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二十八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二十八章第二十八章民間有句俗話:禍不單行。這不是信,常常是各種具體因素在同一個時間內,促成不同的倒黴事同時出現。從表面看來是偶然,實際一想也並不偶然。崇禎連做夢也不會想到,在同一天裡,他在乾清宮中接到了兩封飛奏:上午收到河南巡撫高名衡奏報,陝西、三邊總督汪喬年在襄城兵敗,李自成於二月十七攻破襄城,將汪喬年捉到,殺在城外。下午收到寧遠總兵吳三桂的飛奏,說松山城幹二月十九失守,洪承疇生死不明,傳聞死於巷戰之中,又云自盡。

幾天以前,崇禎知道左良玉同李自成在郾城相持,汪喬年要到襄城和左良玉夾擊李自成。沒有料到,他會失敗這麼快,竟然死了。不明白:左良玉到哪裡去了?汪喬年的人馬到哪裡去了?在襄城一戰潰散了麼?倘若在往年,他得到這奏報會十分震驚,震驚後會到奉先殿痛哭一陣。然而自從楊嗣昌死後,他在內戰中已經習慣於失敗的打擊,只覺得灰心,愁悶,憂慮,而不再哭了。幾個月前得到傅宗龍的被殺消息,他也沒有落淚。另外,傅宗龍和汪喬年這兩個總督,在他的心目中的分量較輕,壓兒不能與楊嗣昌、洪承疇二人相比。

當得到吳三桂的飛奏後,他卻哭了。他立刻命陳新甲設法查清洪承疇的生死下落,他自己也給吳三桂下了手諭,要他火速查清奏明。

自從松山失守的消息傳到北京後,北京朝野就關心著洪承疇的下落,一時間傳說不一。有的說他在松山失守時騎馬突圍,死於亂軍之中。有的說他率領曹變歧和王廷臣諸將進行巷戰,身中數傷,仍然督戰不止,左右死傷殆盡,他正要自盡,敵人擁到,不幸被俘,以後生死不明。過了幾天,又有新消息傳到北京,說邱民仰、曹變故和王廷臣都被殺了,其餘監軍道員十餘人、大小將領數百人,有的戰死,有的被俘後遭到殺害,而洪承疇被俘後一看見“敵酋”就罵不絕口,但求速死,已經被解往瀋陽。

朝廷命寧遠總兵吳三桂“務將洪承疇到瀋陽就義實情,探明馳奏”同時崇禎也叫在山海關監軍的高起潛探明洪承疇是否果真不屈,已經就義。

到了四月下旬,吳三桂和高起潛的奏報相繼來到,而洪承疇在北京的公館中得到的消息更快。首先是洪承疇老營中的一個士兵,被俘後從瀋陽逃了回來,說他臨逃出瀋陽時確實在漢人居民中哄傳洪承疇絕食身死,是一個大大的忠臣。隨後高起潛密奏,說聞洪承疇確實自縊未遂,繼以絕食,死在瀋陽。

吳三桂給兵部衙門的一封秘密塘報說,洪承疇確實到瀋陽後,對勸降的滿洲官員罵不絕口,每次提到皇上知遇之恩,便痛哭涕,惟求速殺。塘報最後說:聞洪總督已絕食數,一任敵人百般勸誘,只是不理,閉目等死。虜方關防甚嚴,不許消息外傳。洪總督是否已死,傳說不一。一俟細作續探真確,當再飛報。須至塘報者!①①須至塘報者--這是明代塘報最後一句話,成為定式。它的原意是對辦理和遞送塘報的官員說的。

京師士民連來街談巷議,都認為洪承疇必死無疑。那班稍有歷史知識的人們都把他比做當今張、許①;甚至少年兒童,也都知洪承疇是一位為國盡節的大忠臣。朝廷之上,紛紛議論,都是讚許的話。有的人在朝房中說:“唉,當世勞臣②,強敢任,志節之堅,殉國之烈,孰如洪氏!”那些平彈劾過他的言官,或因門戶之見平喜歡說他短處的同僚,這時都改變腔調,異口同聲地說:①張、許--張巡和許遠。唐朝安祿山叛亂時,二人堅守瞧陽,被圍數月,城陷被執,罵賊不屈而死。

②勞臣--為國事辛苦有功的臣。

“古人說蓋棺論定,洪亨九大節無虧,可謂死得其所!”恰在這時候,洪府的管事家人陳應安等因京師朝野如沸,洪府故舊門生都在關心朝廷榮典,大少爺尚未回京,事情不能再等,便共同給皇帝上了一道奏本,陳述洪承疇確已就義,其中有這樣人的話:去歲八月戰潰,家主坐困松城。城中糧絕,殺馬餉兵,忍飢苦守。不意逆將夏承德暗投胡虜,開門獻城。家主猶督兵巷戰,大呼殺敵,血染袍袖;追家主身負重傷,左右死亡枕藉,乃南向叩頭,口稱“天王聖明,臣力已竭”被執之後,罵不絕口,惟求速死。後以虜兵防守甚嚴,自縊不成,絕食畢命。從來就義之烈,未有如臣家主者也!

崇禎皇帝將這道奏本看了兩遍,深深地嘆了口氣。乾清宮的管家婆魏清慧輕輕地掀開半舊繡龍黃緞門簾,走進暖閣,本來有事要向他啟奏,但是看見他在御案前神愁慘,雙眉緊皺,熱淚盈眶,便嚇得後退半步,不敢做聲,也不敢退出。過了片刻,崇禎轉過頭來,望她一下,問道:“你去承乾宮剛回來?”魏清慧躬身回答:“是,皇爺,奴婢剛從承乾宮回來。”

“田娘娘今病情如何?”

“回娘娘仍然每下午申時以後便發低燒,夜間經常咳嗽,痰中帶血。她自覺渾身無力,不思下。她經常想著自己的病症不會治好,又思念五皇子,心中總是鬱鬱寡歡,還時常淚。這樣一天一天下去,病情只有加重的份兒。”崇禎罵道:“太醫們每會診,斟酌藥方,竟然如此無能,全是飯桶!”魏宮人說:“太醫們雖然悉心為田娘娘治病,巴不得田娘娘鳳體早痊癒,早寬聖心。可是他們只能在行經、清脾、潤肺、化痰、止咳上用心思,能夠用的藥都用了,無奈對田娘娘的病都無效應。如今田娘娘的病確實不輕,經血已經有幾個月不來了,人也一天比一天消瘦。以奴婢看來,不能專靠太醫,也需要祈禳祈禳才是。”崇禎點點頭,用眼命宮女退出。隨即一個御前太監進來,啟奏說兵部尚書陳新甲奉召進宮,在乾清門外等候召對。崇禎憂鬱地問道:“那個張真人還在京麼?”御前太監回奏:“聽說張真人團奏懇皇上特降隆恩,按照衍聖公為例,將真人改為二品俸祿,並在京城中踢官邸一處。此事尚未蒙皇爺恩准,所以仍留京師,住在長觀中,未曾回龍虎山①去。”①龍虎山--在江西貴溪縣西南。東漢張道陵在此修煉,為後來道教起源。其後人世居龍虎山,元末封為天師,明洪武初改稱真人,世襲至民國年間。

崇禎說:“他請求的這兩件事,朕已批示禮部衙門詳議。後據禮部衙門復奏,本朝無此故事①,礙難同意。禮部衙門的意思很是,張真人為何還在京城滯留?唉,且不管這些小事,你今替朕傳旨:命張真人就在長觀中建醮,為皇貴妃的病虔心祈禳。你再傳諭僧道錄司,京師各有名寺觀,都要為皇貴妃誦經祈禳三。南宮中的僧道,還有英華殿、大高玄殿等地方,不管是名德法師,或是習道禮佛宮女,從明天起都為皇貴妃誦祈禳七天。”①故事--前例。

太監叩頭說:“遵旨!”崇禎想著國事和家事如此不幸,不搖頭嘆氣,隨即命傳諭陳新甲進來。他近來因為對李自成作戰著著失敗,已經對這位兵部尚書很不滿意,只是遍觀朝臣,沒有一個比陳新甲做事更幹練的人,加之同“東虜”秘密議和的事正在依靠此人,所以他的不滿意並沒有表出來。等陳新甲進來行過一跪三叩頭禮以後,他望著跪在地上低頭等待問話的兵部尚書問道:“洪承疇為國盡節的事,卿可有別的消息?”陳新甲回答說:“臣部別無新的塘報。洪宅家人陳應安昨曾到臣部見臣,說洪承疇確已慷慨盡節,言之確鑿,看來頗似可信。”崇禎說:“朕也見到陳應安等奏本,所以將卿叫進宮來商量。既然洪承疇為國盡節,實為難得的忠烈之臣,朝廷應予褒榮,卹典從優。卿可知道洪承疇在京城有何親人?他的兒子現在何處?”陳新甲說:“洪承疇長子原在京城,一個月前因事離京。昨天據陳應安等對臣面稟,彼已星夜趕回,大約一二內即可來到。洪家在京城如何發喪成服①,如何祭奠,如何受吊,都已準備就緒,只等洪承疇的長子回京主持。”①發喪成服--向親友宣佈喪事,開始穿孝。服指喪服。

崇禎的思想已經轉往別處,沉默片刻,突然發問:“馬紹愉是否已經到了瀋陽?”

“按期算,如今可能已到瀋陽。”崇禎嘆息說:“目前賊未滅,中原糜爛。長江以北,遍地蝗旱為災,遍地饑民嘯聚,遍地賊與土寇滋擾。凡此種種,卿身當中樞重任,知之甚悉。虜勢方張,難免不再入。內外困,如之奈何!”陳新甲知道皇上要談論議和的事,趕快叩頭說:“微臣身為本兵,不能為陛下安內攘外,實在罪該萬死。然局勢演變至今,只能對東虜暫時議撫,謀求苟安一時,使朝廷全力對付中原危局,剿滅闖賊。舍此別無善策。馬紹愉已去瀋陽,必能折衝虜廷①,不辱使命。望皇上放心等候,不必焦慮。”①折衝虜廷--在敵方朝廷上進行外談判。

“朕所擔心者虜事未緩,中原已不可收拾。”

“河南方面,微臣已遵旨撤催各軍馳赴援剿。至於東虜方面,只怕要求賞賜過奢。臣已密囑馬紹愉,在虜酋面前既要宣揚皇上德威,啟其向化之心,也要從我國目前大局著想,不妨稍稍委曲求全。臣又告他說,皇上的意思是隻要土地人民不損失過多,他可以在瀋陽便宜行事;一旦有了成議,火速密報於臣,以釋聖念。”崇禎心情沉重地說:“但願馬紹愉深體朕之苦衷,將撫事辦妥;也望虜酋不要得寸進尺,壑無厭,節外生枝。朕為大明中興之主,非如宋室怯懦之君。倘虜方需索過多,朕決不答應。只要土地人民損失不多,不妨速定成議,呈朕裁定,然後載人盟誓,共同遵守,使我關外臣民暫解兵戎之苦。”陳新甲說:“是,是。皇上聖明!”

“馬紹愉如有密報來京,萬不可洩一字。”

“是,是。此等事自當萬分機密。”

“朕已再三囑咐,每次給卿手渝,看後即付丙丁①。卿萬勿稍有疏忽!”①即付丙丁--立即用火燒掉。按五行說法,丙丁是火。

陳新甲說:“臣以駑鈍之材,荷蒙知遇之恩,惟望佐皇上成為中興英主,所以凡是皇上此類密旨,隨看隨焚,連一字也不使留存於天壤之間。”

“先生出去吧。關外倘有消息,即便奏朕知道!”陳新甲連聲說“是”隨即叩頭辭出。

幾天以後,禮部關於洪承疇的各項褒忠榮典已經題奏皇帝,奉旨火速趕辦。這些榮典事項,包括賜溢忠烈,贈太子太保,賜祭九壇,在京城和洪的福建家鄉建立詞堂。禮部與工部會商之後,合奏皇帝,京城的祠堂建立在正陽門月城中的東邊。明朝最崇奉關羽,敕封協天大帝,全國到處有關帝廟,建在正陽門月城中的西邊的關帝廟在京城十分有名。如今奉旨在月城中的東邊建一“昭忠祠”分明有以洪氏配關羽的意思。

祭棚搭在朝陽門外、東嶽廟附近,大路北半里遠的一片空地上,坐北朝南。面對東關大路,貧民房舍拆除許多,很是寬大。臨大路用松柏枝和素紙花扎一牌坊,中間懸一黃綢橫幅,上書“欽賜奠祭”牌坊有三道門,中門是御道,備皇帝親來致祭,所以用黃沙鋪地。從牌坊直到一箭之外的祭棚,路兩旁樹著許多杆子,掛著兩行白綢長幡和中央各衙門送的輓聯。路兩旁三丈外搭了四座白布棚,每邊兩座,三座供禮部主祭官員及各衙門陪祭官員臨時休息之用,一座供洪氏家人住宿休息。還有奏樂人們的小布棚,設在祭棚前邊,左右相對。其餘執事人員,另有較小布棚兩座,都在祭棚之後。祭棚門上懸一黃緞匾額,四邊鑲著白緞,上有崇禎御筆親題四個大字:“忠魂不朽”祭棚內就是靈堂,佈置得十分肅穆莊嚴。靈堂內正中靠後設一素白六扇屏風,屏風前設有長几,白緞素花圍幛,上放洪承疇的靈牌,恭楷寫著“故大明兵部尚書、薊遼總督、太子太保、賜諡忠烈、洪公之靈位”前邊,左右放著一對高大的錫燭臺,中間是一個白鋼香爐。緊挨靈幾,是一張掛有白圍幛的供桌。靈堂四壁,掛著挽幛、輓聯。靈堂門外和松柏枝牌坊的門兩旁都有對聯,全是寫在白綢子和細白葛布上。所有對聯和輓聯,都是稱頌洪氏忠君愛國,壯烈捐軀。京城畢竟是文人薈萃的地方,遇到皇帝為殉國大臣賜祭的難得機會,各大小衙門,各洪氏生前故舊,以及並無一面之緣的朝中同僚,有名縉紳,都送輓聯,自己不會作輓聯的就請別人代作,各逞才思,各顯書法,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且看那牌坊中門的一副楹聯,雖然不算工穩,卻寫出了當時的朝野心情:十載汗馬,半載孤城,慷慨忠王事,老臣命絕丹心在;千里歸魂,萬里悲風,揮涕悼元老,聖主恩深卹典隆。如今且放下朝陽門外的“賜祭”地方不去詳述,讓我的筆尖轉到熱鬧非常的正陽門。在正陽門月城內,正在夜動工,為洪承疇修建祠堂。這項工程,由禮部衙門參酌往例,議定規制,呈請皇帝欽定,批工部衙門遵辦,然後由工部衙門的營繕清吏司①掌管施工,限期建成。該司原有工役多調作別用,樂得將工程給最有面子和願意出較多回扣的包工商人承建,趁機夥同分肥。儘管層層剝削,木匠和泥瓦匠僅僅至於不餓著肚皮,大批徒工是白乾活兒,但是大家幹活的勁頭從來沒有這樣高過。洪氏的“壯烈殉國”的傳說深深地打動了大家的心,連平喜歡偷懶的人也不好意思偷懶了。由於這祠堂是皇帝“敕建”的,又是建在正陽門的月城之內,所以每天前來觀看的人很多。有些人看過後心情動,回去後詩填詞,一則頌揚洪氏忠義,一則藉以寄慨。據說有許多佳作,都是有名氣的文人寫的,後來都自己燒掉稿子,不曾有一篇收入文集,甚至對曾經做過這樣的詩詞也諱莫如深。

①營繕清吏司--簡稱營繕司,掌管修建宮殿、陵寢、城廓、牌坊、祠廟…等事項。

五月初四按曆書是黃道吉,也是擇定的昭忠詞正廳上樑的子。上午已時正,正陽門月城中放了一陣鞭炮,隨即奏起鼓樂,工部衙門營繕司派一位七品文官行禮上香,另一位八品官員跪讀了上梁文,然後焚化。儘管有五城兵馬司派兵丁彈壓,驅趕擁擠的人群,但看的人還是將路邊圍得水洩不通。許多上了年紀的人,想著從前幾個經營遼東的大臣,如王化貞、熊廷粥、袁崇煥三個人,都落個被朝廷誅戮的下場,如今洪承疇卻是固守孤城,城破被擒,罵敵不屈,絕食而死,忍不住小聲議論,讚歎不止。

當昭忠祠上樑時候,崇禎皇帝正在平臺召見群臣。他坐在御座上,臉憂愁,眉頭緊皺,白眼球因過分熬夜而網著血絲。臣工們看見他的雙腳在御案下不住踩動,知道他常常因心情焦急上朝時都是這樣,所以大家捏了一把汗,屏息無語,等候問話。他將御案上的一疊軍情文書拿起來又放下,輕聲叫道:“陳新甲!”兵部尚書陳新甲立刻答一聲,走到御案前跪下去叩了個頭。但崇禎沒有馬上問話,又叫了禮部尚書和工部尚書到面前跪下。有幾件要緊事情他都要向大臣們詢問,但是他的心中很亂,一時不知道先問哪一樁好。停了片刻,他又將戶部尚書也叫到面前跪下。他將御案上的文書看了一眼,然後向陳新甲問道:“自從江喬年在襄城兵敗以後,兩個月來闖賊連破豫中、豫東許多州、縣,連歸德府也破了,風聞就要去圍攻開封。卿部有何援剿之策?”陳新甲叩頭說:“臣已檄催丁啟睿、楊文嶽兩總督統率左良玉等總兵,大約有二十萬之眾,合力援剿,不使賊窺汴得逞。”崇禎對丁啟睿、楊文嶽的才幹並不相信,也不相信左良玉會實心作戰,嘆口氣,又問道:“倘若援剿不利,還有兵可以調麼?”陳新甲回答說:“陛下明白,目前兵、餉兩缺,實在無兵可調。倘若萬不得已,只好調山西總兵劉超、寧武總兵周遇吉馳援河南。另外,陛下將孫傳庭從獄中放出,命他總督陝西、三邊軍務。他已經於一個月前到了西安,正在徵餉集糧,加緊練兵。倘若能在短期內練成數萬兵,也可救援開封。”崇禎轉向新任戶部尚書傅淑訓問道:“籌餉事急,卿部有何善策?”傅淑訓戰戰兢兢地回答說:“目前處處災荒,處處戰亂,處處殘破,處處請賑、請餉,處處…”崇禎幾年來聽了這樣的話,不願聽下去,向工部尚書劉遵憲問:“為洪承疇設祭的地方可完全佈置就緒?”劉遵憲回答:“前幾天就已經完全就緒。因為陛下將親臨賜祭,又將附近幾家貧民破舊房屋拆除,加寬御道,鋪了黃沙。”崇幀又問:“命卿部在正陽門月城中為洪承疇修建祠堂,工程進行如何?”

“工程進展甚速,今已上樑矣。”崇禎轉向禮部尚書:“明開祭,煩卿代朕前去。數之後,朕必親臨致祭。子‘祭如在’。《禮記》雲‘祭祖主敬’。望卿與陪祭諸臣務須齋戒沐浴,克盡至誠,獻饗致祭,格忠魂。昨朕看到承疇的兒子所刻承疇行狀①,對承疇殉國經過敘述較詳。朕看了兩遍,深為動。”崇禎熱淚盈眶,喉頭壅,停了片刻,接著說:“朕為一國之主,沒有救得承疇,致有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