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為校園暴力事件負責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據新聞網11月18報道:11月12,玲玲(化名),在寢室裡遭遇9個女同學長達10多分鐘的扇耳光、語言侮辱,還被一刀刺進股。而她自己也因為不堪忍受,拿刀刺向自己口意圖自殺…而這一切的起因,僅僅因為在校運會的一場籃球決賽中,一次普通的“碰撞事故”一次平常的比賽,一次普通的碰撞,誰會在意在比賽過程的小摩擦呢。何況,比賽結束,還是波波(化名)所在的1班贏得了那場籃球賽。可事後,這位叫做“波波”的同學,覺得心裡氣不過,竟然帶領9命同學對比賽中碰撞她的玲玲玲進行圍毆。
普通“碰撞”為何暴力相待,當問其她們打人的動機時,波波則表示是因為玲玲在比賽中故意碰撞她,覺是故意針對她,另幾名同學均說“只為討一個說法。”大家都知道,在比賽中,防守是很平常的事情,因為如此簡單的動機,卻造成了這樣的暴力事件,面對學生暴力事件再次發生,希望學校,家長,社會都要高度重視。學生暴力事件已經不是發生一次兩次了。
前段時間,一則內容觸目驚心的上海校園暴力視頻在網絡傳,引發網民和社會各界的公憤。聯想起,近年來有關校園裡發生的打群架,欺負弱小,動不動就拳腳相加等暴力事件,值得我們深思,是什麼讓這些還處於未成年的孩子,變得如此暴力?
校園暴力事件發生並非個例。到網上搜索一下,就可以知道,據統計,今年3月至6月,團市委12355上海青少年服務熱線法律諮詢中,關於青少年校園暴力事件諮詢量佔總量14%,被暴力侵犯的青少年最小年齡8歲,普遍年齡集中在13至17歲。惡少“拗分”、同學間口角升級、男女生間戀愛糾紛成為引發校園暴力事件的主要“元兇”學校,是讀書的地方,是我們充實自己的地方,是我們學習只是的地方,再說大點,那是培養國家未來的地方,可是原本應當充滿寧靜書香的校園卻成了暴力行為頻繁上演的“舞臺”是什麼讓這些未成年的孩子變得如此暴力?上海政法學院教授湯嘯天說,“小小年紀就毫無愛心、崇尚暴力、爭風吃醋,說明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都是缺失的”看到這樣的事件一次又一次發生,作為家長還能安心把孩子到學校麼?學校又拿什麼來向家長保證?我不知道別人是如何看待此事的,但身為母親的我,看到如此暴力事件一再的發生在校園,真的很擔心,將來我的孩子在學校會怎樣?現在的孩子都是怎麼了?如此衝動,如此極端,如此暴力,本不懂得團結互助和友愛,同學之間,發生一點摩擦,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而比賽中發生碰撞事件更是再普通不過,這孩子,怎麼會如此暴力呢?作為家長,學校,你們該好好反省了。
面對此事的發生,學校給予了這樣的結論:對於9個女生的處理,楊老師表示將嚴肅處理打人者,“該開除的開除,該警告的警告,目前最重要的是玲玲的治療。”話這麼說是沒錯,目前最重要的是;玲玲的治療,可是,身上的傷能治痊癒,而心靈上的傷呢?只是一個普通碰撞就讓15歲的她遭受如此暴力,就已經產生自殺的念頭了,那麼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她還能、還敢跟同學們一起運動麼?原本善良,成績還錯的孩子,也許由此就會產生極大的心理陰影,對以後的人生也會有很大的影響。開除學生,真的就能解決問題麼?作為學校,該做的就只是這樣而已麼?
暴力事件一再發生,難以止,誰來為校園的暴力事件負責?當然,學校也有學校的難處,畢竟掌控不了每個學生的思想,但可以加強教育,這才是最重要的。家長,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生活裡要時時提醒孩子,告訴他們做人的道理。社會,整個社會的風氣在變,讓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在眾多的影片,電視劇中學到了不好的一面,我想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吧。面對讓人痛心和不敢置信的暴力事件一再的發生,再次呼籲社會的人們多來關心關心這些未成年的孩子,教會他們人間有愛的道理,教會他們寬容和諒解,儘量的避免類似事件再此發生。
附:12355建議——法制教育應滲透校園團市委12355青少年公共服務平臺建議,對青少年而言,形象化的教育效果要高於書本化教育效果,青少年更容易被視覺圖像所引。在呼籲社會進一步淨化媒體中關於暴力、血腥內容的同時,可以讓青少年實地參觀少管所等場所,讓青少年切實受“一失足成千古恨”將法制教育真正滲透到校園生活中。建議在校內開展主題班會,在班級中展開討論,提高學生們對校園暴力的識別和抵制能力。在家庭教育中,需要重視青少年早年愛的教育。有資料顯示,早年遭受家庭暴力、或在家庭中缺少關愛的青少年長大後容易形成反社會人格,更容易有暴力行為。在早年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注意引導孩子愛小動物、富有同情心、學會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