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新樂府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賣炭翁唐·白居易【原文】賣炭翁,伐薪①燒炭南山②中。滿面塵灰煙火,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③?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④冰轍⑤。牛困人飢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⑥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⑦。手把文書口稱敕⑧,回車叱牛牽向北⑨。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⑩向牛頭充炭直。

【註釋】①伐薪:砍柴。②南山:終南山,在長安(今西安市)南面。③何所營:派什麼用途。④輾:同“碾”軋的意思。⑤轍:車輪輾出的痕跡。⑥翩翩:輕快得意的姿態。騎:騎馬的人。⑦黃衣使者白衫兒:唐朝的宦官品級較高的穿黃衣,無品級的穿白衣。⑧敕:皇帝的命令。⑨牽向北:唐代皇帝的宮殿在長安的北邊,牽向北,指把炭車趕向皇宮。⑩系:掛。直:同“值”【譯文】有位賣炭的老頭,在終南山裡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燻火烤的顏,兩鬢頭髮灰白,十個手指烏黑。賣炭得到錢作什麼用?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裡吃的食物。數九寒天可憐身上穿的衣服很單薄,但是心裡擔憂炭的價錢便宜,希望天氣更寒冷。夜裡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軋著冰凍的車轍趕路。牛疲乏了,人也餓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的泥濘中休息。兩個騎馬的人輕快地前來了,他們是誰?是穿黃衣服的太監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裡拿著公文,嘴裡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後拉轉車頭,吆喝著趕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一千多斤,宮市使者們硬是要趕走,老翁捨不得它,卻也沒有辦法。宮市使者們將半匹紅綃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做炭的價錢。

【賞析】《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雲:“苦宮市也。”

“宮市”的“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皇宮所需的物品,本來由官吏採買。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採購權也抓了過去,常有數十百人分佈在長安東西兩市及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名為“宮市”實際是一種公開的掠奪,其受害者當然不止一個賣炭翁。詩人以個別表現一般,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了“宮市”的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財物的罪行給予有力的鞭撻。

桃源行唐·王維【原文】漁舟逐水①愛山,兩岸桃花夾古津②。坐③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入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靜,出雲中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更問神仙遂不還。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出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自謂經過舊不,安知峰壑今來變。常時只記入山深,清溪幾度到雲林。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註釋】①逐水:順著溪水。②古津:古渡口。③坐:因。

【譯文】漁船順著溪走觀賞山水一溪;古老的渡口夾岸的桃花豔麗繽紛。坐看紅花一樹樹忘卻究竟走多遠;行至青溪盡頭空空蕩蕩不見有人。有一山入口暗行小徑開頭曲折;走不多遠旋即看見陸地廣闊無垠。遠遠望去有一個雲樹相聚的去處;近看卻是千家萬戶種滿花卉竹林。樵夫最初自我介紹他們漢代姓名;村中的居民都沒改變秦代的衣裙。他們居住的地方是武陵的桃花源;還在世外仙境建起了自得的田園。月明高照松下房舍窗欞一片清靜;雲中朝陽初到處是雞犬的吠鳴。聽說來了凡人大家集攏來看究竟;競相引領回家打聽家鄉近來情景。天一亮,他們就開門打掃街巷花徑;傍晚,漁人樵夫便乘小船回到山村。當初因為避亂先人離開混亂人間;再說來到這神仙境地就不想回還。深山峽谷誰也不知道人世間的事;外界看這裡也只看見渺遠的雲山。至今已不再懷疑仙境之難於聞見;只是塵心未盡仍然思念舊的鄉縣。出後儘管覺得桃花源山水遠隔;始終打算辭家去桃花源長期遊歷。自以為走過的舊路應該不會向;怎麼知道山巒溝壑而今已經改變。當時只記得進入山中後很遠很深,沿著青溪幾經轉折才到深邃雲林。天已經來到遍溪都是桃花水;辨不清桃花仙境該到何處去找尋。

【賞析】這是王維十九歲時寫的一首七言樂府詩,題材取自陶淵明的敘事散文《桃花源記》。清人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曾說:“意思,猶五穀也。文,則炊而為飯;詩,則釀而為酒也。”好的詩應當像醇酒,讀後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將散文的內容改用詩歌表現出來,決不僅僅是一個改變語言形式的問題,還必須進行藝術再創造。王維這首《桃源行》,正是由於成功地進行了這種藝術上的再創造,因而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得以與散文《桃花源記》並世傳。

橫江詞六首唐·李白其一【原文】人言橫江①好,儂②道橫江惡。一風三③吹倒山,白高於瓦官閣。

【註釋】①橫江:即橫江浦,在今安徽和縣東南,是長江下游的一個渡口。②儂:我,吳地(今江蘇南部一帶)人自稱為“儂”③一風三:連刮三天大風。

【譯文】人人都說橫江好,但是我覺得橫江地勢險惡無比。這裡能連刮三天大風,風勢之猛烈能吹倒山峰。江中翻起的白有瓦官閣那麼高。

其二【原文】海南去過潯陽①,牛渚②由來險馬當③。橫江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

【註釋】①海:倒灌進長江的海水。南去:從橫江浦往潯陽的水是西南向,所以說南去。潯陽:今江西九江。②牛渚:山名,在安徽當塗長江邊,北部突入江中,山下有磯,是唐代大江南北的重要渡口之一。③險馬當:險過馬當。馬當,山名,在今江西彭澤東北,山形似馬,橫枕長江,迴風撼,船行艱阻。

【譯文】倒灌進長江的海水從橫江浦向南去,途中要經過潯陽。牛渚山北部突入江中,山下有磯,地勢本就十分險要,馬當山橫枕長江,迴風撼,船行艱阻。橫江渡風波十分險惡,要跨渡這一水之江會牽動愁腸幾萬裡。

其三【原文】橫江西望阻西秦①,漢水東連揚子津②。白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③。

【註釋】①西秦:即西方之秦,借指長安。阻西秦,指視線為橫江的如山白所阻,望不到長安。②漢水:即漢江,長江的最大支,發源於陝西西南部,東南經湖北至武漢入長江。揚子津:古代長江下游的重要渡口之一,在今江蘇揚州市南,長江北岸。③峭帆人:指船伕。峭帆,高聳的船帆。

【譯文】從橫江向西望去,視線為橫江的如山白所阻,望不到長安。漢江東邊與揚子津相連。江中的白翻滾如山,如此險阻怎麼能夠渡過呢?狂風愁殺了將要出行的船伕。

其四【原文】海神來過惡風回,打天門石壁開①。浙江②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

【註釋】①打天門石壁開:洶湧的濤把天門山劈成兩半。天門,山名,由東、西梁山組成。東梁山位於當塗西南方,西梁山位於和縣以南,兩山隔江相對如門,故稱天門。②浙江:即錢塘江。錢塘江水洶湧,夏曆八月十八更為猛烈。此指橫江浦濤。

【譯文】橫江上常有急風暴雨至,洶湧的濤能把天門山劈成兩半。錢塘江八月的水比起它來怎樣呢?橫江上的波濤好似連山噴雪而來。

其五【原文】橫江館前津吏①,向餘東指海雲生②。郎今渡緣何事③?如此風波不可行!

【註釋】①橫江館:橫江浦渡口的驛館。津吏:管理渡口的小吏。②海雲生:指海上升起了雲霧,這是大風雨的預兆。③郎:古時對年輕男子的稱呼。這裡是津吏對作者的稱呼。緣何事:到底為了什麼事。

【譯文】我在橫江浦渡口的驛館前受到了管理渡口的小吏的相,他向我指著東邊,告訴我海上升起了雲霧,大風雨即將來臨。你這樣急著橫渡到底為了什麼事情呢?如此大的風波危險,可不能出行啊!

其六【原文】月暈①天風霧不開,海鯨東蹙②百川回。驚波一起三山③動,公無渡河④歸去來。

【註釋】①月暈:環繞月亮周圍的白光帶,是起風的預兆。②蹙:迫促。東蹙,迫向東南。這句是說海鯨東向,百川倒。③三山:山名,在今江蘇南京西南長江邊,三峰並列,故名。④公無渡河:樂府《瑟調曲》調名。據《古今注》記載:朝鮮水夫霍里子高早起撐船,見一白髮狂夫橫渡急,其阻之不及,夫墜河死,彈箜篌而唱:“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當奈公何!”曲終,也投河而死。這裡是借用樂府曲調名告誡人,橫江水勢湍急,勿輕易渡江。

【譯文】橫江之上經常月暈起風,整籠罩在風霧中,江裡的海鯨東向,百川倒。波濤大一起,聲勢浩大,三山都會被之搖動,橫江水勢湍急,千萬不要輕易渡江,如果輕易而渡,將會有去無回。

【賞析】開元十四年(726),李白來到了橫江浦,面對白滔天的長江,他以誇張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洶湧澎湃的長江天險圖。這組詩汲取了民歌的格調,語言自然,形象動人。《橫江詞》六首,多寫橫江浦波高險的景象和行人被阻的心情。詩句自然暢,情樸實真率,深受南朝樂府民歌影響。

靜夜思①唐·李白【原文】前明月光,疑②是地上霜。舉頭③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註釋】①靜夜思:在靜靜的夜晚引起的思念。②疑:懷疑,以為。③舉頭:抬頭。

【譯文】在前看天上明月灑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層層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下頭來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