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譯文洭水發源於桂陽縣的盧聚,洭水發源於桂陽縣西北上驟山的盧溪,叫盧溪水,往東南經桂陽縣老城,稱為洭水。《地理志》說:洭水發源於桂陽,往南到四會。洭水又往東南,有嬌水注入。嬌水發源于都嬌之溪,溪水下,穿過山峽,從南邊出峽,這條山峽叫貞女峽,峽西岸有高巖,名為貞女山,山下有一塊岩石,形狀像一個女人,高七尺,所以叫貞女峽。據古來相傳,有幾個姑娘在這裡撿螺蜘,遇上了暴風雨,白晝天昏地暗,姑娘們忽然都變成了石頭。這實在是天大的奇聞,聽來難以置信。但啟在岩石中降生,摯在空心桑樹中呱呱出世,或許也是類似的事。事物的變化很多,難道都是可按常理來解釋的嗎?溪水又與洭水匯合,洭水又往東南入陽山縣,右邊在漣口匯合漣水。漣水的源頭出自陽山縣西北一百一十里的石塘村,往東南,水邊有豫章木,樹直經約二丈,至今株還在,砍伐已經多年,但斧痕仍像新砍的一樣。據說伐木時群鳥不停地繞樹飛翔,樹倒之後,眾枝忽然遠飛而去,也不知道落到哪裡,以後只見到一枝,還孤零零地在含框水上。漣水往東南,注入洭水。洭水又往東南,右邊匯合了斟水。斟水的源頭就在近處的東巖下,口如井,一之中,泉水十次溢出,十次涸竭,就像汐一樣準時,水注入洭水。洭水又往南經陽山縣老城西邊,老人們傳說:從前縣官一到縣裡來,就會越級升官,太史經過這裡察看後,說是地勢風水所造成的,就把相連的山岡掘斷,於是血成河,城也就傾斜崩毀,立即倒塌了,同時閣下的大鼓也飛上了臨武,直到桂陽,以後稱為聖鼓。從陽山通到桂陽武步驟的路,就是循著聖鼓的路徑開成的。這條路好像壕溝一樣,直到鼓城為止。洭水又經陽山縣南。陽山縣就是原來含洭縣的桃鄉,孫皓把它分出另立為縣。洭水又往東南去。往東南過含洭縣,應劭說:穿匡水往東北,注入沉水。薛攢注《漢書》,說玩水在武陵,離洭水很遠,又隔著湘水,是不可能注入玩水的。洭水往東南,左邊與翁水匯合。翁水發源於東北方的利山湖,湖水方圓五里,比一般的水要潔淨得多,往西南,注入洭水,匯處稱為翁水口。翁水口下,東岸有聖鼓杖,就是陽山之鼓的鼓杖,橫擱在川旁邊,雖然受到水的衝擊,但卻絲毫沒有移動。百鳥在這裡飛鳴,卻並不聚集於杖上。船伕撐船往來經過這裡,如用篙去戳杖,就會得瘧疾。洭水又往東南,在左邊匯合了陶水。陶水發源於東面的堯山。堯山盤曲綿延數百里,山上有儲紅的岩石層疊而起,巖頂林木青蔥,相映豔如朝霞。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緩的丘陵,還有大堂遺址。據老人相傳,這是堯行宮的所在地。陶水往西經縣北,向右邊注入框水。框水又經含洭縣西邊。王散《始興記》說:縣裡有白鹿城,城南有白鹿岡。鹹康年間(335-342),郡人張紡當縣令,有利民的政績,於是白鹿來遊,城和山岡都因而得名了。
往南出洭浦關,叫桂水。
洭浦關在中宿縣,洭水出洭浦關,在右邊與漆水匯合,匯處叫洭口。《山海經》稱為涅水。徐廣說:徨水又名框水,發源於桂陽,通四會,也叫催水。漢武帝元鼎元年(前116),路博德為伏波將軍,遠征越南,出桂陽,下水,就是這條水。桂水是別名。
深水發源於桂陽盧聚。
呂忱說:深水又名邃水,發源於盧溪,西注入營水,與營水亂一同注入湘水。許慎說,深水發源於桂陽南平縣。《水經》之所以說桂陽,是因為南平縣本來隸屬於桂陽郡,後來才劃給始興郡的緣故。縣裡有盧溪、盧聚山,在南平縣以南、九疑山以東。
往西北過零陵郡營道縣南邊,又往西北過營浦縣南邊,又往西北過泉陵縣,往西北了七里到燕室,斜人湘水。深水上有燕室丘,也就用以作為聚落名了。燕室丘下水深不可測,號稱龍淵。
鍾水發源於桂陽郡南平縣都山,往北過縣東,又往東北過宋渚亭,又往北過鍾亭,與淮水匯合。
都山就是都龐之嬌,是五嶺中的第三嶺。鍾水就是嶠水。庾仲初說:嬌水往南入始興漼水,注入大海。另一條往北入桂陽湘水,注入大江。漼水就是桂水,漼、桂讀音相近,所以字也跟讀音而變,《水經》也就跟著錯了。桂水發源於桂陽縣北界山,山上崖壁高聳,三面異常峻峭,山石間的泉水奔瀉而下,成為瀑布。往北經南平縣,然後往東北到鍾亭,在右邊與鍾水匯合,通稱桂水。所以應劭說:桂水發源於桂陽,往東北注入湘水。
又往北經魏寧縣東邊,魏寧就是舊時的陽安,晉太康元年(280)改名晉寧。魏寧在桂陽郡東一百二十里,清溪繞過縣城南面和西面,因此桂水決無從縣東出去的道理。這大概是因為縣城遷移,古今地點不同的緣故。
又往北注人湘水。
耒水發源於桂陽郡郴縣的南山。
末水發源於汝城縣東邊的烏龍白騎山,往西北經該縣北邊,又往西三十里,其間有十四處礁灘,各長數百步,又深又急的水,與礁灘如竹節相間,旅人逆水行舟或涉水渡河,都有很大的困難。耒水又往西北經晉寧縣北邊,又往西,左邊匯合清溪水於清溪水口。清溪水發源於縣東黃皮山,往西南經縣南,又往西北注入耒水。汝城縣在桂陽郡城東三百餘里,山又在縣東,耒水決無發源於南山的道理。
又往北過縣西。
郴縣有綠水,發源於縣東俠公山,往西北,然後向南轉彎注入耒水,稱為程鄉溪。桂陽郡設置酒官,在山下釀酒,稱為程酒,也同鄙酒一樣,是用來進貢的。末水又往西,有黃水注入,黃水發源於縣西的黃岑山;山有騎田之嬌,是五嶺中的第二嶺。黃水往東北,盛弘之說:從諸山出的水,注入大溪,名為橫溪。溪水很小,但冬夏不涸,民間也稱之為貪泉,喝了這水,就會變得貪財,同廣州石門的貪一樣。清廉的太守是不喝這水的。從前吳隱之飲了貪泉,卻並未受到誘惑,貪泉難道能改變他的清節嗎?不飲這水,大概也是因為討厭它的名字之故吧。劉澄之說是同一條溪,通四會,實在太輕率無知了。庚仲初說:嬌水往南入始興漆水,注入大海,這就是注入武溪的黃岑水;北水匯合桂陽湘水,注入大江,就是這條水。右邊有千秋水注入,千秋水發源於西南的萬歲山。山上有巖,中有鍾,山上長遍靈壽木,溪的下就是千秋水。水邊的居民點叫萬歲村,此水下派與黃水匯合。黃水又往東北經縣東,右邊匯合了除泉水。除泉水發源於縣南的湘破村,村中有圓水,方圓約二百步,一邊水暖,一邊水冷。冷處極其澄清,水翠綠,淺的地方看得到石子,深的地方看得到底;暖處水白而渾濁。水既不相同,冷暖也是互異,名為除泉,正如江乘的半湯泉一般。水大時瀉入黃溪,水小時就會斷。郴縣是舊縣,桂陽郡治所就在這裡。桂陽郡是漢高帝二年(前205),從長沙郡分出來的。《地理志》說:桂水發源在這裡,因此稱為桂陽。王莽改郡名為南平,縣名為宣風,城是項羽遷義帝時所築。縣南有義帝墓,內有石虎,‘因此叫白虎郡。《東觀漢記》說t:茨充字子河,他當桂陽太守時,看到老百姓很懶惰,連劣的鞋子也很少穿,腳上常有破傷,於是就教他們做鞋子。現在江南知道做鞋都是茨充教會的。黃溪東有馬嶺山,高六百餘丈,方圓約四十里。漢末郡裡有個叫蘇耽的人,曾在這座山上居住和遨遊。《桂陽列仙傳》說:蘇耽,郴縣人,小時父親就死了,他奉養母親極其孝順,但說的都是些虛無縹緲的事一,人們都說他是個傻子。他常常和孩子們一起放牛,大家輪看管,把牛群趕到一起,以免散失。每次輪到蘇耽值班時,牛就只在近傍走動,不必去趕,都會自行返回的。孩子們問:你值班時,牛為什麼不走開呢?蘇耽說:這一點你們是不知道的。他就辭別母親,說:我生應當成仙,不能再供養你了。又著淚說:今年將有一場大疫病,人要死掉一半。鑿一口井飲水,可以不得病。蘇耽母親去世安葬後,人們聽到山上有哭聲很是悲哀。後耒看到蘇耽騎著一匹白馬回到山中,百姓為他立祠,於是人民安寧,年成豐,因此把山叫做馬嶺山。黃水又往北,注入耒水,匯處稱為郴口。耒水又往西經華山北面。華山也叫華石山,孤峰屹然高聳,山旁有兩條溪水過,東邊是黃溪與耒水的匯合處。耒水一路向東奔,是不可能往北經縣西的。兩岸山巒連綿起伏,山岩間懸掛著下瀉的泉,行人到這裡就會盤桓不去,連忘返。
又往北過便縣西邊,便縣,從前惠帝曾封給長沙王的兒子吳淺,立為侯國。也就是王莽的便屏。便縣邊界上有溫泉水,在郴縣西北,兩岸有田數千畝,全都靠此水灌溉,常常在十二月下種,次年三月,稻子成;過了這裡,水都是冷的,就不能長稻苗。溫水灌溉得到的地方,每年三。灌溉剩餘下來的水,就散注入耒水。
又往西北過耒陽縣東邊,耒陽是舊縣,是按水命名的。王莽改名為南平亭。縣城東瀕耒水。在耒水以東、肥川以南,有一座老郡城。耒陽縣有一條溪水,發源於東方的侯計山,水很清澈,冬溫夏冷;往西叫肥川。肥川北面有盧塘,面積八頃,深不可測,塘裡有大魚,到了五月間,魚就在水面騰躍,起水上湧數丈,向四面岸上橫溢,小魚紛紛逃散,隨水被衝到岸上的多得數不清。又說:大魚將要鼓動水時,魚群就浮上水面,聚集在一起。肥川從旁過注入耒水,耒水往西北過蔡洲,蔡洲西邊就是蔡倫的故居,旁有蔡子池。蔡倫是漢時的太監,順帝時,蔡倫用破魚網搗爛造紙,以代替竹簡和。造紙就是蔡倫創始的。
又往北過都縣東邊,鄙縣有鄙湖,湖中有個沙洲,洲上居民就用湖水來釀酒,這種酒味極醇美,稱為鄙酒,每年常用來進貢。湖邊還有鄙縣老縣城,西北距臨承縣十五里。太元二十年(395),撤廢鄙縣,併入臨承。《十三州志》說:大別水發源於南方耒陽縣的太山,北到鄙縣注入鄙湖。往北注人湘水。
耒水往西北,到了臨承縣,在右邊注入湘水,匯處叫耒口。
洣水發源於茶陵縣的上鄉,往西北過縣西,洣水發源於江州安成郡廣興縣的太平山,往西北經茶陵縣南邊。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把茶陵封給長沙定王的兒子節侯訴作為食邑;王莽改名為聲鄉。洣水又轉彎過縣城,然後往西北去。這就是《地理志》所說的泥水。
又往西北過故縣南邊,牧水發源於東南方安成郡安復縣的封侯山,往西北經縣北。枚縣北面有修溪過,彼縣就是按溪來命名的。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封長沙定王的兒子則為枚輿侯,就是《地理志》裡所說的枚縣。枚水又往西南入茶陵縣,注入洣水。
又往西北過陰山縣南邊,陰山縣本來是陽山縣。該縣東北還有陽山老城,就是長沙孝王的兒子宗的食邑。據說這裡的地勢有王氣,所以掘山填谷,並改名為陰山縣。縣裡有容水,從侯曇山注入洣水,匯處叫容口。源頭有個大湖,容得下一百石,因為水發源在這裡,所以名為容水。洣水又往西北經縣東;又往西經歷口。縣裡有歷水,注入洣水,匯處叫歷口。洣水又往西北,與洋湖水匯合。洋湖水出自陰山縣西北樂蔽岡底下的洋湖,洋湖離岡七里,湖水往下注入洣水,匯處叫洋湖口。洣水往東北,有峨山;縣城東北有武陽山和龍尾山,都是修仙學道的人飛昇的地方。山上有仙人和龍馬的足跡,在那裡還發現他們留下的詩歌。他們的神靈雖然棲息於白雲之上,心情嚮往著靈山秀水,但仍然懷念著故鄉,在這裡留下詠。讀他們的詩歌,可以到他們依然心在遠處。我不止是遙想他們駕著祥雲來往的蹤跡,還喜愛他們的歌辭朗朗上口,所以拿了紙筆抄錄下來。歌辭大略是:登上武陽山,眺望著樂蔽,獲嶺千花競發在洋湖口。驅著蜚璃,駕著白駒,飛臨藍天碧水,不心裡躊躇。千年萬代後,世事茫茫,不知何如。仙人遊賞這人的神鄉,他們高雅的情真是超凡絕俗的了。
又往西北注人湘水。
漉水發源於澄陵縣東邊的漉山,往西過縣南。
醴陵縣,於高後四年(前184)封給長沙相侯越為封國。縣城南瀕淥水,水源出自東方安城鄉的翁陵山。我想漉、淥二字讀音相近,後人為圖方便,就以淥字為名了。雖然翁陵一名相異,但靠近山麓卻是相同的。轉彎從縣西往西北,到了漉浦,注人湘水。
瀏水發源於臨湘縣東南的瀏陽縣,往西北過該縣,往東北與勞水匯合。
瀏水發源於瀏陽縣東邊江州豫章縣的首裨山,發源後往西北,經過瀏陽縣南,該縣就是因溪而得名的。又往西北向臨湘縣。往西注人湘水。
氵買水發源於豫章艾縣,《秋左氏傳》說:吳公子慶忌向夫差進諫,夫差不聽,於是慶忌就住到艾去。王莽改名為治翰。
往西過長沙羅縣西邊,羅子從枝江遷移到這裡,世人至今還把它稱為羅侯城。氵買水又往西,積水成為陂塘,叫町湖。
又往西到累石山,注人湘水。
累石山在北,也叫五木山,山形方而尖,像是五顆骸子,所以俗人就用以作山名。山在羅口北邊。氵買水又在羅水南邊,注於湖水,匯處叫東町口。
贛水發源於豫章郡南野縣西邊,往北過贛縣東邊,《山海經》說:贛水發源於聶都山,往東北,注入江水,入彭澤縣西部。班固說:南野縣,彭水發源在這裡,東注入湖漢水。庚仲初說;大庚嬌水往北入豫章,注入江水。《地理志》說:豫章水發源於贛縣西南,北入江,它接納了許多支,合成一條大川。以上諸說中雖然名稱不同,但說的都是同一條水。所以《後漢書-郡國志》說:贛縣有豫章水。雷次宗說:豫章似乎就是以這條水為地名的。雖然水有十條,量差不多一樣大,但以贛水源最遠,所以唯獨此水得名。劉澄之說:贛縣東南有章水,西有貢水,縣治在兩水之間,兩字相合,成為贛字,因此就作為縣名了。這說法很荒唐。劉氏專門以字來釋水,不知道這一來便遠遠失實了。豫章水發源後往東北,經過南野縣北邊,贛水因亂石梗阻,水湍急,行船困難,滾滾的波濤一瀉六十里。又往北經贛縣東邊,南康郡的治所就設在縣城中。南康郡是晉太康五年(284)從廬江郡分出來的。豫章水在右邊匯合了湖漢水。湖漢水發源於零都縣,往西北經金雞石。這塊巨石獨自臨江聳峙著,據老人們說:時常見有金雞出現於石上,所以取名金雞石。湖漢水又往西北經贛縣東邊,往西注入豫章水。
又往西北經廬陵縣西邊,廬陵縣就是王莽的桓亭。《十三州志》說:廬水發源於西方的長沙郡安成縣。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把安成封給長沙定王的兒子劉蒼,立為侯國。就是王莽的用成。吳寶鼎年間(266一269)設立為安成郡,廬水東,到廬陵注入湖漢水。
又往東北過石陽縣西邊,石陽縣,是漢和帝永平九年,從廬陵分出來的。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吳長沙桓王設立廬陵郡,治所就在這裡。豫章水又經郡南,城中有井,井水顏半清半黃,黃的像灰汁,汲水煮粥,就成金,非常芳香。
又往東北過漢平縣南邊,又往東北過新淦縣西邊,牽水發源於西方的宜縣。漢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把宜封給長沙定王的兒子劉成,立為侯國,就是王莽的修曉。牽水又往東經吳平縣,就是舊時的漢平;晉太康元年(280)改為吳平。牽水又往東經新淦縣―就是王莽鵡亭一一注入豫章水。湖漢水和贛水都是通稱。此外,還有淦水發源於縣中,注入贛水。
又往北過南昌縣西邊,籲水發源於南城縣,往西北經南昌縣南邊,西注入贛水。又有濁水注入。濁水發源於康樂縣,就是舊時的陽樂。濁水又往東經望蔡縣。因為汝南上蔡的人民寓在這裡,所以在晉太康元年(280)改為望蔡縣。濁水又往東經建成縣,漢武帝元光四年(前131),將這地方封給長沙定王的兒子劉拾,立為侯國,王莽改名為多聚。該縣出產燃石,《異物志》說:燃石呈黃白,質地疏鬆,澆水就會發熱,把鍋子擱在上面,就可以把東西燒。放著不動它就冷,澆水就熱,可以無窮無盡地用下去。元康年間(291-299),雷孔章去洛陽,帶了這仲石頭給張公看。張公說:這叫燃石,這才知道這種石頭的名稱。濁水又往東到南昌縣,往東入贛水。贛水又經白社西,有徐孺子墓。吳嘉禾年間(232一238),太守長沙人徐熙在墓道旁植松,太守南陽謝景在墓旁立碑。永安年間(304),太守梁郡人夏侯篙在碑旁造思賢亭。松樹大可合抱,亭子世代修繕,現在稱為聘君亭。贛水又往北經南塘,塘東有孺子故居,在湖南小洲邊。孺子名稚,南昌人,品格高尚,不肯做官;太尉黃瓊徵召他,他不去。桓帝問尚書令陳蕃:徐稚、袁閡二人,論排行誰該居先?誰該在後?陳蕃答道:袁生是公子,不必別人抬舉,自己早已出人頭地了;至於徐稚,是在窮鄉僻壤脫穎而出的,所以排行應當居先。桓帝準備了禮品徵召他,他不肯去。太原郭林宗母親去世,徐稚去悼吊,在墓前放了一束新割的青草後離去,人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郭林宗說:那一定是孺子了。《詩》說:青草一束,其人如玉。我沒有這麼高的德望可以當得起呀!徐稚到七十二歲去世。贛水又經谷鹿洲,就是蘿子洲。過去是建造大船的地方。贛水又往北經南昌縣老城西邊,南昌縣在《秋》中屬楚國,令尹子盪出兵就是這地方。秦時作為廬江郡的南部都尉治,漢高祖六年(前201)才派陳嬰去平定豫章,設置南昌縣,郡治也在這裡,城就是陳嬰築的。王莽改名,縣稱宜善,郡名九江。劉說:湖漢等九水注入彭蠢,所以叫九江。陳蕃做太守,任徐稚為功曹,陳蕃在郡裡從不接待賓客,只有徐稚來,才特地為他擺了一張坐榻,他去後就掛起來,這裡就是懸榻的地方。建安年間(196-220),改名西安,晉時又名豫章。豫章城的南門叫松陽門,門內有樟樹,高七丈五尺,大二十五圍,枝葉扶疏,樹蔭掩蔽的地面廣達數畝。應動《漢官儀》說:豫章有樟樹生在庭院中,所以作為郡名。此樹一度曾經枯凋,到晉永嘉年間(307-313)忽又茂盛起來,枝葉繁茂猶如當年,人們都以為是中宗的吉祥徵兆。《禮-鬥威儀》說:君王政治修明,訴訟平息,豫樟就常常盛長。太興年間(318?321),元帝果然在南方振興起大業。所以郭景純《南郊賦》說:在祖先的城邑里,凋萎了的樟樹又長出一片綠蔭。這是因為宣帝的祖先來自豫章之故。贛水往北,在郡城西北過度支步,這是晉度支校尉設立官署的地方,步,就是水邊。贛水又經郡北的渡頭,渡頭上有從前的郡守賈萌的祠廟。賈萌與安侯張普爭地盤,被張普謀害,當鬼魂在渡頭水邊顯靈。所以百姓為他立廟,贛水西岸有巨石,叫石頭,是渡頭的所在地。西行二十里,有散原山,四周峰巒層沓,山深谷遠,別有幽趣。晉隆安(397一401)末年,僧人竺曇顯在山南修建寺院,僧徒從遠方來這裡的絡繹不絕。西北六七里處有洪井,上有瀑布,飛瀉直下,注入井中,深不可測。舊時傳說這是仙人洪崖先生的井。往北五六里有風雨池,說是因山高灘急,飛衝到樹木,水花就飄散遠灑,像下雨一樣。西邊有鶯岡,是洪崖先生騎鶯停下休息的地方。山岡西有鵲嶺,傳說是仙人王子喬駕鵲經過的地方。有兩座石崖,稱為大蕭、小蕭,傳說是蕭史游憩的地方。雷次宗說:這都是捕風捉影的話。我本來就沒有對那些事蹟作過鑑別,只是聊以記下奇聞異事,以增廣見聞罷了。謝莊常遊豫章,見過此井,又寫過詩。按他的詩,說鶯岡四周有水,叫鶯破,好像這些說法又不是毫無據的。東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面與城相平,南面彎彎曲曲,通到南塘,此湖本來與章江相通,湖水的漲落與江水相同。漢永元年間(89-105),太守張躬築塘以通南路,同時又攔截章江的水,使江水無論冬夏都不增不減。水極清深,魚極肥美,但每到夏天,江水從塘上氾濫四溢,村莊居民常遭水災。到了宋景平元年(423),太守蔡君在西邊築堤,在塘上開了水閘,天旱時關閉閘門,水大就開閘排洩,從此以後,居民很少再遭受水災了。贛水又往東北過王步,旁邊有城,據說孫奮做齊王鎮守這裡時,築了這座城。現在稱為王步(埠頭),因為這是齊王水邊的埠頭。郡城東南二十餘里還有一座城,稱為齊王城,築路相通,這是齊王的行宮。贛水又往北經南昌左尉官署西邊。漢成帝時,九江梅福當南昌尉,曾住在這裡。後來一天梅福拋下子兒女去到九江,傳說他成仙了。贛水又往北經龍沙西邊,沙很潔白,堆成沙丘,高峻傾斜,連綿長達五里,形狀像龍,照老風俗,這是九月九登高的地方。從前有人在這裡沙地中找到一座古墓,磚上刻的字說:西面離江七里半,用著草佔,說吉利;用龜甲卜,說不祥。現在墓就將沒入水中了,真所謂籤短龜長了。贛水又經椒丘城下,這座城是建安四年(199)孫策所築。贛水又經釣沂糧倉下,這裡原是度支校尉的治所,太尉陶侃曾遷到這裡來。從前夏天時糧倉前的洲諸被水淹沒,離水邊較遠。景平元年(423),豫章校尉藉助運米的人力,在諸旁用石頭結集成洲,長六十餘丈,洲裡可以容納數十隻船。贛水又往北經鄒陽縣―就是王莽的豫章縣一一有餘水注入。餘水發源於東方的餘汗縣,王莽稱為治幹。餘水往北到郊陽縣,注入贛水。贛水又與都水匯合。都水發源于都陽縣東邊,往西經縣南,就是武陽鄉。那地方有個黃金採,王莽改名為鄉亭。建安十五年(210),孫權把豫章分開另立都陽郡。都水又往西注入贛水。又有繚水注入。繚水源出建昌縣,該縣是漢元帝永光二年(前42)把海昏分開而設立的。繚水往東經新吳縣,該縣是漢中平年間(184一189)所立。繚水又經海昏縣―王莽改名為宜生―叫上贛水,又叫海昏江,分為兩條。縣東渡頭上有個亭子,是過渡的要道。水向東北經昌邑城,往東從豫章入大江,匯處叫慨口。從前漢昌邑王封於海昏,每次在江上泛舟東望,就滿懷憤慨而回,因此世人稱為慨口。一條水分支到別處,注入循水。
又往北過彭澤縣西邊,循水發源於艾縣西邊,往東北經豫寧縣,豫寧就是舊時的西安。晉太康元年(280)改為今名。循水又往東北經永循縣,該縣是漢靈帝中平二年(185)所立。循水又往東北,注入贛水,贛水把十條水全都接納了過來,合成一條大河,注入彭蠢澤。往北注人大江。
大江以南,贛水接納了各大川,東西四十里間,澄碧的潭水向遠處伸展,成為一片汪洋,綠波明淨如玉,匯注於江水。
廬江水發源於三天子都,往北過彭澤縣西,往北注人江水。按《山海經》,三天子都又稱天子郭。王彪之《廬山賦-敘》說:廬山,就是彭澤之山,雖然不在五嶽之內,但峰巒磋峨,上接蒼彎,實在也是極其高峻的名山。孫放《廬山賦》說:尋陽郡南有廬山,是九江的主峰,此山俯臨彭鑫的大澤,鄰接平曠的原野。《開山圖》說:廬山伸展向四方,周圍四百餘里,層巒疊嶂,山岩高達萬協,其間藏著許多靈異的事物,留著許多仙人的遺蹟。《豫章舊志》說:廬俗,字君孝,本姓匡,他的父親東野王與都陽縣令吳丙為輔佐漢室平定天下而死。漢封廬俗於那陽,名為越廬君。廬俗兄弟七人,都喜好道術,就在宮亭山上修煉,所以世人稱為廬山。漢武帝南巡時看到此山,覺得有點神靈,就封廬俗為大明公。遠法師的《廬山記》說:殷、周之,匡俗先生從仙人接受了道術,同遊此山,當時人們以為他所棲止的地方是神仙的廬舍,因而就作為山名。又按周景式說:廬山匡俗,字子孝,本來是東里子,出自周武主時,因他生來就有神靈之,屢次逃避朝廷的徵聘,在這山上建廬而居,當時人們都很敬仰他,奉他為師。匡俗後來昇仙了,只留一間空屋,弟子看到他的居室都很悲哀,早晚號哭,就像黃帝登仙時小臣們抱著他的烏號弓哀哭一般。世人稱他為廬君,山就因而取名為廬山了。這些都是民間的口頭傳說,並非確實可信的記載。所以《豫章記》以廬為姓,照廬字來命名,周氏和遠師或者是仰慕廬山,就編造了這些話,借廬俗作為假託。這兩條記載既相矛盾,兩件事情又互不一致,按《山海經》,還是始於大禹時,記錄就更遙遠了。《海內東經》說:廬江發源於三天子都,在彭澤以西入江。這就是說廬江的名稱是山水相依的,兩者互舉,分明不是由匡俗開始的。這都是好事的人硬把這類傳聞拿來編造故事罷了。又據張華《博物志-曹著傳》,山神自稱姓徐,受封於廬山,後來吳猛經過這裡,山神去接他。吳猛說:你在這山裡為王已近六百年,現在你受命為王的期限已到頭了,不宜再在非你所應占有的地方久居了。吳猛又贈詩說:仰望眾仙的樓臺館舍,俯視大王的仙宮靈府,長年裡只圖心懷快暢,逢摯友當把真情傾吐。這是神道之類事情,卻也有換任調動,按事理就很難說得清楚了。吳猛是隱居深山得道的人。《尋陽記》說:廬山上有叫三石樑的,長數十丈,但寬不到一尺,下面深杳無底。吳猛帶子弟登山,走過這道石樑,看見一個老人坐在桂樹底下,用玉杯承接了甘漿遞給吳猛。又到一處,看到有幾個人給吳猛擺了玉膏。吳猛弟子偷了一件寶物,想拿來給世上的人看,石樑立即變得和手指一般細了。吳猛叫他把寶物送回去,手牽著弟子,叫他閉上眼睛,領著他回來。廬山山明水秀,風清氣,氣候溫和,土壤肥沃,而人民安樂,山林隱逸的人士,到巖中來隱居的從不中斷;像龍鳳一般蟄伏待時的賢才,一到這裡也會樂而忘歸了。秦始皇、漢武帝和太史公司馬遷,都曾登臨這裡的巖峰,遙望九江,憑眺石鐘山和彭蠢澤。廬山北有石門水,發源於嶺端,那裡有兩塊高聳的巨石,樣子像門,因此有石門之名。水從這兩塊巨石之間出,從懸崖上飛瀉而下,高近三百步,到了底下,飄散開來約十多步。從下面仰望,瀑布似乎高與天連,彷彿是從雲端垂下的一幅飄曳的白絹。下面有巨石,可坐數十人,冠軍將軍劉敬宣常常來此攀登。石門水過山間,經龍泉寺南,此寺是太元年間(376-396)僧人慧遠所建。石門水往下入大江。南面的山嶺,就是彭蠢澤西面的天子郭。這裡峰巒峻峭,山徑艱險,人跡罕至;嶺南有大路,沿山下行,風景如畫。據傳說,這是匡先生所開通到江邊的道路。巖上有三處宮殿遺址,依次上山,最上面的遺址在峰頂;山下有神廟,稱為宮亭廟,所以彭湖也有宮亭之稱。按《爾雅》說:大山叫宮。宮這名稱大概就起源於此,未必就是由三宮而來的。這座神廟十分顯靈,能分開風,隔開江;能把船隻釘在水上不移動,也能讓它繼續航行。往來行人經過這裡,定要恭敬地祭祀,方才可以離開。所以曹毗歌詠道:把風分成兩股,把水裂為兩道。從前吳郡太守張公直,從任上被召返回,途經廬山。兒女們去參觀祠廟,一個丫矍同他女兒開玩笑,指著妃子們的神像說是像她;那夭晚上子夢見神來聘娶,很是害怕,立即就開船。天明時船到中,就不能前進了,一船人都驚惶翹來,說道:你捨不得一個女兒,全家都要遭殃了!張公直心裡不忍,就讓子把女兒放到江中去。子先把席子攤開,放在水上,然後把已故哥哥的女兒去頂替,於是船又能前進了。這時候張公直才發覺放下去的是哥哥的女兒,他對子發怒道:你這麼做叫我還有什麼臉見人?於是把自己的女兒放到水中。將抵對岸時,遠遠看到兩個姑娘在岸邊,旁邊站著一個官吏說道:我是廬君的主簿,他敬佩你的義氣,特此把兩位姑娘送還。所以幹寶把這件事寫入他書中的《應》篇內。山東邊有石鏡,是照水的發源地。有一塊圓石懸於崖上,光潔明淨,能照見人的身形;當晨光中霧靄初散的時候,陽光照在石上,周圍事物照映得纖毫畢,所以叫石鏡。又有兩條泉水常在瀉,猶如白雲在山間繚繞。《廬山記》說;黃龍南有白水,是一條瀑布。水從山出,飛掛三四百丈,急從林際奔瀉而下,花飛濺,望去宛如高懸的白絹。瀑布下注的地方,都成為巨井,深不可測。水向山下注入江水的深潭。廬山南邊有上霄石,陡峻的崖壁高遠如與雲霄相接。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驚歎這座山嶽的高遠,於是就以上霄為名記載下來。上霄峰南,大禹刻石標明它的丈尺裡數,所以現在還有刻石的名’稱。湖中有落星石,周圍百餘步,高五丈,上面長著竹木。據傳說,有星隕落在這裡,所以叫落星石。又有一塊孤石,獨立在大湖中,周圍一里,高聳百丈,瑰奇卓絕;頂上雖有林木叢生,但飛禽卻極少聚集到這裡來。傳說上面有玉膏可採,但實際如何不得而知。老人們說:從前大禹治水到過這裡,刻石紀功;又說碑是秦始皇所立。但年代久遠,無從考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