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卷三十三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高祖初,徵為尚書主客郎,與蕭賾使顏幼明、劉思效、蕭琛、範雲等對接。轉都官郎,遷員外散騎侍郎。舊令與吏部郎同班。囗高祖曾集沙門講佛經,因命宣論難,甚有理詣,高祖稱善。遷都洛陽,以宣為採材副將。奉使稱旨,遙除司空諮議參軍。府解,轉司州治中,兼司徒右長史,又轉別駕,仍長史。宣明有器幹,總攝州府,事無凝滯,遠近稱之。

世宗初,除太中大夫,領本郡中正,仍別駕。又為司州都督,遷太尉長史。宣上言曰:“自遷都已來,凡戰陳之處,及軍罷兵還之道,所有骸骼無人覆藏者,請悉令州郡戍邏檢行埋掩。並符出兵之鄉:其家有死於戎役者,使皆招魂復魄,祔祭先靈,復其年租調;身被傷痍者,免其兵役。”朝廷從之。

出為徵虜將軍、益州刺史。宣善於綏撫,甚得羌戎之心。復晉壽,更置益州,改宣所蒞為南秦州。先是,有陰平氐酋楊孟孫,擁戶數萬,自立為王,通引蕭衍,數為邊患。宣乃遣使招喻,曉以逆順,孟孫恩,即遣子詣闕。武興氐姜謨等千餘人上書乞延更限。世宗嘉焉。

宣家世以儒學為業,常慕廉退。每嘆曰:“以賈誼之才,仕漢文之世,不歷公卿,將非運也!”乃謂親賓曰:“吾本閭閻之士,素無當世之志,直隨牒推移,遂至於此。祿後養親,道不光國,瞻言往哲,可以言歸矣。”因表求解。世宗不許,乃作《懷田賦》以敘心焉。永平四年,患篤,世宗遣太醫令馳驛就視,並賜御藥。宣素明陰陽之書,自始患,便知不起,因自克亡,果如其言。時年五十八。世宗悼惜之。贈左將軍、豫州刺史,諡曰定。尋改為穆。

子敬憲、莊伯,並在《文苑傳》。

第四子獻伯,武定末,廷尉卿。

駿從弟安祖,少而聰慧。年八九歲,就師講《詩》,至《鹿鳴篇》,語諸兄雲:“鹿雖禽獸,得食相呼,而況人也?”自此之後,未曾獨食。弱冠,州闢主簿。民有兄弟爭財,詣州相訟。安祖召其兄弟,以禮義責讓之。此人兄弟,明相率謝罪。內外欽服之。復有人勸其入仕,安祖曰:“高尚之事,非敢庶幾。且京師遼遠,實憚於棲屑耳。”於是閒居養志,不出城邑。安祖曾行值天熱,舍於樹下。鷙鳥逐雉,雉急投之,遂觸樹而死。安祖愍之,乃取置陰地,徐徐護視,良久得蘇。安祖喜而放之。後夜忽夢一丈夫,衣冠甚偉,著繡衣曲領,向安祖再拜。安祖怪而問之。此人云:“君前見放,故來謝德。”聞者異焉。後高祖幸長安,至河東,存訪故老。安祖朝於蒲坂,高祖與語甚悅,仍拜安邑令。安祖以老病固辭,詔給一時俸,以供湯藥焉。年八十三,卒於家。

子思濟,亦有志,早卒。子宗賢。

思濟弟幼俊,卒於猗氏令。

辛紹先,隴西狄道人。五世祖怡。晉幽州刺史。父淵,私署涼王李暠驍騎將軍。暠子歆亦厚遇之。歆與沮渠蒙遜戰於蓼泉,軍敗失馬,淵以所乘馬援歆,而身死於難,以義烈見稱西土。世祖之平涼州,紹先內徙,家於晉陽。明有識量,與廣平遊明、范陽盧度世、同郡李承等甚相友善。有至,丁父憂,三年口不甘味,頭不櫛沐,發遂落盡,故常著垂裙皂帽。自中書博士,轉神部令。皇興中,薛安都以彭城歸國,時朝廷綏安初附,以紹先為下邳太守,加寧朔將軍。為政不苟察,舉其大綱而已,唯教民治產御賊之備。及劉彧將陳顯達、蕭道成、蕭順之來寇,道成謂順之曰:“辛紹先未易侵也,宜共慎之。”於是不歷郡境,遂徑屯呂梁。太和十三年卒。贈冠軍將軍、幷州刺史、晉陽公,諡曰惠。

子鳳達,耽道樂古,有長者之名。卒於京兆王子推國常侍。

鳳達子祥,字萬福。舉司州秀才。司空行參軍,遷主簿。太傅元丕為幷州刺史,祥為丕府屬,敕行建興郡。咸陽王禧妃即祥妹,及禧構逆,親知多罹塵謗,祥獨蕭然不預。轉幷州平北府司馬。會刺史喪,朝廷以其公清,遂越長史,敕行州事。祥初在司馬,有白璧還兵藥道顯被誣為賊,官屬推處,鹹以為然。祥曰:“道顯面有悲,察獄以,其此之謂乎?”苦執申之。月餘,別獲真賊。

後除郢州龍驤府長史,帶義陽太守。白早生之反也,蕭衍遣眾來援,因此緣淮鎮戍,相繼降沒,唯祥堅城獨守。蕭衍遣將胡武城、陶平虜於州南金山之上連營侵,眾情大懼。祥從容曉喻,人心遂安。時出挑戰,偽退以驕賊。賊果來攻,不復自備,乃夜出襲其營。將曉,矢刃下,賊大崩散潰,擒平虜,斬武城,以送京師,州境獲全。論功方有賞授,而刺史婁悅恥勳出其下,聞之執政,事竟不行。

胡賊劉龍駒作逆華州,敕除祥華州安定王燮徵虜府長史,仍為別將,與討胡使薛和討滅之。神龜元年卒,時年五十五。永安二年,贈冠軍將軍、南青州刺史。

長子琨,字懷玉,少聰。解褐相州倉曹參軍。稍遷陳郡太守、輕車將軍、濟州徵虜府長史。卒,年四十六。

琨弟懷仁,武定末,長樂太守。

懷仁弟賁,字叔文。少有文學,識度沉雅。起家北中府中兵參軍、員外散騎侍郎。建義初,修起居注。除濟州撫軍府長史。出帝時,轉膠州車騎府長史,遷平東將軍,太師、咸陽王坦開府長史。武定中,中尉崔暹表薦賁,除囗太守。吏民懷其恩惠。還,卒於鄴。時年五十八。

賁弟烈,字季武。歷太傅東閣祭酒,卒於梁州鎮南府長史。

烈弟匡,字季政,頗有文學。永安初,釋褐封丘令,加威烈將軍。時經河陰之役,朝士多求出外,故匡為之。後除平遠將軍、符璽郎中。卒於龍驤將軍、通直散騎侍郎,時年三十五。贈散騎常侍、前將軍、雍州刺史。

祥弟少雍,字季仲。少聰穎,有孝行,尤為祖父紹先所愛。紹先嗜羊肝,常呼少雍共食。及紹先卒,少雍終身不食肝。仁厚,有禮義,門內之法,為時所重。釋褐奉朝請,太學博士、員外散騎侍郎。司空、高陽王雍引為田曹參軍。少雍清正,不憚強禦,積年久訟,造次決之,請託路絕,時稱賢明。正始中,詔百官各舉所知,高陽王雍及吏部郎中李憲俱以少雍為舉首。遷給事中。侍中游肇後亦薦之,會卒,年四十二。少雍王氏,有德義,與其從子懷仁兄弟同居,懷仁等事之甚謹,閨門禮讓,人無比焉。士大夫以此稱美。

子元植,武定中,儀同府司馬。

元植弟士遜,太師開府功曹參軍。

鳳達弟穆,字叔宗。舉茂才,東雍州別駕。初隨父在下邳,與彭城陳敬文友善。敬文弟敬武,少為沙門,從師遠學,經久不反。敬文病臨卒,以雜綾二十匹,託穆與敬武。穆久訪不得。經二十餘年,始於洛陽見敬武,以物還之,封題如故,世稱其廉信。歷東荊州司馬,轉長史,帶義陽太守,領戍。雅有恤民之稱。轉汝陽太守,值水澇民飢,上表請輕租賦。帝從之,遂敕汝陽一郡,聽以小絹為調。遷中散大夫,加龍驤將軍。正光四年,以老啟求致仕。詔引見,謂穆志力尚可,除平原相。穆善撫導,民吏懷之。孝昌二年,徵為徵虜將軍、太中大夫,未發,卒於郡,年七十七。贈後將軍、幽州刺史,諡曰貞。

長子子馥,字元穎,早有學行。孝昌初,釋褐南司州龍驤府錄事參軍。丁父艱,居喪有禮。後除給事中、南冀州防城都督。素為莊帝所知識,及即位,除宣威將軍、尚書右主客郎中,持節為南濟、冀、濟、青四州勞使。尋除寧朔將軍、員外散騎常侍,仍領郎中。太宰元天穆徵邢杲,引為行臺郎中。尋除平原相。子馥父子併為此郡,吏民懷安之。元顥入洛,子馥不受其赦。刺史元仲景附顥,拘子馥,並家口。莊帝反政,詔封三門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天平中,為東南道行臺左丞、除州開府長史。入除太尉府司馬。長白山連接三齊,瑕丘數州之界,多有盜賊。子馥受使檢覆,因辨出谷要害,宜立鎮戍之所。又諸州豪右,在山鼓鑄,黨多依,又得密造兵仗,亦請破罷諸冶。朝廷善而從之。還,除尚書右丞,出為清河太守。武定八年卒於郡。子馥以三《傳》經同說異,遂總為一部,《傳》注並出,校比短長,會亡未就。

子德維,武定末,司徒行參軍。

子馥弟子華,字仲夷。天平中,右光祿大夫。

柳崇,字僧生,河東解人也。七世祖軌,晉廷尉卿。崇方雅有器量,身長八尺,美須明目,兼有學行。舉秀才,策高第。解褐太尉主簿、尚書右外兵郎中。於時河東、河北二郡爭境,其間有鹽池之饒,虞坂之便,守宰及民皆恐外割。公私朋競,紛囂臺府。高祖乃遣崇檢斷,民官息訟。屬荊郢新附,南寇窺擾,又詔崇持節與州郡經略,兼加喻。還,遷太子洗馬、本郡邑中正。轉中壘將軍、散騎侍郎。遷司空司馬、兼衛尉少卿,又領邑中正。出為河北太守。崇初郕郡,郡民張明失馬,疑十餘人。崇見之,不問賊事,人人別藉以溫顏,更問其親老存不,農桑多少,而微察其辭。即獲真賊呂穆等二人,餘皆放遣。郡中畏服,境內帖然。卒於官,年五十六。贈輔國將軍、岐州刺史,諡曰穆。崇所制文章,寇亂遺失。

長子慶和,沉靜,不競於時。起家奉朝請,稍遷輕車將軍、給事中、本郡邑中正。卒。

子德逸,武定末,齊王丞相府主簿。

慶和弟楷,字孝則。身長八尺,善草書,頗涉文史。解褐員外散騎侍郎。蕭囗西征,引為車騎主簿,仍為行臺郎中。徵還,以員外郎領殿中侍御史。轉太尉記室參軍,遷寧遠將軍、通直散騎侍郎、本郡邑中正。普泰初,簡定集書省官,出除徵虜將軍、司徒從事、中書郎,轉儀同開府長史。天平中,為肆州驃騎府長史,頗有聲譽。又加中軍將軍。興和中,撫軍司馬,遇病卒。

崇從父弟元章,姿貌魁偉。歷太尉中兵參軍、司空錄事、司徒從事中郎,遷相州平東府長史。屬刺史元熙起兵,除元叉。元章與魏郡太守李孝怡等執熙。賜爵猗氏伯,除正平太守。後靈太后反政,削除官爵,卒於家。

崇族弟敬起,字華之。起家中書博士,轉城陽王文學。除寧遠將軍、尚書儀曹郎中、龍驤將軍、平陽太守。卒。有五子。

長子永,字神護,率。解褐奉朝請,轉員外散騎侍郎。除太尉記室參軍,遷諫議大夫,又轉徵虜將軍、太中大夫、本郡邑中正。以母老解官歸養,卒於家。贈徵西將軍、秦州刺史。

永弟暢,字叔智。自奉朝請,三遷伏波將軍、岐州徵虜府長史。遷徵虜將軍、魯陽太守。還,除左將軍、太中大夫,轉安東將軍、光祿大夫,卒。贈衛大將軍、雍州刺史,諡曰穆。

暢弟範,字洪禮。卒於前將軍、給事中、本州大中正。

範弟粹,字季義,出後叔仲起。武定末,平東、後軍,遷遼西太守。

敬起弟仲起,字紹隆。舉秀才,咸陽王禧為牧,闢西曹書佐。無子,兄子粹繼之。

崇族子俊起,少有志尚。解褐奉朝請,轉太尉默曹參軍、伏波將軍、司徒倉曹參軍。卒。

長子達摩,武定末,陽城太守。

俊起後父弟援,字乾護,身長八尺,儀望甚偉。解褐太尉鎧曹參軍,轉護軍司馬。稍遷冠軍將軍、司空長史,轉廷尉少卿。出除安西將軍、南秦州刺史。尋為散騎常侍、鎮軍將軍,轉徵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遷車騎將軍、右光祿大夫。卒,贈本將軍、秦州刺史。

子長粲,武定末,青州驃騎府中兵參軍。

援從父弟仲景,汝南王悅常侍。

史臣曰:韋杜舊族門風,名亦不殞。裴、辛、柳氏,素業有資,器行仍世。所以佈於列位,不替其美。

部分譯文韋閬的族弟韋珍,字靈智,名是由高祖賜給的。父親韋尚,字文叔,任樂安王元良安西府從事中郎。死後,贈安遠將軍、雍州刺史。韋珍年輕時有志氣和節。出仕任京兆王元子推的常侍,轉任尚書南部郎。

高祖在位之初,蠻地首領桓誕歸誠,朝廷考慮到安撫邊地的策略,以桓誕為東荊州刺史。令韋珍為使者,與桓誕一道招安撫東部的蠻人。韋珍從懸瓠向西行進三百餘里,到達桐柏山,直到淮水之源,宣揚朝廷的恩澤,所到之處莫不降附。淮水的源頭有一座古舊的祠堂,蠻人風俗,長期以來都用活人來祭祀。韋珍就曉諭當地百姓說:“天地神靈,就是人民的父母,哪裡有父母要吃子女的的呢!從今以後,都應當用酒代替人祭。”當地蠻人遵從他的規定,至今都照這樣辦。韋珍在這一帶總共招降了七萬餘戶,為他們設置郡縣然後返回朝廷。因奉使宣稱聖旨有功,被授予左將軍、樂陵鎮將之職,賜爵為霸城子。

蕭道成所屬司州之民謝天蓋自命為司州刺史,圖謀以司州歸附於朝廷。事情洩之後,被蕭道成的部將崔慧景圍攻。高祖令韋珍率所在鎮的兵馬渡過淮水援助接應。當時蕭道成聽說韋珍率軍將要到來,就派部將苟元賓憑據淮水進行抵禦。韋珍就分派一支騎兵,在淮水上游偷渡,自己率領步卒與敵軍接戰。兩軍旗鼓剛剛相,騎兵突然殺來,腹背奮力夾擊,打敗了南齊軍。謝天蓋不久被他身邊的人所殺,餘部投降崔慧景。韋珍乘勝奔馳前進,又打敗崔慧景,把降附的民眾七千餘戶遷徙到內地,表奏朝廷設置城陽、剛陵、義陽三郡來安頓移民。高祖令韋珍移鎮比陽,蕭賾派他的雍州刺史陳顯達率部前來侵犯。城中將士都要求出戰,韋珍說:“敵軍初到,士氣銳利,不能立即挫敗它,暫且共同堅守,等到他們攻城疲憊之後,再行出擊也為不晚。”於是韋珍率眾憑城拒戰,殺傷敵軍甚多。雙方相持了十二天,韋珍趁夜打開城門偷襲敵軍,敵軍於是奔逃潰退。韋珍憑戰功晉爵位為侯。

高祖親自率軍南征,韋珍向皇帝獻計獻策,並且說自己在邊地任職時間長久,知道那裡的要害之處,願意充當前驅。高祖令韋珍為隴西公源懷衛大將軍府長史,轉任太保、齊郡王長史。遷任顯武將軍、郢州刺史,他在州任上有聲望有政績,朝廷嘉獎他。升任為龍驤將軍,賜給驊騮馬二匹、五十匹、谷三百斛。韋珍就召集州內孤貧的人,對他們說:“天子因我能夠安撫你們,所以賜給我穀物布,我怎麼敢獨自享用。”於是把朝廷所賜的財物全部分給了他們。不久,加授韋珍為平南將軍、荊州刺史,與尚書盧淵一道征討赭陽,被蕭鸞的部將垣歷生、蔡道貴打敗,免官回到鄉里。臨別之時他對盧淵說:“皇上聖明,志在併吳會,用兵機要,實屬上。倘若荊楚一帶有事,恐怕老夫又會不得停歇啊。”後來皇帝征伐樊、郢,起用韋珍為中軍大將軍、彭城王元勰長史。沔水以北平定之後,以韋珍為建威將軍,試守魯陽郡。

高祖再次南征,路經韋珍的郡所,加授他為中壘將軍、正太守。韋珍隨從皇帝到清水,高祖說:“我近來一再親自出徵,你經常跟隨我在中軍任事,這一次征戰,也想要與你同行。但三鴉之地地形險惡,除了你就沒有人能夠固守了。”因此令韋珍辭別回去。及至高祖在行宮駕崩,軍隊隱匿消息退回,到了韋珍的郡所才公開發喪。韋珍還朝,被授予中散大夫,不久加授鎮遠將軍、太尉諮議參軍。永平元年(508)逝世,終年七十四歲。追贈為本將軍、南青州刺史,定諡號為懿。

武功人蘇湛,字景俊,是曹魏侍中蘇則的後代。晉末大亂,蘇氏家族避居黃河以西。世祖平定涼州之後,蘇則回到鄉里。蘇湛的父親蘇擁,字天。。,任秦州撫軍府司馬。蘇湛年輕時頗有才器,涉獵群書。二十餘歲時,舉秀才。後任奉朝請,領侍御史,轉任員外散騎侍郎。

蕭寶夤征討關西的時候,以蘇湛為行臺郎中,蘇湛深受其信任。孝昌年間,蕭寶夤大敗而還,朝廷任他為雍州刺史。後來自己猜疑畏懼,殺害中尉酈道元,於是聚兵反叛朝廷。當時蘇湛因病在家中臥不起,蕭寶夤派姜儉告訴蘇湛說:“元略接受蕭衍的意旨,想要除掉我。酈道元來到這裡,事情不可揣測。我不能坐以待斃,現在只能為自身之計,不再作魏國之臣了。我與你死生相約,所以據實相告,死生榮辱,與你相共。”蘇湛聽了這番話之後,失聲痛哭。姜儉急忙勸止說:“你怎麼竟然這樣痛哭?”蘇湛說:“我百口之家,即將遭到屠滅,為什麼不痛哭!”又大哭了數十聲,才慢慢對姜儉說道:“你替我轉告齊王,他本來是窮鳥投林,仰仗朝廷的保護,才像今天這樣榮華寵耀。正值國家多難,不能盡忠報德,竟想乘別人不備,懷不善之心。聽信路旁無知之人的話,想要憑弱敗之兵,據關問鼎。如今魏國德政雖然衰落,但天命並未改變。況且他的恩義,沒有廣施於人民,只能看到他的失敗,不可能看到他成功。我蘇湛不能以百口之家,為了他而受到族滅。”蕭寶夤又告訴他說:“這是我自己救命之計,不得不這樣。之所以不先告知你,是因為怕你會阻止我的計劃。”蘇湛回覆說:“凡是要成其大事,應當得到天下奇士的支持。如今你只同長安的賭徒小兒們計議,豈有能辦成大事之理?我蘇湛深恐庭院中必定會生荊棘。只期望求得完整的骸骨迴歸鄉里,倘若因這次生病而死去,就可以下到黃泉去見我的祖先了。”蕭寶夤素來器重蘇湛,由於蘇湛有病,而且知道他不會為自己所用,就聽任他回到武功。

蕭寶夤失敗,莊帝即位,徵召蘇湛到京任尚書郎。蘇湛來到朝廷之後,莊帝對他說:“先前聽說你回答蕭寶夤時,多有美妙的言辭,說給我聽聽吧。”蘇湛頓首謝罪道:“臣雖然言辭不如伍被,但志節始終不改,自認為可以超過他。但是我與蕭寶夤遊深厚並約以死生,對他所說的話只是盡我的心,但不能使他不反叛朝廷,這是臣的罪責。”莊帝聽了心中喜悅,任命他為散騎都尉,仍兼任尚書郎。不久遷任中書侍郎。出帝即位之初,蘇湛因病回到鄉里,在家中去世。朝廷追贈他為散騎常侍、鎮西將軍、雍州刺史。

裴務之弟裴宣,字叔令,知識廣博頗有辯才,早年就很有聲譽。少年時喪父,侍奉母親和兄長,以孝友著稱。裴宣舉為秀才之後,來到京都,拜見司空李訁斤,同他在一起談話,從早上談到夜晚,李訁斤對他嗟嘆不已,稱讚不絕。司空李衝頗有鑑識人才的能力,見到裴宣後對他十分器重。

高祖在位之初,徵召裴宣為尚書主客郎,令他與蕭賾派來的使者顏幼明、劉思效、蕭琛、範雲等人對應接。後來裴宣轉任都官郎,遷任員外散騎侍郎。舊有的法令規定這個職位與吏部郎同班。高祖曾經聚集佛門僧人宣講佛經,命裴宣論證疑難,他的議論很有造詣,高祖非常讚賞。遷都洛陽的時候,朝廷以裴宣為採材副將。裴宣承奉使命很合皇帝的意旨,朝廷讓他擔任司空諮議參軍的官職。這個官職解除以後,轉授他為司州治中,兼司徒右長史,又轉任別駕,仍舊任長史。裴宣聰明銳而有才幹,總攝州府之事,從來沒有遲滯和差錯,遠近之人都稱道他。

世宗在位之初,授任裴宣為太中大夫,兼本郡中正,仍任別駕之職。又任司州都督,遷太尉長史。裴宣向朝廷進言說:“自從遷都以來,凡是佈陣作戰之處,以及收軍回兵的道路上,所有屍體骸骨沒有被人掩埋的,請求下令各州郡戍派人巡檢,妥為掩埋。並且明令各個送出兵丁的鄉里:誰家有人死於戎役的,都讓其招魂復魄,祭祀其亡靈,免除其一年的租調;家人受傷殘廢的,免去其兵役。”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議。

裴宣後出任為徵虜將軍、益州刺史。他善於綏靖安撫,甚得羌戎百姓之心。朝廷克復晉壽之後,改置為益州,把裴宣所任之州改為南秦州。起先,有陰平的氐族首領楊孟孫,據有民戶數萬,自立為王,勾結蕭衍,屢次侵犯邊地。裴宣就派使者前去招撫曉諭,曉之以逆順禍福之理,楊孟孫恩,就派他的兒子來到朝廷以示歸附。武興的氐人姜謨等一千多人聯名上書請求朝廷延長裴宣的任職期限。世宗對他十分讚賞。

裴宣之家世代以儒學為業,他常常羨慕清廉退讓之士。經常嘆說:“以賈誼的才能,出仕漢文之世,卻不曾歷公卿之任,難道不是他的時運嗎?”於是對他所親近的賓客說:“我本來是一個民間士人,向來就沒有入世之志,僅只是因為朝廷文書下達催促,才使我走到這一步。接受俸祿用以養親,懂得學問又不能用來為國爭光,瞻顧往昔哲人的言論,我也可以辭官歸民了。”因而上表請求免官。世宗不予准許,裴宣就寫作《懷田賦》以表述自己的心志。永平四年(511),裴宣患了重病,世宗派太醫令從驛道騎馬前往探視,並賜給御藥。裴宣一向喜讀陰陽之書,自從開始得病,就知道自己不會痊癒,因而自己算定了死亡的期,結果證實了他的預言。時年五十八歲。世宗對他之死到悲傷和惋惜。追贈他為左將軍、豫州刺史,定諡號為定。不久又將諡號改為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