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餘波未息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這是始皇帝與武烈王的妥協?由此進一步聯想,這場政治風暴是不是兄弟兩人聯手的傑作?
接下來一系列的人事調整似乎驗證了帝國貴族們的猜想,這場風暴背後的秘密的確太多了。
兩淮鎮戍官長張唐回京,出任大秦的護軍中尉。代替張唐鎮戍兩淮的是老秦人王昕。
江南鎮戍官長楊端和回京,出任大秦的大監軍。代替楊端和鎮戍江南是楚人桓煬。桓煬是桓齮之子,之前是代王府的相。
北軍西行轅官長、臨洮侯羌廆回京,出任中將軍,領藍田大營。
武勇侯李信代替羌廆,主掌北軍西行轅。
始皇帝在重用關東系大臣的同時,也沒有繼續打擊大秦本土貴族,而是善加安撫,重新調用了一大批功勳大將。
=直到五月,這場風暴的餘波才逐漸平息。
最後的嬴家是始皇帝和中央。
始皇帝雖然失去了馮氏這個股肱,但藉助馮氏的“死亡”始皇帝重創了老秦貴族,並乘機打擊和清洗了晉中、河北、中原和山東四地的地方勢力,加強了中央對這些地方的實際控制。
始皇帝的臉被“打”了,但帝國中央對軍隊和地方郡縣的控制力卻得到了加強。從帝國的立場來說,這場政治風暴利大於弊,不但有利打擊了地方勢力和豪門貴族對分封的追求,也為帝國穩定中土和鞏固統一果實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南方的chun耕順利結束,北方的夏收即將開始,隨著籠罩在咸陽城上的烏雲散去,大秦政局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而好消息也從各地頻頻傳來,最好的消息無疑就是山東、兩淮和江東等地的叛亂終於給武力強行鎮壓了下去,中土終於艱難地邁進了大一統時代的和平時期。
剛剛結束的政治風暴歷時近一年時間,席捲了整個中土,大秦的統治階層遭到了重創,無論是堅持“集權”的貴族集團還是堅持“分封”的貴族集團,都在風暴中損失慘重。
僥倖的是,歷史沒有重演,這場由“分封”貴族集團發起和推動的政治風暴,雖然其本意是挑起始皇帝和武烈王的廝殺,讓這對兄弟手足相殘,但最終這對兄弟在共同的政治理念的驅動下攜手抗敵,棋高一著,在形勢最為危機時刻來了個驚天大逆轉,反手一擊,給了貴族集團以沉重打擊。
當咸陽政局漸趨穩定之刻,大秦的統治階層看到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始皇帝是中土之主,而武烈王是大秦第一權貴,兩人的力量都過於強大,更讓人恐懼的是,兩人在政治理念和治國策略上取得了一致,所以不論是堅持“集權”的貴族集團還是堅持“分封”的貴族集團,在新時代來臨之刻,不得不暫時偃旗息鼓,不得不暫時放棄蠢蠢yu動的心思,轉而擱置本集團的政治理念,老老實實地沿著既定國策,集中力量恢復國力,穩定中土。
這一刻不論是中樞大臣還是中央官員,不論是地方封王還是地方郡縣官長,都不敢再叫囂著“分封”以免遭到始皇帝的雷霆打擊,也不敢公開鼓吹“集權”擔心怒武烈王遭到致命一擊,大家都是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地跟著始皇帝的步伐前進,始終遵從咸陽宮的命令。
風暴結束了,在遼東建封國的事情再也沒人敢提了,而即刻發動北伐的呼聲也停止了。
=五月中,太傅、上將軍武烈王公子寶鼎在離石要的北軍統率部召集東西北三大行轅官長,諸軍將軍等北軍統率進行軍議。
軍議的核心內容就是建設和發展北疆,確保北疆武力。
寶鼎拿出了建設和發展策略,其中第一條就是直道修築。圍繞著直道修築,寶鼎擬製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其基本原則就是利用北疆自身的力量幫助咸陽修築直道,比如調用軍隊挖山添谷以減少徭役徵發,而參加直道修築的將士一律授予軍功,此策既節約了國力,又鍛鍊了軍隊,還給將士們贏得了軍功,利國利民利軍隊,一舉多得。
第二策就是大力推進以墾荒屯田為主的邊疆農耕和以建設牧馬苑為主的邊疆畜牧,同時給予商賈更多的優惠政策以加快山澤之利的開發和利用,以此來推動邊疆城鎮和市榷的建設。
此策的關鍵是人口遷徙,邊疆需要大量的人口,為此,寶鼎和北軍統率們向始皇帝和中樞建議,把各地參加叛亂的罪犯及其家眷全部放邊疆,其中像膠東即墨、兩淮彭城這些屢屢叛亂的地區,則乾脆把城鄉人口整體遷徙到邊陲,而像江東等大江南部地區的叛民則遷徙到嶺南,如此既能減少關東地區的叛亂,又能幫助南北兩疆進行戍邊和發展,也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第三策就是未來一段時間的北疆鎮戍策略。寶鼎的建議是,結盟河西大月氏,攻擊雲中匈奴人,以東西兩翼的牽制,來幫助秦軍在中路進軍河南,佔據賀蘭山,繼而把匈奴人在漠南的防線攔斬斷,然後秦軍利用河南的戰略位置,向西與大月氏夾擊匈奴的右方王諸軍,向東則與代北大軍東西對攻拿下yin山。
這一攻擊策略是出作戰,需要直道修築的完成,更需要中央財政的支持,所以寶鼎聯合北軍統率上奏,懇請始皇帝和中樞馬上實施休養生息之策,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恢復國力,不要再增賦加稅,橫徵暴斂了。過度壓榨中土之民,等於殺ji取卵,是竭澤而漁的短視行為,最終會傷害到帝國,更影響到中土的穩定和存亡。
=奏章送到咸陽,始皇帝和中樞大臣們意識到武烈王又要干涉朝政了,他這是以武力為後盾,脅迫中央調整國策,把以穩定為基礎的發展戰略,調整為他所始終堅持的以“與民休養”為基礎的致力於穩定中土的戰略。
以右丞相隗狀、駟車庶長公子豹、治粟內史甘羅和少府卿趙高為首的中樞大臣藉助武烈王公子寶鼎的這份奏章,馬上舉起了“休養生息”這面“大旗”堅決主張“穩定”戰略,要求實施“輕賦薄徭”之策,並有限度地重開市榷,鼓勵私人營商。
始皇帝和以左丞相李斯為首的中樞大臣則堅決要求維持既定戰略,維持既定的賦稅和徭役政策,進一步遏制工商業,集財賦於中央。
“休養生息”之策對穩定帝國的好處不言而喻,但此策一旦實施,名義上是“讓利於民”
“官不與民爭利”
“先民富,然後則國強”但實際上受益最大的是貴族集團和地方郡縣,這將導致中央逐漸失去對地方的控制。
民富了,普通國民吃飽穿暖了,家裡有餘糧了,而地方富豪也是重新崛起,那麼很顯然,地方勢力就大了,尤其那些富裕郡縣,因為地方上有錢有糧了,實力強了,其yu望必然膨脹,必然導致其對抗中央。
前兩年中央為穩定新佔領地區,掠奪地方財富,把關東六國的大約十萬戶富豪全部遷徙到大秦本土,這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小工商業者。此策實施後,受到直接打擊的就是中土工商業,可以說,此策把中土工商業打得一蹶不振,咸陽很輕鬆地就完成了“重農抑商”的政治目的。
中土幾百年來各諸侯國都大力發展工商業,以工商業來增加賦稅收入和收購稀缺資源,如今中土統一了,從生產力的角度來說,當然需要“重農抑商”但帝國在統一之初不是“重農抑商”而是直接摧毀了私營工商業,試圖以官營來壟斷中土工商業,這直接侵害了貴族集團的利益,當然會遭到烈抵制。
從中央集權的立場出發,軍、政、財等權力都要集中,但如此一來,地方利益如何保證?貴族們的利益如何保證?普通國民的生存如何保證?所以必然發生尖銳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