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二十八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①行狀--敘述死者爵裡和一生行事的文字。

皇帝突然熱淚奔,泣不成聲。大臣們都低下頭去,有的也陪著皇帝落淚。過了一陣,崇禎揩乾眼淚,向大家問道:“你們還有什麼話需要面奏?”禮部尚書林揖趕快奏道:“臣部代陛下所擬祭文,已進呈兩,不知是否上合聖心?如不符聖心,如何改定,伏乞明諭。”崇禎說:“朕心中悲傷,幾乎將此事忘了!卿部所擬祭文,用四言韻語,務求典雅,辭采亦美,然不能將朕心中說的話說得痛快,實為美中不足。朕今將親自擬一祭文,卿明使用。”林揖叩頭說:“臣駑鈍昏庸,所擬祭文未能仰副聖衷,殊覺有罪。陛下理萬機,籲食宵衣,焦勞天下,豈可使陛下為此祭文煩心?臣部不乏能文之士,請客臣部另擬一稿,進呈御覽。”崇禎說:“不用啦。承疇朕知遇之恩,臨難不苟,壯烈殉國,志節令名①光照史冊。朕為他親擬祭文,以示殊恩,也是應該的。”①令名--美名陳新甲說:“陛下為忠臣親擬祭文,實曠代所未有之殊恩,必能使天下忠君愛國的志士受鼓舞。”崇禎沒再說話,起駕回乾清宮去了。

二更過後,崇領坐在乾清宮的御案前改定祭文。當時,翰林中有不少能文之士,宮內秉筆太監也有一兩個可以代為擬稿的,但是他平不大相信別人,習慣於“事必躬親”儘管他要處理許多重要文書,還是親自動筆寫祭文稿子。晚飯前他已經將稿子寫成,晚飯後因東廠提督太監曹化淳迸宮來向他稟奏一些事情,包括一些朝臣的家庭陰私瑣事。通過曹化淳當面密奏,他知道洪家所刻的洪承疇行狀在京城散發極廣,有些人與洪家毫無瓜葛,沒有資格收到行狀,也要想法惜到一份,謄抄珍藏。曹化淳還說,京師臣民團聽說皇上將親寫祭文並將親臨東郊致祭,人人為之動,口稱聖明,都說有這樣聖君,故有洪承疇那樣忠臣。崇禎平時自認為是英明之主,對曹化淳並不完全相信,惟獨今晚對他的密奏句句信以為真。曹化淳走後,他本來已很疲倦,但不肯休息,將祭文稿攤在御案上進行最後修改。他首先默誦一遍,神集中,心情動,疲倦全消。

這篇祭文不長,在下午寫成後就經過兩遍修改,所以現在只改了幾個字,便成定稿。對著這篇改定的祭文稿子,他噙著兩眶熱淚,用悲痛的低聲讀了一遍:維大明崇禎十五年五月,皇帝遣官致祭於故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薊遼總督洪承疇之靈前而告以文:嗚呼!劫際紅羊①,禍深黃龍②。安內攘外,端賴重臣。吳天不弔③,折我股肱。朕以薄德,罹此蹇剝④,臨軒灑涕,痛何如之!

①紅羊--即信所謂紅羊劫,謂國家遭受厄運。

②黃龍--即黃龍府,在今吉林省農安縣,金初國都。今吉林全境及遼寧省北部均其轄地。

③吳天不弔--上天不肯憐憫。

④罹此蹇剝--遭到倒黴運氣。《易經》中蹇卦和剝卦都不吉利。罹音lí。

曩者青犢①肆於中原,銅馬②披猖於西陵,乃命卿總督師旅,掃蕩秦、蜀。萬里馳驅,天下知上將之辛勞;三載奮剿,朝廷纖封疆之殷憂。方期賊氛廓清,麗普照於涇、渭;誆料虜騎入犯,烽火遍燃於幽、燕。畿輔蹂躪,京師戒嚴。朕不得已詔卿勤王,星夜北來。平臺召見,諮以方略。薊遼督師,倚為干城。海內板蕩③,君臣共休慼之;關外糜爛,朝野乏戰守之策。卿受命援錦,躬親戎行;未建懋功,遽成國殤。嗚呼痛哉!

①②青犢、銅馬--王莽時兩支農民起義軍名稱。此處泛作農民起義軍的代稱。

③板蕩--《板》和《蕩》都是《詩-大雅》的篇名,本是寫周厲王無道的詩,後世引申沿用,成為世亂的代辭。

自卿被圍,修逾半載。孤城遠懸,忠眸難望一兵之援;空腹堅守,赤心惟爭千秋之節。慷慨誓師,將士聞之而氣壯;擂鼓督戰,夷狄對之而膽寒。大臣如此勇決,自古罕有。睢陽義烈①,堪與比擬。無奈壯士掘鼠,莫救三軍飢餒,叛將獻城,終至一朝崩解。然卿猶督兵巷戰,狂呼殺敵;弱馬中箭,繼以步鬥;手刃數虜,血滿袍袖;兩度負傷,僕而再起;正自刎,群虜湧至,遂致被執。當此時也,戰鼓齊唁,星月無光,長空雲暗,曠野風悲,微而忽零,浙瀝不止,蓋忠貞格於上蒼,天地為之愁慘而隕泣!

①睢陽義烈--唐張巡與許遠共守睢陽,對抗安祿山,殉國甚烈。

聞卿被執之後,矢志不屈,蓬頭垢面,罵不絕口。檻車北去,近虜庭,時時回首南望,放聲痛哭。追入瀋陽,便即絕食。虜酋百般招誘,無動卿心。佳餚羅列於几上,卿惟閉而罔視;豔姬侍立於榻前,卿惟背向而怒斥。古人云: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慷慨與從容,卿兼而有之矣。又聞卿絕食數,氣息奄奄,病不能興,鼓卿餘力,奮身坐起,南向而跪,連呼“陛下!陛下!”氣噎淚語無聲,倒地而死,目猶不瞑。君子成仁,有如是耶?嗚呼痛哉!

年餘以來,迭陷名城,連喪元臣,上天降罰,罪在朕躬。建祠建坊,國有褒忠之典;議諡議恤,朕懷錶功之心。卿之志節功業,已飭宣付史館。嗚呼!卿雖死矣,死而不朽。死事重於泰山,豪氣化為長虹;享俎豆①於百世,傳今名於萬年。魂其歸來,尚饗!

①俎豆--俎(zu)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的器皿,引申為祭祀之意崇禎將祭文改好之後,又忍不住反覆小聲誦讀,聲調悽苦,熱淚雙。關於洪承疇如何進行巷戰,負傷被俘,以及如何絕食而死,他都是採自洪家所刻的行狀,不過在他的筆下寫得特別富於情。祭文中有些話因為有“潛臺詞”在執筆者自己誦讀時,比旁人更為動。對於那些打動自己情的段落,他往往在誦讀時滿懷痠痛,泣不成聲。

玄武門鼓打三更了。一個宮女用托盤端來一碗銀耳湯和一碟虎眼窩絲糖放在他的面前,躬身輕聲說道:“皇爺,已經三更啦。請用過點心就休息吧,明一早還要上朝呢。”崇禎叫一個太監將祭文送到司禮監值房中連夜謄繕,天明時送禮部。喝了銀耳湯,便去養德齋就寢。但是剛剛睡不久,就做了一個兇夢,連聲呼叫:“嗣昌!承疇!

”他一乍驚醒,尚不知是真是幻,傾聽窗外,從乾清宮正殿簷角傳過來鐵馬丁冬。一個值夜太監匆忙進來,躬身勸道:“皇爺,您又夢見洪承疇和楊嗣昌啦。這兩位大臣已經為國盡忠,不可復生。望皇爺不要悼念過甚,致傷聖體。”崇禎嘆息一聲,揮手命太監退出。

在洪承疇開始吃東西的第二天,范文程到三官廟中看他。范文程同他談了許多關於古今成敗的道理,說明明朝種種弊政,必然趨衰亡,勸他投降。但是他很少回答;偶爾說話,仍然說他身為明朝大臣,決不投降,惟求速死。為著保持大臣體統,他對范文程來時不,去時不送。范文程對他的傲慢無禮雖不計較,但心中很不舒服。同他見面之後,范文程去清寧宮叩見皇太極,面奏勸說洪承疇投降的結果。

皇太極問道:“洪承疇仍求速死,朕自然不會殺他。你看,他會在看守不嚴的時候用別的法兒自盡麼?”范文程說:“請陛下放心。以臣看來,洪承疇不會死了。以後不必看守很嚴,讓他自由自在好了。”皇太極面笑容,問道:“你怎麼知道他不會再自盡了?”

“洪承疇被俘之後,蓬頭垢面,確有求死之心。昨晚稍進飲食,即重有求生之意。今臣與他談話時雖然他對臣傲慢無禮,仍說受南朝皇帝深恩,惟願速死,但適有樑上灰塵落在他的袍袖上,他立刻將灰塵撣去。洪承疇連袍袖上的清潔尚如此愛惜,豈有不自借命之理?”皇太極哈哈大笑,說:“好,這話說得很是!”想一想,又說:“他一定會降,但不要他太緊,不要催他剃頭。緩些子不妨。”幾天以後,洪承疇已有願意投降表示。清朝政府就給他安置到有兩進院落的宅子裡,除曾在三官廟中陪伴他的頗為溫柔體貼,使他到稱心的佼僕白如玉仍在身邊外,又給他派來兩個僕人、一個馬伕、一個管洗衣做針線的女僕、一個很會烹調的廚師,還有一個管做活的僕人。一切開銷,都不用他心。常也有官員們前來看他,但他因身份未定,避免回拜。他有時想起老母和家中許多親人,想起故國,想起祖宗墳墓,尤其想到崇禎皇帝,心中到慚愧、辛酸,隱隱刺痛。但是近來在平常時候,有滿洲官員們前來看他,他倒是談笑自若,沒有憂威外。有時忠義之心,憂威之,重新擾亂他的心中平靜,但是他強顏為歡,不想在滿洲臣僚面前這種心情。他對於飲食逐漸講究,對於整潔的習慣也幾乎完全恢復。

幾天前他風聞張存仁曾經給清國老憨上了一道奏本,建議將祖大壽斬首,將他留用。隨後有人將張存仁原疏的抄件拿給他看,關於留用他的話是這麼說的洪承疇雖非身投順,皇上留之以生,是生其能識時勢也。…洪承疇既幸得生,必思效力於我國,似不宜久加拘。應速令剃髮,酌加任用,使明國之主聞之寒心,在延文臣聞之奪氣。蓋皇上特為文臣歸順者開一生路也。且洪承疇身系書生,養於我國,譬如孤羊在檻階之中,蠅飛無百步之力耳。縱之何所能?之何所用?此恩養之不宜薄者也。

洪承疇看了張存仁的這幾句話,充分說明了清方必使他投降的深心,就是要他為明朝文臣樹立一個投降清朝後受到優養和重用的榜樣。他對自己自幼讀聖賢之書,受忠義之教,落到這個下場,到羞恥,不發出恨聲,不斷長嘆。然而奇怪的是,這時如果他有心自盡,很容易為國“成仁”然而他本不再有自盡的想法了。

今天午飯後不久,正當崇禎在乾清宮為洪承疇寫祭文的時候,范文程差一位秘書院的官員前來見洪,告他說明天上午皇上要在大政殿召見他同祖大壽等,請他今天剃頭,並說一應需用衣帽,隨後送到。雖然這是洪承疇意料中必有的事,卻仍然不免在心中猛然震動。這位官員向他深深作揖致賀,說他必受到皇上重用。他趕快還禮,臉上的表情似笑似哭,哺哺地不能回答出一句囫圇的話。剛送走這位官員,就有人送來了衣、帽、靴、鞋,並來了一個衣服整潔,梳著大辮子的年輕剃頭匠。那剃頭匠向洪承疇磕了個頭,說:“大學士範大人命小人來給大人剃頭。”洪承疇沉默片刻,將手一揮,說道:“知道了。你出去等等!”剃頭匠退出之後,洪承疇坐在椅子中穆然不動,過了好長一陣,仍然雙眼直直地望著牆壁。雖然他已經決定投降,但剃頭這件事竟給他驀然帶來很深的神痛苦。這樣的矛盾心情和痛苦,也許像祖大壽一類武將們比較少有。他在童年時候就讀了《孝經》,將“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話背得爛。如果是為國殉節,這一句古聖賢的話就可以不講,而只講“盡忠即是盡孝”但如今他是做叛國降臣,剃頭就是背叛了古聖先王之制,背叛了華夏之習,背叛了祖宗和父母。一旦剃頭,生前何面目再見落滿洲的!屬?死後何面目再見祖宗?然而他心中明白:既然已經投降,不隨滿洲習俗是不可能的,在這件事情上稍有抗拒,便會被認為懷有二心,可能惹殺身之禍。他正在衡量利害,白如玉來到他的身邊,湊近他的耳朵低聲說:“老爺,快剃頭吧。聽說範大人馬上就要來到,與老爺商量明進見憨王的事。”洪承疇嗯了一聲,點一下頭。白如玉掀開一半簾子,探出頭去,將手一招。隨即滿洲剃頭匠把盆架子搬了進來,放在比較亮的地方。這架子,下邊是木架子,有四條腿,都漆得紅明紅明的。上邊放著鐵爐,形似罐子,下有爐門,燃著木炭,上邊接一個約有半尺高的黃銅圍圈。他端來盛有熱水的、擦得光亮的白鋼臉盆,放在黃銅圍圈上。臉盆背後的硃紅高架旁掛著蕩刀布,中間懸著一面青銅鏡。剃頭匠本來還有一隻特製的凳子,同盆架子合成一擔,可以用扁擔挑著走。因為洪承疇的屋中有更為舒服的椅子,所以不曾將那隻凳子搬進屋來。剃頭匠將一把椅子放在盆架前邊,請洪承疇坐上去,俯下身,替他用熱水慢慢地洗溼要剃去的頭髮和兩腮鬍鬚。洪承疇對剃頭的事完全陌生,只好聽從剃頭匠的擺佈。洗過以後,剃頭匠將盆架向後移遠一點,取出刀子,在蕩刀布上蕩了幾下,開始為洪剃頭。刀子真快,只聽刷刷兩下,額上的頭髮已經去了一片,出青的頭皮。洪承疇在鏡中望見,趕快閉了眼睛。剃頭匠為他剃光了腦殼下邊的周圍頭髮,剃了雙鬢和兩腮,又颳了臉,也將上和下頜的鬍鬚修剃得整整齊齊,然後將洪承疇留下的頭髮梳成一條辮子,鬆鬆地盤在頭上。洪對著銅鏡子看看,覺得好像比原來年輕了十年,但不心中一酸,趕快將眼光避開鏡子,暗自嘆道:“從此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①。”①生為…之鬼--出自西漢投降匈奴將領李陵的《答蘇武書》。此書可能是偽託。

洪承疇正要起身,剃頭匠輕聲說:“請老爺再坐一陣。”隨即這個年輕人用兩個大拇指在他的兩眉之間輕巧地對著向外按摩幾下,又用鬆鬆的空拳輕捶兩下,轉到他的背後,輕捶他的背脊和雙肩。捶了一陣,又蹲下去捶他的‮腿雙‬,站起來捶他的兩隻胳膊。剃頭匠的兩隻手十分輕巧、練,時而用實心拳,時而用空心拳,時而一空一實,時而變為窩掌,時而使用拳心,時而變為堅拳。由於手式變化,快慢變化,使捶的聲音節奏變化悅耳,被捶者身體和四肢到輕鬆、舒服。洪承疇以為已經捶畢,不料剃頭匠將他右手每個指頭拉直,猛一拽,又一屈,使每個指頭髮出響聲,然後將小胳膊屈起來,拉直,猛一拽,也發出響聲。再將小胳膊屈起來,冷不防在肘彎處捏一下,使胳膊猛一痠麻,隨即恢復正常,而痠麻中有一種特殊快。他將洪的左手和左胳膊,同樣地擺一遍。剃頭匠看見洪承疇面微笑,眼睛半睜,似有睡意,知道他到舒服,便索將他放倒椅靠背上,抱起他的舉一舉,使他的窩和下脊骨也到柔和,接著又扶著坐直身子,在他肩上輕捶幾下,冷不防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在他的下頦下邊按照位輕輕一捏。洪承疇驀然昏暈,渾身一晃,剎那甦醒,頓覺頭腦清,眼光明亮。剃頭匠又替他仔細地掏了耳朵,然後向他屈了右膝打千①,賠笑說:①打千--滿洲風俗,男子向人請安行札的一種姿勢,名叫打千,即左膝前屈,右腿後彎,上體稍向前俯,右手伸直下垂。

“老爺請起。過幾天小人再來給老爺剃頭刮臉。”洪承疇剛起身,白如玉就將一個紅紙封子賞給剃頭匠。剃頭匠接到手裡,猜到是一兩銀子,趕快向洪承疇跪下叩頭,說:“謝老爺的賞!要不是老爺今第一次剃頭,小人也不敢接賞。這是討個吉利,也為老爺恭喜。老爺福大命大,逢凶化吉;從此吉星高照,前程似錦;沐浴皇恩,富貴無邊。”白如玉等剃頭匠走後,用一綢帕將剃下來的長髮和以後不會再用的網巾包起來,放進洪承疇頭的小箱中,然後侍候主人更換了衣服。洪承疇平認為自己生長在“衣冠文物之邦”很蔑視滿洲衣帽,稱之為夷狄之服。他常罵滿洲人的帽子後邊拖著豚尾,袍袖作馬蹄形,都是自居於走獸之倫。現在他自己穿戴起來,對著鏡子看看,出一絲苦笑,正要暫時仍;換上舊服,外邊僕人來稟:內院大學士範大人駕到。洪承疇趕快奔出二門外相,心裡說:“幸好換上了滿洲衣帽!”洪承疇本來要出大門,但看見範已經進到大門內,就搶到範的面前深深作了一揖,說道:“辱承枉顧,實不敢當!”范文程趕快還揖,賠笑說:“九老是前輩,今後領教之處甚多,何必過謙。”並肩走到二門階下,洪又作了一揖,說聲“請!”範還了一揖,登階人門。到了上房階下,洪又同樣禮讓;上了臺階以後,到門口又作揖,讓範先走一步,到了上房正間,洪又作揖,請範在東邊客位坐下,自己在西邊主位坐下。僕人獻茶以後,洪承疇稍微欠欠身子,賠笑說:“學生以待罪之身,未便登門拜謁,務請大人海涵。”范文程說:“不敢,不敢。老先生來到盛京,朝野十分重視。皇上恩情隆握,以禮相待,且推心置腹,急於重用。明召見之後,老先生即是皇清大臣,得展經綸①矣。”①經綸--治國的學問、本領。

隨即他將明朝見的禮節向洪承疇囑咐一番。正說話間,一僕人匆匆進來,向洪承疇稟道:“請老爺趕快接旨!”洪承疇不知何事,心中怦怦亂跳,趕快奔出接。范文程趁此時避立一邊。那來的是一位御前侍衛,手捧黃緞包袱,昂然走進上房,正中面南而立。等洪承疇跟進來跪在地上,他用生硬的漢語說:“皇上口諭:洪承疇孤身在此,衣物尚多未備,朕心常在唸中。目前雖然已五月,但關外還會有寒氣襲來。今賜洪承疇貂皮馬褂一件,以備不時禦寒之需。”跪在地上的洪承疇呼叫:“謝恩!”連叩了三個頭,然後雙手捧接包袱,恭敬地起身,將包袱放在八仙桌後的條几正中間,又躬身一拜。

御前侍衛沒有停留,隨即回宮。洪承疇送走了御前侍衛,回進上房,對范文程說:“皇上真乃不世①之主也!”①不世--非常的、少有的。

這天晚上,洪承疇的心情極不平靜,坐在燈下很久,思考明天上午跪在大清門外如何說自己有罪的話,然後被引到大政殿前跪下,大清皇帝可能問些什麼話,他自己應該如何回答。雖然他做官多年,身居高位,於從容應對,但是明天是以降臣身份面對新主,不能說半句不得體的話,更不能有說錯的話。當他在反覆考慮和默記一些重要語言時候,雖然不知崇禎皇帝正在反覆誦讀修改好的祭文而哽咽、飲泣,終至俯案痛哭,但是他明白大明皇帝和朝野都必以為他已慷慨盡節,所以他的心中自愧自恨。白如玉每到晚上就薄施脂粉,在他們這種人叫做“上妝”別人也不以為奇。這時他輕輕地來到洪承疇的身邊,小聲說:“老爺,時候不早了,您快上休息吧,明還要上朝哩。”洪承疇長嘆一聲,在白如玉的服侍下脫衣上。但是他倚在枕上,想起來一件心事,便打開頭小箱,取出那張在“檻車”上寫的絕命詩稿,就燈上燒了,又將包著網巾和頭髮的小包取出,給如玉,說道:“你拿出去,現在就悄悄燒掉。”如玉說:“老爺,不留個念物麼?”洪承疇搖搖頭,語氣沉重地說:“什麼念物!從此以後,同故國、同君親、同祖宗一刀兩斷!過去種種譬如昨死!”當白如玉回到邊坐下時,洪承疇已經將燈吹熄,但仍舊倚在枕上胡思亂想。如玉知道他的心中難過,小聲勸說:“老爺,大清皇上很是看重您,今賞賜一件貂皮馬褂也是難得的恩榮。老爺應該高興才是。”洪承疇緊抓住白如玉的一隻柔軟的手,小聲說:“玉兒,你不懂事。舊的君思未忘,新的君恩又來,我如何能不心亂如麻?”

“是的。老爺是讀書人,又做過南朝大臣,有這種心情不奇怪。”沉默一陣,如玉又說:“過幾天,老爺可奏準皇上,暗中差人回到南朝,讓家中人知道您平安無恙。”

“胡說!如今全家都以為我已盡節,最好不過。倘若南朝知我未死,反而不妙。從前張被俘之後,誓死不降,被南朝稱為忠臣,遙遷①右副都御史,厚恤其家。後來張寫信勸朝廷議和,本是好意,卻惹得滿朝譁然,就有人劾他降敵,事君不忠。朝廷將張二子下獄,死在獄中。我豈可稍不小心,連累家人?”①遙遷--升官叫做遷。因張被滿洲所俘,所以給他升官叫做遙遷。

白如玉又說:“聽說老夫人住在福建家鄉,年壽已高,倘若認為老爺已盡節死去,豈不傷心而死?”

“不,你不知道老夫人的秉脾氣。老夫人知書明理,秉剛強。我三歲開始認字,就是老夫人教的。四歲開始認忠孝二字,老夫人反覆講解。倘若她老人家知道我兵敗不死,身事二主,定會氣死。唉,唉!

”洪承疇想著老母,不泣。過了一陣,他輕輕推一推白如玉,意思是要他到小炕上去睡。白如玉用綢汗巾替他揩去臉上的縱橫淚痕,站起來說:“事已至此,請老爺不必過分為老夫人難過。好生休息一夜,明要起早梳洗穿戴。第一次見大清皇上,十分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