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紀二十五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6]富平侯張放聞帝崩,思慕哭泣而死。
[6]富平侯張放聽到成帝駕崩的消息,追思仰慕哭泣,悲痛而死。
荀悅論曰:放非不愛上,忠不存焉。故愛而不忠,仁之賊也!
荀悅論曰:張放並非不愛成帝,而是光有愛,沒有忠。因此,愛而不忠,是仁義的大害!
[7]皇太后詔南、北郊長安如故。
[7]皇太后下詔:恢復長安南北郊祭祀天地大典。
[8]夏,四月,丙午,太子即皇帝位,謁高廟;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大赦天下。
[8]夏季,四月,丙午(初八),太子即皇帝位。拜謁漢高祖劉邦的祭廟。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皇后為皇太后。大赦天下。
哀帝初立,躬行儉約,省減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
哀帝即位之初,親自厲行節儉,減省各項費用,政事由自己裁決處理,朝廷上下一致希望能天下大治。
[9]己卯,葬孝成皇帝於延陵。
[9]己卯(疑誤),葬孝成皇帝於延陵。
[10]太皇太后令傅太后、丁姬十一至未央宮。
[10]太皇太后下詔,命傅太后、丁姬每十天一次到未央宮探望皇帝。
有詔問丞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宜當何居?”丞相孔光素聞傅太后為人剛暴,長於權謀,自帝在襁褓,而養長教道至於成人,帝之立又有力;光心恐傅太后與政事,不與帝旦夕相近,即議以為:“定陶太后宜改築宮。”大司空何武曰:“可居北宮。”上從武言。北宮有紫房複道通未央宮,傅太后果從複道朝夕至帝所,求
稱尊號,貴寵其親屬,使上不得由直道行。高昌侯董宏希指,上書言:“秦莊襄王,母本夏氏,而為華陽夫人所子,及即位後,俱稱太后。宜立定陶共王后為帝太后。”事下有司,大司馬王莽、左將軍、關內侯、領尚書事師丹劾奏宏:“知皇太后至尊之號,天下一統,而稱引亡秦以為比喻,詿誤聖朝,非所宜言,大不道!”上新立,謙讓,綱用莽、丹言,免宏為庶人。傅太后大怒,要上,
必稱尊號。上乃白太皇太后,令下詔尊定陶恭王為恭皇。
哀帝下詔詢問丞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應當居住在什麼地方才合適?”丞相孔光素來聽說傅太后為人剛強暴烈,工於心計,善於權,哀帝在襁褓中時,便由她撫養教導,以至成人,哀帝能繼位,她又出了大力,孔光擔心傅太后會干預政事,不想使她與皇帝早晚接近,於是就建議說:“定陶太后應另行修築宮室居住。”大司空何武卻說:“可以住在北宮。”哀帝聽從何武的建議。北宮有紫房複道通到未央宮,傅太后果然從複道早晚去哀帝住所,請求哀帝加封她尊號,提拔寵信她的親屬,使哀帝無法以正道行事。高昌侯董宏
合哀帝、傅太后的心意,上書說:“秦莊襄王的母親,本來是夏氏,後來莊襄王被華陽夫人認為嗣子。等到繼位後,夏氏、華陽夫人都被尊稱為太后。應該尊定陶共王后為帝太后。”哀帝把此奏章
給有關官署討論,大司馬王莽、左將軍、關內侯、主管尚書事師丹聯合上奏彈劾董宏說:“董宏明知皇太后是最為尊貴的稱號,現今天下一統,他卻援引亡秦的事例作為比喻,貽誤聖朝,這不是應該說的話,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哀帝新繼位,態度謙讓,採納了王莽、師丹的意見,把董宏免官,貶為平民。傅太后
然大怒,要挾哀帝,非要稱崐尊號不可。哀帝於是轉告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同意下詔尊定陶恭王為恭皇。
[11]五月,丙戌,立皇后傅氏,傅太后從弟晏之子也。
[11]五月,丙戌(十九),立傅氏為皇后,她是傅太后堂弟傅晏的女兒。
[12]詔曰:“《秋》,母以子貴。宜尊定陶太后曰恭皇太后、丁姬曰恭皇后,各置左右詹事,食邑如長信宮、中宮。”追尊傅父為崇祖侯,丁父為褒德侯;封舅丁明為陽安侯,舅子滿為平周侯,皇后父晏為孔鄉侯,皇太后弟侍中、光祿大夫趙欽為新城侯。太皇太后詔大司馬莽就第,避帝外家;莽上疏乞骸骨。帝遣尚書令詔起莽,又遣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將軍師丹、衛尉傅喜白太皇太后曰:“皇帝聞太后詔,甚悲!大司馬即不起,皇帝即不敢聽政!”太后乃復令莽視事。
[12]哀帝下詔說:“《秋》說,母以子貴。所以應尊定陶太后為恭皇太后,尊丁姬為恭皇后。各自設置左右詹事,采邑如同長信宮皇太后和中宮皇后。”同時追尊傅太后的父親為崇祖侯,丁姬的父親為褒德侯。封哀帝舅父丁明為陽安侯,舅父的兒子丁滿為平周侯,傅皇后的父親傅晏為孔鄉侯。又封皇太后趙飛燕的弟弟、侍中、光祿大夫趙欽為新城侯。太皇太后王政君詔令大司馬王莽離開朝廷,回到府第,以避開哀帝的外戚。王莽上書請求退休。哀帝派尚書令持詔書命令王莽出來任職。又派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將軍師丹、衛尉傅喜向太皇太后報告說:“皇上聽到太皇太后的詔書,十分悲痛!如果大司馬不出來任職,皇上就不敢聽政了。”太皇太后於是又命令王莽上朝處理政事。
[13]成帝之世,鄭聲尤甚,黃門名倡丙強、景武之屬富顯於世,貴戚至與人主爭女樂。帝自為定陶王時疾之,又不好音,六月,詔曰:“孔子不云乎:‘放鄭聲,鄭聲
。’其罷樂府官;郊祭樂及古兵法武樂在《經》,非鄭、衛之樂者,別屬他官。”凡所罷省過半。然百姓漸漬
久,又不制雅樂有以相變,豪富吏民湛沔自若。
[13]漢成帝時代,靡靡之音特別盛行。以致黃門名倡丙強、景武之,都以富有聞名於世。皇親國戚甚至與天子競賽女樂。哀帝在當定陶王時,就對這種風氣十分厭惡,生
又不喜好音樂,於是在六月下詔說:“孔子不是說過嗎:‘拋棄鄭國音樂,鄭國音樂太
蕩。’茲撤銷樂府官。經書上記載的郊祀大典的音樂以及古代兵法武樂,不屬於鄭國、衛國的音樂,由其他官署管理。”裁減人員超過一半。但是百姓受靡靡之音薰染的時間很長了,又沒有制定其他高雅的音樂來替換,因此富有的官吏百姓,依然沉湎其中,一如往昔。
[14]王莽薦中壘校尉劉歆有材行,為侍中,稍遷光祿大夫,貴幸;更名秀。上覆令委典領《五經》,卒父前業;秀於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凡書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其敘諸子,分為九:曰儒,曰道,曰陰陽,曰法,曰名,曰墨,曰從橫,曰雜,曰農,以為:“九家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治諸侯,其言雖殊,譬如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
裔;使其人遭明王聖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愈於野乎!或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捨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14]王莽舉薦中壘校尉劉歆,說他有才幹德行,任命為侍中,逐步升為光祿大夫,地位顯貴,受到皇帝寵信。劉歆改名為劉秀。哀帝又命令劉秀負責審核校對儒學《五經》,完成其父劉向未完成的事業。劉秀於是彙總群書,編成七略上奏,有《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記錄書目的共有六略,包括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其中敘述諸子的,分為九大
派: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他認為:“九家都興起於王道已經衰微、諸侯以實力為政的時代,當時的君主們的喜好厭惡大不相同,因此九家學派同時興起,各持一端,推崇所喜好的學說,並用這些學說去遊崐說各國,爭取諸侯的贊同。主張雖然不同,但就象水火相滅,同時也相生一樣,它們也是相反相成的。比如仁與義,敬與和,雖然相反,但也都是相成的。《易經》說:‘天下人都回到同一個地方,但走的路不同;天下的道理是一致的,但人們卻有許多種思慮。’而今,各個不同學派的人推崇自己學派的長處,如果深入研究,
清它們的宗旨,雖然都有掩蔽短處的現象,但綜合各家學說的主要內容和宗旨,也不過是儒學《六經》的支派或末
。倘若這些人能遇到聖王明主,將他們的主張折中修正,那麼他們都可成為棟樑之才。孔子說:‘禮儀失傳,到鄉野去尋找。’現在距聞聖人的時代,已經很久遠了,當時的道術不是缺失,就是廢止了,無處追尋,這九家學派,不是勝過鄉野嗎!如果能鑽研儒學《六藝》,再參考這九家學說,捨棄短處,採取
華,就可以
通萬種方略了。”[15]河間惠王良能修獻王之行,母太后薨,服喪如禮;詔益封萬戶,以為宗室儀表。
[15]河間王劉良,能學習獻王的高尚品行,母親王太后去世,他完全按照禮儀的規定服喪。哀帝下詔褒獎,增加采邑萬戶,使他成為宗室奉行禮儀的表率。
[16]初,董仲舒說武帝,以“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邑有人君之尊,裡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古井田法雖難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贍不足,併兼之路;去奴婢,除專殺之威;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然後可善治也!”及上即位,師丹復建言:“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數鉅萬,而貧弱愈困,宜略為限。”天子下其議,丞相光、大司空武奏請:“自諸侯王、列侯、公主名田各有限;關內侯、吏、民名田皆毋過三十頃;奴婢毋過三十人。期盡三年,犯者沒入官。”時田宅、奴婢賈為減賤,貴戚近習皆不便也,詔書:“且須後。”遂寢不行。又詔:“齊三服官、諸官,織綺繡難成、害女紅之物,皆止,無作輸。陳任子令及誹謗詆欺法。掖庭宮人年三十以下,出嫁之;官奴婢五十以上,免為庶人。益吏三百石以下俸。”[16]早先,董仲舒曾勸說漢武帝:“秦國採用商鞅之法,廢除井田,人民可以買賣土地,造成富者田地一望無際,貧者沒有立錐之地。縣邑有尊貴如君王一樣的人,鄉里有富比公侯的財主,小民怎能不睏乏呢?古代的井田法現在雖然難以倉猝實行,但也應該少有恢復,應限制人民佔田的數額,將多餘的土地補給不足者,堵
兼併土地的途徑。取消奴婢,除去主人可以隨便殺害奴婢的特權。減少賦稅,減輕徭役,使人民得以休息。然後才可把國家治理好。”等到哀帝即位,師丹又建議說:“而今連續幾代的太平盛世,豪有的吏民的家產數目達數萬萬,而貧弱的人卻愈加睏乏,應該略為限制一下佔田數額。”哀帝把這個奏議讓大家討論。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上奏,請求:“從諸侯王開始,諸侯王、列侯、公主佔田各定限額。關內侯、官吏、庶民佔田都不得超過三十頃。奴婢人數不得超過三十人。期限定為三年,三年後有違犯規定的,財產沒收入官。”這一來,造成一時田宅、奴婢的價格下跌,皇帝貴戚和天子的親信都
到對自己不利,於是哀帝就下詔書說:“暫且等待以後再說。”這個辦法遂停止不行。哀帝又下詔:“設於齊國的三服官以及其他主管皇家服裝的官署,由於綺羅的紡織刺繡,十分艱難,因而全部停止不再製作和向京師運送;廢除二千石官員可以保薦子弟當官的任子令以及誹謗詆欺法;掖庭宮女年齡在三十歲以上的,令其出宮嫁人;官奴婢年齡在五十歲以上的,免除奴婢身份,成為庶民;增加官秩在三百石以下的官吏的俸祿。”[17]上置酒未央宮,內者令為傅太后張幄,坐於太皇太后坐旁。大司馬莽按行,責內者令曰:“定陶太后,藩妾,何以得與至尊並!”徹去,更設坐。傅太后聞之,大怒,不肯會,重怨恚莽;莽復乞骸骨。秋,七月,丁卯,上賜莽黃金五百斤,安車駟馬,罷就第。公卿大夫多稱之者,上乃加恩寵,置中黃門,為莽家給使,十
一賜餐。又下詔益封曲陽侯
、安陽侯舜、新都侯莽、丞相光、大司空武邑戶各有差。以莽為特進、給事中,朝朔望,見禮如三公。又還紅陽侯立於京師。
[17]哀帝在未央宮擺設酒席,內者令把傅太后的座位設在太皇太后座位旁邊。大司馬王莽巡視後,斥責內者令說:“定陶太后不過是藩王妃而已,怎配跟至尊的太皇太后並排而坐!”下令撤去原先的座位,重新擺放。傅太后聽說崐後,大怒,不肯赴宴會,極端憤恨王莽。王莽再次上書請求退休。秋季,七月,丁卯(初一),哀帝賜給王莽黃金五百斤、四匹馬駕的安車一輛,讓他辭官回到府邸。公卿大夫大多稱讚王莽,哀帝於是給予他更多的恩寵,特意派中黃門到王莽家,以供差使。每隔十天,哀帝賜餐一次。又下詔,增加曲陽侯王、安陽侯王舜、新都侯王莽、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采邑人戶各不等。賜王莽為特進、給事中,每月一
和十五
可以朝見皇帝,朝見時的禮節一如三公。又召回紅陽侯王立,使居京師。
傅太后從弟右將軍喜,好學問,有志行。王莽既罷退,眾庶歸望於喜。初,上之官爵外親也,喜獨執謙稱疾;傅太后始與政事,數諫之;由是傅太后不令喜輔政。庚午,以左將軍師丹為大司馬,封高鄉亭侯;賜喜黃金百斤,上右將軍印綬,以光祿大夫養病;以光祿勳淮陽彭宣為右將軍。大司空何武、尚書令唐林皆上書言:“喜行義修潔,忠誠憂國,內輔之臣也。今以寢病一旦遣歸,眾庶失望,皆曰:‘傅氏賢子,以論議不合於定陶太后,故退,’百寮莫不為國恨之。忠臣,社稷之衛;魯以季友治亂,楚以子玉輕重,魏以無忌折衝,項以范增存亡。百萬之眾,不如一賢;故秦行千金以間廉頗,漢散萬金以疏亞父。喜立於朝,陛下之光輝,傅氏之廢興也。”上亦自重之,故尋復進用焉。
傅太后的堂弟、右將軍傅喜,喜好學問,有大志德行。王莽既已罷職退下,大眾希望傅喜接替王莽的位置。當初,哀帝加封外戚官爵,唯獨傅喜自稱有病而謙讓推辭。傅太后剛開始干預政事,傅喜就多次進言規諫,因此傅太后不想讓傅喜輔政。庚午(初四),任命左將軍師丹為大司馬,封高鄉亭侯。賜傅喜黃金百斤,繳還右將軍的印信綬帶、以光祿大夫的身份在家養病。任命光祿勳、淮陽人彭宣為右將軍。大司空何武、尚書令唐林都上書說:“傅喜行事仁義,品德高尚廉潔,忠誠憂國,適宜做內朝輔弼大臣。現在以有病為藉口,突然被遣返回家,使大眾到失望,都說:‘傅氏是賢能之人,只因見解與定陶太后不合,因此被斥退。’百官沒有不為國深深痛惜的。忠臣是國家的衛士。
秋時,魯國因任用季友,治理好了混亂;楚國以子玉是否活著,決定被別國看重或輕視;魏國依仗有公子無忌,才能戰勝強敵;項羽則由范增決定他的生存與滅亡。百萬人之眾,不如一個賢才。因此秦國用千金去離間廉頗和趙王的關係;漢高祖散萬金使項羽疏遠范增。傅喜能擔當朝廷大任,是陛下的光輝,也是決定傅氏興廢的關鍵。”哀帝自己也很器重傅喜,因此,不久就再次徵召任用他。
[18]建平侯杜業上書詆曲陽侯、高陽侯薛宣、安昌侯張禹而薦朱博。帝少而聞知王氏驕盛,心不能善,以初立,故且優之。後月餘,司隸校尉解光奏:“曲陽侯,先帝山陵未成,公聘取掖庭女樂五官殷嚴、王飛君等置酒歌舞,及
兄子成都侯況,亦聘取故掖庭貴人以為
,皆無人臣禮,大不敬,不道!”於是天子曰:“先帝遇
、況父子,至厚也,今乃背恩忘義!”以
嘗建社稷之策,遣歸國;免況為庶人,歸故郡。
及況父商所薦舉為官者皆罷。
[18]建平侯杜業上書詆譭曲陽侯王、高陽侯薛宣、安昌侯張禹,而推薦朱博。哀帝小時候就聽說王氏驕橫,心裡對他們沒有好
。因為繼位時間短,因此對他們暫且優待。杜業上書一個多月後,司隸校尉解光上奏說:“曲陽侯王
,在先帝還沒入陵安葬之時,就公然聘娶後宮女樂五官殷嚴、王飛君等,在家置酒歌舞。王
的侄子、成都侯王況,也公然聘娶先帝后宮的貴人為
。他們都沒有人臣之禮,犯了大不敬、不道之罪!”於是天子說:“先帝對待王
、王況叔侄,極為優厚,現在他們竟背恩忘義!”由於王
曾有立定陶王為太子的建議,因此僅遣送回封國。王況被奪爵,貶為平民,遣歸原郡。由王
以及王況的父親王商所舉薦而當官的人,全部罷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