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卷一百零五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o穆寧子贊質員賞崔邠弟鄯郾鄲竇群兄常牟弟庠鞏李遜弟建薛戎弟放穆寧,懷州河內人也。父元休,以文學著。撰《洪範外傳》十篇,開元中獻之。玄宗賜,授偃師縣丞、安陽令。

寧清慎剛正,重遊,以氣節自任。少以明經調授鹽山尉。是時,安祿山始叛,偽署劉道玄為景城守,寧唱義起兵,斬道玄首。傳檄郡邑,多有應者。賊將史思明來寇郡,寧以攝東光令將兵御之。思明遣使說誘,寧立斬之。郡懼賊怨深,後大兵至,奪寧兵及攝縣。初,寧佐採訪使巡按,常過平原,與太守顏真卿密揣祿山必叛。至是,真卿亦唱義,舉郡兵以拒祿山。會間使持書遺真卿曰:“夫子為衛君乎?”更無他詞。真卿得書大喜,因奏署大理評事、河北採訪支使。寧以長子屬母弟曰:“惟爾所適,苟不乏嗣,吾無累矣。”因往平原,謂真卿曰:“先人有嗣矣!古所謂死有輕於鴻者,寧是也。願佐公以定危難。”真卿深然之。其後,寧計或不行,真卿迫蹙,棄郡,夜渡河而南,見肅宗於鳳翔。帝問拒賊之狀,真卿曰:“臣不用穆寧之言,功業不成。”帝奇之,發驛召寧,將以右職待之。會真卿以抗直失旨,事遂止。

上元二年,累官至殿中侍御史,佐鹽鐵轉運使。副元帥李光弼以餉運不繼,或惡寧者,誣譖於光弼,光弼揚言殺寧。寧直抵徐州見光弼,喻以大義,不為撓折。光弼深重之,寧得行其職。寶應初,轉侍御史,為河南轉運租庸鹽鐵等副使。明年,遷戶部員外郎。無幾,加兼御史中丞,為河南、江南轉運使。廣德初,加庫部郎中。是時河運不通,漕輓由漢、沔自商山達京師。選鎮夏口者,詔以寧為鄂州刺史、鄂嶽沔都團練使,及淮西鄂嶽租庸鹽鐵沿江轉運使,賜金紫。時淮西節度使李忠臣貪暴不奉法,設防戍以稅商賈,又縱兵士剽劫,行人殆絕。與寧夾淮為理,憚寧威名,寇盜輒止。沔州別駕薛彥偉坐事忤旨,寧仗之致死。寧坐貶虔州司馬,重貶昭州平集尉。

大曆四年,起授監察御史,領轉運留後事於淄青。間一年,改檢校司封郎中、兼侍御史,領轉運留後事於江西。明年,拜檢校秘書少監,兼和州刺史,理有善政。居無何,官罷。代寧者以天寶版籍校見戶,誣以逋亡多,坐貶泉州司戶。寧子贊,守闕三年告冤。詔遣御史按覆,而人戶增倍,詔書召寧,除右諭德。寧強毅,不能事權貴。執政者以為不附己,且憚其難制,故處之散位。寧默默不得志,且曰:“時不我容,我不時殉,則非吾之進也,在於退乎!”辭病居家,請告幾十旬者數矣。親友強之,復一朝請。上居奉天,寧詣行在,拜秘書少監。興元初,改右庶子。德宗還京師,寧曰:“可以行吾志矣。”因移病,罷歸東都。貞元六年,就拜秘書監致仕。

寧好學,善教諸子,家道以嚴稱。事寡姊以悌聞。通達體命,未嘗服藥。每誡諸子曰:“吾聞君子之事親,養志為大,直道而已。慎無為諂,吾之志也。”貞元十年十月卒,時年七十九。四子:贊、質、員、賞。

贊,字相明,釋褐為濟源主簿。時父寧為和州刺史,以剛直不屈於廉使,遂被誣奏,貶泉州司戶參軍。贊奔赴闕庭,號泣上訴。詔御史覆問,寧方得雪。詔曰:“令子申父之冤,憲臣奉君之命,楚劍不衝於牛鬥,秦臺自洗於塵埃。”由是知名。累遷京兆兵曹參軍、殿中侍御史,轉侍御史,分司東都。

時陝州觀察使盧嶽妾裴氏,以有子,嶽分財不及,訴於官,贊鞫其事。御史中丞盧佋佐之,令深繩裴罪。贊持平不許。宰臣竇參與佋善,參、佋俱持權,怒贊以小事不受指使,遂下贊獄。侍御史杜倫希其意,誣贊受裴之金,鞭其使以成其獄,甚急。贊弟賞,馳詣闕,撾登聞鼓。詔三司使覆理無驗,出為郴州刺史。參敗,徵拜刑部郎中。因次對,德宗嘉其才,擢為御史中丞。時裴延齡判度支,以巧承恩。屬吏有贓犯,贊鞫理承伏。延齡請曲法出之,贊三執不許,以款狀聞。延齡誣贊不平,貶饒州別駕。丁母憂,再轉虔、常二州刺史。

憲宗即位,拜宣州刺史、御史中丞,充宣歙觀察使,所蒞皆有政聲。永貞元年十一月卒,時年五十八,贈工部尚書。

贊與弟質、員、賞以家行人材為搢紳所仰。贊官達,父母尚無恙,家法清嚴。贊兄弟奉指使,笞責如僮僕,贊最孝謹。

質強直,應制策入第三等。其所條對,至今傳之。自補闕至給事中,時政得失,未嘗不先論諫。元和初,掌賦使院多擅系戶人,而有笞掠至死者。質乃論奏鹽鐵轉運司應決私鹽,繫囚須與州府長吏監決。自是刑名畫一。憲宗以王承宗叛,用內官吐突承璀為招討使。質率同列伏閣論奏,言自古無以中官為將帥者。上雖改其名,心頗不悅,尋改質為太子左庶子。五年,坐與楊憑善,出為開州刺史。未幾卒。

員工文辭,尚節義。杜亞為東都留守,闢為從事、檢校員外郎。早卒,有文集十卷。

質兄弟俱有令譽而和粹,世以“滋味”目之:贊俗而有格,為酪;質美而多入,為酥;員為醍醐;賞為腐。近代士大夫言家法者,以穆氏為高。

崔邠,字處仁,清河武城人。祖結,父倕,官卑。邠少舉進士,又登賢良方正科。貞元中授渭南尉。遷拾遺、補闕。常疏論裴延齡,為時所知。以兵部員外郎知制誥至中書舍人,凡七年。又權知吏部選事。明年,為禮部侍郎,轉吏部侍郎,賜以金紫。

邠溫裕沉密,尤敦清儉。上亦器重之。裴垍將引為相,病難於承答,事竟寢。兄弟同時奉朝請者四人,頗以孝敬怡睦聞。後改太常卿,知吏部尚書銓事。故事,太常卿初上,大閱《四部樂》於署,觀者縱焉。邠自私第去帽,親導母輿,公卿逢者回騎避之,衢路以為榮。居母憂,歲餘卒,元和十年三月也,時年六十二。贈吏部尚書,諡曰文簡。

弟鄯、郾、鄲等六人。子璀、璜,璀子彥融,皆登進士第,歷位臺閣。

鄯少有文學,舉進士。元和中,歷監察御史。太和元年十月,自太子詹事拜左金吾衛大將軍。鄯昆弟六人,仕官皆至三品。邠、郾、鄲三人,知貢舉,掌銓衡。冠族聞望,為時名德。

鄯太和九年冬,為左金吾大將軍,無病暴亡。不旬有訓、注之亂,其亂始自金吾。君子乃知鄯之亡,崔氏積善之徵也。贈禮部尚書。子瑄。

郾,字廣略。舉進士,平判入等,授集賢殿校書郎。三命升朝,為監察御史、刑部員外郎。資質秀偉,神情重雅,人望而愛之,終不可舍,不知者以為事高簡,拘靜默耳。居內憂,釋服為吏部員外。吏不敢欺,孤寒無援者未嘗留滯,銓敘之美,為時所稱。再遷左司郎中。

元和十三年,鄭餘慶為禮儀詳定使,選時有禮學者共事,以郾為詳定判官、吏部郎中。十五年,遷諫議大夫。

穆宗即位,荒於禽酒,坐朝常晚。郾與同列鄭覃等延英切諫。穆宗甚嘉之,畋遊稍簡。長慶中,轉給事中。

昭愍即位,選侍講學士,轉中書舍人。入思政殿謝恩,奏曰:“陛下用臣為侍講,半歲有餘,未嘗問臣經義。今蒙轉改,實慚屍素,有愧厚恩。”帝曰:“朕機務稍閒,即當請益。”高鉞曰:“陛下意雖樂善,既未延接儒生,天下之人,寧知重道?”帝深引咎,賜之錦彩。郾退,與同列高重抄撮《六經》嘉言要道,區分事類,凡十卷,名曰《諸經纂要》,冀人主易於省覽。上嘉之,賜錦彩二百匹、銀器等。

其年轉禮部侍郎,東都試舉人。凡兩歲掌貢士,平心閱試,賞拔藝能,所擢者無非名士,至大中、鹹通之代,為輔相名卿者十數人。出為陝州觀察使。舊弊有上供不足,奪吏俸以益之,歲八十萬,郾以廉使常用之直代之。居二年,政績聞於朝。遷鄂嶽安黃等州觀察使。又五年,移浙西道都團練觀察使,至,用寬政安疲人。及居鄂渚,則峻法嚴刑,未常貰一死罪。江湖之間,萑蒲是叢,因造蒙衝小艦,上下千里,期月而盡獲群盜。凡三按廉車,率由清簡少事,財用有餘,遂寧泰。開成元年卒,年六十九,贈吏部尚書,諡曰德。

郾與兄邠、弟鄲等皆有令譽。而郾疏財恢廓,昆仲所不及。子瑤、瑰、瑾、珮、璆。

瑤,太和三年登進士第,出佐籓方,入升朝列,累至中書舍人。大中六年,知貢舉,旋拜禮部侍郎。出為浙西觀察使,又遷鄂州刺史、鄂嶽觀察使,終於位。瑰、珮、璆官至郎署給諫。

謹,大中十年登進士第,累居使府,歷尚書郎、知制誥。鹹通十三年,知貢舉,選拔頗為得人。尋拜禮部侍郎,出為湖南觀察使。

鄲,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三遷考功郎中。太和三年,以本官充翰林學士,轉中書舍人。六年,罷學士。八年,為工部侍郎、集賢殿學士,權知禮部,真拜兵部侍郎,本官判吏部東銓事。

文宗勤於政道,每苦選曹訛弊,延英謂宰臣曰:“吏部殊不選才,安得摭實無濫,可釐革否?”李石對曰:“令錄可以商量,他官且宜循舊。”上曰:“循舊如配官耳,賢不肖安能甄別?”帝召三銓謂之曰:“卿等比選令錄,如何注擬?”鄲對曰:“資敘相當,問其為治之術,視可否而擬之。”帝曰:“依資合得,而才劣者何授?”對曰:“與邊遠慢官。”帝曰:“如以不肖之才治邊民,則疾苦可知也。凡朝廷求理,遠近皆須得人。苟非其才,人受其弊矣。”尋拜吏部侍郎。

開成二年,出為宣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宣歙觀察使。四年,入為太常卿。七月,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尋加中書侍郎、銀青光祿大夫。會昌初,李德裕用事,與鄲弟兄素善。鄲在相位累年,歷方鎮、太子師保卒。

竇群,字丹列,扶風平陵人。祖亶,同昌郡司馬。父叔向,以工詩稱,代宗朝,官至左拾遺。群兄常、牟,弟鞏,皆登進士第,唯群獨為處士,隱居毗陵,以節聞。及母卒,齧一指置棺中,因廬墓次終喪。後學《秋》於啖助之門人盧庇者,著書三十四卷,號《史記名臣疏》。貞元中,蘇州刺史韋夏卿以丘園茂異薦,兼獻其書,不報。及夏卿入為吏部侍郎,改京兆尹,中謝,因對復薦群。徵拜左拾遺,遷侍御史,充入蕃使秘書監張薦判官。群因入對,奏曰:“陛下即位二十年,始自草澤擢臣為拾遺,是難其進也。今陛下以二十年難進之臣,用為和蕃判官,一何易也?”德宗異其言,留之,復為侍御史。

王叔文之黨柳宗元、劉禹錫皆慢群,群不附之。其黨議貶群官,韋執誼止之。群嘗謁王叔文,叔文命撤榻而進。群揖之曰:“夫事有不可知者。”叔文曰:“如何?”群曰:“去年李實伐恩恃貴,傾動一時,此時公逡巡路旁,乃江南一吏耳。今公已處實形勢,又安得不慮路旁有公者乎?”叔文雖異其言,竟不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