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三十五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權懷恩,雍州萬年人,周荊州刺史、千金郡公景宣玄孫也。其先自天水徙家焉。祖弘壽,大業末為臨汾郡司倉書佐。高祖鎮晉陽,引判留守事。以從義師之功,累轉秦王府長史,太宗遇之甚厚。又從平王世充,拜太僕卿。累封盧國公卒,諡曰恭。父知讓,襲爵,官至博州刺史。
懷恩初以廕授太子洗馬。咸亨初,累轉尚乘奉御,襲爵盧國公。時有奉乘安畢羅善於調馬,甚為高宗所寵。懷恩奏事,遇畢羅在帝左右戲無禮,懷恩退而杖之四十。高宗知而嗟賞之,謂侍臣曰:“懷恩乃能不避強御,真良吏也。”即拜萬年令。為政清肅,令行
止,前後京縣令無及之者。後歷慶、萊、衛、邢四州刺史,洛州長史。
懷恩姿狀雄毅,束帶之後,子不敢仰視。所歷皆以威名御下,人吏重足而立。俄出為宋州刺史。時汴州刺史楊德干亦以嚴肅與懷恩齊名。至是懷恩路由汴州,德干送之出郊,懷恩見新橋中途立木以
車過者,謂德干曰:“一言處分豈不得,何用此為?”德干大慚,時議以為不如懷恩也。轉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尋卒。
侄楚璧,官至左領軍衛兵曹參軍。開元十年,駕在東都,楚璧乃與故兵部尚書李迥秀男齊損、從祖弟金吾淑、陳倉尉、盧玢及京城左屯營押官長上折衝周履濟、楊楚劍、元令琪等舉兵反。立楚璧兄子梁山,年十五,詐稱襄王男,號為光帝。擁左屯營兵百餘人,梯上景風門,逾城而入,踞長樂恭禮門。入宮城,求留守、刑部尚書王志愔,不獲。屬天曉,屯營兵自相翻覆,盡殺梁山等。傳首東都,楚璧並坐籍沒。
懷恩叔祖萬紀。萬紀強正,好直言。貞觀中,為治書侍御史,以公事奏劾魏徵、溫彥博等,太宗以為不避豪貴,甚禮之。遷尚書左丞,封冀氏男,再轉齊王祐府長史。祐既失德,數匡正之,竟為祐所殺,語在《祐傳》。祐既死,贈萬紀齊州都督、武都公,諡曰敬。
子玄福,高宗時為兵部侍郎。
馮元常,相州安陽人,自長樂徙家焉,北齊右僕子琮曾孫也。舉明經。高宗時,累遷監察御史,為劍南道巡察使,興利除害,蜀土賴焉。永淳中,為尚書左丞。元常清鑑有理識,甚為高宗之所賞。嘗密奏“中宮權重,宜稍抑損”高宗雖不能用,深以其言為然。則天聞而甚惡之。及臨朝,四方承旨,多獻符瑞。嵩陽令樊文進瑞石,則天命於朝堂示百官。元常奏言:“狀涉諂偽,不可誣罔士庶。”則天不悅,出為隴州刺史。
俄而天下嶽牧集乾陵會葬,則天不元常赴陵所,中途改授眉州刺史。劍南先時光火賊夜掠居人,晝潛山谷。元常至,喻以恩信,許其首
,仍切加捕逐,賊徒舍器杖,面縛自陳者相繼。又轉廣州都督,便道之任,不許詣都。
尋屬安南首領李嗣仙殺都護劉延祐,剽陷州縣,敕元常討之。率士卒濟南海,先馳檄示以威恩,喻以禍福。嗣仙徒黨多相率歸降,因縱兵誅其魁首,安居人而旋。雖屢有政績,則天竟不賞之。尋為酷吏周興所陷,追赴都,下獄死。
元常閨門雍肅,雅有禮度,雖小功之喪,未嘗寢於私室,甚為士類所稱。
從父弟元淑,則天時為清漳令,政有殊績,百姓號為神明。又歷浚儀、始平二縣令,皆單騎赴職,未嘗以子之官。所乘馬,午後則不與芻,雲令其作齋。身及奴僕,每
一食而已。俸祿之餘,皆供公用,並給與貧士。人或譏其邀名,元淑曰:“此吾本
,不為苦也。”中宗時,降璽書勞勉,仍令史官編其事蹟。卒於祠部郎中。
蔣儼,常州義興人。貞觀中,為右屯衛兵曹參軍。太宗將徵遼東,募使高麗者,眾皆畏憚。儼謂人曰:“主上雄略,華夷畏威,高麗小蕃,豈敢圖其使者。縱其凌,亦是吾死所也。”遂出請行。及至高麗,莫離支置於窟室中,脅以兵刃,終不屈撓。會高麗敗,得歸。太宗奇之,拜朝散大夫。再遷幽州司馬。以善政為巡察使劉祥道所薦,擢為會州刺史。再遷殿中少監,數陳意見,高宗每優納之。再轉蒲州刺史。蒲州戶口殷劇,前後刺史,多不稱職。儼下車未幾,令行
止,稱為良牧。
永淳元年,拜太僕卿;以父名卿,固辭,乃除太子右衛副率。時徵隱士田遊巖為太子洗馬,在宮竟無匡輔。儼乃貽書以責之曰:“足下負巢、由之峻節,傲唐、虞之聖主。養煙霞之逸氣,守林壑之遁情,有年載矣!故能聲出區宇,名海內。主上屈萬乘之重,申三顧之榮,遇子以商山之客,待子以不臣之禮。將以輔導儲貳,漸染芝蘭耳。皇太子
秋鼎盛,聖道未周,拾遺補闕,臣子恆務。僕以不才,猶參廷諜,誠以素非德望,位班卒伍,言以人廢,不蒙採掇。足下受調護之寄,是可言之秋;唯唯而無一談,悠悠以卒年歲。向使不飡周粟,僕何敢言!祿及親矣,將何酬
?想為不達,謹書起予。”遊巖竟不能答。
儼尋檢校太常卿。文明中,封義興縣子,歷右衛大將軍、太子詹事,以年老致仕。垂拱三年卒於家,年七十八。文集五卷。
王方翼,幷州祁人也,高宗王庶人從祖兄也。祖裕,武德初隋州刺史。裕即高祖妹同安大長公主也。太宗時,以公主屬尊年老,特加敬異,數幸其第,賞賜累萬。方翼父仁表,貞觀中為岐州刺史。仁表卒,
李氏為主所斥,居於鳳泉別業。時方翼尚幼,乃與傭保齊力勤作,苦心計。功不虛棄,數年闢田數十頃,修飾館宇,列植竹木,遂為富室。公主卒後,歸長安。友人趙持滿犯罪被誅,暴屍於城西,親戚莫敢收視。方翼嘆曰:“欒布之哭彭越,大義也;周文之掩朽骼,至仁也。絕友之義,蔽主之仁,何以事君?”乃收其屍,具禮葬之。高宗聞而嘉嘆,由是知名。
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誅大姓皇甫氏,盜賊止息,號為善政。五遷肅州刺史。時州城荒毀,又無壕塹,數為寇賊所乘。方翼發卒浚築,引多樂水環城為壕。又出私財造水碾磑,稅其利以養飢餒,宅側起舍十餘行以居之。屬蝗儉,諸州貧人死於道路,而肅州全活者甚眾,州人為立碑頌美。
會吏部侍郎裴行儉西討遮匐,奏方翼為副,兼檢校安西都護。又築碎葉鎮城,立四面十二門,皆屈曲作隱伏出沒之狀,五旬而畢。西域諸胡競來觀之,因獻方物。
永隆中,車簿反叛,圍弓月城。方翼引兵救之,至伊麗河。賊前來拒,因縱擊。大破之,斬首千餘級。俄而二姓咽曲悉發眾十萬,與車簿合勢,以拒方翼。屯兵熱海,與賊連戰,矢貫臂,徐以佩刀截之,左右莫有覺者。既而所將蕃兵懷貳,謀執方翼以應賊。方翼密知之,悉召會議,佯出軍資以賜之。續續引去,便令斬之。會大風,又振金鼓以亂其聲,遂誅七千餘人。因遣裨將分道討襲咽曲等。賊既無備,因是大潰,擒首領突騎施等三百人,西域遂定。以功遷夏州都督。屬牛疫,無以營農,方翼造人耕之法,施關鍵,使人推之,百姓賴焉。
永淳二年,詔徵方翼,將議西域之事,於奉天宮謁見,賜食與語。方翼衣有舊時血漬之處,高宗問其故,方翼具對熱海苦戰之狀。高宗使袒視其瘡,嘆曰:“吾親也。”賞賜甚厚。俄屬綏州白鐵餘舉兵反,乃詔方翼副程務討之。賊平,封太原郡公。
則天臨朝,以方翼是庶人近屬,陰除之。及程務
被誅,以方翼與務
連職素善,追赴都下獄,遂
於崖州而死。
子寶、珣、瑨,並知名。寶、瑨,開元中皆為中書舍人;珣,至秘書監。
薛季昶,絳州龍門人也。則天初,上封事,解褐拜監察御史。頻按制獄稱旨,累遷御史中丞。萬歲通天元年,夏官郎中侯味虛統兵討契丹不利,奏言“賊徒熾盛,常有蛇虎導其軍”則天命季昶按驗其狀,便為河北道按察使。季昶先馳至軍,斬味虛以聞。又有藁城尉吳澤者,貪縱橫,嘗
殺驛使,截百姓子女發以為髢,州將不能制,甚為人吏所患。季昶又杖殺之。由是威震遠近,州縣望風懾懼。然後布以恩信,旌揚善吏。有汴州孝女李氏,年八歲,父卒,柩殯在堂十餘載,每
哭臨無限。及年長,母
嫁之。遂截髮自誓,請在家終養。及喪母,號毀殆至滅
,家無丈夫,自營棺槨,州里欽其至孝,送葬者千餘人。葬畢,廬於墓側,蓬頭跣足,負土成墳,手植松柏數百株。季昶列上其狀,有制特表門閭,賜以粟
。
久視元年,季昶自定州刺史入為雍州長史,威名甚著,前後京尹,無及之者。俄遷文昌左丞,歷魏、陝二州刺史。長安末,為洛州長史,所在皆以嚴肅為政。
神龍初,以預誅張易之兄弟功,加銀青光祿大夫,拜戶部侍郎。時季昶勸敬暉等因兵勢殺武三思。暉等不從,竟以此敗,語在《暉傳》。季昶亦因是累貶,自桂州都督授儋州司馬。初,季昶與昭州首領周慶立及廣州司馬光楚客不協。及將之儋州,懼慶立見殺,將往廣州,又惡楚客,乃嘆曰:“薛季昶行事至是耶!”因自制棺,仰藥而死。
睿宗即位,下制曰:“故儋州司馬薛季昶,剛乾義烈。早承先顧,驅策中外,績譽昭宣;有莊、湯之推舉,同汲黯之強直。屬醜正衡,除其異己,橫加竄責,卒至殂亡。言念忠冤,有懷嘉悼。可贈左御史大夫,仍同敬暉等例,與一子官。”良吏下o裴懷古張知謇兄知玄知晦弟知泰知默楊元琰倪若水李浚陽嶠宋慶禮姜師度強循和逢堯潘好禮楊茂謙楊軿崔隱甫李尚隱呂厓蕭定蔣沇薛珏李惠登任迪簡範傳正袁滋薛蘋閻濟美裴懷古,壽州壽
人也。儀鳳中,詣闕上書,授下邽主簿。長壽中,累轉監察御史。時姚、巂蠻首反叛,詔懷古往招輯之。懷古申明賞罰,賊徒歸附者
以千數,乃俘其魁首,處其居人而還。蠻夷荷恩,立碑頌德。時恆州鹿泉寺僧淨滿為弟子所謀,密畫女人居高樓,仍作淨滿引弓而
之,藏於經笥。已而詣闕上言僧咒詛,大逆不道。則天命懷古按問誅之。懷古究其辭狀,釋淨滿以聞。則天大怒。懷古奏曰:“陛下法無親疏,當與天下畫一。豈使臣誅無辜之人,以希聖旨?向使淨滿有不臣之狀,臣復何顏能寬之乎?臣今慎守平典,雖死無恨也。”則天意乃解。
聖歷中,閻知微充使往突厥,懷古監其軍。至虜庭,默啜立知微為南面可汗。將授懷古偽職,懷古不從,將殺之。懷古抗辭曰:“寧守忠以就死,不毀節以求生,請就斬,所不避也!”乃錮隨軍,因
身奔竄以歸,拜祠部員外郎。
時姚、巂蠻首相率詣闕頌懷古綏撫之狀,請為牧守以撫之。遂授姚州都督。以疾不行,轉司封郎中。時始安賊歐陽倩擁徒數萬,剽陷州縣,授懷古桂州都督,仍充招討擊使。才及嶺,飛書招誘,示以禍福,賊徒
降,自陳為吏人侵
,乃舉兵耳。懷古知其誠懇,乃輕騎以赴之。左右曰:“夷獠難親,未可信也。”懷古曰:“吾仗忠信,可通於神明,況於人乎!”因造其營以
諭之。群賊喜悅,歸其所掠財貨,納於公府。諸
酋長素持兩端者,盡來款附,嶺外悉定。
復歷相州刺史、幷州大都督府長史,所在為人吏所慕。神龍中,遷左羽林大將軍,行未達都,復授幷州長史。吏人聞懷古還,老幼相攜,郊野歡。時崔宣道代懷古為幷州,下車而罷,出郊以候懷古。懷古恐傷宣道之意,命官吏驅逐出
之人,而百姓奔赴愈眾,其為人所思如此。俄轉幽州都督,徵為左威衛大將軍。尋卒。
張知謇,蒲州河東人也,徙家於岐。少與兄知玄、知晦,弟知泰、知默五人,勵志讀書,皆以明經擢第。儀質瑰偉,眉目疏朗,曉於玄理,清介自守,故當時名公爭引薦之,遞歷畿赤。知謇、知泰、知默,調後又歷臺省。
知謇,天授後歷房、和、舒、延、德、定、稷、晉、洺、宣、貝十一州刺史,所涖有威嚴,人不敢犯。通天中,知泰為洛州司馬,知默為秋官郎中。知謇自德州入計,則天重其才幹,又目其狀貌過人,命畫工寫之,以賜其本。曰:“人或有才,未必有貌,卿家昆弟,可謂兩絕。”時人稱之。尋以知泰為夏官、地官侍郎,益州長史,中臺右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