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自省當慎之以獨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海涅說:“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人應該經常檢查自己,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反省,糾正錯誤,改正缺點,這樣,才能不斷取得進步。有錯誤或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視它,不去改正它。

宋朝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文章《河豚魚說》,說的是河裡的一條豚魚,游到一座橋下,撞到橋柱上。它不責怪自己不小心,也不打算繞過橋柱游過去,反而生起氣來,惱怒橋柱撞的它。它氣得張開兩鰓,脹起肚子,漂浮在水面,很長時間一動也不動。後來,一隻老鷹發現了它,一把抓起了它,轉眼間,這條河豚就成了老鷹的美餐。

孔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做人做事當“吾三省吾身”做到慎獨。《大學》第六章雲:“所謂誠其意,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中庸》第一章雲:“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禮記·禮器》篇曰:“禮之以少為貴者,以其內心者也,觀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德者,如此則得不以少為貴乎?是故君子慎其獨也。”書《德行》篇(又稱《五行》)也提出“必貴慎其獨”的理論。

慎獨,即“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辭海》),或“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辭源》)。

“慎獨”是人生修養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境界,個人獨處,他人不知,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做的事別人不知道;另一種是你只是有一種想法但沒有實施,別人更不會知道。在這個時候,如果能夠嚴格地按照道德規範去做,也就真正做到了“慎獨”獨自一人的時候,自己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能否保持正直,這對一個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同時它也體現了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高低。每個人都有獨處的時候,人往往就是在這些時候會有不慎之行或者做自己知道不對但在別人面前不敢做的事,這是十分可怕的。獨處時,沒有外界的干擾,不會有人注視你,從而也就不會顧及面子問題;同時由於寂寞,思想便活躍起來,總要想些什麼,做些什麼,而一個有高尚品質和高度自律能力的人,能夠在享受寂寞的同時思考一些或者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然而,要真正做到“慎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是因為“獨”從而導致很多人不“慎”既然沒有人看見,自己做了什麼別人也不會知道,那麼我就可以放縱一下自己了。就是在一次次的不“慎”中,一個人的道德在滑坡,他的醜陋的一面在擴大,有一天會滋生出罪惡。世間的誘惑是多種多樣的,它們總是在人們孤獨的時候來襲,如果人們抵抗不住,就有可能被拉下深淵。

“慎獨”是一種內在的要求,人們只有把道德變成自己內心的一種要求,才能夠真正實踐“慎獨”我們“慎獨”並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此時我們面對的是自己赤的靈魂,我們之所以在別人面前有些事情不敢做,是因為別人在自己心目中有一席之地。畢達哥拉斯說過:“無論是在別人跟前或者自己單獨的時候,都不要做一點卑劣的事情——最要緊的是自尊。”是的,無論何時,都不要展現出自己的醜陋,要隨時隨地要求自己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值得別人和自己尊敬的人。獨自時,享受一段寧靜而有意義的時光,這便是“慎獨”帶給我們的快樂。

一要慎始。始,開頭,首次之意,“慎始”就是要小心第一次。《松窗夢語》中有這樣一段記錄:張瀚初任御史,去參見都臺長官王廷相,王廷相給張瀚講了一個乘轎見聞。說他乘轎進城遇雨,一轎伕穿了雙新鞋,開始時小心翼翼地循著乾淨的路面走,後來轎伕一不小心踩進泥水坑裡,在接下來的路上,便時常走在水坑中。王廷相說:“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張瀚聽了這些話,“退而佩服公言,終身不敢忘”不慎而始,而禍其終,這道理誰都明白,但要做到“慎始”似乎也很難。一些人為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設置種種陷阱,包括利用“糖衣炮彈”來百般誘惑,讓你“溼鞋”人生貴善始。如果慢慢地放鬆了警惕,“始”不能“慎”第一道“閘門”一旦打開,慾望的“洪水”就會一瀉千里。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待到醒悟時,卻已深陷不能自拔。此當記矣。

二要慎微。就是要從微小之事做起,從微小之處嚴起。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時,從不向民間索取任何名貴物品。想不到離任返鄉時,他發現自己做了一件錯事,為此寫了一首“檢討”詩:三年為刺史,飲水復食葉,惟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這種可貴的自責神、“慎微”的律己態度,令我們後人肅然起敬。他說:“一一錢,千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為官從政要注意小節。任何事物的產生髮展變化都有一個由小到大、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禍患積於忽微,小惡終成大疾。在各種大大小小的誘惑面前,要手不癢、心不動,真正防微杜漸。

三要慎終。《詩經》中有一句話叫“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意思是沒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做到善終。大凡從事某一項事業,接近成功之時也常常是易遭失敗之刻,其本原因在於不能遵循自然規律,而是心存自我、心存名利、心存狂妄。如果在其接近成功時仍能保持舉事之初的謹慎,就不會那麼容易出現失敗。中國歷史上的一些農民起義可為例證。由於那些領袖人物在舉事之初,懷著對統治者的不滿和對大眾的同情而高舉義旗,旨在為弱者尋公平、打天下。即將成功的時候,他們的思想卻起了變化,迫不及待地享受勝利果實,以至內部之間爭權奪利,各懷心態,最終不能善終。如李自成、洪秀全皆如此。一得失看黃昏,一生成敗看晚節。善始不易,善終更難。要做到善始善終,始終如一,防止失落、失衡、失制等灰暗心理的滋生,防止盲目攀比的補償心理,防止戀權力、重晚利的心力懈怠,防止革命意志衰退,做到“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