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德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另一方面,漢文帝勘斷案件數百起,很少使用刑罰。真可謂是一位仁德的君王。”有人問傅玄:“漢文帝廢除了斷趾、割鼻等刑,這可以說是仁政吧?”傅玄說:“這是匹夫之仁。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要為天下蒼生謀求長遠利益,決不能僅僅注意這些小事。正因為如此,班固也認為漢文帝的仁德並不在於廢除刑。他在《景帝贊》中說:‘孔子稱這類人能繼承三代一直傳下來的正確的治國之道。確實是這樣啊!周代和秦國壞就壞在政策法規周密而嚴峻,儘管如此,臣、內亂仍然層出不窮。漢朝建立後,掃除煩瑣苛刻的政令刑法,與民休息,到了文帝,增加了以恭順勤儉的方略,景帝遵守先輩的路線,五六十載之間,便做到了移風易俗,民風醇厚,談周必稱成康,言漢必稱文景。美啊!’這才是真正的王道!”]有人問:“漢武帝雄才大略,可以與前代的哪個皇帝相比?”虞世南說:“漢武帝繼承六代的帝業,海內殷富,又有高人相助,總攬英雄,駕駛豪傑。內政方面,提倡禮教,外方面,開拓疆域。制度憲章,煥然可述。比起秦始皇來更其偉大。至於驕奢佚,殘暴肆,也僅次於秦始皇。功勞有餘,德行不足。”[班固的《武帝贊)說:“漢朝承接了歷代弊端,高祖撥亂反正,文帝、景帝注重養民,對於考究古代禮樂制度之事,還很缺乏。漢武帝一登上寶座,就高瞻遠矚,罷黜百家,推崇六經,獨尊儒術。接著在全國訪求、推薦優秀人才,使其建功立業。興辦太學,修建祠廟,改正月為一年的第一個月,確定曆法,規範音樂詩歌的章法,修建祭天禪臺,頂禮各種神靈,封地給周朝的後裔。漢武帝時的號令建制,光彩煥然。他作為斷承人遵循先祖的偉大事業,有高祖、文帝、景帝三代人的風範,象武帝這樣雄才大略的人,假如不改變‘文景之治’的謙恭儉樸以救助百姓的政策,那麼,就是《詩》《書》所稱讚過的制度又能超過漢武帝多少呢?”由此推斷,秦皇漢武,都是創業之君,但不是守成之主。]從前周成王年少登基,又有管、蔡等四國叛亂;漢昭帝八歲即位,也有燕王旦、益長公主和上官架的謀反。成王不懷疑周公的忠誠,昭帝委任大將軍霍光攝政。二人誰做得更好呢?
魏文帝曹丕認為:周成王體現了武王美善的氣質,繼承了賢母的胎教,召公為保傅,呂望為太師。會說話的時候,負責朝見的官員就教他辭令,能走路的時候,負責宮庭禮儀的官員就引導他學習禮節。所以他從小就養成了滿足於儀容要威嚴壯美、言談要合乎德義的習。就是說成王是在沐浴德行的清風中長大,骨裡澱積著高貴的血。即便如此,他還誤聽管、蔡對周公的誹謗,迫使周公率兵東征,去平定叛亂,致使上天震怒,顯出凶兆來,然後他才皤然悔悟。他一直不相信周公的高尚品德,卻相信秘藏在金櫃裡周公的禱告,這不是很糊塗嗎!
而漢昭帝的情況就不一樣了。父親漢武帝不象武王一樣仁德,母親“拳夫人”鉤弋不象邑姜一樣賢惠,伺侯他幼年生活的是大姐蓋長公主,輔相是上官架和霍光。當老師的沒有仁孝的品質,作輔臣的沒有治國安邦的才能,完全可以說是出生在深官之中,成長於婦人之手。然而他的美德天生成,他的品行與生俱來,在十四歲的時候,就表現出早和素有的明達,發現燕王劉旦誣陷霍光的書信有詐,不但不懷疑霍光,而且表揚了他的忠誠。昭帝不是等到開啟了類似金拒的秘密,看了史官的記錄才醒悟的啊。假如讓成王和昭帝壯年時執政,換個時代,換了輔臣,改變原來的文化氛圍治理國家,那麼漢昭帝可稱讚的地方不見得比周成王少。
[大將軍霍光和上官架共同執政輔佐昭帝,上官妒恨霍光受寵,一心要除掉他,就以燕王的名義起草了一封偽書,誣陷霍光以帝王的儀仗檢閱羽林軍以及種種意謀反的行為。昭帝沒有相信。]有人說:“漢宣帝明察政事,難道不是漢光武一類的國君嗎?”虞世南說:“漢宣帝在市井裡巷長大,知道民間的疾苦,所以對政務非常留心,提撥重用有才能有學識的人。他之所以採取嚴刑重法的政策,探究其中的原因,其源在於法家申不害、韓非子那裡。古人說過:‘圖王不成,用其有弊病的權謀足以稱霸;圖霸不成,霸術中有弊病的權謀將會是什麼後果呢?只有身敗名裂。’漢光武大仁大義,是位成就王道的皇帝。漢宣帝以法治國,是位成就霸業的皇帝。將此二人相較,恐怕不能類比。”[元帝在做太子時,曾向宣帝提意見,認為他執法太嚴。宣帝變了臉說:“我漢家向來錯使用霸道、王道,怎麼能只用仁德化來危害政權呢!”雖然從這句話可以知道宣帝的謀略不夠遠大,但是他採用或寬容或強硬的法制還是有原因的。從前漢高祖進入秦國,曾約法三章,秦人非常滿意。這是從和緩刑法的好處方面講。曹的軍師郭嘉勸曹說:“漢末的政治失敗在太寬鬆,袁紹卻以寬鬆去救偏,所以不得要領。你用強硬的法規來糾正,上下就會知道制度在哪裡了。”這是說法制運用得當。《左傳》說:“政策寬鬆,國民就會散漫,這時就應當用猛烈的法令來糾正;太猛烈了,民眾又會變得殘忍,這時就應當再實施寬鬆的政策。用寬鬆來調濟猛烈,用猛烈來調濟寬鬆,政治才能平衡。”(尚書》說:“刑罰的使用,要時輕時重,審時度勢。”《周禮》說:“治理新建的國家要用輕典,治理動亂的國家要用重典,治理安定的國家要用中典。”由此看來,法治的使用,要看在什麼時候。時機適宜,怎麼可以輕視嚴刑峻法的作用呢!]有人問:“漢元帝多才多藝,溫文爾雅,是保持文治的好皇帝嗎?”虞世南說:“帝王的才華,應該表現在文德武功上。論文則應體察、把握自然法則,以此為指導思想來制定政策法令;論武則應制止暴亂,平息戰火,穩定社會,團結人民。這才是做帝王的宏圖大略。至於鼓瑟吹蕭,和詩譜曲,這是文人墨客、歌伎演員們的事情,做天子哪能去鑽研呢!”[漢元帝多才多藝,琴彈得很好,這並不是最大的優點。為什麼這樣說呢?
東漢末哲學家徐幹寫的《中論》講過:“小事情明白,大道理忽略,身邊的人事清楚,長遠的規律糊塗,自古以來沒有不因此而發生動亂,不亡國的。
這裡所說的‘詳小事、察近物’,是指能聽出音樂、歌曲是否和諧、美妙;能鑑別書法雕刻是否漂亮、彩;出口成章,能言善辯,對答如;對小說詩詞心領神會;對於擊、駕車、書法、術數很有技巧。所謂“遠數、大道”是指仁慈足以覆蓋蒼生,恩惠足以託養百姓,光明足以普照四方,智慧足以統帥萬物,手中的權力足以應付變化萬端的時局,推行的義舉足以使經濟繁榮,威望足以遏止黨歹徒的發難,武勇足以平定暴亂。能夠辯別臣民們反映的情況是否實事求是,然後通過實際行動來考察他們。明白興廢的源,通安危的界線。能做到這些,做皇帝的素質就完備無缺了。”歷史上,反面的事例也不少。例如從前魯莊公能歌善舞,於是國人寫了《蔽笱》一詩來諷刺他;魯昭公善於修飾儀容,才招來逃亡晉國的禍患。這樣說來,做皇帝的即便視力如離婁一般銳利,聽力如師曠一般銳,箭象後界一樣準確,書法象史籀一樣高明,只能說是有專職人員的才能,對治理國家沒有一點兒好處。
東漢丞相匡衡規諫漢元帝的《改政書》說:“接受國家權力的帝王,務必要繼往開來,創立功業,使先輩的光榮傳統芳百世;繼承政治路線的君主,務必關心宣傳先王的功德,同時要發揚廣大。如今陛下的聖明賢德有上天庇佑,能愛護天下百姓,然而陰陽不和,惡詐的勢力沒有受到制止,這恐怕是由於參政議政的官吏們沒有宏揚先帝的豐功偉績,反而對制度的運用與否爭辯不休。國家把已經取得其成果的事業放在一邊,而為那虛妄不實的空頭理論紛紛擾擾,我常常為此暗自遺恨。希望陛下從大局出發,好好關心總結治理國家的經驗,這才是永保文德武治的大事啊!”有人問:“建立過偽政權,改國號為新的王莽,起初謙恭禮讓,難道不是曾被稱作一代名士嗎?等到他當了皇帝后,居尊傲慢,荒殘暴,為會麼前後判若兩人呢?”虞世南說:“王莽是一個生慘酷、詐、虛偽的人。沒有發達的時候,沽名釣譽;權力搞到手之後,稱能據傲,目中無人。偽裝的畫皮一旦撕掉,天生的真面目就暴出來了。他不聽規勸,自高自大,至死不知悔悟,四海冤獄重重,怨聲載道,最終還是做了漢光武帝劉秀掃清道路的垃圾。”[班固說:“王莽出身於皇親國舅,最初紆尊屈貴,身體力行,企圖沽名釣譽。當他在漢成帝、漢哀帝在位輔政的時候,勤勤懇懇,為人處事正直謙恭,處處被人稱道,莫非他就是孔子所說的‘在國有名,在家有譽,口頭上仁義厚道,行動上背道而馳’的偽君子嗎?然而王莽本質上是一個惡不仁卻有諂媚取悅、虛偽詐之術的人,加之四位叔父王鳳、王商等都是世代權臣,他憑藉父輩的勢力,又趕上漢室正處在衰敗之際,皇位三次虛設,而王太后壽命又長,長期作為他的靠山,使他能玩詐權術,最終釀成了奪位篡權的災禍。由此推論,王莽篡位也是天意,不是單憑個人詐所能做到的。
“王莽一旦篡奪了政權,南面稱王之後,居於不該他佔據的地位,被推翻的趨勢比夏桀、紂王還要險惡,然而王莽卻能若無其事地自命黃帝、虞舜再世。他依仗其威勢和詭詐,無法元天,茶毒生靈,因此全國譁然,百姓沒有了生活的樂趣,朝野怨恨,眾叛親離,四處舉事,各地城池失守,國家分崩離析,致使全國的城鎮變成了廢墟。有史以來,所造成的災難沒有比得上王莽的了。穢聲,氣數短命之輩,據說向來就是準備好要給賢明的帝王掃清道路當垃圾的。”孫權在談到呂蒙時說:“呂蒙年輕的時候,我說他只不過是不辭繁難,果敢有為罷了。長大以後有了學問,長了智慧,謀略奇至,僅次於周瑜,策劃徹底打敗關羽的麥城之戰,勝過魯肅。魯子敬給我的奏章說:‘帝王興起之際,都要有所驅除。除去關羽無需顧忌。’這是魯肅對內不能辦事,對外說大活罷了。我也原諒他,沒有隨意責怪他。”]夏代的少康、漢代的劉秀,都是中興之君,誰更值得稱道呢?
虞世南說:“這二個帝王都是復興先人未竟之業,使先王的功績發揚光大的人。中興之名相同,業績的內容卻不一樣。為什麼這樣說呢?劉秀藉助處亂思治的民心,誅滅獨夫民賊王莽,乘著混亂打敗亡命之徒,成功比較容易。至於少康,夏氏滅亡已有二代(后羿和寒浞),祖先的遺業已很渺遠,母親懷著他逃亡在外,生於異鄉,沒有受過父輩的教誨,沒有強大、貼近的親人,生在背井離鄉的戰亂之中,離失所,但是他能在艱辛坎坷的喪亂之際奮鬥,終於成就了帝王大業。中興的君王,少康應為第一。”[魏文帝的長孫曹髦問朝臣荀顗:“夏商已經衰落,國王和丞相也都死絕了,少康收集夏朝的群眾,復興了大禹的事業。漢高祖崛起民間,打敗了秦國和項羽,考究他們的功德,誰大誰小?”荀顗回答道:“創造與繼承,難易不同。少康功德雖美,不過是中興而已,與漢世祖劉秀同等水平也就可以了。至於高祖劉邦,我以為更勝一等。”曹髦說:“少康在國破家亡之後淪落為諸侯的奴隸,然而他能廣施恩德,表明他有所圖謀,最終還是消滅了過、戈兩個部落,恢復了大禹開創的基業,夏商的宗廟得以祭祀,祖先的遺產沒有散失。不是大仁大德,哪能建立這樣的功勳呢!而劉邦利用天下土崩瓦解的形勢,一舉取得政權。就他本人而言,為人之子,幾次危害到他的親人;為人之君,他所依靠的是賢明的丞相;為人之父,卻不能保護自己的子女,身死之後,國家幾乎滅亡。如果與少康易時而處,他就未必能夠光復大禹的帝業了。由此推論,劉邦就該在少康之下了。”]後漢衰落混亂,是由於漢桓帝、漢靈帝二人兇殘的格所至,可是誰的責任更大呢?
虞世南說:“漢桓帝因國舅梁冀把握朝綱,胡作非為,在盛怒之下,與宦官密謀將其誅滅。可見桓帝很有些剛毅果斷的氣概,然而宦官也因此專權,李膺和太學士郭泰等二百餘人聯合反對宦官勢力,被宦官集團以‘黨人亂政’的罪名逮捕下獄,後雖釋放,但終身不許做官,宦官勢力從此不可遏止。由此看來,朝政動亂難道不是起因於漢桓帝嗎?古話說:‘民不聊生,天下哀號,正是新的君王開天闢地之良機。’漢靈帝即位後,國衰民疲,正好施行善政。百姓關心國事,都希望振興朝綱。可是靈帝重蹈覆轍,又讓宦官以‘黨錮之禍’的罪名誅殺了一批大臣,危害比第一次更其嚴重,終於導致國破家亡。這個執掌帝王權柄的人,把整個國家推向了毀滅的邊沿,他自己雖然只活了34歲,總算沒有死於非命,也夠他幸運的了。”[漢桓帝問侍從他的愛延:“我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愛延回答道:“在漢朝帝王裡屬中等。”桓帝問:“怎麼講?”愛延說:“尚書令陳蕃主持政務,國家就可以治理好;宦官們干預朝綱,國家就發生混亂。因此知道陛下既可以讓你行仁政,也可以讓你做惡事。這就是中主的意思。”虞世南說:“在泯江的源頭,水量只能飄起木杯,到了下游,乘大船才能渡過。漢元帝的時候,任用佞臣弘恭、石顯,到了後漢桓帝、靈帝的時候,又有單超、張讓干政,既然敗壞了倫常道德,皇室、國家的滅亡便無可避免了。漢朝到了這步田地,其禍是一步步種下的。所謂‘星星之火不滅,到了漸成燎原之勢時又有什麼辦法呢?’可見凡事一頭就得慎重對待。嗚呼,百代之後,都要引以為鑑啊!”古話說:“寒者易為衣,飢者易為食。”晁錯說:“國家富強,鄰國動亂,正是有帝王之志者的大好機會。”由此可以明白,昏君委實是在為未來的明主開路啊!]自從漢室衰落,天下分崩,曹(字孟德)挾天子以令諸候,劉備(字玄德)憑蜀地險要,孫權(字仲謀)靠江淮堅固,三分天下,成鼎立之勢。
這三個人都開創了帝王基業,建立了霸主宏圖。三人誰優誰劣?
虞世南說:“曹的軍事謀略,幾乎元人能比,所以他能打下建國的基礎。雖身居朝廷相位,實懷雄才大略。然而他譎秘詭詐,心反常,疑心重,忌諱多,所以他殺害了伏皇后家族數百人;因意見不合便毒死他的謀士荀或;因嫉恨不與之合作的孔融,便將其殺害;崔琰儀表堂堂,曾作為曹的替身接見匈奴使者,事後他又覺得沒面子,也被他殺害;婁生只因為說錯一句話就被他砍頭;桓劭已經自首,跪下求饒,他說:‘只要長跪不起,就可饒你不死。’最後還是被殺。不講仁德,只用刑戳,可見他暴極了。然而他閒談時好自比周文王,實際本不是。汝南名士許劭給他的評價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雄。’這話說得非常恰當。
“劉備對四川的太守劉璋能以禮相待,委任諸葛亮為軍師從不懷疑,做君王的,這是最好的仁德表現。孔明是舉世聞名的奇才,可與輔佐成湯的伊尹、武王的呂望相比。君臣同心,如魚得水。只因國小兵弱,蜷縮在閉的蜀地,要同時分心對付魏、吳,與大國抗衡,顯得力不從心。假如與曹易地而處,使劉備的遠大計謀得以施展,使關羽、張飛的英武得以發揮,把諸葛亮的才能全部用上,那麼,他的霸主之業必然成功。
“孫權在其兄孫策奠定的基礎上,任用前朝的文武百官,憑藉長江天險,僅能自保而已,比起前二人來,就有所不及了。”[修《三國志》的陳壽說:“劉備的智謀才幹,比不上曹,所以開拓的區域也較狹窄。”晉朝的清官張輔說:“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撥亂反正的國王,首要的、本的是要得到好的將相,僅憑自身一人英勇善戰是不行的。
諸葛亮通禮義,瞭解風雲變幻,算的上是輔佐一統天下的帝王之才。劉備沒有強大的實力,卻能讓他鞠躬盡瘁;關羽、張飛都是豪傑,卻能讓他們忠心耿耿為他效力,這說明劉備有獨特的本領。人與人相處的原則是:光明正大的和陰險詐的不會互相配合,才能出眾的和平庸愚蠢的不能互相合作。
曹即使在安全強盛之時,這些人也不會為他效力,更何況在危難之際呢。
假如讓劉備擁有中原,他開創的基業將會與周王朝媲美,怎會僅僅得一個‘二傑’(指劉與曹)的稱號呢。”曹丕問吳國的使者趙諮:“吳王是怎樣的一位君主?”趙諮回答說:“是一位聰睿、明達、仁慈、智慧、雄毅、英略的君主。”曹問他有何具體表現,趙諮解釋道:‘魯肅出身貧寒,他能起用,證明他的聰睿;呂蒙是一普通士兵,他能提撥,證明他的明達;收留了你們的大將於而不加害,證明他的仁慈;攻佔了荊州,但沒有發生戰,證明他的智慧;佔據三州,虎視天下,證明他的雄毅;委屈求全,敬奉陛下,證明他的英略。”孫策中箭受傷調養的時候,把弟弟孫權叫到前說:“統率江東的千軍萬馬,在箭矢如雨的戰場上,當機立斷,與天下爭雄,你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才,以保江東,我不如你。”陳壽說:“孫權屈身忍辱,任用人才,崇尚計謀,象勾踐一樣奇異,確是人中豪傑,所以他才能獨據江淮,成就三分鼎立的霸業。”]晉宣帝司馬懿老謀深算,諸葛亮蓋世奇才,哪一個更高明?
虞世南說:“司馬懿出身於世代儒家,參與建立魏國的政制,在世事危難之際能有所救助,清理朝綱,文才武略,實有可稱道的一面。然而這人好玩陰謀,做事不講仁義,猜疑妒忌,詭計多端。譬如他為讓魏明帝自取滅亡,故意裝病,河南尹李勝離京赴任前去看他,他故意說胡話,裝得命在旦夕,使曹放鬆了警惕;他把何宴等人下獄後,任由獄吏審訊拷打,最後連誅三族。象這類傷天害理昧良心的事,正人君子是做不出來的。用這種虛情假義對待一切事物,倘若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到中原地帶去會戰,以他的謀來對孔明的統帥有方,恐怕就不是對手了。”[東吳時的張微在《默記》中談論到司馬懿和諸葛亮二人的憂劣時說:“漢朝滅亡,天下三分,這二人同時生活在風雲際會的時代,投靠了一方之主。
孔明從蜀漢開始活動,地盤只有一個州,與大國相比,只佔九分之一,指揮著數萬軍隊,長馳於祁山一帶,意氣奮發,大有飲馬河、洛的壯志。司馬懿擁有天下十倍之地,仗著兼併的大軍,城壘堅固,部隊銳,不敢斬將擒敵,卻只能自保而已。假如孔明不是死於五丈原,涼州、雍州(今陝甘寧一帶)的軍隊和武器裝備還在,戰爭繼續下去,誰勝誰負很明白。比起司馬懿來,孔明不是更高明嗎?”]西晉前夕的景王司馬師和他的弟弟文王司馬昭,哪個比較賢明?
[魏明帝曹睿駕崩,立養子齊王曹芳,託咐曹與司馬懿輔佐曹芳。司馬懿殺了曹,大權獨攬。曹芳在位三年,司馬懿死,兒子司馬師(字子元)被封為景王輔政,廢除曹芳,立曹丕的孫子曹髦。司馬師死後,他的弟弟司馬昭(字子上)被封為文王,又代其兄輔政,殺了曹髦,立曹的孫子曹奐。
後來曹奐也被廢除,封為陳留王,他讓位給司馬炎(字安世)晉武帝,從此進入西晉時期。司馬炎稱帝即位後,滅了東吳,統一了天下。到了晉惠帝即位,天下大亂,開始了五胡人主中原的大動盪時代。]虞世南對司馬昭兄弟的評價是:何晏說:“唯有深邃,才能領悟懷天下的含義——夏侯玄(字太初)就是這樣的人;唯有機謀,才能成就天下的重任——司馬師就是這樣的人。”由此可知,有將相之才的人,在青少年時期就要表現出來。在司馬懿誅滅曹的時候,司馬師鎮靜如常,其智慧謀略已很明顯了。揚州都督毋丘儉和刺史文欽舉兵討伐他的時候,被他打得全軍覆沒,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英雄氣概。雖然他在謀略上勝人三分,但他能忠心保衛王室;雖然威名震主,但為人臣子的名節無可指責;權勢顯赫但能善始善終。這就很值得讚美了。
他的弟弟司馬昭繼承了大將軍的權柄以後,鎮壓了揚州都督諸葛誕討伐他的戰亂;在南方,安定了淮海一帶的局勢;在西方,消滅了劉禪沒落的蜀漢。司馬昭部署軍政大事不失時機,一切以建功立業為重。可是在曹髦即位之後,不是用其聰明才智竭力協助;想學伊尹、周公,卻詆譭有學問、有聲望的人;殺了曹髦卻把罪名推在太子的門客成濟身上,自己給後人留下大逆不道的劣跡,最終還是成了歷史的罪人。這就是說,一個人的汙點是永遠洗不掉的。
[幹寶的《晉總論》說:“司馬懿以雄才宏量,順應時勢,走上了仕途,正遇上曹開始創業,使他能參與籌劃軍國大事,高明的謀略屢屢成功,終於投身於戎馬生涯,三代人馳騁疆場。他生深沉多疑,有城府,但又寬鬆容人,能聽取別人的意見;審時度勢,處理軍務能放開手;知人善任,能採納、提拔人才,所以能西擒反覆無常的孟達,平定遼東太守公孫淵的叛亂,消滅了與他同時受命輔政的曹,臨死前還殺了揚州都督王陵。屢次抵抗諸葛亮統率的大軍,還要對付東吳配合蜀軍的威脅。因此老百姓一致讚揚他的才能,晉室一統天下的趨勢從司馬懿開始初步形成。
“司馬師和司馬昭繼承了他創立的基業之後,內亂有夏候玄、李豐,外亂有毋丘儉、文欽,這兩起反對他的圖謀雖然策劃周密,還是走了消息,都被司馬氏鎮壓了。江東一市雖然戰亂再起,但他們穩坐京都,一次次想推翻他們的圖謀不但都被粉碎,反而使司馬家族的基業更加鞏固。後來起用鄧艾、鍾會,長驅入蜀,迅速打敗了昏庸的劉禪,劉禪投降,東吳滅亡,建立了晉朝,統一了天下。天意人事,通過這段歷史,不得不相信。
“司馬氏三代起初接受非同導常的委任,最後獲得軍政大權,到了司馬炎手裡,終於登上了帝王的寶座。
“司馬炎仁德厚愛,勤儉節約,平和而不放縱,寬厚而有斷決,所以人人歌頌國家從此可以振興了。當時的形勢是四海歡欣,萬民擁戴,放舟三峽,馳馬桂陽,勞役不失時機,江浙都來歸順,剷平了吳、蜀的堡壘,打通與這兩處往來的通障礙。在西晉武帝太康年間,書同文,車同軌,雖說不是圓滿的太平盛世,也基本可以滿足了。清明的官吏奉公守法,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可以稱得上是百年盛世。
“可是等到司馬炎駕崩,皇陵的土還沒有幹,國丈楊駿被殺,楊皇后被廢為庶人,朝中舊臣被誅滅的就有數十家。不久又發生了賈后假傳詔書讓楚王司馬瑋殺害太宰司馬亮的事件,事後楚王又被賈后以擅殺大臣的罪名誅滅。這樣殺來殺去,導致了一有危險,都沒有人幫助皇室子弟守護城池,而手足相殘的事卻年年發生。輔相沒有尊嚴,不受人敬重,被殺戮侮辱的災難卻隨時都會發生。全國山河沒有一座可保安穩的重鎮,雄關要道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被攻破。先是有李特在四川起兵,很快就攻下了荊州、揚州等地,繼而劉淵在山東、河北等地擾亂,也跟著割據為王,國家開始冰消土崩。二十多年,河、洛地區就荒蕪成一片廢墟,西北方的胡人紛紛稱王稱霸,二代皇帝大權旁落,大好河山群龍元首。為什麼會落到這步田地呢?只因為樹立的接班人權力落在朝廷命官之手,父皇臨終託附的重臣不是輔政的人才,國家的法紀不能貫徹實施,臨時湊合的政策反倒頻頻出臺。只要看看阮藉放形骸的行徑,就可知道禮教崩毀廢棄的由;考究庾純、賈充的所作所為,就可以看出輔相的荒誕乖張;想想郭欽所出的計謀,就可以明白北方各族為什麼有機可乘;細看傅鹹的奏章和魯褒的《錢神論》,就可以知道行賄受賄、買官邀寵的明目張膽。民風國勢到了這步田地,即便有中庸之才的將相,堅持禮義之治的君王,來治理這樣的國家,也無法使之起死回生了。即便僥倖出現這種奇蹟,也只能在祭祀祖廟的時候看到,在季札聽音樂論興亡的時候見到,範燮也要為之請死,賈誼必然為之痛哭了!更何況讓一個白痴晉惠帝司馬衷去面對這樣的局勢妮!然而司馬家族的耀眼的餘焰還沒有熄滅,所以艱鉅的使命又落在了東晉元帝司馬睿的身上。”]東晉自司馬睿之下,哪個皇帝比較賢明?
虞世南說:“晉朝自遷都建康(今南京)以後,有勢力的大臣專權,皇位虛設,政令刑法不是出自國王,王敦憑藉豪門望族的牢固的宗室基礎,坐擁長江軍事重鎮的兵權,恃才自負,仗勢拔扈,一心想當皇帝。要不是司馬紹明斷,丞相王導忠誠,晉朝的皇位幾乎被王氏篡奪。可惜司馬紹在位只有三年,倘若時間再長一些,依靠大批才德兼備的名,靠洛陽一帶民的擁戴,乘稱帝的劉聰和匈奴石勒正處在衰弱之際,那麼收復中原並不困難。”[東晉元帝司馬睿正趕上國家分裂,他乘機在建康創建基業,後晉明帝司馬紹即位,大將軍王敦威震朝野,準備謀反,明帝與丞相王導、中書令溫嶠等決心征討王敦。敦兵敗而死。]有人問:“桓玄有奇才遠謀,結果還是滅亡了,為什麼?”[桓玄,字敬道,父桓溫官拜大司馬。桓玄博學多才,以英雄豪傑自居,晉安帝司馬德宗時為丞相,封楚王,後強迫皇帝讓位。]虞世南說:“做國王的要有虛懷若谷、容納萬物的氣量。要能象天地一樣寬廣,真誠的誓言必須兌現,然後百姓才會樂於擁護愛戴。可是桓玄這種人,只有淺薄的小聰明,沒有寬宏謙虛的高尚品德,正好趕上東晉末年天下大亂,皇室威不服眾,所以桓玄才能張牙舞爪地恣意妄為,僥倖行險,以圖一逞。當時正值劉裕奮發英姿、掃蕩群雄之際,桓玄最終被滅族身亡,這也是他應得的下場。”[戰國時的楚大夫鬻權說:“發頒法策法令能為天下謀利益的,就是道;上下相親相愛,就是和;民眾不訴求就能得到,就是信;能消滅禍國殃民的惡勢力,就是仁。仁與信,和與道,這是帝王的武器。”這樣看來,亂世英雄的浮淺智謀,是無助於得到民眾的擁護的。]南北朝的宋武帝劉裕(字寄奴)滅了桓玄,又幫助東晉維持了數年殘破的江山,然後才稱帝。梁武帝時期的著作郎裴子野認為他比司馬懿、曹卓越,這是怎麼回事?
虞世南說:“魏武帝曹是曹騰的孫子(曹騰是漢桓帝時的宦官,收夏侯嵩為養子,曹是嵩的長子,所以曹的真正祖先是夏侯氏),累世榮耀顯貴,三代人在漢朝享了三十多年福。等到董卓亂漢,與山東豪雄趁機而起,消滅了罪魁禍首董卓,這也並非曹一人的功勞。司馬懿歷任魏晉的將相,權傾朝綱,國家的興亡由他掌握,處在安全穩固的位子上,奉皇帝的詔書征伐、誅殺犯上作亂的人,他的權勢、地位,用高屋建領也不足以比喻。
劉裕就不一樣了,他是一個普通老百姓,提劍首創大業,不到一月,就安定了苟延殘的晉室。他所鎮守的句章大小隻有州府的一半,統率著一郡之兵,攻殺四川守將譙縱;西入長安,擒獲了後秦姚泓家族;在山西大峴山打敗了南燕慕容超;在嶺南,打敗佔據廣州的焦循,焦氏父子全被斬首。帥旗所指,攻元不克,戰無不勝。觀其豁達恢宏,有漢高祖劉邦的風度,看他勝算在握,可與光武帝劉秀媲美,只可惜在位時間太短,大志未酬,否則他的業績不可限量。這就是為什麼認為他比司馬懿、曹卓越的緣故。”[裴子野說:“宋武帝劉裕劣跡比曹多,功德比司馬懿大。他從一個普通士兵起步,數次抗擊孫恩的烏合之眾;振臂摧毀了荊州、郢州桓玄的牢不可破的軍事家族勢力:雙管齊下,戰車長驅,山東一帶的軍事重鎮就蕩然元存;回戈直指江、湘,五嶺的大小山頭都被肅清;他命令建威將軍孫處自海道襲擊番禹,廣州遂被席捲;起用資歷輕微的朱齡石,四川便被收復;羌族匈奴被他的軍威震攝,攻守、君臣之勢很快倒轉了過來;督率氣萬里的大軍安定中原後,假借天命,仿法前代帝王,終於登上皇帝的寶座。這可以說是以仁義取天下了吧。”裴子野還說:“桓玄有文武奇才,立志雪洗國破家亡的恥辱,身處戰亂之際,調兵遣將,未經浴血奮戰就意外地取得群雄盟主的地位,繼而向全國發號施令,策劃統一大業,不到一年,晉安帝讓位,盜竊了國家權力。他自以為名望超過了漢高祖,功勳比得上曹、司馬懿,就妄圖過過皇帝的癮,讓四海都來恭恭敬敬朝賀自己。到了他假傳聖旨封賞的王謐、桓謙,利用人民渴望太平的心理鎮服群雄,王綏、謝混等較後發跡的相繼出人頭地,追隨他的本家兄弟,都被安各地軍政部門的時候,老百姓為他得逞之迅速而驚駭不已,不得不屈服於他的暴力之下,不敢有非分之想。當時的劉裕才是丹徒縣的一介平民,參軍後上司讓他率領的不過數十人,後來糾集同盟,共謀起義,討伐桓玄,閃電般地攻下了徐州和京口,不到半旬就蕩清了建康,號令群雄,長驅江漢,不容桓玄有息之機就消滅了他,使頻臨滅亡的晉室又得以苟延殘。自軒轅黃帝以來,還沒有象劉裕這樣用兵神速的。如果不是絕世少有的雄略,如果不是東晉的氣數到了盡頭,怎麼能這樣呢?
“由此可知,當人民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能治理喪亂的王朝自然要興起。”]宋孝武帝劉駿和明帝劉彧哪一個賢明?
虞世南說:“這二個皇帝的殘忍雖然表現不同,其本卻是相同的。誅殺賢良,手足相殘,朝內沒有陳平、周那樣的丞相,外部沒有齒相依的睦鄰,把國家的最高權力給這種昏庸元知的人,難怪能讓蕭道成趁國家破敗之機宰割天下,不到一年,國璽易手。這正如莊子所說,珍貴的東西,捆綁、封鎖得越牢,恰恰是為大盜提供連鍋端的方便。千思百慮,終歸還是失敗,千古為之長嘆!至於權力的傾覆、淪喪,還不是最不幸的!”[宋孝武帝名駿,宋文帝第三子,官拜江州刺史。他的弟弟劉劭殺害文帝后,劉駿與他的主簿顏竣於江州起義,征討劉劭,打敗劉劭,並將其父子梟首示眾。宋明帝名彧,宋文帝第十八子,即位後就把孝武帝二十八個兒子全部殺害,而且又千方百計掩飾他的罪行,致使天下騷亂。明帝駕崩,子劉昱即位,更其荒無道,被蕭道成殺死篡位,建國為齊。]南北朝時齊國的建元(齊高帝蕭道成年號)至永明(齊武帝蕭賾年號)年間(公元429——493年),被稱為太平治世。真的是這麼回事嗎?虞世南說:“蕭道成是創業之主,知道稼穡的艱難,而且自己生活儉樸清雅,衣食起居務求簡單樸素。齊武帝蕭賾則很重視後宮的華美,有失過度雕飾,但是他把一切政務都委託給少傅王儉,朝廷的典章法令都由王儉草撰,都說禮教文化的興盛,就數永明年間,一致讚揚蕭賾的輔相用人得當。”[孔子說到衛靈公的無道時,康子說:“這樣的國君,怎能不亡呢?”孔子說:“要是讓仲叔圉來管理外,由祝駝管理宗廟祭典,由王孫賈統領軍隊,這樣,怎麼會亡呢?”這裡講的就是任用有德之人的好處。
田單做齊國的宰相時,有一次過淄水,有老人淌水過河,被凍得打顫,田單解下皮衣給老人穿,引起了齊襄王的反,說:“田單這樣施惠於人,是不是想奪取我的江山?不早些準備,恐怕他就要先下手了。”這裡講的是任用有德之人的壞處。
正因為此,齊襄公才嫉恨齊國陳氏的廣施功德。晏子對齊襄王說:“從禮制上講,個人做好事不能超出家族的範圍,朝廷的命官不能假公濟私,這種行為必須制止。”齊襄公討厭田單施捨國人,有一個以串珠玉為生的匠人對他說:“大王不如表揚田單的慈善,下令說:‘我擔心有人在捱餓,田單就收容饑民到府上;我擔心有人在挨凍,田單就脫下自己的皮衣給他們穿。他的這種行為使我很滿意。’田單做了這樣的好事,大王能表揚他,這樣一來,田單做好事,也就等於你大王做了好事,人民就要謝你了。”從此以後,人們在街談巷議時都說:“田單所以會愛擁民眾,那是大王教導的結果呀!”由此看來,國王要想收回大臣們的權利和功德,應當象晏子和串珠人所說的那樣去做。
從前漢高祖病危,呂后問他身後誰當丞相合適,劉邦說:“曹參可以。”又問他曹參以後呢,他說:“王陵可以。但是王陵這人有些憨厚,陳平可以協助他。陳平這人智謀有餘,但是難以獨當大任。周寬厚穩重,但文化修養不足,然而能安定劉氏天下的,必然是周。可以讓他當太尉,掌握兵權。”宋高祖劉裕病重時,告誡太子劉義符:“將軍檀道濟雖有才幹,卻沒有遠大志向。徐羨之、傅亮按說沒有野心。謝晦常跟隨我南征北戰,頗知機變,將來有什麼變故,必然是他搞的,可以用調他到會稽的辦法來處理這件事。”做國王的,在任賢用能的問題上應當象劉邦和劉裕這樣。]南北朝時期的宋朝和齊朝,被廢的國王共有五人。這五個廢帝都很驕狂暴,彼此沒有什麼不同,有的被殺害,有的乾脆國破人亡。是不是他們本兇頑,自取其禍,因而被上天拋棄,故意用他們來使國家滅亡呢?
虞世南說:“人所以有上智下愚的差別,是因為各自稟受的氣質不同。
至於具有中庸修養的人,都是來源於培訓和學習。自宋王朝和齊王朝以來,負責培養太子的東宮裡的老師,都濫竽充數而已。高貴的和下賤的,由於禮教的原因,互相隔離,良好的教育沒有辦法得到,導師都是由職位決定,很少據德才選拔。這五個後來做了國王的太子,生平庸無奇,又沒有周公、召公一樣的導師,良師益友的規勸聽不到,委瑣狎的小人惡習倒沾染了不少。以如此卑下的質地,生活在如此野蠻俗的環境中,國破身亡的下場,是註定無可避免的了。”[賈誼說過:“從前周成王還在襁褓之中的時候,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姜太公為太師。保的作用,就是保養好太子的身體;傅的作用,就是用仁義道德輔導太子;師的作用,就是用知識禮儀教育太子。這是三公的職責。
此外,還設置了三少,叫做少傅、少保、少師,分別負責太子的飲食起居。
因此,太子在懂得學習的童年時期,三公三少就用孝、仁、義、禮來培訓教育他,讓他離遠惡的小人,不讓他看到醜惡的行為,然後選擇天下端莊正直的人才,孝順父母師長、和睦兄弟姐妹的益友,和博聞廣見、有道德、懂權術的人跟隨在他左右,和太子朝夕相處。所以太子見到的是正直無私的行為,聽到的是正直無私的言談,行的是正道,因為前後左右都是品行端正的人。一個人習慣了與正人君子相處,自己也會不知不覺地走上正道,就象生長在齊國的不能不使用齊國高雅的語言一樣;習慣了與小人相處,就象生長在楚國的人不能不使用楚國俗的語言一樣。
“秦王讓趙高輔導太子胡亥學習判案,耳濡目染的不是殺人、割鼻就是夷滅三族。所以今即位,明天就用活人做靶子練習箭。忠言規勸的說是誹謗,為他深謀遠慮的說是妖言惑眾,把殺人當做割草玩一樣。難道胡亥天生惡嗎?不是,是因為教導他的知識都不是正理。”晉惠帝的太子司馬通犯了罪,校尉閻纂上書說:“我常常想,遹長期生活在深宮中,沉緬富貴尊榮,憑著先帝創造的條件,生活優越,父母嬌寵。
為他選擇老師時,我見都是選自名門望族的富貴人家,很少有來自寒門的有學問、有情的讀書人,或者有漢武帝做太子時衛綰、周文那樣的好老師,和剛正不阿的汲黯、鄭莊那樣的好輔臣。這樣一來,太子遹就無法學到忠孝之道。古代的禮儀規定:太子要以士人的際方式與民眾平等相處。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他知道貧賤之後方可做貴人。如今他自己毀了東宮,也傷了國家元氣,其所以到了這種的地步,不單單是太子的罪過。諸王子的導師、友人和來往的文人墨客也都是出身豪門,和這些人相處,怎麼會互相切磋、有所教益呢!現在太子遹言語悖逆,接受懲罰的時候,仍然格守做兒子的規矩,還可以考慮重選師傅,令其改過自新。選配遊藝談學方面的師友,應當是出身寒門,學問和品行都卓然自立的人,以及經歷過艱難困苦而名聲、行為清廉正直的人,使之與太子相處、遊學,杜絕他與皇親國戚的戚紈絝子弟和輕薄賓客往,只討論古今孝子如何事奉雙親、忠臣如何報效朝廷,以及知過即改的道理,使他聽到的都是為善之道。恐怕只有這樣,才是萬全之策。”由此看來,對太子的教育,必須選品學皆優的人擔任,這對於國家來說是最重大、最迫切的問題了。]梁元帝蕭繹聰明博學,平定禍亂,最終還是國破家亡,為什麼?[元帝是梁武帝蕭衍的第七子,名繹,官拜荊州刺史,曾平定大將軍侯景的叛亂,以荊州為都城。西魏萬紐於謹入侵梁王朝,被俘後,於謹用土袋將其壓死。]虞世南說:“梁元帝天資聰睿,書畫術數,無一不通,可以說是文武全才。他憑藉順利的形勢討伐逆賊,雪洗梁簡文帝被殺的國恥家仇,因功成名就而繼位,確有可稱道之處。然而在國難之後,創傷還沒有恢復的情況下,相信強敵西魏的甜心語,因偏愛江漢而留戀不去,棄置了建康故都,把兄弟子侄都打發到偏遠的地方,人為地使手足成了仇敵,一旦有事,都在孤獨偏遠之地,不能與他分憂。結果是身亡國滅,生靈塗炭,把河南和湖北全部放棄,確實讓人嘆惜。”[《淮南子》說:“仁和智,這是最美好的才能!仁的意思是愛人;智的意思是知人。愛人就不會採用暴的刑罰;知人就不會導致國家的混亂。這就是夏商周三代所以昌盛的原因。智伯有五種過人之處,仍然避免不了被人殺害,原因就在於他不愛人;齊王建有三種過人之處,仍然被秦人俘虜,餓死在共邑(今甘肅涇川北),原因就在於他不知賢任能。所以說,仁最關鍵的是愛人,智最關鍵的是知人,這二點不首先具備,即使明察聰慧,靈機智,還是不能避免國破家亡。”有人問:“周武帝宇文邕雄才大略,身先士卒,可惜在位十年,只活了三十六歲。假如壽命再長些,讓他充分發揮其軍事謀略,他一定能統一天下,成為一代明主嗎?”虞世南說:“周武帝驍勇無敵,果斷剛強,謀略超人,看他鼓舞士氣能紆尊屈貴,領兵打仗號令嚴明,相比之下越王勾踐和齊國大將穰苴都比不上。
這都是勇猛的大將所應有的特徵,還不具備做皇帝的氣量。”由此看來,撥亂反正的領袖人物,首要的是應當收服將相之才以為己用,這才是最本的。不能單靠一人善戰去打天下。正因為此,劉向才說:“知人是王者之道,知事是臣者之道。多才多藝,英勇善戰,能有多大益處呢?”]南北朝時北齊的文宣帝高洋沉緬酒,恣意暴,他的瘋狂錯亂的行為,連夏桀、紂王都不去做。然而能國富人豐,沒有引起國亂人亡,為什麼?[齊文宣帝名洋,後齊高歡的次子,後魏元善見禪讓而登基。]虞世南說:“從前齊桓公奢侈佚,不守禮義,為人倫道德所唾棄,可是他內政外全權依靠管仲,結果還做了諸侯的盟主。齊宣帝高洋卑鄙汙穢,殘忍暴,古今無比。他把國家政務統統由宰相楊愔等人辦理,得以保護了國家和宗族的安全,這是因為他用人得當,所以沒有國破家亡。”[殷商時代有三個大臣,夏禹的孫子太康在位時有五個弟弟,都是賢德的人,可是國家還是滅亡了,京都成了一片廢墟,為什麼?
鬻子說:“國王與臣民們一同治理國家,主觀上想一定要行正道,但臣民們有合乎正道的意見,他未必能採納;一心想重用忠臣,但忠臣未必能接近他;決心講信用,但未必能付諸行動。虞公不聽宮之奇亡齒寒的忠言,晉國滅了虢國後,在回師的路上順便就把虞國滅了;仇由不聽赤章的意見,最終被智氏滅亡。天下無論哪個國家,都有忠臣謀士,關鍵在於用與不用罷了。如果不用,最後將給君主和有德行的人留下無窮禍患,到那時,正人君子也無法挽救敗局了。]南北朝時的陳武帝陳霸光出身於平民百姓,最後開創了帝王大業,他可以與歷史上的哪個皇帝相比?
虞世南說:“陳武帝由於有奇才,有遠見,懷匡復大志,有如龍躍大海之中,豹騰峻嶺之上。他掃蕩了籠罩皇宮的陰雲,恢復了梁朝蕭氏的傳統皇權。在西部抗擊北周的軍隊,在北方打敗了北齊高歡的殘餘勢力,謀略宏偉遠大,政令法規又沒有什麼疏漏,實在是一位開創基業的好皇帝,撥亂反正的大英雄。雖然比起宋高祖劉裕來有所不及,但比起齊高帝蕭道成要好得多了。”隋文帝楊堅由一個普通百姓,掌握最高權力,征服了西邊的蜀國,消滅了江南的後陳。楊堅能與晉武帝司馬炎相比嗎?
虞世南說:“隋文帝由於是周武帝於文邕的國丈,在北周衰弱之際,擔負著輔佐皇帝的重任,官封大丞相、大司馬,最後登位稱帝。他留心政治,凡有舉措,都歸功於皇恩,所以能安撫住新舊權貴,使朝廷和地方都能安定,內政和軍事兩方面的制度規劃,都有可觀的建樹。等到江淮一帶全部平走後,又統一了全國的文字和通規則。當時普天下有才德的人,都在企盼著太平。
可是自從滅了金陵陳國後,開始變得奢侈無度,雖然威加四海,但是不再留意處理繁雜的國務了。珠寶玉石堆滿宮室,美女佳人充斥後院,為了構建仁壽宮,幾乎把國庫都耗盡了。這樣一來,黎民百姓給得財力枯竭,中等生活水平的人家都快破產了。加之楊堅的猜忌心理益嚴重,裝神鬼的事自然多了起來。他殺戳親生兒子的嬪妃,離間上相楊素的母親[獨孤皇后的異母弟獨孤陀用貓鬼巫蠱,詛咒皇后,秦王楊俊的妃子和楊秦的母親都受了牽連]。朝綱因此紊亂,禮教因此衰亡。楊堅出名的怕老婆,因此皇后孤獨氏干預國家大事,幾個皇子殺的殺,廢的廢,除滅無辜的,扶持自己寵愛的[廢太子楊勇為庶人,立楊廣為太子]。功臣良將,也逐一被誅殺,所剩無幾。楊堅晚年的政治失誤比司馬炎多。建國不到三十年,就亡了國,這是自取滅亡,豈是天意?”[漢高祖想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叔孫通規諫說:“秋時晉獻公因為寵愛驪姬要廢太子申生,立驪姬的兒子奚齊,齊國因此亂了數十年,為天下所恥笑。秦始皇因遲遲不立扶蘇,使趙高得以假傳聖旨立了胡亥,致使國家滅亡。這些教訓陛下都很清楚。現在陛下如果決心廢長子立少子,我願意先死在陛下面前,以頸血汙地。”漢高祖說:“我只不過是開玩笑罷了。”叔孫通說:“太子是天下的本,基一搖,天下震動。怎麼能拿國家大事開玩笑呢?”漢高祖聽從了他的意見。
袁紹喜歡他的小兒子袁尚,就把長子袁譚過繼給其兄,好讓次子接班。
沮授進諫道:“人們說,萬人追逐一隻野兔,其中一人捕獲後,其餘想得到的就都停了下來。為什麼呢?因為有了歸屬。再說,同年歲的,以賢為貴,品德相近,以長子為貴。這是上古就立下的制度。往前看,應當鑑取歷代成敗的經驗教訓;往後看,應當思量以逐免為喻的含義。假如固持已見,禍患就將因此而起了。”袁紹沒有聽從,後來袁氏兄弟果然結下了仇。
所以說,立親生長子為太子,是為了不使庶出的產生疑慮,有疑心就會有行動,同時立二人,就會發生爭奪。同時指定兩個兒子都是繼承人的,家政必然要出亂子,不出亂子那是因為雙親健在。雙親主事不亂,雙親一死必亂。這是大有深意的。]有人說:“王道、霸道的主張,就照你說的辦好了。敢問人死後賜諡號,以及改用新的歷法,改變服裝顏,從而使人耳目一新,這又表示什麼?”我的回答是:古代確定諡號,是為警戒後代,按照死者生前言行事蹟,給予一個有評價意義的名號。這對國王、對親屬,都不能有所隱諱。現在的臣僚們不管名實如何,只求使死者尊貴偉大就行。古人實事求是的作風已經早就不存在了。
從前季康子問孔子“五帝之德”的意思,孔子說:“天有五行,為金、木、水、火、土。這五行按時令替變化,才滋育生成萬物[一年三百六十,五行中的每一行配七十二來生長育化]。五行由五位正神來掌管[五帝就是主管五行的天神]。古代帝王改朝換代時都要改變國號,以效法五行。五行主神輪主事,有始有終,相生相剋,這裡也有象徵的意思。因此生而為王的,死後要配五行。因此太昊配木[勾芒為木的正神],炎帝配火[祝融為火的正神],少昊配金[蓐收為金的正神],顓頊配水[玄冥為水的正神],黃帝配土[后土為土的正神]。帝王改立年號,對五行所象徵的德,各有各的崇尚,所崇尚的恰恰是其派生的德[比如木生火,崇尚木德的,所崇尚的顏卻是火的顏——赤。因為木是本,木生火,所以木與火的關係就象母與子的關係]。
夏代的后稷以金德稱王,金生水,水黑,所以崇尚黑;殷商以水德稱王,水生木,但殷代崇尚白[水生的木本應崇尚青,所以尚白,是因為避諱土德的尚青。土德本應尚白,因土生金,金白。但因土為其餘四行之主,四季中都有土德主事。五行用事,首先從木開始,所以土德崇尚的顏為木之青]。周代以木德稱王,木生火,故尚赤。這就是三代服飾顏不同的原因。到了漢初,賈誼認為漢應以土德稱王,因為五行的轉移,應依據相生相剋的法則[五行的代替,常據金木水火土相剋的法則]。秦朝是水德,所以他說漢朝是用土剋制了它。劉向父子認為帝王是從木德代表的震方即東方產生的,所以庖犧氏第一個受的是木德,其後以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這樣的順序,數到漢代,應當是屬火德,所以漢高祖起事之初,神母夜哭,符合了白帝死赤帝生的瑞兆,劉邦才得到天命所授的統治權。上古時的共工,以水德夾在水生木、水克火之間,與秦朝是同樣的命運,因為處的位置不對,所以都命不長。
[在我看來,帝王的興起,各依其本源,在神農至舜的五帝之後,各有其承繼。怎麼知道的呢?漢是堯的後裔,堯以火德稱王,五行轉了一圈,正好建立了漢朝,所以漢朝也是火德。袁紹時,耿包說:“赤的火德已經衰盡,袁是舜的後代,舜是土德,舜在保佑你,所以你應進取。”這是因為他知道帝王的興起各有其本源,在五帝之後各有承繼。秦是顓頊的後裔,顓碩應是水德,所以秦也是水德。]按照這一法則推論,即使經歷一百代,都可以知道其興亡衰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