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太學開講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書本也和傳統的有一些不同,過去的書本都是豎著排列的,而太子編寫的書卻是橫著排列,而且使用了一些符號斷句。
橫豎排列只是習慣問題,符號斷句卻讓眾人都覺到了便利。最讓眾人難以接受的是,書本用語都是大白話,這讓他們想到了市井間那些販夫走卒。
有一個士子翻到後面發現全書都是用白話文寫成以後,便起身道:“市井間的話本都用文言語彙,太子這本書卻全文都是市井白話,有辱斯文,學生斗膽請太子重新編寫此書。”有幾個和陳東相好的士子也馬上起身附和。
晁勇一直等著他們出來找茬,倒是沒想到他們找了這麼一個事情出來,當下笑道:“我讀書不多,只能識字寫字,卻是寫不來你們擅長的文章。數學這門學問,我不光要在天下學府傳授,還要給市井百姓傳授。曲高和寡、有教無類,你們好好思考一下吧。想要聽的就坐下聽,不想聽的就轉身出去。放心,絕不會有人因此報復你們。”幾人想了想,還真有兩人走了出去,其餘人也不知是想繼續找茬,還是想聽講,居然都坐下了。
快近午時,晁勇才結束了第一ri的教授,在太學長官的熱情邀請下,在太學用了午飯,下午並沒繼續傳授數學,而是在太學參觀了半ri,也讓師生們消化新學的東西。
一連教授了幾ri,聽講的師生並沒減少,反而有不少師生慕名而來,每天大堂聽講的師生都是滿滿的。
晁勇帶來的黑板、粉筆、黑板擦不但在太學推廣開,而且以飛快的速度向天下傳播。
邸報還刊登了一篇文章吹捧這三樣東西對學問傳承的推動作用,數學雖然也受到一些士人的好評,但是並沒多少人覺得數學有多重要,在他們看來數學也不過就是太子把算術改頭換面,遠遠不能和聖人創立的學問相提並論。
晁勇在太學開講第三ri,市面上便開始出售小黑板和粉筆。這些粉筆的原料不盡相同,但是他們卻都能寫出白字了。
購買者多為家境一般的士子,對他們來說筆墨紙張並不便宜,好鋼要用在刀刃上,他們的筆墨紙張只能用於一些正式的功課,平時大量的聯繫都是用沙盤來完成。
其實沙盤和黑板並沒太大的區別,但是滿城都在說太子的發明,他們也難免隨大。倒是讓城中腦筋活的商販小賺一筆。
時遷也每ri向晁勇彙報著城中士民的評價,得知數學的地位還是遠遠低於那些經義後,便決定拋出另一門學問。
這ri,晁勇講完數學後,便對眾人道:“我還編寫了一本書叫物理,旨在揭示世間萬物的規律。午後,我會在開寶寺鐵塔做一些實驗,有興趣的可以一同去。”說完,便宣佈下課。
所有人起身恭送太子,三十來歲的太學學正緊緊跟在晁勇身後,往太學食堂而來。
說來這個學正也是歷史名人,他就是害死岳飛的jiān臣秦檜。
秦檜也是宋朝進士出身,開始授密州教授,後來又中了詞學兼茂科,又授為太學學正。這廝看到太子來聽講後,便挖空心思討好晁勇。
不但聽講認真,回去也是認真複習,甚至還舉一反三,揣摩後面的內容,抓到機會便向晁勇討教,顯示他對太子所講學問的認真。
晁勇初聽得秦檜名字時,恨不得一拳便把秦檜砸翻在地,但是看到秦檜一副正人君子的樣子,也只能忍了下來。不過他對這位害死岳飛的jiān臣也是恨之入骨,當天回去便讓時遷蒐集秦檜的過往,想要看看秦檜可有做錯什麼事情,他好發難。
只是沒想到秦檜的歷史居然很乾淨,這或許和秦檜之前都是在學校任職,沒有實權有關係,總之晁勇沒有找到秦檜的罪證。反而蒐集到一些對秦檜有利的評價,好學勤勉,不然也不會兩次中舉了。
拿不到秦檜罪證,晁勇也不好對秦檜治罪,畢竟他也不能因為還沒發生的事情就處死秦檜,而且改朝換代後,那些事情也已經不可能發生了。
就像他重用了張邦昌、李邦彥等人一樣,在沒有可用之人時,這些投降派往往是最好用的人。
而且不得不說,秦檜對數學的學習很上心,晁勇注意到秦檜以後,便決定讓秦檜以後代他傳播數學。
他不會在太學一直講學下去,只要講完一遍,他就會把繼續傳授的任務給秦檜。秦檜是太學學正,學的又好,無論從身份還是從知識上,都可以完美的完成這個任務。
因此晁勇在課餘時間,也會給秦檜一些時間,而秦檜也會完全利用這些時間,片刻都不會費,即使沒有問題,也會製造一些問題出來。
不過幾ri,秦檜便成了太子的忠實狗腿子。
為了方便太學師生,太學中也興辦了食堂,朝廷對太學的學生還有補助,每月一千文。朝廷還會為從外地選拔而來的貧苦學子提供住宿。
可以說朝廷給太學的學子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條件,為的便是這些學子專心求學,學成以後報效朝廷。這些也基本都是延續的宋朝政策。
太學食堂的食物相比城中的一些酒樓也並不遜sè,甚至有一些菜是名滿全城的。
著名的“太學饅頭”就是太學食堂所作,後來得到宋仁宗的讚揚,聲名遠揚,城中的商人高價把做法買去,在城中仍舊打著太學饅頭的名號賣。
此時的饅頭其實是後世的包子,武大郎賣的炊餅才是現代的饅頭。
太學饅頭便是餡的包子,味道鮮美。有一次,宋仁宗趙禎來太學巡視,當天太學吃的便是饅頭。
宋仁宗吃過饅頭後,當即大讚道:“以此養士,可無愧矣!”皇帝的金口玉言評價,當即讓太學饅頭在東京傳開,引了商人購買做法,讓太學饅頭成為東京城有名的小吃。
在太學食堂吃過午飯,小歇片刻,晁勇便在太學師生的簇擁下往開寶寺而來。
不少城中百姓看到太子領著太學的師生上街,也滿懷好奇的跟在後面,搞得聲勢越來越大。
到的開寶寺時,後面已經跟了幾千人,嚇得開寶寺知客僧差一點就要關門謝客了。
晁勇沒有理會趕來接的寺廟主持之,而是帶著眾人往寺中鐵塔而來。
開寶寺鐵塔並不是真的由鐵鑄成,而是一座磚塔,只是因為表面鋪的琉璃是鐵褐sè,看上去便彷彿鐵塔一般,因此被人們喚作鐵塔。
塔高一百八十尺,共十三層,每一層都是等邊八角形。
開寶寺鐵塔聞名,並不是因為現在的琉璃塔出名,而是因為他有著豐富的典故。當年開寶寺塔初建時並不是琉璃塔,而是一座木塔。
最初的開寶寺木塔由宋朝名匠喻浩督造,八角十三層,高三百六十尺,上安千佛萬菩薩塔下作天宮奉安佛舍利,歷時八年才竣工落成。
木塔初成時,城中官民便發現木塔不是直直的,而是朝西北傾斜,喻浩是天下有名的大匠,自然不會有人懷疑他是沒有設計好。於是便好奇的問其原因,喻浩便說:“京師地平無山,多西北風,吹之不過百年便正了。”此塔極其偉麗,在東京諸塔中最高,且制度甚jing。其土木之宏偉,金碧之炳耀,都是從未有過的,因此被贊為“天下之冠”可惜喻浩設計建造的這座華美絕倫的木塔僅存世五十六年,就在宋仁宗慶曆四年六月遭雷擊而焚燬了。
那時木塔已經被西北風吹正了,天下人還都好奇木塔繼續吹下去,會不會向東南傾斜時。因為喻浩被譽為“再世魯班”還著有《木經》三卷,是宋朝重要的建築學專著,所以人們都覺得喻浩不會簡單的只想到了幾十年的問題,或許木塔吹正後,還有抵禦西北風,不使之向東南傾斜的佈置。但是一把大火卻讓這個答案永遠無法揭曉了五年後,宋仁宗才下詔仿照木塔的樣式建造了這座鐵sè琉璃磚塔,同樣是建成時先向西北方向傾斜,然後在西北風的ri夜吹拂下,慢慢變正,此時已經有些向東南傾斜了,不過不仔細觀察並看不出來。
雖然後來的匠人仿造了喻浩的設計,但是他們卻沒喻浩的本事,建不出三百六十尺的塔來,只好把原來的高度縮水一半,建了一個一百八十尺的鐵塔出來。
很多慕名而來的人看的並不是眼前的鐵塔,而是追憶著那位再世魯班——喻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