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紫禁城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那就更應該『』下它!"牛金星慫恿著,"宋軍師既然說這是明朝廷號令天下之地,我們大敗明軍,更應該把它一箭『』下來,當作戰利品保存起來,將來傳給後代兒孫看,也好叫他們知道大王的威風。"牛金星的聲音很大,後邊的兵士都聽得一清二楚,都覺稱心合意。這都是些莽撞好事的農民子弟,又剛剛打了大勝仗,有機會進入皇城,興頭兒上哪裡有什麼顧忌,又哪有不好事的,遂都振臂起鬨地吆喝著:"說得好呀!大王,『』天!『』天!『』天!"箭在弦上,箭在弦上啊。李自成深一口氣,將弓拉得滿滿的,終於,振臂發力,一箭『』出,直飛匾額。然而,那弓實在拉得太滿,也拉得太久了,勁力早已松馳,儘管瞞得準準的,『』得正正的,可是飛到匾額時,氣力已盡,而那金匾的質地又是如此堅實,不宜『』穿。於是,那支箭『』到匾額之後,竟像是一隻斷翼的鷂子般,忽然一折為二,搖搖晃晃地墜落下來。
承天門前,忽然一片靜寂,人頭攢簇,馬蹄雜踏,卻偏偏靜得不合情理,靜得可以聽清人的心跳。那支箭,無聲無息地不折自斷,墜落下來,這意味著什麼呢?難道所向披糜無往不利的大順軍將要在皇城裡不戰而敗,分崩離析了嗎?難道,『』天匾真的不吉,而皇城真的不是農民軍的立身之地嗎?
強弩之末。
宋獻策猛地掠過這個念頭,心中一寒,急中生智,揚臂大聲說:"金箭中的,明朝必亡!"牛金星早已慌神,聽到這話也終於明白過來,跟著大聲說:"是啊,大王的金箭『』中承天門匾而落地,這就是大明必亡的徵兆啊。"這些士兵大都是跟隨李自成起義的親兵,農家子弟,並無自己的見解,聽得宋軍師和牛丞相這樣說,也都隨聲附和,大聲喊:"金箭中的,明朝必亡!金箭中的,明朝必亡!"李自成卻心下慄慄,頗覺不安,不願再耽擱生事,遂端正顏『』,驅馬入城。牛金星率部留守在午門口,宋獻策與劉宗左右護持,帶著百餘親兵跟隨大王進入內宮。
此時皇廷宮門次第大開,奉天殿高踞在兩丈高的三層漢白玉臺基上,重簷廡頂,銅鼎環繞,東南有晷,西南有嘉量,龜鶴成列,金碧輝煌。那些未及逃跑又或是無處可去索『』留在宮中聽天由命的太監和宮女們都跪在殿前恭順軍,口呼"饒命",磕頭不止。劉宗看見那些太監宮女淚涕縱橫,脂粉殘『亂』,宮女還好說,太監們也都是施朱描黛,涕淚胭脂糊成一團,怪不可言,不咧嘴而笑,狐假虎威,大聲喝命,吩咐親兵入宮搜拿崇禎帝,一邊陪同李自成走進正殿。
陽光透過門扇,宛如萬道金線盤旋於神秘闊大的殿庭中,八角渾金蟠龍銜吊珠的藻井下面,七扇金漆雕龍屏風前,便是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了。龍椅,這便是龍椅,是歷代皇帝即位大典的地方,是君主御殿視朝接受群臣叩拜的地方,是國家舉行盛大宴會誓師命將的地方,也是天子祭天祈雨、金殿面試、冊封皇后的地方。
群臣於此朝賀,將帥於此受命,舉子於此殿試,嬪妃於此封后,而李自成,將會在這裡得到什麼?
李自成注目著金鑾寶座,捫心自問:要不要?要不要這時候就走上去,坐上去?坐不坐得住?坐不坐得穩?是今天就坐,現在就坐,還是另擇黃道吉?等待得太久了,盼望得太久了,這便坐上去吧,今不坐,明誰知還坐不坐得上?人生一世,能夠登上金臺龍椅,坐上一天也是好的,以生命為代價也是好的。總要坐一回吧,死也要坐一回。
他牽起衣角,大踏步地走向寶座,因為急促,腳下竟然有些踉蹌。而就在這時,一個親兵來報:"大王,搜遍宮殿,也找不到狗皇帝。倒是後宮殿堂裡找到許多女子,有死的,有活的,有半死不活的,據說,還有一位是公主。"
"是公主嗎?"李自成大興趣,"走,看看去。"他來到了後殿。這是怎麼樣的一幕地獄變的慘狀呀。這金碧輝煌的華麗宮殿中,屍體橫陳,血氣沖天,鳳榻上含冤而逝的是大明的國母周皇后嗎?倒在皇后腳下哭泣求告的,是侍奉的宮女吧?房樑上白綾繫頸的,又是哪位嬪妃?那躺在血泊中被一劍貫刺死的小小女孩,看起來只有幾歲大,是什麼人忍心將她殺害?還有那斷了一隻胳膊倒在血泊中生死不明的,打扮與眾不同,莫非就是崇禎帝的長公主?
李自成走上前,親自扶起公主,問旁邊的人:"這位就是長公主嗎?為什麼會傷成這樣?"
"是。"跪在一邊的宮女顫抖著回答,"這是長平公主,是皇上把她的胳膊砍斷的。"
"是崇禎?"李自成一愣,忽然明白過來,崇禎這是不願意將嬪妃或女兒留給自己呀,他把自己看成土匪寇,洪水猛獸,認為自己進城後必定會『』『』擄掠,辱及女,所以才寧可自殘骨也要保全她們的清白。自己既然天佑神護,走進皇城,取明帝而代之,那就是真命天子了。天子,乃是至德至聖之人,崇禎越是要懷疑自己,自己就越是要做出一個君子應有的德行來,昭告天下:自己,是真正的君子,是天命所歸,人中之龍。
"送公主回她自己的宮殿吧。"李自成環顧四周,"你們是服侍公主的宮女嗎?快將公主扶回宮殿,請大夫來好好醫治她吧。放心吧,你們都是百姓家的女兒,我們是大順天兵,不會為難無辜百姓的。"抱成一團哭泣的宮女們聽到這句話,無異於大赦令一般,頓時安下心來,口稱"萬歲",磕下頭去。這些都是訓練有素的宮女,侍候皇族慣了的,既然留在宮裡,便已存了坐以待斃之心,與大明宮殿共存亡,此時忽聽李自成親口保證她們安全,那是萬般絕望中得到一線生機,頓時將他視為天皇陛下,自然而然,脫口而出:"謝皇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這還是李自成第一次聽到有人稱他為"皇上",恭祝他"萬歲"。雖然這只是一些卑賤的宮女,可是她們是大明皇朝裡真正的宮女啊,她們心目中的皇上是真正的皇上,她們口中的萬歲是真正的萬歲。這句順祝順禱由她們說出,是比大順國的千軍萬馬一齊呼喊出來更有意義的,因為那些兵士只是隨他起義的自己人,這些宮女卻是大明宮裡的皇室僕婢。而且在此之前,大順國的子民,大順軍的兵士,甚至牛金星、宋獻策這些心腹大臣,都只知稱他"大王",只有這些宮女,第一次誠心誠意恭敬順從地稱他為"皇上",祝福他"萬歲",她們的這些話以往都是向著崇禎皇帝說的,現在,她們跪在他的腳下,對他行皇宮的大禮,這就代表著:他真正地取代了崇禎,成為她們心目中的天子。她們,是第一批真正將李自成送上皇帝寶座的人,是最早將李自成當作一位皇帝來叩拜的人。因此這一刻對於李自成來說,幾乎具有登極稱帝般的非凡意義。
他懷著極為複雜的近乎恩的心情看著宮女們艱難地攙扶長平公主,卻幾次都扶不起來,倒把長公主折騰醒了,"嗯"地一聲,雙眸微啟,略略回望,又重新閉上,不知是痛是哀,長長嘆息一聲。那幽細的一聲嘆息鑽進李自成耳中,不知為何,他只覺心頭一熱,忽然俯下身去,雙臂一用力,將公主打橫抱起,和藹地命令宮女:"帶路吧。"宮女忽然又重新哭泣起來,再次叩下頭去,口呼:"謝皇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李自成知道,這一次的謝恩又與剛才不同,剛才她們是謝龍恩浩『蕩』饒了她們的命,這次卻是佩於一代德君的親切仁慈。懷抱著長平長公主,讓他心中有種異樣的覺,彷彿自己抱著的是整個傾覆了的大明王朝,抱著崇禎轉給自己的傳國御璽,抱著一個全天下最高貴又最可憐的珍寶。當他把這珍寶放置到錦榻上時,他幾乎有些不捨得放手,似乎想多抱她一會兒,就這樣一直抱著她,共同坐上金鑾寶座。
"大王。"親兵興奮地跑進來稟報,"報告大王。"李自成一驚,回過身來,似乎頗不高興這兵士的沒規矩,這裡是皇宮啊,是長公主的寢宮,怎麼容許一個農民兵隨意進出,大呼小叫,豈非褻瀆金枝玉葉?
"應該說報告皇上。"宋獻策察言觀『』,早已猜透了大王的心意,及時下命,"以後,要稱皇上。"那親兵一時腦筋轉不過來,糊里糊塗地答應著:"是,報告皇上,狗皇上找到了。"
"胡說。"宋獻策哭笑不得,假意踢那親兵一腳,訓斥道:"皇上在此。那崇禎已是廢帝,快說,廢帝現在哪裡?"那親兵更加糊塗,卻也知道"狗皇上"這個詞再說不妥,只得含含糊糊地稟報:"找到了,就在後頭萬壽山下,已經吊死了。"
"死了?"李自成不唏噓,進京以來,不知想象了多少種親眼見到大明皇帝的情景,想過要羞辱他來揚眉吐氣,也想過要禮遇他來顯示大度,而惟一沒有想到的,就是竟會面對他的死亡。他剛剛才抱過他的女兒,把她親手抱到鳳上;他還想過要坐在龍椅上,和藹可親地接見崇禎,讓他也恭恭敬敬地說"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他想可以饒崇禎不死,把他養在宮裡,做個下棋聊天的老友,閒時發發上朝理政的牢『騷』,品評一下他留在宮中的那些宮娥,不高興的時候就打他一頓來出氣…他還沒有想清楚到底要拿崇禎怎麼樣,他居然主動死了。崇禎死了,這是真的嗎?
萬壽山上,萬壽亭前,一株比人身高不了多少的海棠樹下,橫躺著大明皇帝崇禎的屍體,散發赤足,以布蒙面,只穿著白綾暗龍短襖,衣襟上血書兩行大字:"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不敢終於正寢。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看著崇禎的屍體,李自成才真正地相信,他是死了。
大明崇禎皇帝朱由檢,是真的死了。他的嚐遍珍饈美味的舌頭醜陋地吐在金口玉牙之外,他的裹盡綾羅綢緞的龍體如今捉襟見肘,他的掌握天下人命運的玉手無奈地扎撒著,他的踏在四海疆土上的國足赤『』著擺『蕩』在冷風裡,他死不瞑目,卻無語問天,只好以一方白布遮住龍顏。他的死,宣告了歷時二百七十年的大明的滅亡,肯定了農民起義軍大順的勝利;他臉上的白布,就是敗兵的降旗,也就是自己的加冕書;他死了,以死來表示最後的微弱的抗議,來拒絕面對亡國之辱,來逃避對新君俯首稱臣。這是寧死不降,崇禎這個亡國之君,到底用死亡來保留了他最後一絲尊嚴,也還終不失為一國之君啊。
一聲嘶啞難聽的怪叫傳來,李自成抬頭仰望,看到一隻烏鴉盤旋在頭頂,彷彿在覬覦著崇禎的屍體。接著,又一聲鴉鳴來自天際,是另一隻烏鴉在呼應。越來越多的烏鴉從紫竹院的方向飛過來,越飛越近,越聚越多,彷彿全天下的烏鴉都趕來了,幾乎彌蓋了整個天空。它們,是聞到了死亡的血腥味,來分食崇禎屍體的嗎?還是來為他做最後的送葬?
崇禎,這個大明的末代皇帝,難道就要這樣成為烏鴉的晚餐,死無葬身之地?
烏鴉,竟會是大明的帝王陵?
李自成起義以來的最高目標,就是直搗黃龍,取崇禎而代之。騎馬入城之際,他原本躊躇滿志,趾高氣揚,然而在城門口折箭,將他的一團高興『』住,無法張揚;而後宮裡死傷無數的慘狀,更使他怵目驚心;現在,眼看著畢生大敵就躺在自己的腳下,披頭散髮,衣不蔽體,死得毫無體面,他非但不覺得高興,反而生起無限悲憫之情,不願意他的屍身再受侮辱踐踏。
烏鴉的翅膀遮天蔽,萬壽山被籠罩在一片陰暗之下,李自成環視四周,凝思良久,長嘆一聲:"他到底是個皇上,不能讓他就這樣曝屍荒野,葬於鴉腹,宋軍師,傳我的令,將他厚葬吧。"劉宗不以為然地說:"厚葬他?鞭屍示眾還差不多。這個狗皇帝讓我們受了多少輩窮,多少年苦,這樣就死已經太便宜他了,還把他厚葬?不如就扔在這裡,讓烏鴉撕碎嚼爛得了。"
"不可。"說話的又是宋獻策,"皇上登基之初,最重要的就是安撫民眾,收服人心。這崇禎在前襟上寫著"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如果我們真的將他裂屍踐踏,豈不是自認為賊了嗎?何況他雖是一介昏君,然而臨死也還會顧念百姓,正可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他越是認定我們會分裂屍身,我們就越要反其道而行,將他厚葬,這就證明皇上才是真正的天子仁君啊。"李自成點一點頭,只覺宋獻策的這句話深合心意,遂振作神,一字一句:"傳令下去,警示三軍:軍兵入城,有敢傷一人者,斬;並張榜安民,告示:"大師臨城,秋毫無犯,敢掠民財者,即磔之";再將崇禎的屍體與周皇后一起移出宮,妥善停放於東華門外,聽憑祭拜,不要阻攔。"說到這裡,他的眼神中忽然掠過一絲溫柔,聲音低沉下來,"還有,別忘了吩咐大夫,好好替長公主診治,我明天再去看她。"吳三桂的軍隊在山海關已經駐守整整五年了。自從崇禎十二年,薊遼總督洪承疇將他提升為遼東團練總兵官,他就一直率領四萬兵卒駐守寧遠,力抗清軍。松錦一役後,山海關附近的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盡皆失守,松山、塔山、杏山毀如平地,連洪承疇都兵敗被擒,唯有吳三桂軍隊駐守的寧遠雖離錦州最近,卻力抗五年而屢攻不破。每一戰都打得那樣艱難,每一次都勝得那麼不易,然而,他們一直堅持住了,堅守寧遠,誓不降清。
這些年裡,清朝廷不時派兵前來,致書招降,這些信中不僅有清朝官員的招降書,還有吳三桂的舊同僚姜新以及曾與吳三桂父親吳襄共事的陳邦選的親筆信,都勸他隨機應變,叛明投清,"良臣擇主而事,良禽擇木而棲…總爺少年懸印,聰明自然超群,宜勿持兩可,拜下風速,則功賞出眾,而寧城生靈頂恩於世世矣。豈有松、錦、杏、塔四城不存,而寧遠尚得太平,仍圖長久者!"恩師洪承疇降了,舅父祖大壽降了,兄長吳三鳳降了,表弟祖可法降了…同僚、部屬、親友大都降了清軍,山海關外明朝據點盡失,寧遠已成孤城,腹背受敵,何以保存?
吳三桂雖然誓死忠於朝廷,可是他的心裡,也不能沒有恐懼遲疑。孤城,孤城,如果寧遠是一座孤城,自己的軍隊豈不成了孤軍,而寧遠百姓豈不成了孤兒?軍中缺餉已達十四月之久,雖屢向朝廷求援而遲遲不得接濟。終於盼來一旨皇命,卻是封他為平西伯、命他火速率軍入京馳援。
御旨一旦傳出,寧遠百姓奔走相告,齊集在帥營前磕頭求告,哭聲震天,願與部隊同行同往。老百姓害怕呀,這些年來,他們與寧遠駐軍團結一心,共抵清軍,倘若吳三桂率部棄城,清軍豈肯不報復屠城?那時,寧遠便不再是一座孤城,而將成為一座死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