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三十三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外戚o獨孤懷恩竇德明侄懷貞族弟孝諶孝諶子希瑊希球希瓘希瓘從父弟維鍌長孫敞從父弟趙持滿附武承嗣子延秀從父弟三思三思子崇訓從祖弟懿宗攸暨攸暨太平公主從父弟攸緒薛懷義附韋溫王仁皎子守一吳漵弟湊竇覦柳晟王子顏自古後族,能以德禮進退、全宗保名者,鮮矣。蓋恃宮掖之寵,接宴私之歡,高爵厚祿驕其內,聲服玩惑於外;莫知師友之訓,不達危亡之道。故以中才處之,罕不覆敗;亦由重植之木,自然顛披也。明哲之君,知驕侈之易滿,榮寵之難保;授任各當其才,祿位不過其量;告之以天命不易,誡之以大義滅親;使居無過之地,永享不貲之福,與國終始,不失其所以親也。《易》曰:“震來虩虩,恐致福也。”又曰:“婦子嘻嘻,失家節也。”與其愛而失節,曷若懼而致福?魏氏懲漢人之敗,著矯枉之法:幼主嗣位,母后不得臨朝;外氏無功,時主不得封爵。雖曰刻薄,而卞、甄之族,竟無大過。皇唐受命,長孫、竇氏以勳賢任職,而武氏、韋氏以盈滿致覆。夫廢興者,豈天命哉,蓋人事也!竇威、長孫無忌各自有傳,其餘載其得失,為《外戚傳》,以存鑑誡焉。###獨孤懷恩,元貞皇后弟之子也。父整,隋涿郡太守。懷恩幼時,以獻皇后之侄,養於宮中。後仕為鄠縣令。高祖平京城,授長安令。在職嚴明,甚得時譽。及高祖受禪,擢拜工部尚書。時虞州刺史韋義節擊堯君素於蒲州,而義節文吏怯懦,頻戰不利。高祖遣懷恩代總其眾。懷恩督兵城下,為賊所拒,頻戰不利。高祖切讓之,因是怨望。高祖嘗戲之曰:“弟姑子悉為天子,次當舅子乎?”懷恩遂自以為符命,每扼腕曰:“我家豈女獨富貴耶?”由是陰圖異計。
時虞鄉南山多群盜。劉武周將宋金剛寇陷澮州,高祖悉發關中卒以隸太宗,屯於柏壁。懷恩遂與解縣令榮靜、前五原縣主簿元君寶謀引王行本兵及武周連和,與山賊劫永豐倉而斷柏壁糧道,割河東地以啗武周。事臨發,會夏縣人呂崇茂殺縣令,據縣起兵,應武周。高祖遣懷恩與永安王孝基、陝州總管於筠、內史侍郎唐儉攻崇茂。宋金剛潛兵來襲,諸將盡沒。君寶與開府劉讓亦同陷於賊中,遂洩懷恩之謀。既而懷恩逃歸,高祖復令率師攻蒲州。唐儉在賊中,說賊將尉遲敬德,請使讓還,連和罷兵,遂使發其事。會堯君素為其下所殺,小帥王行本以蒲州降,懷恩勒兵入據其城。高祖將濟河,已御舟矣,會讓至,乃使召懷恩,懷恩不知事已洩,輕舟來赴。及中而執之,收其黨按驗,遂誅之,時年三十六,籍沒基家。
竇德明,太穆順聖皇后兄之孫也。祖照,尚後魏文帝女義陽公主,封鉅鹿公。父彥,襲父封,仕隋為西平郡守。德明少師事陳留王孝逸,頗涉文史。會漢王諒作亂,遣其將綦良攻黎州。德明時年十八,募得五千人,倍道而進,號令嚴整,一戰破之。以功累拜齊王府屬,坐事免。及義師圍長安,永安王孝基、襄邑王神符、江夏王道宗及高祖之婿竇誕、趙慈景並繫獄,隋將衛文升、陰世師殺之。德明謂文升曰:“罪不在此輩,殺之無傷於彼,適足招怨。”文升乃止。及謁見高祖,竟不自言,時人稱其長者。武德初,拜考功郎中。從太宗擊王世充,頻有戰功,封顯武男。貞觀初,歷常、愛二州刺史。尋卒。
弟德玄,高宗時為左相。德玄子懷貞。
懷貞,少有名譽,時兄弟宗族,並以輿馬為事,懷貞獨折節自修,衣服儉素。聖歷中為清河令,治有能名。俄歷越州都督、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所在皆以清幹著稱。
神龍二年,累遷御史大夫,兼檢校雍州長史。時韋庶人及安樂公主等干預朝政。懷貞每諂順委曲取容,改名從一,以避後父之諱,自是名稱損。庶人微時母王氏,本蠻婢也,特封莒國夫人,嫁為懷貞。俗謂母之婿為阿沄,懷貞每因謁見之次及進表疏,列在官位,必曰“皇后阿沄”時人或以“國沄”呼之,初無慚。宦官用權,懷貞尤所畏敬,每視事聽訟,見無須者,誤以接之。監察御史魏傳弓嘗以內常侍輔信義尤縱暴,將奏劾之。懷貞曰:“輔常侍深為安樂公主所信任,權勢甚高,言成禍福,何得輒有彈糾?”傳弓曰:“今王綱漸壞,君子道消,正由此輩擅權耳!若得今殺之,明受誅,無所恨。”懷貞無以答,但固止之。
韋庶人敗,左遷濠州司馬。尋擢授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以附會太平公主,累拜侍中、兼御史大夫,代韋安石為尚書左僕,監修國史,賜爵魏國公。
睿宗為金仙、玉真二公主創立兩觀,料功甚多,時議皆以為不可。唯懷貞贊成其事,躬自監役。懷貞族弟詹事司直維鍌謂懷貞曰:“兄位極臺袞,當思獻可替否,以輔明主。奈何校量瓦木,廁跡工匠之間,令海內何所瞻仰也?”懷貞不能對,而監作如故。時人為之語曰:“竇僕前為韋氏國沄,後作公主邑丞。”言懷貞伏事公主,同於邑官也。
先天二年,太平公主逆謀事洩,懷貞懼罪,投水而死。追戮其屍,改姓毒氏。
德明族弟孝諶。
孝諶,刑部尚書誕之子,昭成順聖皇后父也。則天時,歷太常少卿、潤州刺史。長壽二年,後母龐氏被酷吏所陷,誣與後咒詛不道,孝諶左遷羅州司馬而卒。
子希瑊、希球、希瓘,並嶺南。神龍初,隨例雪免。景雲年,追贈李諶太尉、邠國公,希瑊襲爵。玄宗即位,加贈孝諶太保,希瑊等以舅氏,甚見優寵。
希瑊累遷太子少傅、豳國公,尋卒。
希球官至太子賓客,封冀國公,開元二十七年卒。及卒,諡曰靖。
希瓘初賜爵畢國公,後改名曳。初為左散騎常侍,及希球卒,因授開府儀同三司。玄宗以早失太后,尤重外家,曳兄弟三人皆國公,食實封。
曳子鍔,又尚玄宗女永昌長公主,恩寵賜賚,實為厚矣。而兄弟皆貪鄙,過自封植,曳又甚之。
天寶七年,有竇勉潛巫祝,勉犯法,曳坐信其詭說,被停官,放歸田園。尋以尊老,又授開府儀同三司,依舊朝會。十三載十二月卒,玄宗哭於行在,贈司徒。財貨鉅萬。
瑨曳從父弟維鍌,好學,以撰著為業。時宗族鹹以外戚,崇飾輿馬,維鍌獨清儉自守。中書令張說、黃門侍郎盧藏用、給事中裴子餘皆與之親善。官至水部郎中卒。撰《吉凶禮要》二十卷,行於代。
長孫敞,文德順聖皇后之叔父也。仕隋為左衛郎將。煬帝幸江都,留敞守京城苑。及義旗入關,率子弟謁於新豐,從平京城,以功除將作少監。出為杞州刺史。貞觀初,坐贓免。太宗以後親,常令內給絹以供私費。尋拜宗正少卿致仕,加金紫光祿大夫,累封平原郡公。卒,贈幽州都督,諡曰良,陪葬昭陵。
敞從父弟,周大司徒、薛國公覽之子也。武德中,為陝東道行臺金部郎中,出為陝州刺史。自州東引水入城,以代井汲,百姓於今利之。貞觀中,歷洺州刺史、益揚二州都督府長史,並有善政。二十三年,以子詮尚太宗女新城公主,拜岐州刺史。永徽初,加金紫光祿大夫,賜爵樂壽男。尋卒,贈吏部尚書、幷州都督,諡曰安。
詮官至尚書奉御。詮即侍中韓瑗弟也。及瑗得罪,事連於詮,減死配巂州。詮至所,縣令希旨杖殺之。
詮之甥有趙持滿者,工書善,力搏猛獸,捷及奔馬;而親仁愛眾,多所結,京師無貴賤皆愛慕之。初為涼州長史,嘗逐野馬,自後之,無不於腋,邊人深伏之。許敬宗懼其作難,誣與詮及無忌同反。及拷訊,終無異詞,且曰:“身可殺,辭不可奪。”吏竟代為款以殺之。
武承嗣,荊州都督士矱之孫,則天順聖皇后兄子也。初,士矱娶相里氏,生元慶、元。又娶楊氏,生三女:長適越王府功曹賀蘭越石,次則天,次適郭氏。士矱卒後,兄子惟良、懷運及元等遇楊氏失禮。及則天立為皇后,追贈士矱為司徒、周忠孝王,封楊氏代國夫人。賀蘭越石早卒,封其為韓國夫人。尋又加贈士矱為太尉,楊氏改封為榮國夫人。時元慶仕為宗正少卿,元為少府少監,惟良為衛尉少卿。榮國夫人恨其疇薄己,諷皇后抗疏請出元慶等為外職,佯為退讓,其實惡之也。於是元慶為龍州刺史,元為濠州刺史,惟良為始州刺史。元慶至州病卒,元自濠州又配振州而死。
乾封年,惟良與弟淄州刺史懷運,以嶽牧例集於泰山之下。時韓國夫人女賀蘭氏在宮中,頗承恩寵。則天意除之,諷高宗幸其母宅,因惟良等獻食,則天密令人以毒藥貯賀蘭氏食中,賀蘭氏食之,暴卒,歸罪於惟良、懷運,乃誅之。仍諷百僚抗表請改其姓為蝮氏,絕其屬籍。元等緣坐配嶺外而死,乃以韓國夫人之子之為士矱嗣,改姓武氏,累拜左侍極、蘭臺太史,襲爵周國公。仍令鳩集學士李嗣真、吳兢之徒,於蘭臺刊正經史,並著撰傳記。
之既年少美,烝於榮國夫人,恃寵多愆犯,則天頗不悅之。咸亨二年,榮國夫人卒,則天出內大瑞錦,令之造佛像追福,之自隱用之。又司衛少卿楊思儉女有殊,高宗及則天自選以為太子妃,成有定矣,之又而焉。及在榮國服內,私釋衰絰,著吉服,奏樂。時太平公主尚幼,往來榮國之家,宮人侍行,又嘗為之所。俄而姦汙事發,配雷州,行至韶州,以馬韁自縊而死。
承嗣,元子也。之死後,自嶺南召還,拜尚衣奉御,襲祖爵周國公。俄遷秘書監。則天臨朝,追尊士矱為忠孝太皇,置崇先府官屬,五代祖已下,皆為王。嗣聖元年,以承嗣為禮部尚書。尋除太常卿、同中書門下三品。垂拱中,轉官尚書,依舊知政事。載初元年,代蘇良嗣為文昌左相、同鳳閣鸞臺三品,兼知內史事。
天授元年,於東都創置武氏七廟,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王子武為睿祖康皇帝,雲武氏之先也。後五代祖贈太原靖王居常為嚴祖成皇帝,高祖贈趙肅恭王克己為肅祖章敬皇帝,曾祖贈魏康王儉為烈祖昭安皇帝,祖贈周安成王華為顯祖文穆皇帝,考忠孝太皇為太祖孝明高皇帝,妣皆隨帝號曰皇后。元慶為梁憲王,元為魏德王。又追封伯父及兄弟俱為王,諸姑姊為長公主。於是封承嗣為魏王,元慶子夏官尚書三思為梁王,後從父兄子納言攸寧為建昌王,太子通事舍人攸歸為九江王,司禮卿重規為高平王,左衛親府中郎將載德為潁川王,右衛將軍攸暨為千乘王,司農卿懿宗為河內王,左千牛中郎將嗣宗為臨川王,右衛勳二府中郎將攸宜為建安王,尚乘直長攸望為會稽王,太子通事舍人攸緒為安平王,攸止為恆安王。又封承嗣男延基為南陽王,延秀為淮陽王,三思男崇訓為高陽王,崇烈為新安王,後兄子贈陳王承業男延暉為嗣陳王,延祚為鹹安王。
承嗣嘗諷則天革命,盡誅皇室諸王及公卿中不附己者,承嗣從父弟三思又盛讚其計,天下於今冤之。俄又賜承嗣實封千戶,仍監修國史。承嗣自為次當為皇儲,令鳳閣舍人張嘉福諷諭百姓抗表陳請,則天竟不許。如意元年,授特進。尋拜太子太保,罷知政事。承嗣以不得立為皇太子,怏怏而卒,贈太尉、幷州牧,諡曰宣。
子延基襲爵,則天避其父名,封為繼魏王。尋與其永泰郡主及懿德太子等,話及張易之兄弟出入宮中,恐有不利,後忿爭不協,洩之,則天聞而大怒,鹹令自殺。復以承嗣次子延義為繼魏王。
中宗即位,侍中敬暉等以唐室中興,武氏諸王宜削其王爵,乃率群官上表曰:臣聞神器者,天下之至公,必歸乎有德;皇極者,域中之大寶,必順乎天命。歷考前古,祥觀帝業,皆不併興,莫有二主。故三皇氏沒而五帝氏興,夏、商氏衰而周、漢氏作。何則?帝王之歷數,心應乎五行,水盛則火衰,木衰則金盛。天地之運也,合乎四時,往則夏來,暑退則寒集。則知五行之數也,帝王不可違,違之則宗社不安,生人不理。四時之序,天地不能變,變之則霜不均,水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