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三十三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聽說劉宗周回家以後,閉門省愆,謝絕賓客。有些同僚和門生前去探問,他全不接見。”

“哼,他只要畏懼知罪就好。我等著他如何回話!”晚膳以後,他考慮著對黃道周如何處治。他曾經想過將黃道周移刑部以誹謗君父的罪名問斬,但隨即覺著不妥,那樣,不但會有許多人上本申救,而他自己在史冊上將留下殺戮儒臣的惡名。反覆想了一陣,他忽然有了主意,就在一張小黃紙條上寫道:黃道周、葉廷秀,即予畢命,只雲病故。諭吳孟明知道!

他把這個密諭看了看,外加密封,叫一個親信的御前太監馬上去親手給吳孟明,不許讓任何人知道。

吳孟明捧著密旨一看,嚇得脊背上冒出冷汗。將傳密旨的御前太監送走以後,他一個人在簽押房中盤算。他想,黃、葉二人都是有名的朝臣,而黃更是當代大儒,海內人望,不惟桃李滿天下,而且不少故舊門生身居顯要。如果把他們二人在獄中害死,他不但生前受舉國唾罵,死後也將遺臭萬年。況且,皇上的脾氣他非常清楚:做事常常反覆,自己又不肯落半句不是。倘若過些時朝局一變,有人替黃道周和葉廷秀鳴冤,皇上是決不會替他吳某受過的。到那時,他怎敢把密旨拿出來替自己剖白?不管將來朝局怎樣變,只要正氣抬頭,他都會落到田爾耕和許顯純①的下場。這太可怕了。可是現有皇上密旨,怎敢違抗?

①田爾耕、許顯純--都是魏忠賢的心腹爪牙。田任錦衣衛使,許家北鎮撫司。崇禎登極後將他們殺了。

吳孟明彷徨很久,思前想後,決定暫不執行密旨。他看見密旨上並沒有限他今晚就將黃等結果,事情還有挽回餘地。當夜他就寫好一封密疏,五更時派長班到會極門遞進宮中。疏中有這樣的話:“即令二臣當死,陛下何不付法司明議其罪,使天下鹹知二臣死於國法?若生殺出之衛臣與北司,天下後世謂陛下為何如主?”天剛明,他就找東廠太監曹化淳去了。

在崇禎朝,錦衣衛和東廠都直接對皇帝負責。但吳孟明認為曹化淳畢竟是皇上的家奴,所以對曹化淳處處表示尊敬,不敢分庭抗禮。遇到有油水的大案子,他受賄多了,也不惜分給東廠太監。另外,東廠的把柄很多,瞞不住吳孟明,曹化淳也怕得罪了他,說不定什麼時候自己也會吃虧。因此他對吳孟明也很好,遇事互相維持。他聽了吳孟明談了皇上的密旨以後,也贊同吳的謹慎處理,並答應親自進宮去探一探皇上看過吳的回奏以後有什麼動靜,如果皇上對吳不滿,他就設法相救。

吳孟明的密奏恰恰打中了崇禎的忌諱。崇禎一心要讓後世稱他為聖君,為英明之主,像這樣命錦衣衛暗中害死兩個儒臣,載之史冊,確實不算光彩。可是昨天黃道周廷爭的倔強勁兒,實在使他痛恨,而葉廷秀竟然敢替他說話,公然偏黨,也不可饒。想來想去,不處死這二人他實不甘心。他正在沉,曹化淳進宮來了。平,他把東廠和錦衣衛倚為心腹和耳目,但是對它們都不是完全放心,時常利用這兩個機構互相監視。現在他有點疑心吳孟明受了廷臣囑託,不完全是替他的“聖名”著想。聽曹化淳奏完了幾件事情之後,崇禎問他:“曹伴伴,你同吳孟明常來往麼?”曹化淳躬身奏道:“東廠與錦衣衛,一屬內臣,一屆外廷,只有公事來往,並無私人來往。”

“朕想問你,吳孟明這個人辦事如何?”

“俗話說,知子莫著父,知臣莫若君。陛下天縱英明,燭照幽隱,自然對吳孟明十分清楚。據奴婢看來,吳孟明倒是個小心謹慎、肯替陛下做事的人。”

“你知道吳孟明受賄麼?”曹化淳心中吃驚,說道:“歷朝錦衣衛使,不受賄的極少。自陛下登極以來,歷任錦衣衛使尚不敢幹犯法紀。奴婢也曾密飭偵事人暗中訪查,尚未聽到吳孟明貪賄情節。既然皇爺問起,奴婢再多方密查就是。”崇禎沒有做聲。曹化淳也不敢多說一個字。他一走,崇禎就派原來給吳孟明送密旨的親信太監去把密旨要回,由他親自燒燬。

他決定把黃道周和葉廷秀的案子暫且撂下,讓他們在鎮撫司獄中吃苦,不殺也不放。想著近來他自己肝火很旺,在上朝時容易暴怒,有時對臣工拍案喝責,還有些事處置時不暇三思,事過不免後悔,所有這些,傳到後世都會是“聖德之玷”左思右想,滿懷煩惱,不覺長嘆。他把王德化叫到面前,說道:“你派人到翰林院去,把近兩年的《起居注》①取進宮來,替朕好生看看。倘有記得不實之處,務必仔細改正,以存信史。”①《起居住》--記載皇帝常言行的冊子。

王德化完全懂得他的意思,奏道:“皇爺是堯、舜之君,敬天法祖,勤政愛民,可為萬世人君楷模。倘史臣們有記載不實之處,奴婢自當遵遵欽命,細心改正。”崇禎又想了想,說:“你替我傳諭史官們,國家大政,有內閣紅本①及詔諭在,後修實錄②可為依據。從今起,這《起居注》不用記了。”①紅本--官員的奏疏統稱“本”經皇帝(或司禮監秉筆太監代他)用硃筆批過的叫做紅本,存在內閣。

②實錄--每一皇帝死後,史官們把這一朝的大事編纂成書,叫做實錄。

王德化走後不久,劉宗周的奏疏就送到了崇禎面前。同時送來的,還有一本是兵部題奏的陝西巡撫的緊急軍情塘報。崇禎先拿起劉宗周的本,在心中說:“哼,這個本到如今才送進宮來!我倒要看看你怎樣回話!”崇禎沒有料到,劉宗周在疏中不但不向皇帝引罪自責,反而批評了朝廷的許多弊政,甚至直接批評了君父。崇禎還沒有看完這封大膽的奏疏,已經怒不可遏,提起硃筆,想批刑部從重議罪,但是忍一忍,將筆放下,繼續看下去。劉宗周批評皇上經常用詔獄對待臣民,每年親自斷獄數千件,失去了“好生之德”在政事上不顧大體,苛求瑣屑末節,使政體挫傷。對地方官吏不問別的,只看完不成錢糧的就予以治罪,於是做官的越發貪汙,為吏的越發橫暴,逃避田賦的情況越發嚴重。對百姓“敲撲”繁多,使民生越發凋敝。用嚴刑峻法和沉重聚斂苦害百姓,所以盜賊一天比一天多。在軍事上,他批評說:由皇上派遣太監監視軍務,使封疆之臣沒法負起職責。於是總督和巡撫無權,而武將一天比一天怯懦。武將怕死,士兵驕橫,朝廷的威令行到督。撫身上也無濟於事。朝廷勒限平賊,而軍中每殺良冒功,老百姓越發遭受屠戮。他接著懇求撤銷監視太監,增加地方官的責任,徵聘天下賢士,懲辦貪酷官吏,頒佈維新的政令。他最後懇求說:速旌死事督臣盧象升而戮誤國臣楊嗣昌以振紀綱。釋直臣黃道周以開言路。逮一貫殺良冒功之跋扈悍將左良玉以中原之民心。停練餉之徵,下罪己之詔,以示皇上維新之誠。斷和議之念以示有敵無我。防關以備反攻①。防通、津、臨、德②以備虜騎南下。

①防關以備反攻--關指山海關。當時山海關仍是明朝對付清兵的重鎮,支援遼東各城,而對歷次南下清兵起到一定的牽制作用。這句話是建議加強山海關的防務,使以後南下的清兵不能從南邊進攻(反攻)山海關。

②通、津、臨、德--即通州、天津、臨清、德州,都是當時明朝對付南下清兵的戰略要地。

崇禎看完奏疏,不覺罵了一句:“該死!”這一段奏疏中最刺痛他的話是要求他“下罪己之詔”他想,國勢如此,都是文武諸臣誤國,他自己有什麼不是?難道十三年來他不是辛辛苦苦地經營天下,總想勵圖治,而大小臣工辜負了他的期望?其次最刺傷他的話是關於同滿洲議和的問題。劉宗周像黃道周一樣在奏疏中竟然使用“和議”二字,這是有意刺他,而且不但替已經死去的盧象升說話,還想阻撓今後再同滿洲進行“議撫”反對他的謀國大計。他在盛怒之下,在御案上捶了一拳,一躍而起,在乾清宮中繞著柱子走來走去。他一邊走一邊恨恨地想:如今國事敗壞至此,沒有人肯助他一臂之力,反而只看見皇親們對他頑抗,大臣們對他批評,歸過於他,老百姓不斷來向他“伏闕上書”而各地文官武將們只會向他報災,報荒,請餉,請兵,請賑!

他不管劉宗周對朝政的烈批評正是要竭忠維護他的大明江山,決定對劉宗周從嚴處分,使臣工們不敢再批評“君父”於是他回到御案,提起硃筆,在劉的奏疏後邊批道:劉宗周回話不惟無絲毫悔罪之意,且對朝廷狂肆抨擊,對黃道周稱為直臣,為之申救。如此偏黨,豈堪憲職①?著將劉宗周先行革職,刑部從重議罪!

①憲職--指都御史的官職。

閣臣們和刑部尚書、侍郎等進宮去跪在崇偵面前替劉宗周懇求從寬處分,情辭懇切。隨後輔臣們也一起進宮求情,反覆勸諫。崇幀的氣慢慢消了,只將他“從輕”處分。

經大臣們盡力營救,次早飯過後,劉宗周接到了削籍的“聖旨”大臣削籍,本來可以一走了事,用不著去午門前叩辭皇帝,稱做“辭闕”但是劉宗周儘管對朝政十分失望,對皇帝卻懷著無限忠心。他所屬的大地主階級和他這樣數十年沉潛於孔孟之道的儒臣,同腐朽透頂的大明帝國有著血關係,也是大明帝國的真正支柱。他想著自己以後很難再回朝廷,擔心自己的生前會遭逢“黍離之悲”①,於是就換上青衣小帽,到午門前邊謝恩。他畢恭畢敬地跪在溼地上,向北五拜三叩頭,想著國事非,而自己已是暮年,這次回籍,恐怕以後再沒有回朝奉君之了。想到這裡,兩行熱淚奪眶而出,幾乎忍不住痛哭失聲。

①黍離之悲--亡國的悲痛。

朝中的同僚、屬吏、門生和故舊,知道劉宗周削了職,就要離京,紛紛趕到公館看他,還要為他餞行。他一概不見,避免任何招搖。在他去午門謝恩時,已經吩咐家人僱了一輛轎車在公館後門等候。這時他同夫人暗暗地走出後門,上了車,出朝陽門趕往通州上船。

運河上黃水暴漲,濁滔滔。幸喜新雨之後,炎熱頓消,清風徐來。他穿一件半舊的湖縐圓領藍長袍,戴一頂玄紗巾,像一般寒士打扮,坐在一隻小船上,悠然看著運河兩岸景,對夫人說:“我常想回蕺山書院,今蒙恩削籍,方得如願!”紹興北鄉蕺山一帶秀麗的山光水,那些古老的寺院建築和王恙之的遺蹟,從前師徒朋友們讀書論道的生活,歷歷地浮現在他的眼前。過了一刻,他想起來黃道周和葉廷秀尚在獄中,將來未知死活,十分放心不下。又想著自己一片忠心報主,原想對時事有所匡救,竟然削籍而歸,憂國憂民的心願付之東,不心中刺疼。在離開午門時,他曾經於懷萬端中想了幾句詩,現在他就磨墨展紙,提筆足成七律一首:望闕辭君淚滿祛,孤臣九死罪何如!

常思報主憂懷切,深愧匡時計慮疏。

白髮蕭蕭清外,丹心耿耿夢魂餘。

蕺山去國三千里,秋雨寒窗理舊書。

他把這首詩琅琅地讀了兩遍,加上一個《謝恩口占》的題目,給夫人去看。他心中明白:各地民變正在如火如茶,絕無辦法撲滅,楊嗣昌必將失敗,以後局面更難收拾,他回到家鄉未必能過著著書講學的安靜生活,說不定會做亡國之臣。他也明白:倘若不幸國破君亡,他素為“綱常名教”表率,到時候只能為國盡節,斷無在新朝苟活之理。他的階級情和政治思想使他想到這地方好像預到天崩地陷,既恐怖又傷心,默默不語。於是他手扶竹杖,獨立船頭,向著昌平十二陵一帶的山凝望。本朝二百七十年的盛衰史湧現心頭,懷古思今,槍然泣下。

崇禎常常疑心臣下結黨,對劉宗周也很不放心。他想著劉宗周不僅在全國士林中聲望很高,而且在朝中故舊門生很多,又官居左都御史高位,不會沒黨。他叫東廠和錦衣衛加緊偵伺,只要查出京城中有人為宗周大事餞行,或說出抱怨朝廷的話,立即拿辦。所以當劉宗周走的這天,東廠和錦衣衛的偵事番子佈滿了劉宗周的住宅附近以及從北京到通州運河碼頭。劉宗周從通州開船之後,曹化淳和吳孟明分別將他出京的情況面奏崇偵。崇禎這才放了心。他向吳孟明問:“薛國觀離京了麼?”吳孟明回奏說:“薛國觀今天早晨離京,回他的韓城原籍,攜帶行李很多。他系因貪賄罪削職回籍,所以朝中同驚無人敢去送行,只有內閣中書王陛彥前去他的住宅,在後門口被守候的錦衣旗校抓到,下到鎮撫司獄中。”崇禎說:“要將這個王陛彥嚴刑拷問,叫他供出薛國觀的納賄實情。凡平與薛國觀來往較多的朝臣,都須暗中偵明他們是不是也通賄了。近兩三天中,京師臣民中有何議論?”吳孟明知道:皇親們聽說薛國觀削職回籍,暗暗稱快。士民中有各種議論,有的批評朝廷無道,摧殘敢言直臣,有的批評黃道周和劉宗周都是書呆子,不識時務,只懂得“愚忠”二字,還有的批評皇帝剛愎任,不講道理,今後國事更不可為。東廠和錦衣衛在這兩天內已經抓了十幾個妄議朝政的士民,將有的人打得半死,有的人罰了款,有的人下到獄中。但是所有百姓們議論朝政的話和抓人的事,吳孟明都不敢向崇幀奏明,反而胡謅說京城百姓都稱頌皇上英明,對國事有通盤籌劃,可惜黃道周和劉宗周只憑書生之見,不體會皇上的治國苦心,當面歸過君父,受處分是理所當然。崇禎聽了吳孟明的胡謅,心中略覺輕鬆,叫孟明退出。但他怕受吳的欺瞞,等曹化淳進宮時又向化淳詢問京城百姓的議論。曹、吳二人原是商量好的,所以曹的回奏幾乎同吳的話完全一致。崇禎很喜歡曹化淳的忠誠,心裡說:“內臣畢竟是家奴,比外臣可靠!”他重新考慮著軍餉問題,繞著乾清宮的柱子不停走動,自言自語地說:“軍餉,還得用藉助辦法。李國瑞的家產已經抄沒了,下一次叫哪一家皇親開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