,顧問未嘗遇君子。秦政愚其黔首,天下猶知不可,況愚其主哉!人主秋既盛,宜復子明辟。不稽首歸政,甫居師傅之尊,多養無賴之士;公與下官並荷託付之重,大不掃,何以見先帝於地下乎!”共起兵廢導,鑑不聽。南蠻校尉陶稱,侃之子也,以亮謀語導。或勸導密為之備,導曰:“吾與元規休慼是同,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則如君言,元規若來,吾便角巾還第,復何懼哉!”又與稱書,以為“庾公帝之元舅,宜善事之!”徵西參軍孫盛密諫亮曰:“王公常有世外之懷,豈肯為凡人事!此必佞之徒間內外耳。”亮乃止。盛,楚之孫也。是時亮雖居外鎮,而遙執朝廷之權,既據上,擁強兵,趣勢者多歸之。導內不能平,常遇西風塵起,舉扇自蔽,徐曰:“元規塵汙人!”王導情寬容仁厚,所委任的許多將領,如趙胤、賈寧等,大多不守法令,大臣們為此憂慮。庾亮給郗鑑寫信說:“皇上從八九歲以至長大成人,入內則由宮女守護,外出則只有武官、小人們侍從,讀書無從學音句,顧視詢問則未曾遇見君子。秦始皇想使百姓愚昧,天下人尚且知道不對,更何況有人想使君主愚昧呢!君主既然正當茂盛的年華,應當還政於賢明的主上。王導不恭敬地歸還政權,卻開始自居太師太傅的尊位,豢養許多沒有才能的士人,您和我都身負先帝託付佐政的重任,這樣的大之人不清除,又有什麼臉面到地下去見先帝呢!”因而想一起發兵廢黜王導,但郗鑑不同意。南蠻校尉陶稱是陶侃的兒子,把庾亮的謀議告知王導,有人勸王導秘密地加以防備,王導說:“我和庾亮休慼與共,像這種庸俗的傳說,不應當由智慧之人的口中傳播。即使如同你所說,庾亮假使到這兒來,我就頭帶方巾,歸隱還鄉,又有什麼可懼怕的!”王導又給陶稱寫信,認為:“庾公是皇上的大舅,你應當好好侍奉他。”徵西參軍孫盛悄悄地勸諫庾亮說:“王公經常有辭絕政事、優遊於塵世之外的願望,怎麼會幹俗人所幹的事情呢!這一定是惡之徒想離間內廷與百官的關係而已。”庾亮這才作罷。孫盛即孫楚的孫子。此時庾亮雖然駐守於外鎮,卻遙遙控制朝廷大權,權勢顯赫,又擁有強大的軍隊,趨炎附勢的人大多歸附於門下。王導心中不平,每當遇到西風揚起塵埃,便舉起扇子遮蔽自己,緩緩地說:“庾亮的塵土沾汙人!”導以江夏李充為丞相掾。充以時俗崇尚浮虛,乃著《學箴》。以為老子云,“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豈仁義之道絕,然後孝慈乃生哉?蓋患乎情仁義者寡而利仁義者眾,將寄責於聖人而遣累乎陳跡也。凡人見形者眾,及道者鮮,逐跡逾篤,離本逾遠。故作《學箴》以祛其蔽曰:“名之攸彰,道之攸廢;及損所隆,乃崇所替。非仁無以長物,非義無以齊恥,仁義固不可遠,去其害仁義者而已。”王導讓江夏人李充任丞相佐吏。李充因為當時風俗崇尚浮華空虛,於是撰著《學箴》。他認為老子所說的“棄絕仁義,百姓返歸孝敬慈愛”哪裡是指崇尚仁義的的道路被斷絕,然後才能產生孝敬慈愛呢?大概是憂慮真心崇尚仁義的少,假借仁義謀私利的多,因而想將責任歸罪於聖人的提倡,把問題歸咎以往的事情。平庸之人只看到外表的多,真正達到大道的少,追求聖人的業跡越是虔誠,離開聖人的本質也就越遠,所以他作《學箴》,用以祛除弊。文中說:“聲名所彰顯,道德之所以廢毀,只有減損顯赫的虛名,才能提高被棄廢的道德。沒有仁無法使萬物生長,沒有義無法統一羞恥觀念,仁義原本不可以丟棄,只是要除去違害仁義的東西而已。”[8]漢李奕從兄廣漢太守乾告大臣謀廢立。秋,七月,漢主壽使其子廣與大臣盟於前殿,徙乾為漢嘉太守;以李閎為荊州刺史,鎮巴郡。閎,恭之子也。

[8]成漢國李奕的堂兄、廣漢太守李乾告發大臣圖謀廢黜舊君,更立新主。秋季,七月,成漢國主李壽讓兒子李廣和大臣們在前殿盟誓,改任李乾為漢嘉太守,讓李閎出任荊州刺史,鎮守巴郡。李閎即李恭的兒子。

八月,蜀中久雨,百姓飢疫。壽命群臣極言得失。龔壯上封事稱:“陛下起兵之初,上指星辰,昭告天地,歃血盟眾,舉國稱藩,天應人悅,大功克集;而論者未諭,權宜稱制。今雨百,飢疫並臻,天其或者將以監示陛下故也。愚謂宜遵前盟,推奉建康,彼必不愛高爵重位以報大功;雖降階一等,而子孫無窮,永保福祚,不亦休哉!論者或言二州附晉則榮,六郡人事之不便。昔公孫述在蜀,羈客用事,劉備在蜀,楚士多貴。及吳、鄧西伐,舉國屠滅,寧分客主!論者不達安固之基,苟惜名位,以為劉氏守令方仁州郡;曾不知彼乃國亡主易,豈同今義舉,主榮臣顯哉!論者又謂臣當為法正。臣蒙陛下大恩,恣臣所安;至於榮祿,無問漢、晉,臣皆不處,復何為效法正乎!”壽省書內慚,秘而不宣。

八月,蜀地陰雨連綿,百姓饑荒,疫病免費。李壽下令讓群臣盡情陳述朝政的得失。龔壯呈上的密封章奏說:“陛下當初起兵時,上指星辰,明白地求告天地,歃血與士眾盟誓,將舉國向晉室稱臣,上天應,人民喜悅,這才大功告成。但議論者不明其理,以至陛下隨從事勢即位稱制。現在雨連綿百,饑荒和疫病同時降臨,這大概是上天想以此向陛下示戒的緣故。我認為應當遵守原先的盟誓,推重和尊奉在建康的晉王室,他們必定不會吝惜高厚的爵位、重要的職務來報答您的大功。雖然地位降低一等,但子子孫孫可以永久地保住福祚,不也很好嗎!論議者中有人說梁州、益州歸附晉室可以得到榮寵,其餘六郡在人事安排上多有不便。當初公孫述在蜀地,以羈留客居的身份任職;劉備在蜀地,楚國的士人大多顯貴。等到吳漢、鄧艾向西征伐,蜀漢全國被屠滅,又怎能分別出客與主?論議者不明白安定穩固的本,吝惜已有的名位,認為劉備的守令均任職於州郡,竟然不知道他們是國家滅亡,君主改易,哪裡比得上今天的義舉,能使君主榮耀,臣下顯赫呢!論議者又認為我應當效法法正。我蒙受陛下的大恩,聽任、放縱我安居世外,至於榮耀俸祿,無論是在漢還是在晉,我都不想得到,又為什麼要效法法正呢?”李壽看完奏章後內心慚愧,秘密扣下不予宣示。

[9]九月,漢僕任顏謀反,誅。顏,任太后之弟也。漢主壽因盡誅成主雄諸子。

[9]九月,成漢僕任顏謀反,被殺。任顏即任太后的兄弟。成漢國主李壽因此全數誅殺成漢舊主李雄的所有子嗣。

[10]冬,十月,光祿勳顏含以老遜位。論者以“王導帝之師傅,名位隆重,百僚宜為降禮;”太常馮懷以問含。含曰:“王公雖貴重,理無偏敬。降禮之言,或是諸君事宜;鄙人老矣,不識時務。”既而告人曰:“吾聞伐國不問仁人,向馮祖思問佞於我,我豈有德乎!”郭璞嘗遇含,為之筮。含曰:“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與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也;自有命,無勞蓍龜。”致仕二十餘年,年九十三而卒。

[10]冬季,十月,光祿勳顏含因年老退位。朝廷論議者認為,“王導是皇帝的師傅,名位高重,百官應當對他行拜禮。”太常馮懷就此詢問顏含。顏含說:“王公的名位雖然貴重,但按理不應當特別示敬。行拜禮的說法,或許是你們的事。鄙人已老了,不識時務。”不久,顏含告訴別人說:“我聽說攻伐他國不要詢問仁人,方才馮懷拿諂佞之事來問我,我怎能有的德行呢!”郭璞曾經遇見顏含,想為他占筮。顏含說:“壽命在天,職位在人。自我修煉而上天不助,這是命;謹守道德而他人不知,這是。人自有命,不需有勞占筮卜龜。”顏含辭職二十多年,至九十三歲時去世。

[11]代王翳槐之弟什翼犍質於趙,翳槐疾病,命諸大人立之。翳槐卒,諸大人梁蓋等以新有大故,什翼犍在遠,來未可必;比其至,恐有變亂,謀更立君。而翳槐次弟屈,剛猛多詐,不如屈弟孤仁厚,乃相與殺屈而立孤。孤不可,自詣鄴什翼犍,請身留為質;趙王虎義而俱遣之。十一月,什翼犍即代王位於繁北,改元曰建國;分國之半以與孤。

[11]代王拓跋翳槐的兄弟拓跋什翼犍到後趙做人質,拓跋翳槐病重,命令諸大人立拓跋什翼犍為王。拓跋翳槐死後,諸大人梁蓋等人認為國家新有重大喪事,拓跋什翼犍離得遠,來不來不可確定,等到他歸來,恐怕會有變亂,因此謀議重新立君。而拓跋翳槐的二弟拓跋屈,剛猛多詐,不如拓跋屈的弟弟拓跋孤仁厚,於是共同殺死拓跋屈,立拓跋孤為君。拓跋孤不同意,自己到鄴去接拓跋什翼犍,請求自己留在後趙為人質。後趙王石虎認為他有道義,把他和拓跋翼犍一同遣返。十一月,拓跋什翼犍在繁以北即代王位,改年號為建國。又分出國土的一半給拓跋孤。

初,代王猗盧既卒,國多內難,部落離散,拓跋氏衰。及什翼犍立,雄勇有智略,能修祖業,國人附之;始置百官,分掌眾務。以代人燕鳳為長史,許謙為郎中令。始制反逆、殺人、盜之法,號令明白,政事清簡,無系訊連逮之煩,百姓安之。於是東自穢貊,西及破落那,南距陰山,北盡沙漠,率皆歸服,有眾數十萬人。

當初,代王拓跋猗盧死後,國家內亂頻仍,部落離散,拓跋氏逐漸衰微。等到拓跋什翼犍即位,雄健勇悍而有智謀,能夠發展祖先遺業,國人都歸附他。此時開始設置百官,分別掌管政務,任命代人燕鳳為長史,許謙為郎中令。開始制定懲治反逆、殺人、盜的法律,法令明瞭,政事清簡,沒有囚株連的煩擾,百姓安居樂業。於是東邊起自貊,西邊遠及破落那,南方到達陰山,北方直至沙漠,眾人全都歸服,擁有士眾數十萬人。

[12]十二月,段遼自密雲山遣使求於趙;既而中悔,復遣使求於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