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十月己酉,以浙西節度使李錡為左僕;以御史大夫李元素為潤州刺史,鎮海軍、浙西節度使。庚申,李錡據潤州反,殺判官王澹、大將趙琦。時錡詐請入朝,署澹為留後,因諷詔:“李錡屬列宗枝,任居方伯,赫奕之跺,飽綢繆之恩。待以親賢,報之以逆節;授其師旅,用元以亂常。屢獻表章,亟請朝會,初則詐疾,後萬縱兵。僚佐以獻規受屠,王臣以傳命見脅。朕切於含垢,未忍發明,累降中人,令遵前旨。無軺車之戒路,有沴氣之滔天。加以逞刑,月興暴賦。朕為人父母,聞甚惻然,顧惟紀綱,焉敢廢墜!李錡在身官爵,並宜削奪。”以淮南節度使王鍔充諸道行營招討使,內官薛尚衍為監軍,率汴、徐、鄂、淮南、宣歙之師,取宣州路進討。丁卯,以門下侍郎、平章事武元衡檢校吏部尚書、兼門下侍郎、平章事、成都尹、充劍南西川節度使,仍封臨淮郡公。將行,上御安福門勞之。癸酉,潤州大將張子閬、李奉獨等執李錡以獻。辛巳,錡從父弟宋州刺史銛、通事舍人銑坐貶嶺外。
十一月甲申,斬李錡於獨柳樹下,削錡屬籍。丙戌,以擒李錡潤州牙將張子良為左金吾衛將軍,封南陽郡王;田少卿、李奉仙等為羽林將軍,並封公。甲辰,詔司徒杜祐筋力未衰,起今後每入中書視事。十二月甲寅,宰相李吉甫封贊皇侯。丙辰,上謂宰臣曰:“朕覽國書,見文皇帝行事,少有過差,諫臣論諍,往復數四。況朕之寡昧,涉道未明,今後事或未當,卿等每事十論,不可一二而止。”丁巳,東都國子監增置學生一百人。癸亥,御史臺奏:“文武常參官准乾元元年三月十四敕,如有朝堂相弔及跪拜、待漏行立失序,語笑喧譁;入衙入閣,執笏不端,行立遲慢;立班不正,趨拜失儀,言語微喧譁穿班穿仗,出入閣門,無故離位;廊下飲食,行坐失儀喧鬧;入朝及退朝不從正衙出入;非公事入中書等:每犯奪一月俸。班列不肅,所由指摘,猶或飾非,即具聞奏貶責。臣等商量,於舊條每罰各減一半,所貴有犯必舉。”從之。丙寅,以劍南西川節度使高崇文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兼邠州刺史、邠寧慶節度使,充京西諸軍都統。壬申,禮部舉人,罷試口義,試墨義十條,五經通五,明經通六,即放進士。舉人曾為官司科罰,曾任州縣小吏,雖有辭藝,長吏不得舉送,違者舉送官停任,試考官貶黜。丙子,令宰臣宣敕:百僚遊宴過從餞別,此後所由不得奏報,務從歡泰。保義軍節度使劉澭卒。己卯,史官李吉甫撰《元和國計簿》,總計天下方鎮凡四十八,管州府二百九十五,縣一千四百五十三,戶二百四十四萬二百五十四,其鳳翔、鄜坊、邠寧、振武、涇原、銀夏、靈鹽、河東、易定、魏博、鎮冀、范陽、滄景、淮西、淄青十五道,凡七十一州,不申戶口。每歲賦入倚辦,止於浙江東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嶽、福建、湖南等八道,合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萬戶。比量天寶供稅之戶,則四分有一。天下兵戎仰給縣官者八十三萬餘人,比量天寶士馬,則三分加一,率以兩戶資一兵。其他水旱所損,徵科發斂,又在常役之外。吉甫都纂其事,成書十卷。是歲,吐蕃、回紇、奚、契丹、渤海、牂柯、南詔並朝貢。
三年正月癸未朔。癸巳,群臣上尊號曰睿聖文武皇帝。御宣政殿受冊,禮畢,移仗御丹鳳樓,大赦天下。庚子,涇原段祐請修臨涇城,在涇州北九十里,扼犬戎之衝要,詔從之。戊申,罷左右神威軍,合為一,號天威軍。
二月丙申,宰相李吉甫進封趙國公。己丑,以武昌軍節度使韓皋為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浙西觀察使。辛未,贈故布衣崔善真睦州司馬,忠諫而死於李錡也。癸丑,以鄜坊節度使裴玢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丙子,以右金吾衛大將軍路恕為鄜州刺史、鄜坊節度使。戊寅,鹹安大長公主卒於回紇。
三月癸巳,郇王總薨。庚子,以定平鎮兵馬使硃士明為四鎮、北庭、涇原等州節度使。乙巳,御宣政殿試製科舉人。
夏四月癸丑,中使郭裡旻酒醉犯夜,杖殺之,金吾薛伾、巡使韋纁皆貶逐。賜硃士明名曰忠亮。乙丑,貶翰林學士王涯虢州司馬,時涯甥皇甫湜與牛僧孺、李宗閔並登賢良方正科第三等,策語太切,權幸惡之,故涯坐親累貶之。壬申,大風毀含元殿欄檻二十七間。乙亥,以嶺南節度使趙昌為江陵尹、荊南節度使,以戶部侍郎楊於陵為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丁丑,以荊南節度使裴均為左僕、判度支。敕五月一御殿受朝賀禮宜停。己卯,裴均於尚書省都堂上僕。其送印及呈孔目唱案授案,皆尚書郎為之,文武三品已上升階列坐,四品五品及郎官、御史拜於下,然後召御史中丞、左右丞、侍郎升階答拜。雖修故事行之,議者論其太過。
五月壬辰,兵部請復武舉,從之。甲午,敕東都畿、汝州都防禦使及副使宜停,所管將士三千七百三十人,隨畿、汝界分留守及汝州防禦使分掌之。辛丑,右僕裴均請取荊南雜錢萬貫修尚書省,從之。丙午,正衙冊九姓回紇可汗為登囉裡汨施合毗伽保義可汗。六月戊辰,詔以錢少,設畜錢之令,先告諭天下商貢畜錢者,並令逐便市易,不得畜錢。天下銀坑,不得私扌採。癸亥,以邕管將黃少卿為歸順州刺史,弟少高、少溫並授官,西原蠻酋也,貞元中屢寇邕管,至是歸款。乙丑,罷江淮私堰埭二十二,從轉運使奏也。甲戌,以河南尹關除慶為東都留守。丁丑,沙陀、突厥七百人攜其親屬歸振武節度伎範希朝,乃授其大首領曷勒河波陰山府都督。
秋七月辛巳朔,有蝕之。己亥,復以度支安邑、解縣兩池留後為榷鹽使。丁未,涪州復隸黔中道。八月庚申,復置東都防禦兵七百人。九月己丑,淮南節度使王鍔來朝。庚寅,以山南東道節度使於頔守司空、同平章事;以右僕裴均檢校左僕、同平章事、襄州長史,充山南東道節度使;加宣武韓弘同平章事。丙申,以戶部侍郎裴洎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戊戌,以中書侍郎、平章事李吉甫檢校兵部尚書、兼中書侍郎、平章事、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以淮南節度使王鍔檢校司徒、河中尹、河中晉絳慈隰節度使。河中節度使、檢校司空、同平章事邠國公杜黃裳卒。是秋,京師大雨。
十月己酉朔。癸亥,以太常卿高郢為御史大夫。甲子,以御史中丞竇群為湖南觀察使,既行,改為黔中觀察使。群初為李吉甫所擢用,及持憲,反傾吉甫,吉甫謐其陰事,故貶之。丁卯,度支使下判案官,以四員為定。
十一月甲午,橫海軍節度使程執恭來朝。十二月庚戌,以臨涇縣為行原州,命鎮將郝玼為刺史。自玼鎮臨涇,西戎不敢犯。甲子,南詔異牟尋卒。辛未,以諫議大夫段平仲使南詔弔祭,仍立其子驃信苴蒙閣勸為南詔王。是歲,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東道旱。
夏四月丙子朔。戊寅,國子祭酒馮伉卒。壬午,裴均進銀器一千五百兩,以違敕,付左藏庫。甲申,令皇太子居少陽院。武功人張英奴撰《回波辭》惑眾,杖殺之。丙申,撫州山人張洪騎牛冠履,獻書於光順門,書不足採,遣之。庚子,制故太尉、西平郡王李晟宜編附屬籍。以太常卿李元素為戶部尚書、判度支,以商州刺史元義方為福建觀察使。甲辰,以兵部侍郎權德輿為太常卿,仍賜金紫。以御史大夫高郢為兵部尚書,以刑部郎中、侍御史知雜李夷簡為御史中丞。五月丙午朔。辛酉,刑部尚書鄭元卒。丁卯,鹽鐵使、吏部尚書李巽卒。六月乙亥朔。丁丑,以河東節度使李鄘為刑部尚書以充諸道鹽鐵轉運使;以靈鹽節度使範希朝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以右衛上將軍王佖為靈州大都督府長史、靈鹽節度使。辛丑,五嶺已北銀坑任人開採,錢不過嶺南。
秋七月乙巳朔,御製《前代君臣事蹟》十四篇,書於六扇屏風。是月,出書屏以示宰臣,李籓等表謝之。丁未,渭南暴水,壞廬舍二百餘戶,溺死六百人,命府司賑給。乙卯,右羽林統軍高固卒。壬戌,御史中丞李夷簡彈京兆尹楊憑前為江西觀察使時贓罪,貶憑臨賀尉。戊辰,以尚書右丞許孟容為京兆尹,賜金紫。八月甲戌朔。癸未,兗州魚臺縣移置於黃臺市。丙申,安南都護張舟奏破環王國三萬餘人,獲戰象、兵械,並王子五十九人。癸卯,贈太師裴冕宜配享代宗廟庭,贈太師李晟、贈太尉段秀實宜配享德宗廟庭。
九月甲辰朔。庚戌,以成德軍都知兵馬使、鎮府右司馬王承宗起復檢校工部尚書,充成德軍節度使;以德州刺史薛昌朝檢校左常侍,充保信軍節度、德棣等州觀察等使。昌朝,薛嵩之子,婚於王氏,時為德州刺史。朝廷以承宗難制,乃割二州為節度,以授昌朝。制才下,承宗以兵虜昌朝歸鎮州。丁卯,邠寧節度使、檢校司空、同平章事高崇文卒。
冬十月癸酉朔,以右羽林統軍閻巨源為邠州刺史、邠寧慶節度使,以少府監崔頲為同州刺史、本州防禦、長宮等使、癸未,詔:“成德軍節度使王承宗頃在苫廬,潛窺戎鎮。而內外以事君之禮,叛而必誅;分土之儀,專則有闢。朕念其先祖嘗有茂勳,貸以私恩,抑於公議。使臣旁午以告諭,孽童俯伏以陳誠,願獻兩州,期無二事。朕亦收其後效,用以曲全,授節制於舊疆,齒勳賢於列位。況德、棣本非成德所管,昌朝又是承宗懿親,俾撫近鄰,斯誠厚澤,外雖兩鎮,內是一家。而承宗象恭懷,肖貌稔惡,欺裴武於得位之後,囚昌朝於授命之中。加以表疏之章,悖慢斯甚,義士之所興嘆,天地之所不容。恭行天誅,蓋示朝典,承宗在身官爵,並宜削奪。”以神策左軍中尉吐突承璀為鎮州行營招討處置等使,以龍武將軍趙萬敵為神策先鋒將,內官宋惟澄、曹進玉、馬朝江等為行營館驛糧料等使。京兆尹許孟容與諫官面論,征伐大事,不可以內官為將帥,補闕獨孤鬱其言切。詔旨只改處置為宣,猶存招討之名。己丑,詔軍進討,其王武俊、士真墳墓,軍士不得樵採,其士平、士則各守本官,仍令士則各襲武俊之封。庚寅,冊鄧王寧為皇太子。癸巳,以冊儲,肆赦繫囚,死罪降從,以下遞降一等。文武常參官、外州府長官子為父後者,賜勳兩轉。工部侍郎歸登、給事中呂元膺為皇太子諸王侍讀。己亥,吐突承璀軍發京師,上御通化門勞遣之。
十一月癸卯朔,浙西蘇、潤、常州旱儉,賑米二萬石。甲子,河南尹杜兼卒。己巳,彰義軍節度使、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吳少誠卒。十二月壬申朔,以戶部侍郎張弘靖為陝府長史、陝虢觀察陸運等使,賜金紫。以陝虢觀察使房式為河南尹。中丞李夷簡奏:“諸州府於兩稅外違格科率,請諸道鹽鐵、轉運、度支、巡院察訪報臺司,以憑舉奏。”從之。
五年正月壬寅朔,己巳,浙西觀察使韓皋以杖決安吉令孫澥致死,有乖典法,罰一月俸料。
二月辛未朔。戊子,禮院奏東宮殿閣名及宮臣姓名,與太子名同者改之,其上臺官列、王官爵土無例輒改,從之。東臺監察御史元稹攝河南尹房式於臺,擅令停務,貶江陵府士曹參軍。
三月辛丑朔,宰相杜祐與同列宴於樊川別墅,上遣中使賜酒饌。乙巳,以御史中丞李夷簡為戶部侍郎、判度支,以兵部侍郎王播為御史中丞。癸巳,以太子賓客鄭絪檢校禮部尚書、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己未,制以遂王宥為彰義軍節度使,以申州刺史吳少陽為申光蔡節度留後。甲子,大風折木。丁卯,宰相於頔請依杜祐例一月三朝,從之。
夏四月庚午朔。癸酉,戶部尚書李元素卒。甲申,鎮州行營招討使吐突承璀執昭義節度使盧從史,載從史送京師。丁亥,河東範希朝奏破賊於木刀溝。福州復置侯官、長樂二縣,建州置將樂縣。壬申,以昭義都知兵馬使、潞州左司馬烏重胤為懷州刺史、河陽三城懷州節度使,以河陽節度使孟元陽為潞州長史、昭義軍節度、澤潞磁邢洺觀察使。戊戌,貶前昭義節度使盧從史為驩州司馬。
五月庚子朔。乙巳,昭義軍三千人夜潰奔魏州。右神策軍使段祐卒。庚申,吐蕃使論思即熱朝貢,並歸鄭叔矩、路泌之柩。六月庚午朔。戊寅,以太府卿李少和為洪州刺史、江西觀察使。奚、回紇、室韋寇振武。癸巳,應給食實封例,節度使兼宰相,每食實封百戶,歲給八百端匹,若是絹,加給綿六百兩;節度使不兼宰相,每百戶給四百端匹;軍使諸衛大將軍,每百戶給三百五十端匹。
秋七月己亥朔。庚子,承宗遣判官崔遂上表自首,請輸常賦,朝廷除授官吏。丁未,詔昭洗王承宗,復其官爵,待之如初。諸道行營將士,共賜物二十八萬四百三十端匹。時招討非其人,諸軍解體,而籓鄰觀望養寇,空為逗撓,以弊國賦。而李師道、劉濟亟請昭雪,乃歸罪盧從史而宥承宗。不得已而行之也。幽州劉濟加中書令,魏博田季安加司徒,淄青李師道加僕,並以罷兵加賞也。乙卯,幽州節度使劉濟為其子總鴆死。庚申,以虔州刺史馬總為安南都護、本管經略使。八月乙巳朔。乙亥,上顧謂宰臣曰:“神仙之事信乎?李籓對曰:“神仙之說,出於道家;所宗《老子》五千文為本。《老子》指歸,與經無異。後代好怪之,假託老子神仙之說。故秦始皇遣方士載男女入海求仙,漢武帝嫁女與方士求不死藥,二主受惑,卒無所得。文皇帝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古詩云:‘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誠哉是言也。君人者,但務求理,四海樂推,社稷延永,自然長年也。”上深然之。以浙東觀察使薛蘋為潤州刺史、浙西觀察使,以常州刺史李遜為越州刺史、浙東觀察使。以都官郎中韋貫之為中書舍人,起居舍人裴度為司封員外郎、知制誥。癸巳,以鄧州刺史崔詠為邕州刺史、本管經略使。
九月戊戌朔。辛亥,以吐突承璀復為左軍中尉。諫官以承璀建謀討伐無功,請行朝典。上宥之,降承璀為軍器使。乃以內官程文幹為左軍中尉。壬戌,以瀛州刺史劉總起復受幽州長史,充幽州盧龍軍節度使。癸亥,以兵部尚書高郢為右僕致仕。丙寅,制以正議大夫、守太常卿、上柱國、襄武縣開國侯、賜紫金魚袋權德輿可守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丁卯,翰林學士獨孤鬱守本官起居,以父權德輿在中書,避嫌也。
冬十月戊辰朔,以京兆尹許孟容為兵部侍郎,以中丞王播代容,又以呂元膺代播。昇平大長公主薨。庚辰,宰相裴垍進所撰《德宗實錄》五十卷,賜垍錦彩三百匹、銀器等,史官蔣武、韋處厚等頒賜有差。辛巳,定州將楊伯玉誘三軍為亂,拘行軍司馬任迪簡。別將張佐元殺伯玉,迪簡謀歸朝,三軍懼,乃殺佐元。壬辰,制以迪簡檢校工部尚書、定州長史,充義武軍節度觀察、北平軍等使。甲午,以前義武軍節度、檢校太尉、兼太子太傅、同平章事張茂昭檢校太尉、兼中書令、河中尹,充河中晉絳慈隰節度使。
十一月戊戌朔,浙西奏當鎮舊有丹陽軍,今請併為鎮海軍,從之。庚子,右金吾衛大將軍伊慎降為右衛將軍,以行賂三十萬與中尉第五從直,求為河東節度故也。甲辰,會王纁薨。庚戌,以前河中節度使王鍔檢校司空、兼太子太傅、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以代州刺史阿跌光進為單于大都護、振武麟勝節度度支營田觀察押蕃落等使。庚申,以中書侍郎、平章事裴垍為兵部尚書。以前保信軍節度使、德州刺史薛昌朝為右武衛將軍。前為王承宗虜之,囚於鎮州,至是歸朝故也。丙寅,吏部郎中柳公綽獻《太醫箴》,上深喜納,遣中使勞之。
十二月丁卯朔。癸酉,諸道鹽鐵轉運使、刑部尚書李鄘檢校吏部尚書,兼揚府長史,充淮南節度使。以河南尹房式為宣州刺史、宣歙池觀察、採石軍等使。以前宣歙觀察使盧坦為刑部侍郎,充諸道鹽鐵轉運使。壬午,以吏部郎中柳公綽為御史中丞。以前御史中丞呂元膺為鄂州刺史、鄂黃嶽沔蘄安黃等州觀察使。以鄂嶽察使郗士美為河南尹。新授諫議大夫蔣武請改名乂。以吏部侍郎崔邠為太常卿。
六年正月丙寅朔。丙申,以彰義軍留後吳少陽檢校工部尚書,充彰義軍節度、申光蔡等州觀察使。敕諫議大夫孟簡、給事中劉伯芻、工部侍郎歸登、右補闕蕭俯等於豐泉寺翻譯《大乘本生心地觀音經》。庚申,以淮南節度使、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趙國公李吉甫復知政事、集賢殿大學士、監修國史。
二月丙寅朔。壬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李籓為太子詹事。籓與吉甫不葉,吉甫既用事,故罷籓相位。丙子,河中節度使、檢校太尉、中書令張茂昭卒。以太府卿裴次元為福建觀察使。己丑,訴王造薨。癸巳,以陝虢觀察使絳弘靖檢校禮部尚書、河中尹、晉絳慈等州節度使,以右丞衛次公為陝府長史、陝虢觀察使。以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李張為戶部侍郎。以京畿民貧,貸常平義倉粟二十四萬石,諸道州府依此賑貸。
三月乙未朔,以河南尹郗士美檢校工部尚書,兼潞府長史、昭義軍節度使。丁未,以檢校右僕嚴綬為江陵尹荊南節度使。河東舊使錫錢,民頗為弊,宜於蔚州置五爐鑄錢。乙卯,畿內軍鎮牧放,駙馬貴族略獲,並不得帶兵仗,恐雜盜也。
夏四月乙丑朔。戊辰,兵部尚書裴垍為太子賓客,以諫議大夫裴堪為同州防禦從事使。庚午,以戶部侍郎、判度支李夷簡檢校禮部尚書、襄州大都督府長史、山南東道節度使;以刑部侍郎、鹽鐵轉運使盧坦為戶部侍郎、判度支;京兆尹王播為刑部侍郎,充諸道鹽鐵轉運使;以福建觀察使元義方為京兆尹。癸酉,以張茂昭家四十七人歸定州。己卯,月近房。以前荊南節度使趙宗儒為刑部尚書。東都留守鄭餘慶為兵部尚書,依前留守。王播奏:江淮河嶺已南、兗鄆等鹽院,元和五年都收賣鹽價錢六百九十八萬五千五百貫。校量未改法已前四倍抬估,虛錢一千七百四十六萬三千七百貫。除鹽本外,付度支收管。從之。辛卯,戶部奏置巡官。
五月甲午朔,取受王承宗錢物人品官王伯恭杖死。庚子,以左金吾衛將軍李惟簡檢校戶部尚書、鳳翔尹、隴右節度使。丙午,前山南東道節度使、檢校左僕、平章事裴均卒。壬子,以振武節度阿跌光進夙彰誠節,久立茂勳,宜賜姓李氏。弟洺州刺史光顏,已從別敕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