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四百七十二章歡度中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晁勇原本沒打算大規模的開發烈酒,他已詢問過宋朝歷年的酒榷,每年宋朝可以從酒上收入一千萬貫左右,也是宋朝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但是宋朝暢銷的卻是低濃度酒,如果推行高濃度酒的話,喝慣了低濃度酒的人未必就能一下接受,武松、李逵這樣的人一定不會是多數。

即使烈酒可以代替低濃度的酒,世人飲酒的量也會大幅減少。武松以前能吃幾十碗,但換成烈酒,也不過就是幾碗的量。

數量減少,朝廷收入恐怕也會跟著減少。而且蒸餾酒消耗的酒水很多,酒價卻不可能漲相應的倍數。世間最多的還是窮人,最便宜的酒一斤不過十幾文,最好的酒也不過一斤幾百文。

一斤酒幾百文便把多數人都阻擋到門外了,而且最容易改口吃烈酒的人必然還是窮苦人為主,養尊處優的財主多半不會喜歡辛辣的烈酒。

受眾決定了烈酒無法賣出高價,所以晁勇也就罷了大規模開發烈酒的想法了。

不過許貫忠卻指出了烈酒更好的消費群體,那就是遼國、金國人,北方苦寒,人們吃酒不光是為了滿足口腹之yu,更是為了禦寒。雖然科學證明喝酒無法禦寒,但是即使到了後世,人們在寒冷的時候還是習慣喝一口烈酒。

遼國人會釀酒,金國人得了遼國工匠,自然也會釀酒。他們只從中原進口少量的名貴酒,因為他們釀的酒和中原的酒其實都是差不多的。但是烈酒卻不同,酒jing含量更高,口味也更加辛辣,毫無疑問,烈酒一出,遼國和金國自己釀造的酒都會失去競爭力。

烈酒也有望和茶、絲綢一樣成為大梁的出口利器,為大梁換回大梁的錢財,而且不會資敵,只會傷敵。

次ri,晁勇便讓工匠開始趕製蒸餾器,又在城外選了一個莊園做烈酒坊,負責守衛的不光有正軍,還有時遷麾下的暗探。所有相關人等可以圈養的都圈養起來,不能圈養的也下了口令,一旦走漏消息,便是死罪。

內酒坊原本在城中,但是蒸餾酒需要用火,要大量售賣烈酒,可想而知,要排放多少煙塵,所以晁勇把烈酒坊設到了城外。

為了減少東京城的汙染,晁勇提議所有大量消耗石炭柴火的作坊都搬到城外。這個建議已經通過,不過各部還在考察中,既要選擇一個通便利的地方,還要設在東京城的下風口,免得颳風把汙染物都吹到東京來。

朝中掌權的官員對自己的xing命都十分愛護,先前是沒有這個概念,晁勇一提出來,所有人便都積極響應。商戶搬遷的成本卻是不在他們考量範圍。

這個律令早已在城中傳開,晁勇自然不會公然違反朝廷律令,雖然這天下名義上都是晁家的。

在城外忙乎了一天,傍晚時分,晁勇才往太子*而來,遠遠便看見李逵在門口臺階上坐著。

李逵看到太子一行人回宮,便騰地站起來,跑了過來。

太子親兵也都是梁山老人,知道李逵xing情,也沒敢自討苦吃,去阻攔李逵。

晁勇看李逵跑到跟前,笑道:“你在這裡作甚?”李逵笑道:“俺來討些酒吃,午時俺就來了,門口的親兵說你大早就出宮了。他們也不知你去了哪裡,俺只好在門口等著。”晁勇笑道:“我去張羅建烈酒坊了,你要酒傳話進去就是,何必在這裡等候。”李逵瞪著眼,道:“俺讓親兵去傳話了,裡面的太監說只有太子賞賜,沒有人上門討要的先例,他們不敢做主。”雖然說的是不敢做主,但卻是拒絕了。大梁的太監雖然不能再幹涉宮外的事情,但他們伺候的是皇家,難免有些傲氣。再者確實也沒有人上門討要,武松等人也都喜歡烈酒,也不是不敢開口,但是絕不會第二ri便專程上門來討要。

晁勇也不能說宮中的人做錯了,笑道:“前ri蒸的酒也沒多少了,不然我就讓人給你們都送上門去了。你隨我進宮吧,我讓人把剩下的酒都給你送回去,明ri烈酒坊就該有出產了,到時我再送其他人。”李逵聞言,馬上喜道:“不用他們送,俺跟你進去搬了就是。”晁勇領著李逵進到太子*,讓人把昨ri喝剩下的烈酒都搬來給了李逵,又讓兩個親兵護送李逵回去,免得李逵路上便吃醉鬧事,被開封府抓了。

如今東京街頭敢鬧事的人還真沒有,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將,只要觸犯了律條,一律鐐銬加身帶回去。官員自己不顧體面,開封府也不會給他們留面子。

有嫉惡如仇的大梁皇帝和太子撐,開封府沒有任何顧忌,百姓也不怕權貴報復。

烈酒坊蒸餾酒也要用釀好的酒來做,不過今年兵荒馬亂,壽州的貢米被地方官民盜了許多,皇宮釀的內酒也少了許多。晁蓋只撥給晁勇一萬斤內酒,讓他蒸餾。

烈酒坊要大量高價出售,自然不能從市面上買酒。晁蓋嘗過烈酒後,也喜歡上了烈酒,當即把內酒坊全部撥到了烈酒坊,晁勇便讓他們開始大量釀酒,原料自然不可能是壽州的糯米,不過這些酒要釀好也不是一ri之功。

宋朝時,天下名酒數不勝數,但是最有名的酒還是出自東京。而公認的天下第一酒則是皇宮的內酒,皇宮設有專門釀酒機構內酒坊和法酒庫。

內酒坊所釀內酒,其造法源於河中之蒲州。還是柴世宗時破河中,得的釀酒法子。北宋建國後,也沿用這個法子,然後又做了不少改進,釀的酒也越來越好,這才有了“天下第一酒”的美稱。

北宋時內酒的產量便逐年增加,內酒坊造酒用的米,宋初只用糯米八百石,真宗時增為三千石,仁宗時達八萬石。

內酒坊不但技術不斷改良,便是原料也是jing益求jing,經過幾代比對,發現淮南路壽州的糯米釀酒最佳。從此以後,釀造內酒的糯米便全部是壽州進貢。

一萬斤內酒最後只蒸餾出一千多斤酒來,晁勇讓人往城中眾將府上各送了十斤,太子*留了三百斤,剩下的都送到了皇宮中,賞賜哪些文官就由晁蓋做主了。

轉眼即是中秋佳節,大梁這一天也是普國同慶,富貴人家裝飾自己的亭臺樓閣準備賞月,普通百姓則到酒樓搶一個位置玩月。這一ri城中大小酒樓都會重新裝扮門前綵樓,用嶄新的絲綢挽花裝扮綵樓。

大清早靠窗的位置便坐滿了客人,這些人都是為了等到晚上靠著窗戶賞月,他們一ri都會在酒樓度過,否則一旦走開,便會有人搶了這靠窗的位置。晚上的酒都要提前要下,否則到的午時,新酒便會都賣完,酒樓賣酒的望子也只能撤下來。

年年中秋都是如此,各酒樓都會多釀一些酒,但是產量的增長總是滿足不了城中百萬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