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寫湘城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湖南,史稱“瀟湘”、“三湘”、“芙蓉國”簡稱“湘”其名字來歷之多可謂廣矣,地域傳說之多可謂博矣,湖南之名就源於其地處庭湖以南。
唐代安史之亂後置湖南觀察使,轄區包括庭湖以南,湘資二水域七州之地,湖南之名故此得來,揣想其淵源長的歷史文化,輝煌無比,令人心神嚮往,悠然前行。
列車從四川境內出發,順著大巴山的脊樑一路北上,望秦嶺,入陝西,轉而向東,再過湖北,沿著常德、益陽南下,第二天傍晚時分抵達湘省會長沙。
接連兩天都是大雨伴隨,雨腳從四川一直追到湖南,因此,此次無緣得見庭湖,錯過名聞天下的庭,略有遺憾,卻也為鐵路兩旁乍現波光的小湖而不斷驚喜連連,平地風景與西南腹地的群嶺峻峭大不同,再朝東,就是華東地區一馬平川的大平原地帶,湖南就處於雲貴高原到東南山丘、南嶺山地漢平原之間的替過渡區。
初到長沙,並沒有覺不習慣,湖南人嗜食辣椒,較四川有過之而無不及。
言語上也似曾相似,我打了一輛出租車到華盛花園,臨下車時,的哥對我說“你泊粥你泊粥”聽著就象“你不走你不走”愣了一下,我不走打劫麼?隨即反應過來,他是跟我客氣呢,其實是說“你慢走你慢走”長沙人講話鼻音重,多是平調,愛在末尾用“噠”好象我們常用的“嘛”沒有特別的含義,估計是語氣助詞,看來四川人對付湖南話應該不成問題噠。
朋友昨夜玩通宵遊戲剛剛睡下,我起個大早,獨自出門溜達。
長沙不大,而且還偏小,沒有大都市喧囂的人群和車水馬龍的嘈雜聲,一切都是靜靜的,因為城市小,所以很容易就悉了,不用擔心路,也不用擔心黑壓壓的數人頭,長沙自顧自的生活,象小家碧玉一般嫻雅著,溫靜著,友愛著。
一連幾天的雨,把這座城市清洗得格外淨,耿耿皎潔的還有路邊的大香樟樹,那是長沙的市樹,非常漂亮,油亮碧綠的葉子伸展開來,亭亭冠蓋,走在下面一身清涼。
從住地長嶺去市中心要經過一座立橋,橋頭目即處就是一株大香樟,拔的樹身直衝而上,與橋面平,冷漠的公路從此起,似乎即將進入碧碧森森的原始森林,上橋下橋都能看見它,出城入城從橋上來來去去,心裡樂不可茲。
長沙臨水,所以稱為“瀟湘”連續數天都在雨裡度過,晚上再伴著雨聲入眠。
據考證,“瀟湘”一詞始於漢代。《山海經·中山徑》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遊於江淵。澧沅之風,瀟湘之淵”到唐代中期,“瀟湘”不單意指湘水,而是被詩人們衍化為地域名稱。自宋以來,人們多以“三湘”代指湖南。為何稱為“三湘”?說法甚多。
一說湘水發源與灕水合後稱灕湘,中游與瀟水合後稱瀟湘,下游與蒸水合後稱蒸湘,總名三湘。一說湘鄉為下湘,湘潭為中湘,湘陰為上湘,合稱“三湘”近代一般用作湘東、湘西、湘南三地區的合稱,後泛指湖南全省。
多雨而水厚的長沙被一分為二,湘江滔滔南來,穿城而過,再汩汩北去,過昭山而入城,經三汊磯又轉向西北,至喬口而出望城縣,再過岳陽入庭,經長沙市境約25公里,整座城因此而呈對稱分佈。
天氣好的時候,站在著名的嶽麓山上可以把長沙城一眼望遍,想象當年武漢失守前夕,長沙被烈火焚城,在嶽麓山上觀望那場長沙大火,心驚膽戰,大火是如何焚燬了這座古城,真是心痛之至,再見如今重建之後的城市,美麗而秀氣,不免對身邊的湘人們敬佩三分,那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呵。
嶽麓山上,主人一個不察被我帶路,只有硬了頭皮朝前走,兩人在密林裡鑽進鑽出,爬坡翻嶺,錯過嶽麓書院,錯過愛晚亭,錯過許多本該拜訪的長沙風物情景,倒是揀了無數遺憾在心裡,五個小時的跋涉以後,終於從山裡走了出來,面撞上湘江,安自己說,地球是圓的,一直走一直走,總會走到噠。沿江正築路,路面泥濘不堪,阻了歸路,加上方向相反,自己又跟橘子州擦肩而過,遺憾倍深,那座美麗的小島只來得及從車窗裡遙遙望一眼,聽說島上民眾生息繁衍,自成樂園,路築成後,湘江兩岸赤壁如霞,白沙如雪,垂柳如絲,檣帆如雲,這般景象只有留待我再到長沙時。
夜裡,大雨傾盆,我坐電腦前,那廝在客廳裡忽然問我:“阿巫,你知道長沙又叫芙蓉國嗎?”他不是雅人,卻來考我陽白雪的問題,瞪他一眼,不忿的說,咱只知道蓉城是成都。後來才明白“芙蓉國”確是湖南別稱,來自“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大概因為當時湘江域多植芙蓉,所以有芙蓉國之稱,自那句“芙蓉國裡盡朝暉”問世後,湖南就被普遍稱為“芙蓉國”噠。
關於湘地,有一聯寫道: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應識九歌心。
三戶地,指楚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聯中的意思看得不大明白,猜想那是勵人心志的,到得離開長沙時,幾個人一起送我上機,飛機在長沙近郊盤旋了幾分鐘,從空中鳥瞰長沙,狀似芙蓉,阡陌通,山水靈秀,嬌媚萬般,忽忽有點明白屈原憤投汨羅江的心境,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