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長城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收藏就要看書網,防止丢失阅读进度】
續上一壺熱茶,焚上一爐檀香,繼續我的述說。
上次說到迴歸故鄉,幾天了,這種思緒突然又轉回到北京,轉回到燕山山脈…
像每個到首都的人一樣,總是要到天安門和長城,想想1949年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的情景,體會一下“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氣魄。
不湊巧的是我們去的時候,長城籠罩在細雨中,天安門搖曳在朔風裡。早上八點從賓館出發,一個小時的車程,到達最有名氣之一的八達嶺長城,雨也接踵而至。買了雨衣,將自己從頭到腳地裹了起來,順著秦磚漢瓦攀沿而上,我想著牆內牆外那刀光劍影的歲月,描著烽火臺上狼煙四起的景象,尋著孟姜女哭倒過的地方,記起吳三桂因紅顏放任清軍入關的傷悲…歷史如同放影機,吱呀吱呀地拉動我的心絃;又好象轟鳴的裝甲,從我的腦海裡沉重地碾過——塵土飛揚,悵然若失。
我邁開步伐,著細雨,努力向上——雖然這個時候,我不知道要走到什麼樣的地方,也不知道誰會一直和我同路,但長城那連結歷史與現實的巨大力量催促著我,前進、前進、再前進。
一路行來,我都在問路過的人:好漢坡何在?人們總是向山的更高處指引,抬眼望去,雨霧如瀉而下,長城總在不遠處消失,又在更遠處閃現,蜿蜒盤旋于山脊之上。累了,靠著近旁的隘口,極目遠眺,山在雨霧中飄移,長城在山間穿梭;近了,紅葉在山坡上鋪開,在雨霧中含羞。我突然想起初中課本里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他有悠然自得的情懷;今天我們也學了一回,雨中登長城,讓幾千年的華夏曆史淡淡地沁入大地,潤物皆無聲——別有一份滋味在心頭。
走了一段,我硬生生地將雨衣脫了,讓北京難得的雨也淋一淋。抹掉一臉的水,吼上一聲——長城,我來了。
遺憾的是好漢坡的標識不知何時何故拆了,我們終沒有在特定的地方留張相片。不過,沒有了這樣的明顯定義,長城反倒處處是好漢坡了,而上得來的人個個都成了好漢,慶幸!
末了,雨還在下,只不過窗外的雨換成了天府之國的夜雨,溫柔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