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一十八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海量小说,在【就要看書網】
徐氏在家時,其母將以嫁姑子之富者,徐泣曰:"為富人
,不願也。"遂歸於愚,居破屋中,一事機杼。愚嘗懷白金歸,徐怒曰:"我以子為賢而若是,亟具歸。"愚出書以示,束脩得也,乃已。有梁鴻之風焉。
子克、幾、凡。克蚤以詩名,葉適嘗稱其可繼陶、韋。
魏掞之,字子實,建州建陽人,初字元履。自幼有大志。師胡憲,與朱熹遊。兩以鄉舉試禮部不第。嘗客衢守章傑所。趙鼎以謫死,其子汾將喪過衢。傑雅憾鼎,又希秦檜意,遣尉翁蒙之領卒掩取鼎平時與故舊來往簡牘。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無所得。傑怒,治蒙之,拘汾於兵家所,且以告檜。掞之以書責傑,長揖徑歸。築室讀書,榜以"艮齋",自是人稱曰艮齋先生。
閩帥汪應辰、建守陳正同知其賢,薦於朝,時相尼之,不果召。乾道中,詔舉遺逸,部刺史芮燁與帥、守共表其行誼,特詔召之,掞之力辭。時宰相陳俊卿,閩人也,雅知掞之,招之甚力。乃以布衣入見,極陳當時之務,大要勸上以修德業、正人心、養士氣為恢復之本。上嘉納之,賜同進士出身,守太學錄。
先是,學官養望自高,不與諸生接。掞之既就職,進諸生教誨之,又增葺其舍,人人
勵。將釋菜,掞之請廢王安石父子從祀,追爵程顥、程頤,列於祀典,不報。復言"太學之教宜以德行經術為先,其次則通習世務。今乃專以空言取人",又不報。遂丐去。
會福州副總管曾覿秩滿還,在道,掞之累疏以諫,移疾杜門,遺書陳俊卿責其不能救止,語甚切。遂以親請歸,行數曰,罷為台州教授。方掞之之未行也,覿至國門外已久,伺掞之去,乃敢入。掞之在朝不能半歲,既歸,喟然嘆曰:"上恩深厚如此,而吾學不足以
悟聖意。"乃
居艮齋,條理舊聞,以求其所未至。
其居家,謹喪祭,重禮法。從父有客於南者,千里養,死葬如禮,而字其孤。建俗生子多不舉,為文以戒,全活者甚眾。又白於官,請督不葬其親者,富與期,貧與財,而無主後者掩之。每遇歲飢,為粥以食飢者。後依古社倉法,請官米以貸民,至冬取之以納於倉。部使者素敬掞之,捐米千餘斛假之,歲歲斂散如常,民賴以濟。諸鄉社倉自掞之始。
與人,嘉其善而救其失。後進以禮來者,苟有寸長,必汲汲推輓成就之。至或訾其近名,則蹙然曰:"使夫人而避此嫌,為善之路絕矣。"病革,母視之,不巾不見。戒其子"毋以僧巫俗禮浼我。"以書召朱熹至,委以後事而訣。卒,年五十八。
後上思其直諒,將召用之,大臣言已死,乃贈直秘閣。熹平趣向與掞之同。乾道中,熹亦被召,將行,聞掞之去國,乃止。
青城山道人安世通者,本西人。其父有謀策,為武官,數以言幹當路不用,遂自沈於酒而終。世通亦隱居青城山中不出。
吳曦反,乃獻書於成都帥楊輔曰:"世通在山中,忽聞關外之變,不覺大慟。世通雖方外人,而大人先生亦嘗發以入道之門。竊以為公初得曦檄,即當還書,誦其家世,以忠義,聚官屬軍民,素服號慟,因而散金髮粟,鼓集忠義,閉劍門,檄夔、梓,興仗義之師,以順討逆,誰不願從?而士大夫皆酒缸飯囊,不明大義,尚雲少屈以保生靈,何其不知輕重如此!夫君乃父也,民乃子也,豈有棄父而救子之理?此非曦一人之叛,乃舉蜀士大夫之叛也。聞古有叛民無叛官,今曦叛而士大夫皆縮手以聽命,是驅民而為叛也。且曦雖叛逆,猶有所忌,未敢建正朔、殺士大夫,尚以虛文見招,亦以公之與否卜民之從違也。今悠悠不決,徒為婦人女子之悲,所謂停囚長智,吾恐朝廷之失望也。凡舉大事者,成敗死生皆當付之度外。區區行年五十二矣,古人言:"可以生而生,福也;可以死而死,亦福也。"決不忍汗面戴天,同為叛民也。"輔有重名,蜀中士大夫多勸以舉義者,而世通之言尤切至。輔不能決,遂東如江陵,請吳獵舉兵以討曦。未幾,曦敗,獵使蜀,薦士以世通為首雲。
◎卓行o劉庭式巢谷徐積曾叔卿劉永一父子有親,夫婦有別,朋友有信,天下之所共知而共由者也,乃有卓行於斯焉。徐積於其所天,劉庭式於其室家,巢谷於其知己,皆行常人之難。行其所難而安焉,豈非卓乎?曾叔卿之不欺,劉永一之不苟取,皆以一事而人譽之終身,蓋有其所矣,其可忽諸!撰《卓行傳》。
劉庭式,字得之,齊州人,舉進士。蘇軾守密州,庭式為通判。初,庭式未第時,議娶鄉人之女,既約,未納幣。庭式乃及第,女以病喪明,女家躬耕貧甚,不敢復言。或勸納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許之矣,豈可負吾初心哉。"卒娶之。生數子,後死,庭式喪之逾年,不肯復娶。軾問之曰:"哀生於愛,愛生於。今君愛何從生,哀何從出乎?"庭式曰:"吾知喪吾
而已。吾若緣
而生愛,緣愛而生哀,
衰愛弛,吾哀亦忘,則凡揚袂倚市,目挑而心招者,皆可以為
也耶?"軾深
其言。庭式後監太平觀,老於廬山,絕粒不食,目奕奕有紫光,步上下峻坂如飛,以高壽終。
巢谷,初名谷,字元修,眉州眉山人。父中,谷傳其學,雖樸而博。舉進士京師。谷素多力,見舉武藝者心好之,遂棄其舊學,蓄弓箭,習騎,久之業成而不中第。聞西邊多驍勇,為四方冠,去遊秦鳳、涇原間。所至友其秀桀,與韓存寶尤相善,教之兵書。
熙寧中,存寶為河州將,有功,號熙河名將。會滬州蠻乞弟擾邊,諸郡不能制,命存寶出兵討之。存寶不習蠻事,邀谷至軍中問焉。及存寶得罪,將就逮,自度必死,謂谷曰:"我涇原武夫,死非所惜。顧子不免寒餓,橐中有銀數百兩,非君莫可使遺之者。"谷許諾,即變姓名,懷銀步往授其子,人無知者。存寶死,谷逃避江、淮間,會赦乃出。
蘇軾謫黃州,與谷同鄉,幼而識之,因與之遊。乃軾與弟轍在朝,谷浮沉裡中,未嘗一來相見。紹聖初,軾、轍謫嶺海,平生親舊無復相聞者,谷獨慨然自眉山誦言徒步訪兩蘇,聞者皆笑其狂。
元符二年,谷竟往,至梅州遺轍書曰:"我萬里步行見公,不意自全,今至梅矣,不旬必見,死無恨矣。"轍驚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見,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厭。時谷年七十三,瘦瘠多病,將復見軾於海南,轍愍而止之曰:"君意則善,然循至儋數千裡,當復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視未即死也,公無止我。"閱其橐中無數千錢,轍方睏乏,亦強資遣之。舟行至新會,有蠻隸竊其橐裝以逃,獲於新州,谷從之至新,遂病死。轍聞,哭之失聲,恨不用己言而致死,又奇其不用己言而行其志也。
徐積,字仲車,楚州山陽人。孝行出於天稟。三歲父死,旦旦求之甚哀,母使讀《孝經》,輒淚落不能止。事母至孝,朝夕冠帶定省。從胡翼之學。所居一室,寒一衲裘,啜菽飲水,翼之饋以食,弗受。
應舉入都,不忍舍其親,徒載而西。登進士第,舉首許安國率同年生入拜,且致百金為壽,謝卻之。以父名"石"終身不用石器,行遇石則避而不踐,或問之,積曰:"吾遇之則怵然傷吾心,思吾親,故不忍加足其上爾。"母亡,水漿不入口者七,悲慟嘔血。廬墓三年,臥苫枕塊,衰絰不去體,雪夜伏墓側,哭不絕音。翰林學士呂溱過其廬適聞之,為泣下曰:"使鬼神有知,亦垂涕也。"甘
歲降兆域,杏兩枝合為幹。既終喪,不徹筵几,起居饋獻如平生。
中年有聵疾,屏處窮里,而四方事無不知。客從南越來,積與論嶺表山川險易、鎮戍疏密,口誦手畫,若數一二。客嘆曰:"不出戶而知天下,徐公是也。"自少及老,作一詩,為文率用腹稿,口占授其子。嘗借人書策,經宿還之,借者紿言中有金葉,積謝而不辨,賣衣償之。鄉人有爭訟,多就取決。州以行聞,詔賜粟
。
元祐初,近臣合言:"積養親以孝著,居鄉以廉稱,道義文學,顯於東南。今年過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詔舉中外學官,如積之賢,宜在所表。"乃以揚州司戶參軍為楚州教授。每升堂,訓諸生曰:"諸君為君子,而勞己之力,費己之財,如此而不為,猶之可也;不勞己之力,不費己之財,何不為君子?鄉人賤之,父母惡之,如此而不為,可也。鄉人榮之,父母
之,何不為君子?"又曰:"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為君子者,未之有也。言其不善,行其不善,思其不善,如此而不為小人者,未之有也。"聞之者斂衽敬聽。
居數歲,使者又薦之,轉和州防禦推官,改宣德郎,監中嶽廟。卒,年七十六。政和六年,賜諡節孝處士,官其一子。
曾叔卿,建昌南豐人,鞏族兄也。家苦貧,即心存不欺。嘗買西江陶器,貿易於北方,既而不果行。有從之轉售者,與之。既受直矣,問將何之,其人曰:"
效君前策耳。"叔卿曰:"不可。吾聞北方新有災饉,此物必不時洩,故不以行。餘豈宜不告以誤子。"其人即取錢去。居鄉介潔,非所宜受,一介不取。
子困於飢寒,而拊庇孤煢,唯恐失其意。起家進士,至著作佐郎。熙寧中,卒。
劉永一,陝州夏縣人。孝友廉謹。熙寧初,巫咸水溢入縣城,民多溺死。永一持竿立門前,見他人物入者輒擿出之。有僧寓錢數萬於其室,無何而僧死,永一詣縣自言,請以錢歸其弟子。鄉人負債不肯償,立焚其券。行事類此。兄大為,醫助教。居親喪,不飲酒食
,終三年。司馬光傳之,以為今士大夫所難。
部分譯文譙定字天授,涪陵人。幼年喜歡學習佛學,把佛教的理論解析歸於儒家。後來向郭曩氏學習《易》學,從“見乃謂之象”一句入門。郭曩氏,世代家居南平,始祖在漢代時為嚴君平的老師,世傳《易》學,大概是象數之學。譙定一天到達汴州,聽說伊川程頤在洛陽講道,穿著乾淨衣服前往拜見,棄其《易》學而學習程氏之學。於是得聞程學義,造詣愈加深厚,盛大而迫歸。其後程頤被貶謫涪州,確為譙定的家鄉,北山有石崖,師友前往其間,涪州人為它取名為讀易
。
靖康初年,呂好問推薦譙定,欽宗召他為崇政殿說書,因議論不相合,辭謝不赴任。高宗即皇帝位,譙定還在汴州,右丞許翰又推薦他,詔令宗澤由津渡送他到行在。到達維揚,寓居旅舍,非常貧寒,皇帝所寵幸的一個宦官碰巧與他是鄰居,贈給他食物不接受,給他衣物也不接受,留下金錢而離去,譙定把它納於袖內還給了他,其自立的行就像這樣。皇帝打算任用他,適逢金兵來到,失去譙定所在的地方。譙定再返回蜀地,喜愛青城山大面的景勝,隱居在山中,蜀人指他所在的地方叫譙巖,敬愛譙定而不敢直呼其名,稱他為譙夫子,有繪其肖像而祭祀的,久而不衰。譙定《易》學得之於程頤,傳授給胡憲、劉勉之,而馮時行、張行成就得到譙定的其他學問。譙定後不知所終,樵夫牧童往往有看見他的,世人傳說他成了仙。
劉勉之字致中,建州崇安人。自幼努力學習,一天背誦幾千句。過了二十歲,因鄉舉進入太學。當時蔡京專權,止不得挾帶元。。書籍,從此伊、洛之學不能傳佈。劉勉之求得伊、洛之書,每到深夜,同宿舍的學生都睡了,就偷偷抄寫而默默背誦。譙定到達京城,劉勉之聽說他跟從程頤
遊,
於《易》學,於是師事譙定。不久劉勉之厭惡科舉業,告別諸生返歸,見到劉安世、楊時,都去他們那裡請教學業。等回到家裡,就在縣城近郊構屋為書堂,讀書其中,力耕自給,身心淡泊,於世無求。與胡憲、劉子翼互相往來,每天以講論切磋學問為事。
紹興年間,中書舍人呂本中疏奏劉勉之的行義志業以聞,朝廷特召他前往宮廷。秦檜正主張和議,擔心劉勉之見到皇帝后堅持主戰主張,於是不予引見,只令在後省策試發給筆札而已。劉勉之知道與秦檜合不來,就謝病歸家。閉門謝客十多年,求學的人連續不斷,按照他們的才能品德,為他們講說聖賢教學的門徑以及聖賢以往言行的美德。劉勉之所居住的地方有白水河,人們稱他叫白水先生。賢士大夫自趙鼎以下都對他尊敬仰慕願意與他往。後來秦檜
益專橫,趙鼎被
竄而死,許多賢士大夫被
錮,劉勉之最終不再出仕。
劉勉之絲毫不妄求取。子的孃家富有,沒有子嗣,謀劃把資產全部歸於女兒,劉勉之不接受,把這些資產贈給同族的賢能之人,命他們祭祀。他的朋友朱松去世,把後事囑託給他,而且訓誡兒子朱熹受學於他。劉勉之經營管理朱家,又像兒子侄子一樣教導朱熹。朱熹得到道學,從劉勉之開始。紹興十九年(1149),劉勉之去世,享年五十九歲。
郭雍字子和,他的先世是洛陽人。父親郭忠孝,官至太中大夫,以師禮相待程頤,撰寫《易說》,別號兼山先生,自己有傳。郭雍繼承了父學,通曉時務,隱居峽州,在長揚山谷之間放縱不受拘束,別號白雲先生。
乾道年中,因峽州太守任清臣、湖北安撫使張孝祥向朝廷推薦,旌表召用不去,賜號衝晦處士。孝宗知郭雍賢能,每每對輔佐大臣稱讚他,命令所在州郡每年季節時令致禮存問。後來改封頤正先生,命令監司派遣官員前去詢問郭雍所想說的話,全部記錄
進朝廷。這時,郭雍年紀有八十三歲了。
淳熙初年,求學的人輯集程顥、程頤、張載、遊酢、楊時以及郭忠孝、郭雍共七家,為《大易粹言》傳佈於世。此書記述郭雍的學說說:《易》貫通天地人,包括萬理。伏羲氏畫八卦,得於上天而使天顯明。文王的功德,得於人而使人顯明。伏羲氏為上天畫八卦,天,是君王的意志,所以至尊中正的五對人來說是君王。文王的功德為大地,地,是做臣民之道,所以具備中庸德行的二對人來說是臣民。以五、二上下二卦分別而言之就是這樣。綜合六爻來說,那麼九三、九四卦都是人道,所以叫作中爻。
《乾》卦,萬物創始的偉大元,通行無阻,祥和有益,無所不正,而且執著,起初叫四德。後來又叫乾元,是開始通行無阻。只有像柔順健行的母馬般,執著於正道,才會有利,君子只有安詳地執著於正道,才會吉祥。因此四德作為乾、坤二義也是可以的。乾,是陽健的東西。坤,是陰柔的東西。按《乾》一卦來說,那麼元與亨是陽健之類,利與貞是陰柔之類。這就像
夏秋冬雖然作為四季,按陰陽來看,那麼
夏為陽,秋冬為陰。天的功能之所以說元亨利貞,就像立天的道理,是屬陰與陽之類。地的功能之所以說元亨利貞,就像立地的是陰柔與陽剛之類。人之所以說元亨利貞,就像立人的道理,是仁與義之類。
又《坤》卦的六五,坤雖然是臣道,五其實是君王的位置,雖然用柔德,但不妨害其為君王,就像《乾》卦的九二,雖然具有君王的德行,但不妨害他為君王。所以乾有二君,德無兩君;坤有兩臣,德無二臣。六五爻以柔德居於尊位,是最屈己尊人的君王。江河大海之所以能夠成為眾多溪之王,是因為它善於屈己尊人。屈己尊人本來是坤的德
。黃
,是中
,顏
中最完美的
;裳,是下衣,這是用最完美的德行而尊人屈己。
郭雍的創新到到這樣的程度。淳熙十四年(1187),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