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正在眾人誇獎許攸時,袁斌一直在不停地用“車”吃袁紹的子,一直到把袁紹的老帥將死了。
袁紹低頭看時大驚失,道:“怎會成如此局面。”袁斌微微一笑道:“父親,豈不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又有‘鷸蚌相爭,漁人得利’之說。曹孟德據有兗、豫之地,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東破陶恭祖(陶謙字),南敗袁叔父(袁術曾想趁機攻打曹,佔有兗州,被曹打得連退六百餘里,龜縮到九江城中不敢出來,窩囊之極,堂堂南方聯軍盟主被名不見經傳的曹打得一敗塗地,曹頓時名揚天下)此真勁敵也。若父親想虛國遠征幽州,那曹孟德率兗、豫之眾過延津、白馬以攻我,父親當如何應付?”
“這個…”袁紹頓時啞口無言。
“哼!曹若是敢來,我自擋之。”眾人一看,原來是三公子袁尚所言。
袁紹道:“顯甫,承德所言甚是,曹孟德極能用兵,我兒不可魯莽。”
“父親,我若不勝,甘當軍令。”袁尚憤憤地答到。
袁紹見袁尚意志堅決,無奈道:“即如此,前次你等兄弟四人曾各分得一萬兵馬,今又各據州郡,我再與汝兵五千,你當用誰為將?”袁尚道:“若用顏良、文丑二位將軍,不以為能也,我只用本部韓猛、呂曠、呂翔為將,必擒曹。”袁斌見袁尚將兩軍相爭的大事看成負氣賭勝的工具,忙對袁紹道:“父親,曹乃當世名將,破黃巾、平兗州、敗陶謙、逐呂布,身經百戰。手下猛將典韋、許禇、曹仁、夏侯淵皆萬人敵也。三哥如此輕率從事,我恐怕…”
“袁斌!”袁尚怒道:“你屢次小覷於我,是何居心?偏就你能為父親出力,我等就是無用之人嗎?”袁斌道:“三哥,小弟不是這個意思,只是要你多加小心,提防曹罷了。”袁紹見兩個兒子爭吵起來,頓時頭大如鬥。袁尚是自己從小看著長大的,而且無論品貌、情,還是為人都頗像自己,很得自己的喜愛;而袁斌雖是私生子,但自相認以來,多有建樹,屢立奇功,而且為人極有才華。手心手背都是,真是左右為難,只好居中和起了稀泥,道:“好了,好了,你們都是我袁紹之子,是手足兄弟,要互愛互助,不要老是爭吵。顯甫,你既然要與為父分憂,你率領一萬五千兵馬,前去黎陽駐紮,小心防備曹。”
“多謝父親!”袁尚挑釁似地瞟了一眼袁斌,轉身走了。
“父親…”袁斌正再勸袁紹改變主意。
袁紹揮手阻止袁斌道:“承德,不要再說了,你隨為父前去攻打幽州。”袁斌道:“父親,公孫瓚曾得朝廷封為‘幽州牧’,今雖已故去,其兄弟相爭,那是其內部的事,我們這樣冒然前去,恐怕會落人以口實。不如先上奏朝廷,等…”袁紹道:“誒,若是等朝廷下旨,為時晚矣。再說,前次征討黃巾時,天子賜我黃鉞,可專事征伐之事,如今幽州內亂,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我自當前往平之。”說罷,起身出去了。
袁斌長嘆道:“幽州公孫兄弟,不過疥癬之疾,派一上將前去,旦夕可平,今虛國遠征,我恐曹派兵以襲我後,我等基業若失,則無歸矣。”建安二年夏(公元197年4月),袁紹三子袁尚,以韓猛、呂曠、呂翔為大將,起兵一萬五千,來黎陽駐守,抵禦曹。
袁紹以審配、逢紀為統軍,田豐、沮授、許攸為謀士,顏良、文丑為將軍,親起大軍五萬,以公孫續為嚮導,親自北征幽州。又宣調袁斌、袁譚、袁熙為先鋒,將大軍分為三路,左軍由袁譚統率,率本部軍馬五千,袁紹再助五千人馬,共是一萬人,從幷州出兵,與劉和匯合,攻打盤踞在幽州中部的公孫越;中路由袁熙為先鋒,率本部軍馬一萬人,袁紹再助一萬人,共是兩萬人,直公孫越和公孫範的勢力界處,據險堅守,隔斷公孫兄弟的聯繫,使其不能互為救應,各自為戰;右路由袁斌統率,袁紹助兵五千人,袁斌派人去青州,調出輕騎兵一千人,弓弩四千人,由表弟高幹統領,從青州來與自己匯合。加上原來袁紹給的五千人,共是一萬人,攻打盤踞在幽州東部的公孫範;袁紹親自統率中軍三萬,護送糧草,隨後進發。
且說袁熙回到自己的營地,向部下通報此次作戰的部署。
謀士荀諶聽完了作戰部署,上前對袁熙悄聲道:“公子,小人有一計,可使袁斌小兒喪命於幽州,不但能為公子報仇,還能做得人不知,鬼不覺。”袁熙大喜,問道:“荀公有何計謀,可速速告知於我。”荀諶如此這般,這般如此說了一通,袁熙連連點頭。
袁斌在自己的營地裡認真地貫徹執行袁紹此次地作戰任務,本沒想到袁熙已經針對自己,佈下了一個陷阱,就等著袁斌往裡跳了。
袁斌正在想,是不是把分給自己的這五千人馬昧下來,後好帶回青州去。這時,袁紹派人來打聽是否還缺什麼?如果有什麼不足的話,可以直接向袁紹索要。
袁斌心想:“不如趁此時機,將田豐、沮授二人從袁紹處要來一人,以為自己之助力。如今田豐、沮授與自己關係尚算密切,以後自己時時造訪,天長久,必可使其歸順自己。此二人如有一人歸屬自己,那麼憑著他二人的關係,另一人也早晚會歸屬自己的。”想到這裡,袁斌前往袁紹大帳。
袁斌見了袁紹,以本部人馬皆在青州剿滅黃巾殘部,防禦曹、劉備為名,手下調不出來謀士和武將為由,向袁紹索要田豐、沮授二人中得一個。袁紹道自己也離不開他們,與以拒絕。撥辛評、張郃二人,以助袁斌。袁譚、袁熙見了也找各種藉口來索要人才。袁紹無奈,怕眾人說自己厚此薄彼,只得將大將鞠義拔給袁譚,淳于瓊拔給袁熙。
袁斌得此二人欣喜若狂,雖說辛評不如田豐沮授,而且辛評只是個二謀士,但也比自己手下劉子惠等人強多了,並且此人以忠義著稱,官渡之戰之後,辛毗投降曹,辛評氣憤而死,臨死託付審配將自己一家老小殺於辛毗面前,以恥辛毗變節。張郃乃世之名將有勇有謀,大戰張飛一百回合,兩人不分上下,只要自己拉攏了張郃,張郃兄弟高覽還能跑出自己手心。
遂對二人是極力拉攏。袁斌對二人,禮賢下士,食則同桌,本來也想寢則同榻的,但袁斌作為現代人,實在不習慣幾個男人同榻而眠,遂作罷。就是這樣,辛評和張郃也是大是。辛評乃二謀士,不如其弟辛毗受眾人重視,(辛毗屬於二頂尖級的謀士,辛評也就是二中下等的謀士),作為哥哥看到自己不如弟弟,心中雖不至於有所怨恨,但也鬱悶非常;而張郃乃作為武將雖然武藝,軍略高於顏良、文丑,但身為降將,始終在袁紹軍中受到冷落,比不了從袁紹起兵開始跟隨袁紹的原從武將。兩人見袁斌不擺架子,折節下士,對袁斌雖沒到發誓效忠的地步,但也視袁斌為生平知己。
眾人只待袁斌從青州調來高幹統領的人馬,與大軍匯合後,就要開赴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