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君德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鬻子曰:“君子與人之謀也,能必用道,而不能必見受也;能必忠,而不能必見入也;能必信,而不能必見信也。故虞公不用宮之奇謀,滅於晉;仇由不聽赤章之言,亡於智氏。天下之國,莫不有忠臣謀士,但在用與不用耳。苟為不用,反貽君謗,賢人君子,安能救敗亂乎?”)陳武帝起自草萊,興創帝業,近代以來,可方何主?

虞南曰:“武帝以奇才遠略,懷匡復之志,龍躍海嵎,豹變嶺表,掃重氛於絳闕,復帝座於紫微。西抗周師,北夷齊寇,宏謀長算,動無遺策,實開基之令主,撥亂之雄才。比宋祖則不及,方齊高則優矣。”隋文帝起自布衣,光有神器。西定庸蜀,南平江表,比於晉武,可為儔乎?

虞南曰:“隋文因外戚之重,周室之微,負圖作宰,遂膺寶命。留心政治,務從恩澤,故能綏撫新舊,緝寧遐邇,文武制置,皆有可觀。及克定江淮,鹹同書軌,率土黎獻,企佇太平。自金陵滅後,王心奢汰,雖威加四海,而情墮萬機,荊璧填於內府,吳姬滿於下室。仁壽雕飾,事將傾宮,萬姓力殫,中民產竭。加以猜忌心起,巫蠱事興,戮愛子之妃,離上相之母(貓鬼事起,秦王妃及僕楊素母,皆坐焉。)。綱維已紊,禮教斯亡,牝雞晨響,皇枝剿絕,廢黜不辜,樹立所愛(廢太子勇為庶人,立晉王廣也。)。功臣良佐,誅剪無遺。季年之失,多於晉武,十世不永,豈天亡乎?”(議曰:漢高祖以趙王如意易太子,叔孫通諫曰:“昔晉獻公以驪姬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為天下笑。秦以不早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今陛下必廢嫡而立少,臣願先伏誅,以頸血汙地。”帝曰:“吾直戲耳。”通曰:“太子乃天下本,本之一搖,天下震動。奈何以天下戲?”乃聽之。

袁紹愛少子尚,乃以太子譚繼兄後。沮授諫曰:“世稱萬人逐兔,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賢,德均以長,上古之制也。願上惟先代成敗之誡,下思逐兔分定之義。若其不改,禍始此矣。”紹不從,後果構隙。

故曰:立嫡子者,不使庶孽疑焉。疑則動,兩則爭。子兩位者,家必亂;子兩位,而家不亂者,親猶在也。恃親不亂,失親必亂。有旨哉。)或曰:“王霸之略,請事斯語矣。敢問歿而作諡,及改正朔,易服,以變人之耳目,其事奚象?”對曰:“古之立諡者,將以戒夫後代,隨行受名,君親無隱。今之臣子不論名實,務在尊崇,斯風替也久矣。”昔季康子問五帝之德於孔子,孔子曰:“天有五行,木火金水及土。分時化育,以成物。”(一歲三百六十,五行行七十二,化生長育。)其神為五帝緯(五帝,五行之神。)。古之王者,易代改號,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終始相生,亦象其義。故其生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昊配木(勾芒為木正也),炎帝配火(祝融為火正也),少昊配金(蓐收為金正也),顓頊配水(玄冥為水正也),黃帝配土(后土為土正也)。

帝王改號,於五行之德,各有所尚。從其所王之德次焉(木家次位火也。木家尚赤,以木德義之普,循其母,兼其子也)。夏后氏以金德王而尚黑,殷人以水德王而尚白(水家尚青,而尚白者,避土家之尚青也。土家宜尚白,為土者,四行之主,主於四季。五行用事,先起於木,故土家尚木青也。)。周人以木德王而尚赤。此三代之所以不同也。及漢之初,公孫臣賈誼以為漢土德,以五行之傳,從所不勝(傳移之傳也。五帝相代,常從金木水火土相勝之法也。)。秦在水德,故謂漢據土而克之。劉向父子以為帝出於震,故庖犧氏始受木德,其後以母傳子,終而復始。自神農、黃帝,下歷唐虞三代,而漢得火焉。故高祖始起,神母夜號,著赤帝之符,得天統矣。昔共工以水德間於木火,與秦同運,非其次,故皆不永也。

(以吾觀之,帝王之興,各本其所出五帝之後,以定五德。何以明之?漢,堯後也。堯,火德王,故漢為火焉。袁紹時耿包曰:“赤德衰盡,袁為黃胤,以為袁舜後,舜土德君,故勸進焉。”是知帝王之興,各本其所出,五帝之後,有自來矣。今秦,顓頊後,水德也。故秦為水德焉。)以此觀之,雖百代可知也。

譯文三皇雖然沒有傳下修身治國的言論,但是他們潛移默化的仁德遍佈四海,所以天下老百姓不知把功勞記在誰的名下。[歷史上稱伏羲、女蝸、神農為三皇。]“帝王”一詞的內涵,就是依照自然的法則,有理論,有法規,因此天下太平。有了功勞,君臣謙讓,他們的美德,無形中變成了老百姓的行動,百姓當然不明白其中的奧妙。所以古代的帝王使用群臣不必有那麼多的禮儀法規、賞罰獎勵,就能使四海和美而不互相傷害。

[作為五帝之首的軒轅黃帝,依據陰陽四時制定曆法,按照農時所宜播種,充分發揮心智、體力和視聽功能,節約使用山林江河的資源,在位時有土德的瑞兆,所以號黃帝。顓頊高陽做領袖時。保護資源,治理土地,依據天象制定曆法,崇拜山川之神,並按其尊卑秩序制定禮儀,依四時五行之氣教化民眾,虔誠地祭祀天地之神、祖先之靈。凡天下之物,活動的禽獸,靜止的草木,大到名山大川的神靈,小到丘陵墳瑩的鬼魂,月所照之處,沒有不歸順的。帝嚳高辛當領袖時,取山川大地的財物,節約使用,撫養教育萬民,引導他們謀利益,按照月的升降制定曆法,認識到鬼神的玄妙而虔誠地祭祀,整個部落的景象顯得肅穆興旺,社會風氣顯得道德高尚。帝堯為領袖時,仁德涵養有如天空一樣廣博,智慧象神明一樣微妙,人民象葵花向般地追隨他,象禾苗企盼雲雨一樣仰望他,富有而不驕縱,高貴而不傲慢。

虞舜為領袖時,多麼微小的好人好事也都要表彰,多麼隱蔽的壞人壞事也都要暴,運用自然的法則來懲惡揚善,群臣心悅誠服而後讓他們遵守各種制度。

綜觀五帝的治國之道,都能善用無為而治的法則,並在運用中使之體現為最高的和諧,天下百姓在常生活中受到了實惠卻不知道是怎麼回事,行為合乎道義卻好象生來就有這種修養。這就是黃帝、顓頊、高辛、堯、舜之仁德的具體表現。]如果說五帝是以德治國,那麼三王(夏禹、殷商、周文王)的治國之道就是征服人心了。

[這道理可以用兩個人的話來證明。韓信說:“項羽所過之處,殺人放火,恣意殘害生靈,老百姓不順從他,就用暴力劫持。這是以勢壓人,名義上是稱霸天下,實際上喪失了人心。他的所謂‘強大’是很容易衰弱的。”諸葛亮說:“荊州雖然在名義上歸順了曹,實際上是迫於大軍壓境,並非心悅誠服。現在將軍(孫權)只要命令猛將與劉豫州(劉備)同心協力,合力破,一定能勝利。”由此言之,人心不服,敵人的攻勢很容易被打破。所以說:“王者之道,降心服志也。”]制定方針策略以防衰敗,為政清明,國防鞏固,然而並不發生戰亂,天下太平,君不疑臣,臣不疑君,國家穩定,人主安祥,群臣遵循仁義的規範進退有序,也可以達到美好而元患的大治景象。

[上古有過三代明王,開創大業,文彩風貌雖然不同,但盛世的美名卻是一樣的。夏代推崇忠實,忠實過頭了就產生野的弊,最好的補救辦法是崇敬。殷商時代,對忠的弊進行了改革修正,推崇敬鬼神,講尊卑,可是崇敬的弊是信,最好的補救辦法是文明教育。周代的統治者為了矯正殷商六百年的動盪不安,大力提倡文治。然而文治也有弊端,那就是人們會變得太虛偽,於是又反回來提倡忠君愛國。夏商周三代就這樣因循反覆,就象火大了用水救,救滅再生火,走了一個圓圈。因時制宜,救弊補偏,這就是三王的治國之術。]霸主的治國之術是以權勢來駕駛、以信譽來團結、以賞罰來使用人才。

不講信用,人才就會疏遠;賞罰制度毀壞,人才就會離去。

[《左傳)中記載:公元前633年,楚成王軍隊包圍了宋國的都城。宋成公派使者去晉國告急。晉文公召集群臣商量。晉之名將先軫說:“報恩、救難、立威、稱霸,就看這一次了。”晉文公的舅父狐偃(字子犯)說:“楚國剛剛得到曹國,最近又從衛國娶。現在如舉兵進攻曹、衛,楚必分兵援救,那麼齊、宋就可以解圍了。”於是晉國在被廬這個地方大規模地閱兵,按大國編制組建三軍。經商量,任命大夫郤縠為元師,統帥中軍。

晉文公一回國就致力於訓練民眾。次年,文公想使用他們。子犯說:“晉國戰亂多年,人民還不知道什麼是義,還沒有安居樂業。”於是晉文公加強外活動,護送周襄王回國復位;回國後又積極為人民謀利益,人民開始逐漸關心生產,安於生計。不久,文公又想用兵,子犯又說:“民眾還不知道什麼是信,而且還沒有向他們宣傳信的作用。”於是晉文公又征伐了原(小國名),約定三天內攻不下來撒兵。三後晉文公真的信守諾言,退兵三十里,向國內外證明他的誠實和信用。在這一系列行動的影響下,晉國的商人做生意不求暴利,明碼標價,童叟無欺,全國形成了普遍講信譽的好風氣。

於是晉文公說:“現在總可以了吧?”子犯說:“人民還不知貴賤尊卑之禮,沒有恭敬之心。”於是文公用大規模的閱兵來表示禮儀之威嚴,設置執法官來管理官員。這樣一來,人民開始習慣於服從命令,不再有疑慮,這時才使用他們。城濮一戰,迫使楚國撤兵谷邑,解了宋國之圍,一戰而稱霸諸侯。這都是晉文公善於用仁德教化的結果。

這是五霸之主以仁德治國的一面。]所以說,治國的本問題是怎樣用刑法與仁德,正確的方針是二者都不偏廢,相輔相成。天以陰陽二氣構成一年四季,人以刑德二法構成治國之道。

所以即便是聖人執政,也不可偏用其一。以這樣的觀點來看,運用仁德較多,刑法較少的是五帝,刑德並重的是三王,刑法較多、仁德較少的是五霸,只用刑法暴力而亡國的就是秦了。

[古代治理國家,其政制可分為三類,一是王者之政——靠的是人文教育;一是霸者之政,靠的是刑法的威力;一是強權政治——靠的是暴力酷刑。

其規律是教育不起作用就用刑法強迫,刑法不起作用就用暴力鎮壓,暴力也不起作用就屠殺。到這一步就不為王者所贊同了。所以唐太宗的名臣虞世南說:“從前秦始皇棄仁義而用暴力,以此雖然可以併六國,統一天下,然而坐天下就不行了。這就是運用刑法治國的弊端。”]有人問:“你所說的五霸之道我已聽明白了,敢問漢高祖劉邦和光武帝劉秀都是崛起於鄉問,平定了天下戰亂,開創了帝王大業。劉邦豁達大度,劉秀謹慎細心,各擅其美,龍飛鳳翔,所以能收拾殘局,保護人才,拯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然而就其濟世之大德,帝王之天威而比較,誰優誰劣呢?”曹植說:“昔漢室初興,劉邦因殘暴的秦王朝而起事,誅滅項羽,一統天下,光宗耀祖,功勳可比湯武,偉業傳子孫。他是帝王中的元勳,人君中的盛事啊!然而他的名聲。品行畢竟不那麼真正合乎道德,所以死了以後,果然讓兇惡的呂后肆元忌憚地幹盡殘酷暴的壞事。愛妃戚夫人被砍去四肢,挖目薰耳,喂上啞藥,扔在廁所中;趙王如意被幽囚,最後毒殺。親生骨連連遭受屠殺,呂氏家族獨攬朝綱,國家政權幾乎被呂氏篡奪。上述種種,難道不是劉邦缺乏深謀遠慮的結果嗎!

然而劉邦手下的猛將謀臣都是古今少有的奇才,只因為他能選任、重用他們,聽其言觀其行,所以才會統一天下,登上帝王的寶座。

漢世祖光武帝劉秀(高祖九世孫)繼承了皇室家族的仁善德,稟承了忠貞溫和的純正華,遵循外修風度內修神的要則,兼有儒家的美德和才華。聰睿豁達、博學多識、仁義智慧、開明寬容、慎重周密、樂施愛人,構成了他的品道修養。他所處的時代,多災多難,無法無天,正值皇家的氣數已盡,世道艱難之際。在這樣的時局下,他有如一聲雷,聲勢雄壯地舉兵起事,組織武裝力量來抗擊強暴勢力,發動起義部隊掃蕩殘軍敗將。他的大軍還沒有從南京出發,王莽已經被洛陽的亂兵殺死。象劉秀這樣的人,安邦定國的大計勝券穩以後才發動群眾,計劃謀略確定以後才採取軍事行動,所以每次進軍沒有攻克不了的堡壘,每次戰爭都沒有臨陣脫逃的士兵。他用寬厚仁慈之心來團結群眾,以超常的德行使遠方的人才慕名而來。因此,竇融聞聽他的名聲就如影隨形般地追隨他,馬援第一次見面就讚歎他的英明。

象虞舜一樣,有使九代人親密和睦的聲譽;象羲皇一樣,有高尚純樸的品質。

他謙虛地聽取下屬的意見有如周公一樣不辭勞苦,留心事務象計時的儀表一樣勤快。所以論功勞,他的業績非同導常;論尊高,他的事蹟不同凡響;論道德,找不出可挑剔的瑕疵;論品行,沒有不光彩的地方。劉秀所擁有的勢力並不大,文武輔臣也並不強,但是他最終做到了一統天下,創建了不可磨滅的功勳,讓金石碑銘刻記他的光輝業績,詩書文獻記載他的偉大。”所以說,漢光武帝比漢高祖更偉大。

[東漢末的史學家荀悅寫道:“漢高祖劉邦出身於普通老百姓,奮劍而取天下,不是由舜堯那樣的人禪讓接位,也不是湯武所委任的那種高官,全憑自己奮鬥,有如龍從雲騰,虎挾風行,徵亂伐暴,廓清天下,八年之間,海內平定,於是踏上了通天大道,登上了帝王寶座。自古以來,書籍所載,未曾有過。不是英雄豪傑,沒有寬容聖明的謀略,天命所授,神負扶助,哪能建立如此不朽的功勳!武王焚魚敬受大命,高祖揮劍斬白蛇,就有神女化作老婦哭訴赤帝殺了她的兒子,預兆天命的事物雖然不同,但其道理卻是一樣的。”《尚書》說:“上天的工作,要讓人來代替完成。”《周易》說:“湯武革命,上順天心,下合民意。”所講的也正是這個道理。

夏代崇尚忠誠,其弊是野、簡陋,因此殷代用崇敬來糾正;崇敬的弊端是信,因此周代用文明禮教來糾正;可是禮教又帶來了虛偽的弊,補救虛偽弊端最好的辦法是忠誠。結果夏商周三代帝王的治國之道轉了一個圓圈,走到終點卻又回到了起點。周秦之際,經過秋戰國六百年的戰亂,可以說是文治益嚴重的時候,秦不加以改革,反而推崇酷刑,使其弊更加嚴重。到了漢代,鑑於法治的教訓,進行徹底改革,於是取得了政權。

三國時的孔融說:“周武王從夏朝的開創者后稷到他那個時代,歷時十五代,卻只出現過白魚躍入舟中、赤鳥落在屋上的瑞祥。至於漢高祖,只因一人修積仁德,瑞兆就有四五起。他揮劍斬白蛇,蛇母為之哭泣;兩入長安,天上五星相聚。周武王伐紂時,殺了紂王,懸頭示眾;高祖進入秦都長安時,卻赦免了二世的兒子子嬰,並放了他。所以說,周武王在寬容大度方面也不如高祖。”唐太宗的名臣虞世南說:“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劉邦的功臣有三傑——張良、蕭何、韓信;劉秀的輔佐是二十八將——鄧禹、關漢等,但二十八將怎能比得上三傑?然而劉邦的功臣在其強盛之際幾乎都被誅滅了,劉秀對他的功臣卻都給予了優厚的待遇,使他們安享榮華富貴。

在這一點上,劉秀很值得稱頌。對這兩個人取長補短地進行比較,還是次要的事情。”這樣來講,漢高祖戰勝秦國和項羽,開創漢朝基業,家族的地位和國策的創建,一直傳了十多代,雖然沒有走上王者之道,作為霸者的功德,也夠偉大了。]有人問:“班固讚頌周朝,推崇周成王、周康王;讚美漢朝,推崇漢文帝、漢景帝。班固的看法正確嗎?”虞世南說:“周成王繼承周文王、周武王的傳統,以周公、召公為相,教化愚昧憨厚的民眾,因為仁德的風氣積月累,能象疾風吹蕩草叢一樣,自然會同泰民安,這並不值得眩耀。至於漢高祖,登基之後,理萬機,已亡的秦國遺留下來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漢文帝以仁慈寬恕為本,以清靜怡淡為法,掃除了秦始皇、項羽殘酷暴烈的作法,恢復了黃帝、堯舜溫和淳厚的風氣,很少使用刑法,這樣治理國家,是非常不容易的。假如他不被新垣平的妖言所惑,大搞信活動;不因夢見有人助他登天而寵幸鄧通的話,漢文帝就非常接近王道了。至於用漢景帝來比擬周康王,在德行上還有所欠缺。”[《史記》稱讚漢文帝說:“文帝即位,二十三年沒有增加宮室園林、車騎服飾;臣民有不方便的地方,就用國家的積蓄施捨,為人民謀福利;南越王趙陀自立為帝,文帝將趙陀的兄弟都召來,各給厚賜,以德化,趙陀大為動,於是改帝稱臣。文帝與匈奴曾有兄弟之約,但匈奴背約入侵,文帝派遣大將鎮守邊關,只守不攻,擔心深入匈奴腹地會侵擾百姓。被分封到東南沿海地區的吳王因故與文帝不和,藉口有病,不肯上朝,文帝不但不怪怨,反而派人送去手杖賞賜吳王,並傳語吳王年老,可以免朝。群臣雖然勸文帝用宣吳王人朝的辦法將其軟,文帝表面上聽從他們的意見,實際上不採納。

郎中令張武曾接受過吳王的賄賂,被文帝發覺後,不但沒治罪,反而賞賜他,讓他心懷慚愧。凡此種種,表明漢文帝一心一意以德服人,因此才出現海內殷富,國家繁榮的景象。這都是由於用禮義文明來振興國家的結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