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救贖未來的秦三世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大王會殺他?當時的長安君和你現在的年紀相仿,不過是個懵懂少年,夏太后死了,他對大王的威脅還有多大?雖然當年的真相已經無從揣測,但當時大王還沒有加冠成*人,沒有親政,國事都控制在華陽太后和楚系手上,至於相國呂不韋,不過是為楚系衝鋒陷陣的馬前率而已,恰好蒙驁又死了,關東人的實力遭到重創”呂不韋還敢與楚系針鋒相對?所以大王不會誅殺自己的兄弟,華陽太后和楚系當然更不屑於對付一個對他們沒有威脅的少年公子,那麼,到底誰要殺長安君?”
“蒙驁死了是個關鍵。蒙驁一死。軍隊誰來控制?看看長安君兵變之後,大秦軍隊的統率是誰?蒙武。為什麼是關東人蒙武,而不是戰功卓著的老秦人王陵、王剪,或者是楚人框腑?”
“我一直認為長安君兵變的真相是咸陽各方勢力對軍權的殘酷爭奪,最終老秦人和楚人打了個兩敗俱傷,讓關東人撿了個大便宜。”蒼頭苦笑道“如果以咸陽各方勢力對軍權的爭鬥為主線來推測磐毒紅之亂的真相,那麼不難看到,嬉毒之亂其實是一個連環計。楚系和關東人聯手殺了磐毒,錮了趙太后,將朝堂上的老秦人幾乎一掃而盡,接著桓腑和蒙武同為假上將軍,共領軍權。瞬即,呂不韋又被趕出咸陽,關東人遭到重創,楚系獨霸朝堂,可謂風光無限。”
“但此刻大王親政了,他在楚系風光無限之際,悄然拉了一把老秦人。以王剪為假上將軍。大秦軍中第一次出現了三大統率共領軍隊的局面。”蒼頭說到這裡手指寶鼎“然後你出來了,你和老秦人乘著桓腑大敗河北之際,聯手給了楚系一連串的沉重打擊。楚系反擊,老秦人以退為進,果斷退出。至此,關東人再度掌控軍隊。然而,大王和關東人都沒有算到,河北再度戰敗,而你和老秦人卻在外連戰連捷,於是,局勢再變,老秦人東山再起,全面控制軍隊。”
“從昭襄王駕崩,孝文王繼位,楚系復出到現在,整個咸陽一直在為爭奪軍隊的控制權而血腥廝殺。”蒼頭神沉鬱。目光望著窗外,忽然也陷入了沉思。
寶鼎卻是幡然醒悟,一股冰冷的寒意從心底湧出,漸漸擴散到全身,讓他忍不住打了個冷戰。
軍功貴族。軍功貴族的利益。軍功貴族干政。當年昭襄王為什麼要殺武安君?就是因為軍功貴族干政,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國詐的安危。
父親公子弘為什麼甘願蒙受不白之冤逃亡外?就是因為他知道內幕,知道軍功貴族的強大必將威脅到老贏家的五口,斤以他逃了。毫不猶豫地戰死在長城要隘。他為什麼糊,不願意娶白氏?不願意留下後代?原因同樣如此。
但他終究沒有擺脫軍功貴族,他還是留下了後代,然後公孫豹心甘情願在烏氏隱姓埋名十幾年,白氏和司馬氏無怨無悔地守護烏氏十幾年,就是為了讓自己肩負起重振軍功貴族的重任。
自己沒有辜負老秦人的期望。幫助他們東山再起了,但就在幾天前,在王氏大府裡,這幫老秦人明確地告訴自己,他們可以堅決支持自己,也可以隨時拋棄自己,目的無非一個,自己的價值不大了,他們要著自己離開咸陽,以避免因為自己實力的過度膨脹而引發的又一場風暴,把眼前的大好局面盡數葬送。
自己就是過去的長安君,就是過去的磐毒,就是軍功貴族東山再起的工具。是誰迫長安君發動了兵變?是誰迫磐毒發動了政變?是誰迫自己走出了烏氏並血腥攻殺楚系?老秦人,以老秦人為主力的本土軍功貴族。
老太后、大王和自己,都是老贏家的人,都是大秦王國的宗室貴族,宗室貴族要維護王國的統治。要維護王室的利益,當軍功貴族和士卿貴族威脅到王室利益,損害了王國利益的時候,雙方必然是生死仇敵,不死不休的仇人,所以昭襄王殺了武安君,所以秦王政要誅殺所有的對手,絕不留情。
帝國誕生後,朝堂上,軍隊裡,再難覓老秦人的影子,後世人所能找到的史料中也看不到跳城孟西白和夏陽司馬氏的後代在帝國中樞中承擔重任,帝國崩潰之刻,老秦人甚至放棄了守護自己的王國,自己的家園,為什麼?老秦人是軍功貴族的絕對主力,以老秦人為主的本土軍功貴族一旦控制了權柄,必定要堅決維護軍功貴族的利益,大秦律法和國策的改變肯定不可避免,而律法和國策是大秦王國的基,是老贏家賴以維護統治的基石,這當然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
老太后在這個關鍵時刻把長安君之子嬰託付給寶鼎,可謂用心良苦。
自己要救贖嬰,必然要用心思妥長安君兵變的內幕,而其後更是要懇請秦王政赦免嬰。秦王政看到嬰,必然也能理解老太后的心意。大嘉的江山是老贏家的江山,老贏家才是這片土地的主人,但時代不同了,軍功貴族已經成為一支足以影響甚至顛覆王國統治的強大力量,這股力量如果不加以鎮制,後果不堪設想。
在過去的歷史中,尤其是三家分晉之後,中土諸國中,宗室貴族】卿貴族和軍功貴族成為所有王國中最大的三股勢力,而這些勢力的此消彼長直接改變了王國的興衰存亡,以子於出現了田氏代齊、改朝換代的驚人一幕。
大秦同樣如此,從商鞍變法之後,軍功貴族迅速崛起,宗室貴族卻受到嚴重打擊,士卿貴族卻一直牢牢控制著大秦的朝政,引領著大秦一步步走向強大,隨著大秦的強大,隨著統一步伐的加快,軍功貴族勢力越來越大,逐漸影響到了王國的安危,於是這三股勢力的矛盾越來越大,鬥爭越來越殘酷,在邯鄲大戰的時候,終於來了一次總爆發,昭襄王殺了武安君,而範睢也被趕出了咸陽,大秦在鼎時期,在即將來統一的時候,遭到了沉重一擊,統一的步伐就此停下。
二十七年後的今天,老秦人金面復出,本土軍功貴族捲土重來,而這一切不是公子寶鼎一個人的功勞,他不過是老秦人手裡的劍,他為老秦人衝鋒陷陣,老秦人給予絕對支持,甚至當寶鼎提出“以退為進。這個風險極大的策略之後,他們都毫不猶豫的採納並且全力相助,所以這一切是本土軍功貴族的功勞,是他們齊心協力努力了二十多年的成果。
今的秦王政就想當年的昭襄王一樣,面臨同樣複雜的局面,內有華陽老太后,朝堂上有楚系外戚,軍隊則被老秦人所控制,他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關東人。
歷史重演,秦王政的努力最終失敗了,他既沒有削弱和趕走楚系外戚,也沒能控制軍隊,他甚至還親手給自己培植了一個強大的對手,公子寶鼎,他面臨的局面比當年的昭襄王更復雜,更惡劣。
歷史重演,後代人有前車之鑑,所有華陽老太后現在必須考慮楚系外戚的未來,必須重新佈局,以免楚系外戚重蹈覆轍,在自己死後被全部趕出咸陽。
當年昭襄王在宣太后死後,是如何趕走四大權貴,趕走楚系外戚的?就靠範睢那張嘴皮子和“固幹削枝”的策略,這當然絕無可能。昭襄王之所以成功趕走楚系外戚,獨攬大權,是因為得到了武安君的支持,得到了老秦人的支持,得到了本土軍功貴族的支持。
如果歷史重演,秦王政就要拉攏公子寶鼎,拉攏老秦人,拉攏本土軍功貴族。但可惜的是,本土軍功貴族也有前車之鑑,武安君的死,白氏和司馬氏的錮,至今還是他們心裡永久的痛,他們的心至今還在血,所以他們絕不會信任秦王政,絕不會再重蹈覆轍,所以他們現在就警告公子寶鼎,就要走公子寶鼎,這既是為了保護公子寶鼎,也是為了保護他們自己,更是在未來的烈鬥爭中把公子寶鼎撇開,因為公子寶鼎終究是宗室貴族,在最關鍵時刻。他會像當年的公子弘一樣,毫不猶豫地犧牲自己以保全大王和宗室貴族的利益。老秦人有了前車之鑑,所以絕不允許同樣的事發生。
楚系外戚的機會就在這裡。公子寶鼎要為武安君翻案,老秦人也要為武安君翻案,楚系外戚假如全力支持,那麼隨著本土軍功貴族的強勢崛起,楚系外戚就能像當年一樣重建楚系和老秦人之間的信任,由此就能攜手合作,再像當年一樣幹一番大事業,維護和發展軍功貴族與士卿外戚貴族的利益。
秦王政將如何應對?關東人將如何反擊?
公子寶鼎是個關鍵人物。公子寶鼎到了南陽。會不會重演長安君兵變一幕?假如歷史重演,其幕後推手狐龍二是秦王政和關東人。還是本士軍功貴族?但今而丫腦樣了,誰也無法阻止本土軍功貴族的強勢崛起,這時候兄弟閱牆,最終的結果就是爆發內戰,大秦極有可能分裂,可能國亡族滅。
老太后用嬰,用這個被打到地獄的可憐孩子,來告誡兩位主宰大秦命運的兄弟,要齊心協力,要維護老贏家的利益,要維護宗室貴族的利益。要維護大秦王國的利益。
寶鼎想著想著,突然笑了起來,笑聲越來越大,漸漸變成了狂笑,欣喜若狂的狂笑。
蒼頭吃驚地望著寶鼎,不知道他為什麼如此狂喜,為什麼如此狂笑。
寶鼎高興,太高興了,因為他在無意中竟然改變了歷史,改變了歷史前進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