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251章印尼風波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1929年-1932年世界經濟大蕭條是一場蔓延式的鏈式反應,隨著銀行倒閉的蔓延,陷入危機的歐美各國銀行家紛紛回在其他國家的債權,以應對本國的擠兌風險,導致世界經濟的大幅度下挫,進而危及到各國的對外出口,導致更大規模的失業,在失去外國市場的同時,主要工業國的國內需集體下降,進一步導致全球經濟蕭條。

法國從奧地利回貸款,德國暫停貸款,英法出現債務危機,暫停對美債務償還,進一步惡化美國財政,各國陷入財政危機,縮小zhèngfu開支,全球經濟蕭條再次惡化。

1929年也是人類經濟史中最為悲壯的一年,這一年裡,美國經濟慘遭重創,數據上大約下滑約10%,實際情況則要比之悲慘很多,國內外貿易近乎處於停頓狀態,但是美國經濟的底子好,第一年還是能撐住的,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才越來越悲慘。

英國、德國的情況大致和美國相同,而法國因為經濟較為dúli,關稅高,早期受到的衝擊小,在1931年之前都沒有太大的影響,但在1932年之後,法國經濟也開始遭受到了全面的打擊,並且直到1935年才逐步恢復到經濟危機前的水平。

中國現在的情況很難說,但從理論上來說,問題也是非常大的,因為中國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的貿易出口國和順差國,世界經濟下滑到這種程度。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

所以,宋彪的決策就是從一開始就要大幅度的擴大內需。在近七年之內都要維持高投資高增長的態勢,同時提高關稅,進一步減少進口,使得經濟在內部dúli,同東南亞、西亞、拉丁美洲和法國維持內部的封閉市場。

在經濟危機蔓延到歐洲之後,剛上任不久的外相顧維鈞緊急前往歐洲訪問,第一副相施肇基前往拉丁美洲訪問,先和法國達成互助協議。中法及殖民地同盟內部維持原有的ziyóu貿易協議,對外統一提高關稅,中法兩國相互通過增持法郎和中圓維持外匯穩定,拋售美元和英鎊,換取黃金儲備增加兩國貨幣準備率。

在這樣的情況,加拿大、阿廷、澳洲的廉價小麥、羊等農產品、礦產品都難以出口到中法及殖民地市場,而中法採取經濟互補原則。中國進一步減低對法國奢侈品、鐘錶、紡織品、輕機械的關稅,法國減低對中國化工、電氣、重型機械、冶金產品的關稅。

中法這份協議對英美等國而言是典型的損人不利己,但對中法而言,至少也是暫時穩定了國內的經濟秩序,不至於讓經濟大幅重創,雙方通過債務風險互保的策略。維持兩國金融匯率的穩定。

按照協議,雙方約定將匯率盯緊英美,英美降低則中法隨之降低,絕對不讓英美將風險和危機轉嫁給中法兩國。

在此基礎上,中國同意將剩餘約合2。73億英鎊的法國債務全部轉變為留法助學基金和在法國及殖民地的投資。這樣的調整也使得法國遭遇債務危機的幾率大幅度降低。

自此,中國真正的開始以資本輸出的方式進入法國市場。在法國兼併陷入危機的企業和銀行,更大規模的投資法國殖民地市場,主動開拓外需,同時在國內啟動更加龐大的基建規劃,部分合同轉包給新兼併的法國企業。

依靠內部市場的空間,中國完全有足夠的空間自救,甚至可以順手救上法國,但絕對沒有辦法再救英美德三國,中國實際上也沒有必要救它們,救法國本身就是救中法同盟,保持中法同盟在國際世界的威懾力。

從1929年的下半年開始,帝國就開始連續增加了南京長江大橋和蕪湖長江大橋等大型公共基建項目,在全國增加了六百多條一級公路建設計劃,大幅度減低地產稅,加速推動城鎮化進程。

在維持高利率政策穩固黃金儲備的同時,大幅減免金融企業稅收,增加金融業的信貸支出規模,zhōngyāng銀行也快速印鈔,增加貨幣供應注資到國有的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業銀行和四大國營資本公司,擴大在國內的工程建設,取消消費信貸的消費增收稅,鼓勵信貸消費,在全國範圍內掉zhōngyāng部分的農業稅分成,減免農業稅的同時增加農業機械補貼、建房補貼、農用電補貼。

帝國的運氣真的是很不錯。

唐紹儀內閣時期的175項國民工業計劃為帝國奠定了良好而全面的工業基礎,歐陽賡內閣的125項工農業計劃和201工程又進一步的推動帝國工業水平達到歐美標準,農業水平也大幅獲得提高,基本達到了英美一戰前的水準。

這些是帝國在經濟危機時期保持高關稅,穩固內需市場的重要基礎,即便不從美國進口機械機,帝國工農業仍然能繼續高速發展,帝國工業所需要的各種原材料,本國能夠供應則由本國供應,不足之處則從中法殖民地市場獲取。

特別是在控制中東、西亞部分地區後,中國通過鐵路直接從裡海周邊進口石油,每年從巴庫油區、伊朗、伊拉克進口石油超過2000萬噸,完全能夠滿足國內的石油需求。

中亞石油天然氣管道計劃目前也鋪設到了烏茲別克油區,預計在三年內修通至巴庫油區,五年內正式修通到伊拉克,遠東石油公司正在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天然氣公司。

就在這一時期,本也受到了世界經濟危機的嚴重衝擊,對外貿易遭受重創,英美資本大幅撤出使得本金融業也遭遇了大規模的擠兌風波,工業人口的失業率快速增。

本zhèngfu下定決定削減海陸兩軍的軍費開支時。陸軍下級軍官突然在朝鮮半島發動了一次嚴重的挑釁,試圖越過中的分界線。戰爭規模不大,以本損失了兩個步兵聯隊和14架飛機宣告結束。

本還是找了很多借口,總之是宣稱自己沒有責任,責任都在朝鮮和中國身上,現在這個時候,中國也沒有心思去和本計較,反正再給本幾個膽子,本也不敢繼續挑釁中國。

本就是神經病。找此時的中華帝國拼陸軍,這些中下層的本軍官肯定是腦子有病,就像他們當年挑釁蘇聯結果被滅了兩個師團一樣,而且比主動挑起諾門罕戰役還弱智,因為帝國在朝鮮的主要駐兵是以空軍為主力,反應速度極快。

本海軍幾乎是在同一時期在印尼爆發衝突,對荷蘭宣戰。

本也是挑了很多對手。英美中法的海軍都不好惹,在東南亞就屬荷蘭最好欺負,它就去找荷蘭的麻煩,中國海軍隨之增加呂宋海峽和琉球群島之間的潛艇巡邏,在爪哇島的海軍支隊駐軍也隨之增加。

不管荷蘭是否同意,中國肯定不同意本對外擴張。和荷蘭駐華公使館通報一聲,南方艦隊就直接進駐文萊港,在周邊一帶加強海軍巡邏戒備,遏止本海軍南下。

本海軍的行動本身並沒有得到本內閣zhèngfu的允許,甚至沒有上層將領和海軍部的批准。如果荷蘭沒有反應,讓本海軍的中下級軍官將事情挑了起來。問題就大了,本內閣和海軍本部也必須同意,但中國在這個時候突然的緊急介入,讓本和荷蘭都猝不及防。

本以為中國和荷蘭有密約,雖然他們自己覺得對中國海軍的優勢非常大,而且中國海軍肯定還是和以前一樣的弱不風,真要打起來,他們也緊張。

因為中國在文萊和東南亞的經營週期是非常長的,在文萊沙撈越等地區都有大規模的空軍基地,中國空軍特有的大型巡邏機和轟炸機的覆蓋範圍可以擴大到整個南洋海域,以古晉和沙巴的兩個大空軍基地,可以覆蓋周邊一千公里的偵察和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